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研究背景
随着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到来,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成为课程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学科素养的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综合分析能力。其中比较思维又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可以有效地反映学生的地理思维品质,帮助学生完善地理学科能力,解读区域地理特征差异分析和原理、规律。在地理教学实践中,熟练运用比较思维方法进行思考,提高地理解题的质量和效率,同时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自觉采用地理的思维方式观察事物、获取信息、发展综合分析能力形成地理学科素养。而这渗透着地理学科能力培养的核心所在——地理思维能力及思维方式的应用能力,这是高考改革中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目的所在。然而比较可惜的是,大多数学生目前并没有具备这方面的素养,表现在解题中常面临两个大问题:一个是做选择题时,学生对某等值线弯曲的原因判断这类试题的考查无从下手;另一个是做综合题时,学生常常因为套模板答题被扣分,导致综合题得分不高。尤其是高中地理,其学生学科素养水平参差不齐,在课堂教学中不易从整体上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因而笔者尝试利用微课做课后微专题突破解决这一难题。而如何落实微课的教学应用,真正让全体学生掌握这种方法是本课题所要探讨的关键性问题。
二、研究目的
课堂教学与课后辅导是教学过程中两个不可分割的环节,二者的有机结合能够取得“1 1>2”的教学效果,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探讨课堂整体教学与课后利用微课做微专题辅导有机结合的方式,以期为《微课资源应用于辅差教学的研究》课题提供可借鉴的操作方法。
三、研究方法
采用个案研究方法,对本校高三年艺体班进行教学实践,通过对研究对象建立跟踪档案、访谈调查、真题检测的方式验证以微课形式进行课后微专题突破的效度,由此得出一些结论和启示。
四、研究过程
1.核心概念界定
比较思维指根据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事物间的对比,从某一事物的某些已知特征推测另一事物的相应特征的存在,异中求同,同中求异,从而产生新知,得出有创造性的结论。地理学科具备培养学生比较思维能力的明显优势,区域比较是地理比较思维的基础。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的生产、生活的特点有许多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也存在差异。
微课主要是以视频为主,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重难点展开的教学过程。微课一般是10分钟的讲课过程,讲课内容比较少,具有针对性,并且微课的制作过程简单实用。
2.研究对象
选择艺考类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这些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高三上学期集中精力进行专业辅导而荒废,比较思维在解题中的应用方法一无所知,因此,选择这些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可以采用测试的方法较明显地验证课后微专题的辅导效度。
3.研究步骤
(1)比较思维技能预学环节
教师根据学情进行比较思维在解题中应用的课堂教学,并做当堂教学效果检测。根据测算,学生选择题的正答率约为65%,由此可知本节课的课堂教学效果仍有部分学生没有掌握。教师对需要进行课后再辅导的学生进行确认与登记。
(2)微视频辅助环节
根据本节课内容分解制作尽量详细的讲解微视频,学生体验的思维分析过程越细致越有利于比较思维分析法的掌握。教师利用QQ群等方式将微视频等学习资料分发给学生,同时将纸质版的学习任务单、训练任务单印发给学生,学生利用周末时间或课后自习时间结合学习任务单观看微视频,从而完整地了解比较思维的概念、对应的问题及思维的应用过程等,继而查阅相关学习资源,完成任务单中的问题,并记录下学习中的困惑。
(3)反馈环节
要求学生把近几次考试试题重新进行梳理,找出涉及比较分析的试题,用比较思维的“三步骤”重新进行审题与整理,以检测其学习效果。对于已基本具备本思维方法的学生再要求其将区域特征基本要素要再熟悉,其中特别是中国三大自然分区的基本特征要熟练掌握,其中东部季风区还要能区分东北、华北、长江流域和江南地区的基本特征。此外,要求其将发展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最优区位条件再熟悉,以及几种主要农业地域、工业地域的最优区位,最后再回顾各种地理要素的成因和规律,以检测其所学能力的应用能力。
经过完整环节的训练后,再测试学生的解题正答率有明显提升,提升幅度在10%~15%。
(4)结论与反思
经验表明,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课堂教学中总有一部分学生在“核心知识、主要思维”方面的掌握上存在困难与不足,因此课后辅导尤其重要。根据本次案例的实践,课后辅导可遵循以下一般过程:(1)教师制作上传或分发辅导微视频;(2)督促学生利用课后或周末时间自主选择微视频进行再学习;(3)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答疑互动和交流展示、完成当堂训练;(4)根据当堂训练效果,布置个别还没有掌握的学生课后再学习微视频,另外布置已掌握知识或技能的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积累,巩固学习效果。
在本案研究中发现,利用微课进行课后辅导教学有助于解决三个问题:(1)对课堂上没有掌握的概念和核心知识进行再学习,弥补过往学习中的不足及请家教的尴尬(具有弥补功能)。(2)可以提供视频或在线测试,及时自主诊断课堂学习效果(具有诊断功能)。(3)利用微视频教学,可以使学生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延续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此外提供更丰富的教学内容以拓展课堂所学(具有拓展延伸功能)。
综上,把微课引入区域地理技能培养能够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如不同教师教学水平有差异、教学过程冗长、教学过程难以重复等缺陷,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其好处在于:学生利用电子终端学习,改变了以往的学习方式,可以激发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节约教师课堂讲授的时间,从而把更多时间留给学生完成相应的训练和交流,从时间的分配上保证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同时克服传统教学过程注重预设,课堂缺乏生动、鲜活生成的弊病。此外有利于教师对学情的把握。教师可以通过收集学习任务单反馈的“疑难问题”,充分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
随着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到来,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成为课程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学科素养的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综合分析能力。其中比较思维又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可以有效地反映学生的地理思维品质,帮助学生完善地理学科能力,解读区域地理特征差异分析和原理、规律。在地理教学实践中,熟练运用比较思维方法进行思考,提高地理解题的质量和效率,同时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自觉采用地理的思维方式观察事物、获取信息、发展综合分析能力形成地理学科素养。而这渗透着地理学科能力培养的核心所在——地理思维能力及思维方式的应用能力,这是高考改革中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目的所在。然而比较可惜的是,大多数学生目前并没有具备这方面的素养,表现在解题中常面临两个大问题:一个是做选择题时,学生对某等值线弯曲的原因判断这类试题的考查无从下手;另一个是做综合题时,学生常常因为套模板答题被扣分,导致综合题得分不高。尤其是高中地理,其学生学科素养水平参差不齐,在课堂教学中不易从整体上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因而笔者尝试利用微课做课后微专题突破解决这一难题。而如何落实微课的教学应用,真正让全体学生掌握这种方法是本课题所要探讨的关键性问题。
二、研究目的
课堂教学与课后辅导是教学过程中两个不可分割的环节,二者的有机结合能够取得“1 1>2”的教学效果,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探讨课堂整体教学与课后利用微课做微专题辅导有机结合的方式,以期为《微课资源应用于辅差教学的研究》课题提供可借鉴的操作方法。
三、研究方法
采用个案研究方法,对本校高三年艺体班进行教学实践,通过对研究对象建立跟踪档案、访谈调查、真题检测的方式验证以微课形式进行课后微专题突破的效度,由此得出一些结论和启示。
四、研究过程
1.核心概念界定
比较思维指根据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事物间的对比,从某一事物的某些已知特征推测另一事物的相应特征的存在,异中求同,同中求异,从而产生新知,得出有创造性的结论。地理学科具备培养学生比较思维能力的明显优势,区域比较是地理比较思维的基础。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的生产、生活的特点有许多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也存在差异。
微课主要是以视频为主,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重难点展开的教学过程。微课一般是10分钟的讲课过程,讲课内容比较少,具有针对性,并且微课的制作过程简单实用。
2.研究对象
选择艺考类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这些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高三上学期集中精力进行专业辅导而荒废,比较思维在解题中的应用方法一无所知,因此,选择这些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可以采用测试的方法较明显地验证课后微专题的辅导效度。
3.研究步骤
(1)比较思维技能预学环节
教师根据学情进行比较思维在解题中应用的课堂教学,并做当堂教学效果检测。根据测算,学生选择题的正答率约为65%,由此可知本节课的课堂教学效果仍有部分学生没有掌握。教师对需要进行课后再辅导的学生进行确认与登记。
(2)微视频辅助环节
根据本节课内容分解制作尽量详细的讲解微视频,学生体验的思维分析过程越细致越有利于比较思维分析法的掌握。教师利用QQ群等方式将微视频等学习资料分发给学生,同时将纸质版的学习任务单、训练任务单印发给学生,学生利用周末时间或课后自习时间结合学习任务单观看微视频,从而完整地了解比较思维的概念、对应的问题及思维的应用过程等,继而查阅相关学习资源,完成任务单中的问题,并记录下学习中的困惑。
(3)反馈环节
要求学生把近几次考试试题重新进行梳理,找出涉及比较分析的试题,用比较思维的“三步骤”重新进行审题与整理,以检测其学习效果。对于已基本具备本思维方法的学生再要求其将区域特征基本要素要再熟悉,其中特别是中国三大自然分区的基本特征要熟练掌握,其中东部季风区还要能区分东北、华北、长江流域和江南地区的基本特征。此外,要求其将发展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最优区位条件再熟悉,以及几种主要农业地域、工业地域的最优区位,最后再回顾各种地理要素的成因和规律,以检测其所学能力的应用能力。
经过完整环节的训练后,再测试学生的解题正答率有明显提升,提升幅度在10%~15%。
(4)结论与反思
经验表明,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课堂教学中总有一部分学生在“核心知识、主要思维”方面的掌握上存在困难与不足,因此课后辅导尤其重要。根据本次案例的实践,课后辅导可遵循以下一般过程:(1)教师制作上传或分发辅导微视频;(2)督促学生利用课后或周末时间自主选择微视频进行再学习;(3)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答疑互动和交流展示、完成当堂训练;(4)根据当堂训练效果,布置个别还没有掌握的学生课后再学习微视频,另外布置已掌握知识或技能的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积累,巩固学习效果。
在本案研究中发现,利用微课进行课后辅导教学有助于解决三个问题:(1)对课堂上没有掌握的概念和核心知识进行再学习,弥补过往学习中的不足及请家教的尴尬(具有弥补功能)。(2)可以提供视频或在线测试,及时自主诊断课堂学习效果(具有诊断功能)。(3)利用微视频教学,可以使学生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延续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此外提供更丰富的教学内容以拓展课堂所学(具有拓展延伸功能)。
综上,把微课引入区域地理技能培养能够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如不同教师教学水平有差异、教学过程冗长、教学过程难以重复等缺陷,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其好处在于:学生利用电子终端学习,改变了以往的学习方式,可以激发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节约教师课堂讲授的时间,从而把更多时间留给学生完成相应的训练和交流,从时间的分配上保证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同时克服传统教学过程注重预设,课堂缺乏生动、鲜活生成的弊病。此外有利于教师对学情的把握。教师可以通过收集学习任务单反馈的“疑难问题”,充分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