盏中原色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eLRT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茶,于好茶之人而言,不单是杯中之物,茶可生津,其味芬芳,饮后令人神旺,旧雨新知,亲朋好友,品味香茗,谈兴自浓,可以名符其实地口角生香。这种私人之间的茶话,才是真正的赏心乐事。2011年,《海峡茶道》特开设茶友专栏——茶客时光,向读者展示各地茶友的风采,与爱茶的你一同分享,与茶有约的浪漫时光。
  
  “建盏产自福建,盛于宋,是宋徽最喜爱的茶碗,日本博物馆中八件国宝级藏品中有四件是建盏。然而,我国却失传了近千年……盏的宝贵资料多来自日本,我将它们扫描并请人翻译整理之后放到网络上与更多人分享。在我之前,似乎没有人做过这个工作,这也是得益于网络,让我玩盏的过程不太孤独,从无人分享开始,慢慢有了一些可以一起分享的朋友,”
  ——Suntea
  
  盏痴Suntea
  
  Suntea2k学学的是造型设计,也就是一般人所说的学院派。其实,她个人倒是比较学院派的,因为她认为有良好扎实的理论基础才能有更高的审美高度和创造力。上班时,没有太多的野心,和所有的上班族女生一样,梦想着有自已的一个小店,过着挣挣小钱就满足、自由自在而且没有太多压力的生活。小店最好经营自已原创设计创造的东西,有一群和自已审美相似、兴趣相投的好朋友……这个梦想一直到八年前,和先生一起开设原色小茶室之后才得以实现,不过小店设计出售的却不是之前所想的生活用品,而是茶品,以及后来延伸的——茶陶。
  和所有爱茶之人一样,玩茶的同时,Suntea也关注和研究茶器。建盏作为茶器的至高审美器皿,且是福建的特色文化,也当然成了她的首选。认识建盏应该是在学生时代,但真正认识它的美,却是在玩茶后的近些年。玩过众多的陶瓷茶具之后,觉得建盏的深遂内敛及精深的文化底蕴吸引着她,它的魅力远远超过其它陶瓷茶具。建盏内敛而朴素的特性很符合茶人,只是现代茶人的心燥了,难以发现它的美。
  较之玩茶,Suntea对建盏的痴迷可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种迷是在客观的、有自已独立审美及理论基础指导下的。建盏断代近千年,国内几乎找不到与它相关的资料,唯有厦大叶文程老先生的《建窑鉴定与鉴赏》可供参考,但书中说得较多的是对古建窑的认识与欣赏,对于现代建盏的描述较少。要全面了解建盏,Suntea就必须清楚建盏过去的故事、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古人的审美情趣、窑烧条件及窑烧技术。关于古建盏的一切一切,她都想知道……于是,闲暇之余她远赴建窑古址,找寻宋代建窑古址中的标本。对照着一些专家的陶瓷学术论文,翻出学校时的教科书,让家人从日本卖回与建盏相关的资料。这个过程,收获良多,也因此结交了不少和她一样喜爱建盏、喜爱传统的中国茶文化的一群朋友。尽管大家在全国各地,但是网络的便捷使得他们可以无阻碍地交流心得,分享收藏的乐趣。
  刚刚迷上建盏的Suntea时常独自一人拿着数只建盏在茶室外的小公园里,在大树下独自品赏。阳光透过树叶斑驳地落在盏上,树影随风摇曳,光在变,盏中折射出的光斑也在变……这种美带来的幸福无以言表。细细品赏着不同时期、不同作者的建盏,的确令人着迷:在不同的光线下,建盏多层次的斑会折射出不同的光感。
  
  原色的盏痴们
  
  在原色,你会看到这样一个“怪异”的景象:几乎每个人手上都抱着一二只黑乎乎的小碗,站着茶室外的小公园,对着光,转来转去,交流着,让人觉得神秘兮兮,还是百思不得其解。一只黑乎乎的小碗,在他们眼里全是一样有什么好看的?
  原色的盏痴们会告诉你,刚迷恋建盏的人们都有一种强烈的分享欲:觉得好的东西应该与朋友分享,尤其是像建盏这样“藏而不露”的魅力,定要有一位虔诚的布道者。他们的通病就是:时而拉着身边的朋友们一起欣赏,时而给他们讲建盏的故事,时而要公布自己的“重大发现”。当然这样的炙热的行为不是每一个人都会捧场的,面对朋友的不理解或是周遭有些异样的眼神,盏痴们总会有一些失落和感叹,但他们最终会明白,一切得随缘,亦终于明白古人为何称建盏是参禅的利器。真要有一颗平静的心,才能发现它的美。这是一种心灵的修为,与茶极其相似,但是否将这种发现传达给更多的茶人,又如何传达?在相继遇见志同道合的茶友之后,他们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美好的东西并不需要刻意的推崇,自己只是很顺便地踏在了茶人与艺人的中间,自然而然地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就如Suntea所说的,有时也觉得自己像翻译,将这种美的语言解释给更多的茶人。
  年初的一次茶聚,对原色的盏痴们来说无疑是一次难忘的盛会,因为这次盛会聚齐了多位有着数十年的陶历陶瓷专家、釉药专家,还有来自日本的天目专家水桑前辈。大家聊得很开心,讨论手拉胚的陶瓷碗,讨论建盏的渊源。他们一件件地讨论交流古今建盏。从器型到釉色。当自己的观点得到了大师们的认同,满足感会溢于言表。最后,Suntea还邀请水桑前辈尝试在福建做天目。后来的日子里,水桑先生他真的找来一千多斤的草,烧成约一斤的草木灰,再用传统的方式制成灰釉,烧制出了五只情趣柴烧小茶入赠予福建这些爱盏成痴的好朋友们珍藏。
  面对一份让人痴迷的爱好,其实就这么简单,你会为它自然而然地充当一个翻译的角色,尽可能观客地、专业地将它介绍给朋友们。“他们说我是建盏的布道者,真的有些不敢当,其实这只是我的爱好之一,能将爱好与他人分享是一种幸福。”说起自己对建盏的喜爱,Suntea总有一种难以言表的倾述感。她认为茶人应该有茶人自已的审美、有茶人的艺术,这可以包含很多,而她比较崇尚简素、无杂、自然、原色的一种茶道美学。她相信随着茶人审美的提高,会有更多人茶人会在燥杂快速的生活中喜欢这种宁静单纯而简素的茶人艺术。
其他文献
铁观音秋茶开采全面开始,全国第一产茶大县安溪县掀起了推进茶产业标准化工作的浪潮,数十万涉茶人员,在种植、栽培、加工、销售、包装、茶机、物流、农资供应等各个环节无不依照“标准”的范畴寻找自己的定位和责任。记者从八马茶业采购部了解到。在安溪茶产业标准化工作的推动下,对安溪铁观音秋茶来说,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茶叶品质普遍高于往年,按照标准工艺制作的茶多了,卫生安全状况也比往年有了很大的提高。  国家茶叶
期刊
鸦片战争后,中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让我们的民族深刻领悟到海上力量的重要作用。闽在海中,独特的地理位置塑造了福建在中国近现代史上难以撼动的地位,福建籍的风云人物、有识之士纷至沓来,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开风气之先、放眼看世界。  名人和普通人一样有七情六欲,对于情感、思想的表达,他们更艺术更深刻, 一支笔、 一盏茶,凝聚的快乐与哀愁,即便今天的我们回味起来一样能感同身
期刊
2010年8月,第一届福州茉莉花茶工艺传承大赛拉开帷幕。在这项历时2个月的活动里,本刊记者与主办方福州市农业局一起走访报名参赛的茉莉花茶茶企的基地和工厂,关注他们的参赛动态,并以系列报道的形式为读者呈现大赛的赛事情况。2个月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活动也到了最后时刻,本期我们就带您一起揭晓最后的谜底。    时光飞逝,之前2个月的时间里,我们在各企业的生产车间里参观了茉莉花茶的手工制作过程,明白了茉莉
期刊
茶叶被国家列入食品种类,要求必须具有保质期。但是,由于目前大多靠品茶专家通过现场鉴定来敲定一批茶的级别、价钱、保质期也未必准确,因此“保质期”就成了一个模糊的话题。各种茶叶保质期各不相同,有的厂商就干脆不在包装上标明。之前炒得沸沸扬扬的“普洱茶保质期之说”一时间成为坊间热议的话题。那么,茶到底有没有保质期呢?  通过电话采访,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告诉我们:目前国家以食品卫生标准为准制定了茶叶标准,对保
期刊
编者按 有茶之乐  那是个动荡的年代,那也是大师辈出的年代,他们肉身越备受煎熬,越要寻求思想的自由,不管是安稳还是漂泊的生活,都要活出乐观豁达的心态。 不管是林徽因的“太太的客厅”,还是林语堂的“烟好茶好心隋好,便可为文”,端起一杯茶,他们总能为自己和他人找到一条通往自由、光明之路。  林语堂曾经说过“我的家乡是天底下最好的地方”,1895年10月10日,他出生于漳州平和县的坂仔鎮,他的家是一个前
期刊
位于三坊七巷旁的冰心故居,简朴的建筑风格,白墙黑瓦,步入屋内,花草丛生,在脑海中臆想着这位女作家在这的生活。冰心原名谢婉莹,她令人敬佩不仅是因为她能够写得一首好诗,还在于她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不退缩。作为一名女性,家庭必然是占据生活的一大部分的。生活中,冰心不仅要照顾家里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还得兼顾诗作中的“琴棋书画诗花茶”。在常人看来,这着实是一件累人的事。可是,冰心却做得游刃有余。  她是一位雅
期刊
无上清凉  晨,落雪无声。走过露台,有咯吱的雪声在足底。这一场终南的雪等了许久,终在佛诞日覆盖了青山。  祖师洞和戒坛前的雪地里未有丝毫痕迹,生起一秒不忍踏足的犹豫,还是大步走了过去。拜过祖师洞,顺着戒坛外相至戒坛前,雪飞如羽,帐幔自不动。再抬头时,一壁山树和戒坛似都更加莹白明亮,似梦似幻,心里无尽的禅悦欢喜。  张宗子昔日在湖心亭观雪,曾说: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
期刊
我有一个群,群名作“围炉夜话,赏器瀹茶”,只五个人。  紫砂藏家阿甘,金缮手艺人晓凌,古器物玩家葡萄,独立摄影师乌鸦酱和一个伺弄小文字和茶的我,五个不同的灵魂,每天在一个小群里聊着各式各样有趣的话题。不过聊最多的,仍是器和茶。因为这两者大家共同的爱。用文艺的方式表达,就是“遇见相似的灵魂”。  立春前的那晚,福州城里下起了雪。对于南方临海的城市,是数十年不遇的罕至。  南方特有的湿冷,生生的像要钻
期刊
“是完整,不是完美。”身处苏育錶位于台湾彰化秀水隐隐散发着桧木清香的办公室中,聊起他的高山茶,聊起他创作的藏茗罐,话题往往还是会回到这一句话。  “我不认为世间有完美,我不完美,我也不认为我的创作是完美的。可是一件作品,如果是完整的,其实就已经不简单了。”在他看来,自己的作品往往是“拙”的,他从学不会向天地、向自己讨巧, “我就用一点真心,做自己而已。”  即便是金属这样带着“冷感”的材质,也因着
期刊
编者按 茶中风流  他们,作为一个文化人,学贯中西,精通多国语言,在近代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进程中扮演着桥梁的作用。  他们,作为一个文人,既诗书风雅,又风流倜傥,迷恋女子的鬓影衣香。  他们,作为一个中国人,站在新旧文化的两端,不论守旧,还是革新,胸中都涌荡着对这片古老土地最深沉的爱意。  当他们手握一盏香茗时,茶香勾惹泉涌的文思,或闲情逸致,或嬉笑怒骂,或怅惘悲愤,多情都化作,杯底暗香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