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信息技术不断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微课”一词逐渐兴起,成为教育教学发展的趋势之一。“微课”是指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技能等单一教学任务进行教学的一种方式。具有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和教学时间短的特点(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历史课有图、有文、有视频、有故事,因此微课很适合应用于历史教学中。经过五年的实践,我认为在历史教学中微课不仅可以作为学生预习、复习的资源,还可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微课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供大家参考。
一、微课用于导入新课
导入在历史课中占有重要地位,导入新颖、生动能让学生迅速进入新课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一课,我下载了关于成吉思汗的视频,把这段视频进行剪辑、合成,配上教师声音介绍,做成一个微课。这样学生能很快被教师的声音与播放的视频吸引,渐入佳境。如讲《春秋战国的纷争》一课,我把“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做成微课:先下载一段“烽火戏诸侯”的视频动画,截取有用的片段合成,教师自己配音讲解“烽火戏诸侯”的故事,以此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关注。把原来的视频进行播报、整理,教师再进行介绍,做成微课,这样可以按照教师的意愿,针对课程内容进行剪辑,贴近教学内容,比原来直接下载的视频更精确、更符合教学内容。
二、微课用于讲授新课
历史课在讲授新课中,更有许多板块能用微课。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课,“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的形成一节,我把“三国同盟”中的德、奥匈、意大利三国;“三国协约”中的英、法、俄三國在地图上用PPT课件展现出来,颜色鲜艳,对比鲜明,然后用几何三角形把三个国家连在一起,配上教师解说,制成微课,给学生以图文形象记忆,有利于学生掌握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以及各国在地图上的位置、关系。如讲《血腥的资本积累》一课,我先让学生设计“三角贸易”路线简图,配上学生解说。之后,展现教师所做的关于“三角贸易”路线图的微课,即把“三角贸易”整个过程在地图上显现出来,配上教师解说,并把出程从欧洲出发到非洲环节中的枪支、杂物;中程从非洲掠夺的黑人奴隶;以及从美洲归程带回的烟草、蔗糖等图片展现出来,做成视频,播放给学生,让学生与自己的理解进行对比,激发学生兴趣,有助于学生更清楚地掌握“三角贸易”的整个过程。再有,微课可以有效地解决课文难点内容。如《现代文学和美术》一课,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这幅画很难懂,单看教材学生不易理解。我把《格尔尼卡》制成微课,微课中《格尔尼卡》这幅画播放3D版视频,教师进行逐步解说,这样课堂上轻松地解决了难点问题。
三、微课用于课堂小结
历史课堂教学中每一节课的课堂小结都可用微课的形式。例如:讲《灿烂的宋元文化(一)》一课,我把本节课的两个标题:“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用思维导图的方式配上图片用PPT形式展现出来,教师讲解重点内容,最后归纳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以这种形式做成微课,把一节课的内容清晰地展现出来,便于学生条理清晰地掌握重点。如《人类迈入“电气时代”》一课,我把三个标题“电气时代”的到来;“发明大王”爱迪生;
汽车和飞机的问世。用知识树的形式展现在PPT课件中,制成微课,给学生以形象思维,把一节课的内容展现在一棵树上,色彩鲜艳,适合中学生记忆,效果很好。
四、微课用于综合复习
把微课用于历史复习课堂中,效果最好。例如,复习专题《侵略与反抗》我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把本单元分成两个部分:“侵略”“反抗”,侵略部分在左侧思维导图画出: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反抗部分在右侧画出:左宗棠收复新疆、太平军抗击洋枪队、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教师对重点内容进行讲解把握,制成微课,短短几分钟,一个单元的内容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现出来,学生记忆深刻,复习效果好。再如把整个初中教材中的关于英国史的所有部分,设成一个专题,综合到一起,让学生自己归纳知识体系,教师加以加工整理,制成微课,播放给学生,便于学生系统掌握。如果学生没有掌握好,可以把微课视频交给学生,学生回家后再播放、观看,结合学生自己的理解,取长补短,取得最佳复习效果。
微课虽然能便于教师储存大量资源,使用起来图文并茂,有利于学生学习、掌握。但是,微课用于历史课堂教学中我认为也存在如下弊端:
1.需要教师有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
如下载视频,对视频进行剪辑、修改、配音;PPT课件中的高级制作,能绘图、色彩对比等等,可能会给很多教师形成负担,耗费教师的精力,尤其是老教师。
2.用时间久了,学生无新鲜感,会厌烦,如果堂堂课都用微课总结,学生不足为奇,失去了学习兴趣。所以必须转换应用,不能单调
3.微课是教学的辅助,不能为了微课而用微课,必须是需要用时,用微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学生的掌握能力
因此,微课用于历史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不断思考、创新、总结经验,不断改进,让它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
一、微课用于导入新课
导入在历史课中占有重要地位,导入新颖、生动能让学生迅速进入新课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一课,我下载了关于成吉思汗的视频,把这段视频进行剪辑、合成,配上教师声音介绍,做成一个微课。这样学生能很快被教师的声音与播放的视频吸引,渐入佳境。如讲《春秋战国的纷争》一课,我把“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做成微课:先下载一段“烽火戏诸侯”的视频动画,截取有用的片段合成,教师自己配音讲解“烽火戏诸侯”的故事,以此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关注。把原来的视频进行播报、整理,教师再进行介绍,做成微课,这样可以按照教师的意愿,针对课程内容进行剪辑,贴近教学内容,比原来直接下载的视频更精确、更符合教学内容。
二、微课用于讲授新课
历史课在讲授新课中,更有许多板块能用微课。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课,“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的形成一节,我把“三国同盟”中的德、奥匈、意大利三国;“三国协约”中的英、法、俄三國在地图上用PPT课件展现出来,颜色鲜艳,对比鲜明,然后用几何三角形把三个国家连在一起,配上教师解说,制成微课,给学生以图文形象记忆,有利于学生掌握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以及各国在地图上的位置、关系。如讲《血腥的资本积累》一课,我先让学生设计“三角贸易”路线简图,配上学生解说。之后,展现教师所做的关于“三角贸易”路线图的微课,即把“三角贸易”整个过程在地图上显现出来,配上教师解说,并把出程从欧洲出发到非洲环节中的枪支、杂物;中程从非洲掠夺的黑人奴隶;以及从美洲归程带回的烟草、蔗糖等图片展现出来,做成视频,播放给学生,让学生与自己的理解进行对比,激发学生兴趣,有助于学生更清楚地掌握“三角贸易”的整个过程。再有,微课可以有效地解决课文难点内容。如《现代文学和美术》一课,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这幅画很难懂,单看教材学生不易理解。我把《格尔尼卡》制成微课,微课中《格尔尼卡》这幅画播放3D版视频,教师进行逐步解说,这样课堂上轻松地解决了难点问题。
三、微课用于课堂小结
历史课堂教学中每一节课的课堂小结都可用微课的形式。例如:讲《灿烂的宋元文化(一)》一课,我把本节课的两个标题:“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用思维导图的方式配上图片用PPT形式展现出来,教师讲解重点内容,最后归纳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以这种形式做成微课,把一节课的内容清晰地展现出来,便于学生条理清晰地掌握重点。如《人类迈入“电气时代”》一课,我把三个标题“电气时代”的到来;“发明大王”爱迪生;
汽车和飞机的问世。用知识树的形式展现在PPT课件中,制成微课,给学生以形象思维,把一节课的内容展现在一棵树上,色彩鲜艳,适合中学生记忆,效果很好。
四、微课用于综合复习
把微课用于历史复习课堂中,效果最好。例如,复习专题《侵略与反抗》我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把本单元分成两个部分:“侵略”“反抗”,侵略部分在左侧思维导图画出: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反抗部分在右侧画出:左宗棠收复新疆、太平军抗击洋枪队、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教师对重点内容进行讲解把握,制成微课,短短几分钟,一个单元的内容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现出来,学生记忆深刻,复习效果好。再如把整个初中教材中的关于英国史的所有部分,设成一个专题,综合到一起,让学生自己归纳知识体系,教师加以加工整理,制成微课,播放给学生,便于学生系统掌握。如果学生没有掌握好,可以把微课视频交给学生,学生回家后再播放、观看,结合学生自己的理解,取长补短,取得最佳复习效果。
微课虽然能便于教师储存大量资源,使用起来图文并茂,有利于学生学习、掌握。但是,微课用于历史课堂教学中我认为也存在如下弊端:
1.需要教师有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
如下载视频,对视频进行剪辑、修改、配音;PPT课件中的高级制作,能绘图、色彩对比等等,可能会给很多教师形成负担,耗费教师的精力,尤其是老教师。
2.用时间久了,学生无新鲜感,会厌烦,如果堂堂课都用微课总结,学生不足为奇,失去了学习兴趣。所以必须转换应用,不能单调
3.微课是教学的辅助,不能为了微课而用微课,必须是需要用时,用微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学生的掌握能力
因此,微课用于历史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不断思考、创新、总结经验,不断改进,让它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