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城打工,我国农村出现了一特殊群体“留守孩子”。即因父母外出务工或学习而长期寄养在亲戚或其他代养人家中的孩子。目前留守孩子的心理与教育问题变得日益突出,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这些孩子远离父母,正常家庭教育的缺乏,尤其是孩子的情感教育几乎成为空白,致使他们的思想品德,心理健康都存在一些问题。性格孤寂,难以沟通,攻性击强,学习也受到了严重影响。教师如何帮助留守儿童与其他孩子一样健康快乐成长呢?
一、做好家访工作
联系家庭与学校,家访无疑是一个最好的途径。家访,说到底是学校与家庭共同教育好孩子的一道不可或缺的桥梁。在学校,由于受到时间的限制,加上面对全体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只能关注全体,有时很大程度会忽视个体。注重了知识的传授,忽略了思想的交流。所以要想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情况以及思想动态,只有通过家访才能达到全面了解学生各方面的行为习惯。尤其是留守儿童就需要更加细心的交谈,因为针对他们作为教师,此时是双重身份,既是家访的老师,又要起到父母的一部分作用。既要通过跟孩子的监管人交流,同时更要同留守儿童交流,了解儿童内心的想法,好及时让留守儿童甩掉思想包袱。只有这样按时矫正,才能消除孩子的不良行为。只有通过家校力量的结合,才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毋庸置疑,对于留守儿童,更需要班主任老师定期家访,与临时监护人进行交流,及时反馈和了解他们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动态,帮助监护人做好他们的思想教育。
二、鼓励与同学交往
许多留守孩子因为长期父母不在身边,缺少依靠,缺乏与父母的交流,内心是孤独的,缺乏自信,不大喜欢与人交往。作为教师要多鼓励留守孩子和同学交往,让他们在交往中知道其他的同学是怎么做的,了解其他同学有心理障碍或困难时是怎么面对和解决的,还可以让他们在交流中学到很多本来不知道的东西。教师也要鼓励留守孩子走出家门广交朋友,鼓励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不断地适应新的环境,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对于交往能力不太强的留守孩子,千万不能指责他们“没出息”、“上不了台面”等,因为指责和埋怨对留守孩子的社会交往不会有丝毫帮助,反而会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增加孩子与人交往中的自卑感,使他们的社交行为更加退缩,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面对个体思想脆弱的孩子教师要对症下药,鼓励他们多与同龄人交往,在交往中让他们健康成长。
三、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
对于缺乏自信的留守儿童,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培养健康的爱好和兴趣尤为重要。同时,这也是监护人、老师和“留守儿童”进行思想沟通和培养感情的有利机会,并能弥补留守儿童空虚心理,起到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树立远大志向的效果。现在,学校切实转变了教育观念,注重素质教育,努力发展特长教育,尤其让“留守儿童”的特长更要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展,使他们也在成功中得到新的感受,同时增长才干。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有了良好的兴趣后,课余时间就会过得充实,而且富有意义,这样良好的行为习惯就会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就会形成。让他把空余时间尽可能放到兴趣的培养和特长的发展方面。
四、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
在学校开展的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如“体谅父母教育”活动、“感恩教育”、体育比赛等活动,要让“留守儿童”积极参加,尤其是集体活动,通过活动的参加让留守儿童感受大家庭的温暖,集体的力量。亲身体验,受到教育。在课余时间,学校还可以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他们的课余生活,以此来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
五、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利用健康教育课,教会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还要教会他们以书信、电话的方式来加强同父母的情感和语言上的交流,以填补他们缺少父母呵护的空白。同时,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比如给他们过生日,让每一个同学都来关心,关怀他们,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六、培养自我教育的能力
在农村留守儿童中不少孩子不知道自己真正想干什么,不想干什么,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整天都是茫然在家庭和学校这两点一线上来回度过。如何引导他们怎样认识自我呢?在学校,首先教师可以通过作文(或口语交际)的形式,让学生为自己画像,谈谈自己的外貌、性格和兴趣爱好以及自己的理想,既要挖掘出自己的缺点,也肯定自己的长处。曾子曾说过“吾日三省吾身”,不断的自我反省有利于及时地认清自己在某一阶段的发展情况,有利于扬长避短、自我完善;其次可以进行学生互相交流和师生交流,让这些学生从别人的客观评价中认识自己的不足之处。在家庭,监护人要时常地与孩子进行思想地沟通,积极鼓励他们的正确行为,对错误倾向则要及时制止。
总之,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困扰着农村的教育发展,困扰着一部分家庭,影响到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是个值得全社会关注的问题。作为班主任老师,一定不能等闲视之,努力让他们走出心理阴影,尽自己应尽的义务。尽可能弥补一个孩子的缺失,一个家庭的缺失。让这个社会多点阳光,少点遗憾。在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同时,我呼吁社会,呼吁家庭,呼吁父母,在看到眼前利益的同时,也要多权衡,不要失去的太多,有些东西失去了能弥补,能找回来,但有些东西失去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一、做好家访工作
联系家庭与学校,家访无疑是一个最好的途径。家访,说到底是学校与家庭共同教育好孩子的一道不可或缺的桥梁。在学校,由于受到时间的限制,加上面对全体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只能关注全体,有时很大程度会忽视个体。注重了知识的传授,忽略了思想的交流。所以要想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情况以及思想动态,只有通过家访才能达到全面了解学生各方面的行为习惯。尤其是留守儿童就需要更加细心的交谈,因为针对他们作为教师,此时是双重身份,既是家访的老师,又要起到父母的一部分作用。既要通过跟孩子的监管人交流,同时更要同留守儿童交流,了解儿童内心的想法,好及时让留守儿童甩掉思想包袱。只有这样按时矫正,才能消除孩子的不良行为。只有通过家校力量的结合,才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毋庸置疑,对于留守儿童,更需要班主任老师定期家访,与临时监护人进行交流,及时反馈和了解他们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动态,帮助监护人做好他们的思想教育。
二、鼓励与同学交往
许多留守孩子因为长期父母不在身边,缺少依靠,缺乏与父母的交流,内心是孤独的,缺乏自信,不大喜欢与人交往。作为教师要多鼓励留守孩子和同学交往,让他们在交往中知道其他的同学是怎么做的,了解其他同学有心理障碍或困难时是怎么面对和解决的,还可以让他们在交流中学到很多本来不知道的东西。教师也要鼓励留守孩子走出家门广交朋友,鼓励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不断地适应新的环境,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对于交往能力不太强的留守孩子,千万不能指责他们“没出息”、“上不了台面”等,因为指责和埋怨对留守孩子的社会交往不会有丝毫帮助,反而会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增加孩子与人交往中的自卑感,使他们的社交行为更加退缩,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面对个体思想脆弱的孩子教师要对症下药,鼓励他们多与同龄人交往,在交往中让他们健康成长。
三、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
对于缺乏自信的留守儿童,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培养健康的爱好和兴趣尤为重要。同时,这也是监护人、老师和“留守儿童”进行思想沟通和培养感情的有利机会,并能弥补留守儿童空虚心理,起到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树立远大志向的效果。现在,学校切实转变了教育观念,注重素质教育,努力发展特长教育,尤其让“留守儿童”的特长更要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展,使他们也在成功中得到新的感受,同时增长才干。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有了良好的兴趣后,课余时间就会过得充实,而且富有意义,这样良好的行为习惯就会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就会形成。让他把空余时间尽可能放到兴趣的培养和特长的发展方面。
四、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
在学校开展的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如“体谅父母教育”活动、“感恩教育”、体育比赛等活动,要让“留守儿童”积极参加,尤其是集体活动,通过活动的参加让留守儿童感受大家庭的温暖,集体的力量。亲身体验,受到教育。在课余时间,学校还可以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他们的课余生活,以此来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
五、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利用健康教育课,教会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还要教会他们以书信、电话的方式来加强同父母的情感和语言上的交流,以填补他们缺少父母呵护的空白。同时,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比如给他们过生日,让每一个同学都来关心,关怀他们,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六、培养自我教育的能力
在农村留守儿童中不少孩子不知道自己真正想干什么,不想干什么,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整天都是茫然在家庭和学校这两点一线上来回度过。如何引导他们怎样认识自我呢?在学校,首先教师可以通过作文(或口语交际)的形式,让学生为自己画像,谈谈自己的外貌、性格和兴趣爱好以及自己的理想,既要挖掘出自己的缺点,也肯定自己的长处。曾子曾说过“吾日三省吾身”,不断的自我反省有利于及时地认清自己在某一阶段的发展情况,有利于扬长避短、自我完善;其次可以进行学生互相交流和师生交流,让这些学生从别人的客观评价中认识自己的不足之处。在家庭,监护人要时常地与孩子进行思想地沟通,积极鼓励他们的正确行为,对错误倾向则要及时制止。
总之,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困扰着农村的教育发展,困扰着一部分家庭,影响到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是个值得全社会关注的问题。作为班主任老师,一定不能等闲视之,努力让他们走出心理阴影,尽自己应尽的义务。尽可能弥补一个孩子的缺失,一个家庭的缺失。让这个社会多点阳光,少点遗憾。在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同时,我呼吁社会,呼吁家庭,呼吁父母,在看到眼前利益的同时,也要多权衡,不要失去的太多,有些东西失去了能弥补,能找回来,但有些东西失去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