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声乐教学有其特殊性,需要人体全身。的整体肌能的参与协调运动。情绪对歌唱者的心理、歌唱肌体、肌能的状态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关键词]情绪 调节 教学语言
大脑是人的心理活动器官,心理活动是大脑机能的表现,而歌唱全过程是通过大脑传导高级神经系统形成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并激起正确的歌唱心理活动,从而形成完美的歌唱。心理活动必然受到自身与外在的作用产生影响,发生变化。
教学是师生间的双边活动、相作用影响的过程。而声乐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声带和发声技能是触摸不到的,发声的状态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这就决定了声乐教学只能通过教师的启发,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把握自己的发声机能,把持良好的发声状态,进行完美的歌唱运动。因此,声乐教师的课堂教学情绪尤为重要,是声乐教学成功的很重要的基础保证。
一、教师自身情绪调节
在歌唱要素中,心理要素处于主动、主导的首要地位。其他有关歌唱发声的生理要素,如呼吸器官,发音器官,共鸣器官以及唇、齿、舌、牙、喉这些形成语音的器官,都是被动的从属地位,它们的运动都受着心理活动的支配。我们常说,学声乐要找“感觉”,“感觉”就是心理活动,有听觉、视觉等等。声乐训练是“内听觉”“内视觉”,要听到自己腔体里的共鸣音响,而不是光听体外屋子里的声音,如果没有内听的感觉,就找不到共鸣位置:“内视觉”指的是唱的人要能“看”到腔体内部明亮的音色,也能“看”到共鸣腔里较空较暗的音色。色彩是视觉感应,除了“感觉”之外,就是大脑的形象思维了,它是指挥调整的“司令部”。比如:深呼吸高位置的距离、共鸣腔体扩张打开的程度、共鸣焦点的前后位置、气息下沉、上翻行进的路线、声波传送与反射的方向、松弛与紧张的配合等等,都凭“形象思维”的想象力来调整、平衡。所以,心理感觉和思维活动在整个歌唱发声过程中是处于主动地位。因而,要完成这些“感觉”“思维”活动,必须要创设一个良好的学教情景,使学生在平和、冷静、舒畅的心态中去体验、感知,这样才能使学生毫无顾忌、敞开胸怀去拥抱歌唱。只有让学生在非常放松、非常自然的状态下,才会有最佳学习成果的出现。而作为教学主导一方的教师。他的心态、情绪至关重要,直接作用于教学对象,影响到学生的心态和情绪。能否创设出宽松、和谐的教学演唱环境,教师的心态,教师的情绪起着决定性作用。
在声乐教学课堂上,教师的一言一行,包括脸部表情、语言表达、手势比喻、示范演唱等一系列的情绪表现,对学生的情绪控制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在课堂起的是主导作用,教师的情绪会影响每一个学生。因此,教师一进入课堂就应该让自己的情绪先彻底放松下来,这时候展现在学生面前的你,应该是一种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轻松自如的形象,切莫将课堂以外的种种不愉快情绪带进课堂内,渲泄在言行上。否则,自身消极的情绪状态必然给学生带来相应的情绪倾向。
我记得,在我念大学的几年学习期间,我的声乐老师给我的印象是和蔼、热情、耐心,每堂课总是充满着激情。她非常会启发鼓励你去努力学习。几年的学习期间使你感觉到她从来不会发脾气,但从她关爱的脸上、激励的说语中使我反而感到她很威严,非常敬佩她,很期望跟她学。生怕失去跟她学习的机会。后来了解到,她的人生较坎坷,有很多的不顺,但她从不在课堂上发泄,她总是会给你各种希望的感觉。真是像一只永不熄灭的蜡烛在燃烧着。我想这就是她的人格魅力所在,你不得不佩服她带给你的那种亲和力。至今老师的印象使我记忆犹新,同时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也一直影响、激励着我。我一直将老师视为学习的榜样,努力像她那样去做,去影响我的学生,这样做我真是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认清目标、不可情绪急躁,急于求成
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平衡,这是声乐教学中的自然现象,对此教师应有必要的宽容心理准备。对少数基础差的学生。切忌大声训斥,百般埋怨。因为这样做,不仅会直接打击学生坚持学习的自信心,而且还会破坏应有的课堂气氛,引发其他学生的消极情绪。而这种结果反过来又会加剧教师自身的不良情绪,进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在这一点上笔者深有感受。目前由于师范音乐院校的扩大招生。加之其他方面因素。师范生的进校基础不尽人意,少数学生基础、基本条件可以用很弱来形容。而对这样的学生,往往教师的目标要求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期望值过高,很容易产生急躁情绪,久而久之教师对学生厌倦情绪就表露出来。这时学生就会感觉到教师对他“狠”、“凶”。觉得自己很“笨”,自己不是学习音乐的“材料”、“低人一等”。随之,学生就会产生厌学情绪,抱着混日子的想法过完每个学期。出现这种情况,我想有二个层面上的认识问题。我们教师应认清:一是认识态度。无论什么样的学生,我们都应该满腔热情地关爱,像陶行知先生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真正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倍加关切。有句名言说得好“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我们教师若能按这样要求去做,那么在教学中碰到再大的困难。你总时会保持有好的心态,不会出现急躁的情绪。二是我们教师对总的教学目标应作新的认识调整。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的艺术普及素质会有新的要求,师范院校除了培养专业人才外,同时也担当起了普及提高人的基本素质的任务。音乐师范院校的毕业学生不一定人人都从事音乐专业工作,他们可以选择多种行业工作,学生在校接受的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心理素质的教育培养,一种美育教育。因此,当我们的教师认识到了这两个层面的问题后,就会根据不同学生基础起点、不同的接受能力,调整具体的目标要求,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地教学。对于那些一时达不到教学要求的学生。教师应通过积极的表象行为,引导学生转换情绪。包括启迪他们的学习乐趣,鼓励他们树立学好的信心,并使他们能从自己的学习结果中产生快乐和自信,培养学生健全完整的人格,我们就能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一定会有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在教学中就能克服简单、急躁、随意扼杀或压抑学生学习演唱技能愿望的做法,始终保持稳定的情绪去感染影响学生。
三、运用恰当的教学语言和形象生活比喻激励调节学生的情绪
学歌唱的人最大的幸福是遇到一位好老师。而真正的好老师是既了解学生的心理,又能调剂学生心理。这种调剂能力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赋有幽默且不失艺术感的情绪表情与言行用以调节课堂气氛,从而达到启发,带动激励学生的演唱情绪。并使歌唱技能得到最佳发挥。
声乐课堂的开始,要调动学生演唱欲望,增加强烈地演唱自信情绪。我经常会从关注每个学生的进步入手,从鼓励角度激励同学,上课前说几句鼓励的话语:“上节课你 的感觉非常好,老师很满意,这节课老师相信你会更好”。让学生找回自信,问学生“你觉得你的优点在哪里”。为了营造轻松的气氛,常询问学生“一周内在生活、学习中有哪些令自己高兴的事情,讲出来让老师与你共同分享”。常用“你的进步让老师为你高兴,为你骄傲”“老师有你这样的学生感到自豪”。为鼓励基础差的学生。常用“你是进步最快的”。学生上课很认真时,常用“你的认真态度,让老师很感动,老师应该向你学习”。学生很快掌握某种方法时,常用“你的悟性很好”。学生遇到难掌握技术要领时,常用“我充分相信你有勇气,有能力去战胜、克服,下次课你会让老师有一个惊喜”等语言来调动学生情绪状态,从而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声乐学习中音域的扩展,特别是高音演唱,学生在心理上容易出现胆怯、害怕,甚至恐慌的现象。当然,我这里谈的高音区的演唱扩展不是乱喊叫似的、盲目的、急功近利似的扩展音域。而在科学的中声区状态上有方法的过渡到高声区音域的演唱扩展音域。当学生有了好的中声区,也知道了一些唱高音区的方法后,常常会出现一些唱高音区时胆怯的心理现象。可能是演唱者太强调身体某个发声器官的一种状态,而忽略了歌唱时全身心整体的协调运动。因为歌唱是人的全身心整体肌能参与运动的过程,这就需要老师努力调整学生的情绪,鼓励学生,使学生甩开思想包袱。我常用“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做到,这个高音难不到你”“你不要怕声音唱出来不好听,难为情或怕老师批评”“这不是考试或演出,怕唱不好丢脸面,这是学习,没关系”“你的高音没唱好不是你的责任,是老师没有调整好你的状态和情绪”等语言激励学生大胆演唱。当好的情绪来临时,身体中参与歌唱的肌能就会积极运动协调配合起来,学生演唱高音时反而会更轻松些,就不那么害怕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学中可常用一些比喻和其他手段来启发、调动学生情绪。如,有的学生演唱时总是声音很紧。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由于舌根发硬,下巴紧,声音很难通畅。你要学生放松唱,学生感到很抽象。若让学生用“流口水”的感觉来体会下巴放松的程度,学生觉得很新鲜,情绪容易调动起来,很快就能找到演唱时放松的感觉。
运用寓言所含哲理来激励学生。声乐教学教师不只是教学生去听,去感受,去模仿。还应让学生知其科学的道理,为了使学生明白这一道理,给学生讲个寓言故事:如,你听说过乌鸦与蜈蚣对话的故事吗?乌鸦问蜈蚣:你长了那么多的腿走路。是怎么走路的呢?当你的第十六条腿走动时,那你的第二十三条腿又是怎么动的呢?蜈蚣试着动给乌鸦看,结果不会行走了。这个寓言告诉我们对问题不要只是知其然,而要知其所以然。声乐的学习要达到从有意思的控制到最终能无意思地协调的最高境界,不能像蜈蚣那样只知道走。而不知道每条腿是怎样控制运动的。学生从这个有趣的寓言中会激起探索知识的强烈愿望,一句幽默、机智、巧妙、适当、形象的言语,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而,教师自身情绪的调节就像是沟通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的一座“桥梁”,教师调节学生的情绪是教师托起学生腾飞的“添加剂”。我们教师应重视架好“桥”,添好“剂”,想尽一切办法,营造出声乐学习的轻松氛围,服务于声乐教学,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关键词]情绪 调节 教学语言
大脑是人的心理活动器官,心理活动是大脑机能的表现,而歌唱全过程是通过大脑传导高级神经系统形成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并激起正确的歌唱心理活动,从而形成完美的歌唱。心理活动必然受到自身与外在的作用产生影响,发生变化。
教学是师生间的双边活动、相作用影响的过程。而声乐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声带和发声技能是触摸不到的,发声的状态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这就决定了声乐教学只能通过教师的启发,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把握自己的发声机能,把持良好的发声状态,进行完美的歌唱运动。因此,声乐教师的课堂教学情绪尤为重要,是声乐教学成功的很重要的基础保证。
一、教师自身情绪调节
在歌唱要素中,心理要素处于主动、主导的首要地位。其他有关歌唱发声的生理要素,如呼吸器官,发音器官,共鸣器官以及唇、齿、舌、牙、喉这些形成语音的器官,都是被动的从属地位,它们的运动都受着心理活动的支配。我们常说,学声乐要找“感觉”,“感觉”就是心理活动,有听觉、视觉等等。声乐训练是“内听觉”“内视觉”,要听到自己腔体里的共鸣音响,而不是光听体外屋子里的声音,如果没有内听的感觉,就找不到共鸣位置:“内视觉”指的是唱的人要能“看”到腔体内部明亮的音色,也能“看”到共鸣腔里较空较暗的音色。色彩是视觉感应,除了“感觉”之外,就是大脑的形象思维了,它是指挥调整的“司令部”。比如:深呼吸高位置的距离、共鸣腔体扩张打开的程度、共鸣焦点的前后位置、气息下沉、上翻行进的路线、声波传送与反射的方向、松弛与紧张的配合等等,都凭“形象思维”的想象力来调整、平衡。所以,心理感觉和思维活动在整个歌唱发声过程中是处于主动地位。因而,要完成这些“感觉”“思维”活动,必须要创设一个良好的学教情景,使学生在平和、冷静、舒畅的心态中去体验、感知,这样才能使学生毫无顾忌、敞开胸怀去拥抱歌唱。只有让学生在非常放松、非常自然的状态下,才会有最佳学习成果的出现。而作为教学主导一方的教师。他的心态、情绪至关重要,直接作用于教学对象,影响到学生的心态和情绪。能否创设出宽松、和谐的教学演唱环境,教师的心态,教师的情绪起着决定性作用。
在声乐教学课堂上,教师的一言一行,包括脸部表情、语言表达、手势比喻、示范演唱等一系列的情绪表现,对学生的情绪控制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在课堂起的是主导作用,教师的情绪会影响每一个学生。因此,教师一进入课堂就应该让自己的情绪先彻底放松下来,这时候展现在学生面前的你,应该是一种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轻松自如的形象,切莫将课堂以外的种种不愉快情绪带进课堂内,渲泄在言行上。否则,自身消极的情绪状态必然给学生带来相应的情绪倾向。
我记得,在我念大学的几年学习期间,我的声乐老师给我的印象是和蔼、热情、耐心,每堂课总是充满着激情。她非常会启发鼓励你去努力学习。几年的学习期间使你感觉到她从来不会发脾气,但从她关爱的脸上、激励的说语中使我反而感到她很威严,非常敬佩她,很期望跟她学。生怕失去跟她学习的机会。后来了解到,她的人生较坎坷,有很多的不顺,但她从不在课堂上发泄,她总是会给你各种希望的感觉。真是像一只永不熄灭的蜡烛在燃烧着。我想这就是她的人格魅力所在,你不得不佩服她带给你的那种亲和力。至今老师的印象使我记忆犹新,同时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也一直影响、激励着我。我一直将老师视为学习的榜样,努力像她那样去做,去影响我的学生,这样做我真是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认清目标、不可情绪急躁,急于求成
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平衡,这是声乐教学中的自然现象,对此教师应有必要的宽容心理准备。对少数基础差的学生。切忌大声训斥,百般埋怨。因为这样做,不仅会直接打击学生坚持学习的自信心,而且还会破坏应有的课堂气氛,引发其他学生的消极情绪。而这种结果反过来又会加剧教师自身的不良情绪,进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在这一点上笔者深有感受。目前由于师范音乐院校的扩大招生。加之其他方面因素。师范生的进校基础不尽人意,少数学生基础、基本条件可以用很弱来形容。而对这样的学生,往往教师的目标要求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期望值过高,很容易产生急躁情绪,久而久之教师对学生厌倦情绪就表露出来。这时学生就会感觉到教师对他“狠”、“凶”。觉得自己很“笨”,自己不是学习音乐的“材料”、“低人一等”。随之,学生就会产生厌学情绪,抱着混日子的想法过完每个学期。出现这种情况,我想有二个层面上的认识问题。我们教师应认清:一是认识态度。无论什么样的学生,我们都应该满腔热情地关爱,像陶行知先生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真正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倍加关切。有句名言说得好“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我们教师若能按这样要求去做,那么在教学中碰到再大的困难。你总时会保持有好的心态,不会出现急躁的情绪。二是我们教师对总的教学目标应作新的认识调整。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的艺术普及素质会有新的要求,师范院校除了培养专业人才外,同时也担当起了普及提高人的基本素质的任务。音乐师范院校的毕业学生不一定人人都从事音乐专业工作,他们可以选择多种行业工作,学生在校接受的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心理素质的教育培养,一种美育教育。因此,当我们的教师认识到了这两个层面的问题后,就会根据不同学生基础起点、不同的接受能力,调整具体的目标要求,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地教学。对于那些一时达不到教学要求的学生。教师应通过积极的表象行为,引导学生转换情绪。包括启迪他们的学习乐趣,鼓励他们树立学好的信心,并使他们能从自己的学习结果中产生快乐和自信,培养学生健全完整的人格,我们就能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一定会有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在教学中就能克服简单、急躁、随意扼杀或压抑学生学习演唱技能愿望的做法,始终保持稳定的情绪去感染影响学生。
三、运用恰当的教学语言和形象生活比喻激励调节学生的情绪
学歌唱的人最大的幸福是遇到一位好老师。而真正的好老师是既了解学生的心理,又能调剂学生心理。这种调剂能力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赋有幽默且不失艺术感的情绪表情与言行用以调节课堂气氛,从而达到启发,带动激励学生的演唱情绪。并使歌唱技能得到最佳发挥。
声乐课堂的开始,要调动学生演唱欲望,增加强烈地演唱自信情绪。我经常会从关注每个学生的进步入手,从鼓励角度激励同学,上课前说几句鼓励的话语:“上节课你 的感觉非常好,老师很满意,这节课老师相信你会更好”。让学生找回自信,问学生“你觉得你的优点在哪里”。为了营造轻松的气氛,常询问学生“一周内在生活、学习中有哪些令自己高兴的事情,讲出来让老师与你共同分享”。常用“你的进步让老师为你高兴,为你骄傲”“老师有你这样的学生感到自豪”。为鼓励基础差的学生。常用“你是进步最快的”。学生上课很认真时,常用“你的认真态度,让老师很感动,老师应该向你学习”。学生很快掌握某种方法时,常用“你的悟性很好”。学生遇到难掌握技术要领时,常用“我充分相信你有勇气,有能力去战胜、克服,下次课你会让老师有一个惊喜”等语言来调动学生情绪状态,从而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声乐学习中音域的扩展,特别是高音演唱,学生在心理上容易出现胆怯、害怕,甚至恐慌的现象。当然,我这里谈的高音区的演唱扩展不是乱喊叫似的、盲目的、急功近利似的扩展音域。而在科学的中声区状态上有方法的过渡到高声区音域的演唱扩展音域。当学生有了好的中声区,也知道了一些唱高音区的方法后,常常会出现一些唱高音区时胆怯的心理现象。可能是演唱者太强调身体某个发声器官的一种状态,而忽略了歌唱时全身心整体的协调运动。因为歌唱是人的全身心整体肌能参与运动的过程,这就需要老师努力调整学生的情绪,鼓励学生,使学生甩开思想包袱。我常用“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做到,这个高音难不到你”“你不要怕声音唱出来不好听,难为情或怕老师批评”“这不是考试或演出,怕唱不好丢脸面,这是学习,没关系”“你的高音没唱好不是你的责任,是老师没有调整好你的状态和情绪”等语言激励学生大胆演唱。当好的情绪来临时,身体中参与歌唱的肌能就会积极运动协调配合起来,学生演唱高音时反而会更轻松些,就不那么害怕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学中可常用一些比喻和其他手段来启发、调动学生情绪。如,有的学生演唱时总是声音很紧。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由于舌根发硬,下巴紧,声音很难通畅。你要学生放松唱,学生感到很抽象。若让学生用“流口水”的感觉来体会下巴放松的程度,学生觉得很新鲜,情绪容易调动起来,很快就能找到演唱时放松的感觉。
运用寓言所含哲理来激励学生。声乐教学教师不只是教学生去听,去感受,去模仿。还应让学生知其科学的道理,为了使学生明白这一道理,给学生讲个寓言故事:如,你听说过乌鸦与蜈蚣对话的故事吗?乌鸦问蜈蚣:你长了那么多的腿走路。是怎么走路的呢?当你的第十六条腿走动时,那你的第二十三条腿又是怎么动的呢?蜈蚣试着动给乌鸦看,结果不会行走了。这个寓言告诉我们对问题不要只是知其然,而要知其所以然。声乐的学习要达到从有意思的控制到最终能无意思地协调的最高境界,不能像蜈蚣那样只知道走。而不知道每条腿是怎样控制运动的。学生从这个有趣的寓言中会激起探索知识的强烈愿望,一句幽默、机智、巧妙、适当、形象的言语,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而,教师自身情绪的调节就像是沟通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的一座“桥梁”,教师调节学生的情绪是教师托起学生腾飞的“添加剂”。我们教师应重视架好“桥”,添好“剂”,想尽一切办法,营造出声乐学习的轻松氛围,服务于声乐教学,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