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汤姆·彼得斯曾经在1982年出版了一本畅销书,这本书叫做《追求卓越》。几年前,我写过一篇《不容易寻找的十倍速公司》,评论了彼得斯的研究方法。
成功投资高增长型股票十分困难
彼得斯在《追求卓越》一书中筛选出43家优良的样本公司,但是仅仅过了几年,43家卓越公司就有32家出现了严重的财务危机。这意味着如果我们投资了这43家卓越公司,估计结局是不会很完满的。
我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投资高增长型股票而获得成功是十分困难的,因为①高增长不具持续性;②并不是所有的增长都会带来同样的效果,有的增长会创造价值,有的增长则是毁灭价值,更多的是毁灭价值;③即使是最吸引人的高增长,也可能不值得投资者在它们的身上花太多的钱。所以,十倍速公司不容易寻找。
但是,我的研究也只是到此为止。实际上,我还应该往下进行深层次的逻辑推理。这个推理就是,既然不能投资高增长的公司,那么投资低增长或不增长的公司又会如何?
我们都知道,低增长或不增长的公司从来都令人厌恶,非常容易成为市场的弃儿,所以没有人会去关注这样的公司,也没有人真的愿意去投资这样的公司。
投资低增长公司回报也不低
那么,投资低增长或不增长的公司会得到良好的回报吗?
最近我看到一份资料,说的是一个名叫米歇尔·克莱曼的研究者,她在1987年对彼得斯的卓越公司进行研究。她发现36家卓越公司仅仅在彼得斯认定5年之后,只有29家仍然在公开市场挂牌交易,而这些公司都经历了成长速度、资本及股票回报率的下跌,仅4家公司在3个或3个以上的指标出现了增长。绝大多数公司不再“卓越”,呈现出典型的均值回归的现象。
克莱曼继而发现,29家卓越公司有18家的股价表现不及标普500指数,只有11家公司胜过该指标,有69%的公司股价与账面值比出现下跌。若将它们作为一个投资组合,在年收益率上,也仅仅比标普500指数高出1个百分点。克莱曼认为,大部分卓越公司之所以不及市场,是因为市场过度高估它们未来的成长和权益收益率,其结果是它们的比率指标被高估了。
克莱曼又使用与彼得斯相同的指标变量,构建了一个“非卓越”公司的股票投资组合。克莱曼所选取的39家非卓越公司中,有25家的表现超过了标普500指数,有14家的表现弱于指数。然而,将它们作为一个投资组合,每年超过市场的幅度达到惊人的12.4%。这不是因为这些非卓越公司的基本面有所改善,其经营业绩也在下降。实际上,彼得斯的卓越公司在基本面上比克莱曼的非卓越公司仍具吸引力。
其根本的原因是,卓越公司之所以回报差劲,是因为市场过度估计了其未来成长和投资回报。而非卓越公司因为业务往往处于低谷,其估值也低,若其商业环境得到改善,随之而来的就是估价的均值回归,所以其投资回报也会很优异。
2013年,一个名叫巴班·班尼斯特的研究者继续验证彼得斯的卓越公司和克莱曼的非卓越公司的股票表现,时间截取从1972年6月到2013年6月。班尼斯特发现,非卓越公司股票组合年均收益率达到13.74%,超过了卓越公司股票组合的9.77%。卓越公司股票组合不仅输给了非卓越公司,甚至还输给了市场,因为市场的平均收益率在整个期间达到了10.59%。
对此,班尼斯特的解释是,高回报率会刺激新的进入者加入,从而引起赢利能力的降低。而低回报率会让竞争者退出,或者改组为新的管理层,或者引起竞争对手及金融买家出手收购。所以,投资者必须权衡一下,优异的财务指标是否已经在股价中反映出这些指标潜在的下行风险。对管理者来说指标很卓越,但在投资者看来常常不是那么一回事。非卓越公司的经营业务一旦回归至行业均值时,其股票就会有不俗的表现。
在我看来,非卓越公司类似于陷入困境的公司。过去几年,我一直专注于并买进这样的公司股票。当时通策医疗、宁波华翔、永新股份、伟星股份等一大批非卓越公司都身处困境,其股价也多在七八元之间,市值在二三十亿左右,与那时的一些卓越公司比如酒类公司相比,显然是最丑的股票。
买进这样的股票,非常乏味并且让人沮丧,更不会让你激动人心,还会被人嘲笑,回报率可能也很差劲,不但不涨反而下跌,若没有耐心,最终可能颗粒无收。不过,投资者若坚持下去,其回报率并不亚于那些卓越公司,关于这一点,感兴趣的人可以去查阅那些卓越公司股票的市场表现。
采取买进非卓越公司股票的策略其实就是逆向思维。但这并非号召投资者舍弃卓越公司。假如卓越公司遭遇市场系统性下跌或黑天鹅事件,依然还是优秀的标的。
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的金融学教授阿斯瓦斯·达摩达兰指出,任何投资策略,只要它是基于购买运营良好、业绩优秀的公司股票,并且期望这些公司的盈利成长带动股价上升,这样的策略都是相当危险的。因为它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当前的股价很可能已经反映了公司的质量和管理水平。若当前股价是正确的,那么最大的危险又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司丧失了光泽,所支付的溢价也会消失。若市场过度反映了公司的价值,那么就算其增长达到预期,这样的策略还会带来低回报。只有公司价值被深度低估的时候,这一策略才有可能获得超额收益的机会。
成功投资高增长型股票十分困难
彼得斯在《追求卓越》一书中筛选出43家优良的样本公司,但是仅仅过了几年,43家卓越公司就有32家出现了严重的财务危机。这意味着如果我们投资了这43家卓越公司,估计结局是不会很完满的。
我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投资高增长型股票而获得成功是十分困难的,因为①高增长不具持续性;②并不是所有的增长都会带来同样的效果,有的增长会创造价值,有的增长则是毁灭价值,更多的是毁灭价值;③即使是最吸引人的高增长,也可能不值得投资者在它们的身上花太多的钱。所以,十倍速公司不容易寻找。
但是,我的研究也只是到此为止。实际上,我还应该往下进行深层次的逻辑推理。这个推理就是,既然不能投资高增长的公司,那么投资低增长或不增长的公司又会如何?
我们都知道,低增长或不增长的公司从来都令人厌恶,非常容易成为市场的弃儿,所以没有人会去关注这样的公司,也没有人真的愿意去投资这样的公司。
投资低增长公司回报也不低
那么,投资低增长或不增长的公司会得到良好的回报吗?
最近我看到一份资料,说的是一个名叫米歇尔·克莱曼的研究者,她在1987年对彼得斯的卓越公司进行研究。她发现36家卓越公司仅仅在彼得斯认定5年之后,只有29家仍然在公开市场挂牌交易,而这些公司都经历了成长速度、资本及股票回报率的下跌,仅4家公司在3个或3个以上的指标出现了增长。绝大多数公司不再“卓越”,呈现出典型的均值回归的现象。
克莱曼继而发现,29家卓越公司有18家的股价表现不及标普500指数,只有11家公司胜过该指标,有69%的公司股价与账面值比出现下跌。若将它们作为一个投资组合,在年收益率上,也仅仅比标普500指数高出1个百分点。克莱曼认为,大部分卓越公司之所以不及市场,是因为市场过度高估它们未来的成长和权益收益率,其结果是它们的比率指标被高估了。
克莱曼又使用与彼得斯相同的指标变量,构建了一个“非卓越”公司的股票投资组合。克莱曼所选取的39家非卓越公司中,有25家的表现超过了标普500指数,有14家的表现弱于指数。然而,将它们作为一个投资组合,每年超过市场的幅度达到惊人的12.4%。这不是因为这些非卓越公司的基本面有所改善,其经营业绩也在下降。实际上,彼得斯的卓越公司在基本面上比克莱曼的非卓越公司仍具吸引力。
其根本的原因是,卓越公司之所以回报差劲,是因为市场过度估计了其未来成长和投资回报。而非卓越公司因为业务往往处于低谷,其估值也低,若其商业环境得到改善,随之而来的就是估价的均值回归,所以其投资回报也会很优异。
2013年,一个名叫巴班·班尼斯特的研究者继续验证彼得斯的卓越公司和克莱曼的非卓越公司的股票表现,时间截取从1972年6月到2013年6月。班尼斯特发现,非卓越公司股票组合年均收益率达到13.74%,超过了卓越公司股票组合的9.77%。卓越公司股票组合不仅输给了非卓越公司,甚至还输给了市场,因为市场的平均收益率在整个期间达到了10.59%。
对此,班尼斯特的解释是,高回报率会刺激新的进入者加入,从而引起赢利能力的降低。而低回报率会让竞争者退出,或者改组为新的管理层,或者引起竞争对手及金融买家出手收购。所以,投资者必须权衡一下,优异的财务指标是否已经在股价中反映出这些指标潜在的下行风险。对管理者来说指标很卓越,但在投资者看来常常不是那么一回事。非卓越公司的经营业务一旦回归至行业均值时,其股票就会有不俗的表现。
在我看来,非卓越公司类似于陷入困境的公司。过去几年,我一直专注于并买进这样的公司股票。当时通策医疗、宁波华翔、永新股份、伟星股份等一大批非卓越公司都身处困境,其股价也多在七八元之间,市值在二三十亿左右,与那时的一些卓越公司比如酒类公司相比,显然是最丑的股票。
买进这样的股票,非常乏味并且让人沮丧,更不会让你激动人心,还会被人嘲笑,回报率可能也很差劲,不但不涨反而下跌,若没有耐心,最终可能颗粒无收。不过,投资者若坚持下去,其回报率并不亚于那些卓越公司,关于这一点,感兴趣的人可以去查阅那些卓越公司股票的市场表现。
采取买进非卓越公司股票的策略其实就是逆向思维。但这并非号召投资者舍弃卓越公司。假如卓越公司遭遇市场系统性下跌或黑天鹅事件,依然还是优秀的标的。
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的金融学教授阿斯瓦斯·达摩达兰指出,任何投资策略,只要它是基于购买运营良好、业绩优秀的公司股票,并且期望这些公司的盈利成长带动股价上升,这样的策略都是相当危险的。因为它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当前的股价很可能已经反映了公司的质量和管理水平。若当前股价是正确的,那么最大的危险又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司丧失了光泽,所支付的溢价也会消失。若市场过度反映了公司的价值,那么就算其增长达到预期,这样的策略还会带来低回报。只有公司价值被深度低估的时候,这一策略才有可能获得超额收益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