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相互融合发展的态势越来越显著。为了研究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之间互动发展的关系,本文基于2002-2013年安徽省统计年鉴的数据,运用ADF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分析安徽省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双向互动影响及互动不足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的对策。
[关键词]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影响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08.144
[中图分类号]F427;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08-0190-02
1 安徽省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关系及发展现状
1.1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关系
经济发展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有着唇齿相依的关系。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脱胎于制造业母体;另一方面,制造业企业活动外置又带动了新兴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安徽省要想促进制造业战略升级,打响“安徽制造”品牌,就必须一手抓先进制造业发展,一手抓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1.2 安徽省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工业的主体,直接体现一国的生产力水平,制造业的发达与否关系到国家的强盛。2004年以前,安徽省尚无一个企业进入《Fortune》世界500强企业榜,企业的活动范围基本限于国内市场。当时,根据按普拉哈德和哈默提出的有关核心能力的具体方法和标准,在安徽省甚至在我国企业无法直接运用。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学者康荣平和柯银斌在保持其基本原则和方向的前提下做了一些适应性的改动,提出了一个包含核心能力在内的企业战略能力矩阵。
借助企业战略能力矩阵对安徽省制造业核心能力进行分析。根据安徽省制造业企业的总体情况,综合考虑市场占有率和盈利能力等各种因素,基本判断是:安徽省大部分制造业企业处于1打头的区位,只有少数的企业进入2打头的区位,极少数企业接近或达到亚核心能力区位。但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制造业取得了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制造业体系,建成了一批以汽车及工程机械、家电等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和企业。在推动农业大省向工业大省转变的进程中,制造业在全省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但即便如此,安徽省制造业的整体水平仍低于全国水平。因此,推动传统制造业改造和升级的任务还十分紧迫。
安徽省制造业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生产性服务业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如图2所示。
图2 安徽省近年来生产性服务业的增加值
注:①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②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产业;③租赁和商务服务;④金融保险业;⑤房地产业;⑥科学技术、技术服务等
从行业来看,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行业的增加值在整体上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且增加值一直保持在生产性服务业的第一位。其他行业的增加值总体也呈上升趋势。由图2可知,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已占有一定的地位,加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于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基于产业链视角的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共生关系
产业链视角是将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作为一个产业链中的两个环节进行分析的。从长远来看,生产性服务业环节或制造环节会在某个时期占主导地位,成为产业链中的价值环节。当某一时期以制造业为重心时,制造环节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竞争力,会采取服务外包等形式将非核心业务剥离出去,推动生产性服务环节企业的发展。当某个时期生产性服务业环节占主导地位时,企业会通过工业化的方式增加对制造设备的需求,带动制造环节企业的发展。其中,有部分生产性服务环节企业会自己设立制造企业,这样既可以促进制造企业相互竞争发展,又能够扩大制造企业的市场份额,为下一阶段制造环节成为产业链的价值环节做好铺垫。
3 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3.1 ADF检验及差分检验,检验时间序列的平稳性
根据《安徽省统计年鉴》中2002-2013年制造业总产值和生产性服务业总产值数据,利用Eviews 5.1对原始的时间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及一阶差分检验,得到如表1的结果。
注:MGDP表示制造业总产值,且在1%、5%、10%三个显著性水平下,单位根检验的临界值分别为 -4.421、-3.260、 -2.771。DMGDP表示制造业总产值的一阶差分,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单位根检验的临界值为-3.515。 PSIG表示生产性服务业总产值,且在1%、5%、10%三个显著性水平下,单位根检验的临界值分别为-5.125、-3.933、-3.420,DPSIG表示生产性服务业总产值的一阶差分,在10%显著性水平下临界值为-2.748
在原假设H0:δ=0下,单位根的t检验统计量的值为2.774,显然上述检验统计量值大于相应临界值,接受原假设,表明时间序列存在单位根,是非平稳数列。一阶差分检验的结果表明上述检验统计量值为-5.112小于相应临界值,从而拒绝原假设 ,说明安徽省2002-2013年制造业总产值序列是平稳数列。同理,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原始时间序列存在单位根检验,是非平稳数列。因而进行一阶差分检验,上述检验统计量值为-3.810小于相应临界值,拒绝原假设,表明安徽省2002-2013年生产性服务业总产值序列是平稳数列。
3.2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对于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还需要进一步检验。如果根据Y的过去值对Y进行回归时,再加上X的过去值,能够显著地增强回归的解释能力,则称X是Y的Granger原因,否则称为非Granger原因。其检验模型为:
(1)
检验的零假设为:X是Y的非Granger原因,即:H0:β1=β2=…=βq=0。若零假设成立则有: (2) 令式(1)的残差平方和为SSE1,式(2)的残差平方和为SSE0,
则:应服从自由度为(q,T-q-p-1)的F分布,其中T为样本容量,p,q分别为Y和X的滞后阶数。如果F大于临界值就拒绝零假设H0:X是Y的Granger原因,若F小于临界值,则不能拒绝零假设,也就意味着X不是Y的“Granger原因”。
利用Eviews5.1对2002--2013年制造业生产总值和生产性服务业的总产值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为制造业的发展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Granger原因,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不是制造业发展的Granger原因。
4 安徽省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互动不足的表现及解决措施
4.1 安徽省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由上述分析可知,安徽省制造业的发展会带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因为对于企业而言,如果能从外部以更低廉的成本获得所需要的中间产品或服务,那么企业会更多的采用外包的方式来实现,便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但是分析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不是制造业发展的Granger原因,这是因为:一方面,在短期内安徽省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滞后,尚未跟上制造业的发展步伐;另一方面,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平均支撑作用在不断加强,而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平均支撑作用却在减弱,生产性服务业对于制造业的终端环节的影响力不足,将会直接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拉动作用,并会制约生产性服务业自身的发展和升级。这表明,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产品的终端推广和营销等方面能做的贡献潜力很大。
4.2 促进安徽省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的措施
安徽省正处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关键时期,制造业经济快速发展,这使市场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潜力旺盛,在此关键时期,一定要坚持“两手一起抓”策略,形成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良性互动同步发展的格局。
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利用外资和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向中西部梯度转移的大好时机,积极地和国外及发达地区的专业人员合作,促进隐形知识在产业间的扩散和转移;
为促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双向互动发展,安徽省应加快生产性服务业人才的培养,为两者的互动发展营造一个高层次人才聚集的区域优势。
5 结 语
研究安徽省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双向互动关系,对于正处在崛起中的安徽省意义非同寻常。目前,安徽省处于承接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促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高度融合和双向互动对于全面提升安徽省经济实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要想实现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就必须高度重视生产性服务业在整个产业链中的链接和增值作用,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有机融合,最终带动整个经济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胡敏,陈建军,沈继维,等.浅谈安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发展[J].安徽科技交流与探讨,2008(1):37-38.
[2]荣兆梓.核心能力与安徽制造业的发展[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50-51.
[3]郭美荣.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策探究[J].对外经贸,2014(2).
[4]胡晓鹏,李庆科.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生关系研究——对苏、浙、沪投入产出表的动态比较[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2):33-46.
[关键词]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影响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08.144
[中图分类号]F427;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08-0190-02
1 安徽省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关系及发展现状
1.1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关系
经济发展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有着唇齿相依的关系。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脱胎于制造业母体;另一方面,制造业企业活动外置又带动了新兴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安徽省要想促进制造业战略升级,打响“安徽制造”品牌,就必须一手抓先进制造业发展,一手抓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1.2 安徽省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工业的主体,直接体现一国的生产力水平,制造业的发达与否关系到国家的强盛。2004年以前,安徽省尚无一个企业进入《Fortune》世界500强企业榜,企业的活动范围基本限于国内市场。当时,根据按普拉哈德和哈默提出的有关核心能力的具体方法和标准,在安徽省甚至在我国企业无法直接运用。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学者康荣平和柯银斌在保持其基本原则和方向的前提下做了一些适应性的改动,提出了一个包含核心能力在内的企业战略能力矩阵。
借助企业战略能力矩阵对安徽省制造业核心能力进行分析。根据安徽省制造业企业的总体情况,综合考虑市场占有率和盈利能力等各种因素,基本判断是:安徽省大部分制造业企业处于1打头的区位,只有少数的企业进入2打头的区位,极少数企业接近或达到亚核心能力区位。但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制造业取得了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制造业体系,建成了一批以汽车及工程机械、家电等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和企业。在推动农业大省向工业大省转变的进程中,制造业在全省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但即便如此,安徽省制造业的整体水平仍低于全国水平。因此,推动传统制造业改造和升级的任务还十分紧迫。
安徽省制造业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生产性服务业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如图2所示。
图2 安徽省近年来生产性服务业的增加值
注:①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②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产业;③租赁和商务服务;④金融保险业;⑤房地产业;⑥科学技术、技术服务等
从行业来看,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行业的增加值在整体上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且增加值一直保持在生产性服务业的第一位。其他行业的增加值总体也呈上升趋势。由图2可知,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已占有一定的地位,加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于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基于产业链视角的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共生关系
产业链视角是将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作为一个产业链中的两个环节进行分析的。从长远来看,生产性服务业环节或制造环节会在某个时期占主导地位,成为产业链中的价值环节。当某一时期以制造业为重心时,制造环节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竞争力,会采取服务外包等形式将非核心业务剥离出去,推动生产性服务环节企业的发展。当某个时期生产性服务业环节占主导地位时,企业会通过工业化的方式增加对制造设备的需求,带动制造环节企业的发展。其中,有部分生产性服务环节企业会自己设立制造企业,这样既可以促进制造企业相互竞争发展,又能够扩大制造企业的市场份额,为下一阶段制造环节成为产业链的价值环节做好铺垫。
3 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3.1 ADF检验及差分检验,检验时间序列的平稳性
根据《安徽省统计年鉴》中2002-2013年制造业总产值和生产性服务业总产值数据,利用Eviews 5.1对原始的时间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及一阶差分检验,得到如表1的结果。
注:MGDP表示制造业总产值,且在1%、5%、10%三个显著性水平下,单位根检验的临界值分别为 -4.421、-3.260、 -2.771。DMGDP表示制造业总产值的一阶差分,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单位根检验的临界值为-3.515。 PSIG表示生产性服务业总产值,且在1%、5%、10%三个显著性水平下,单位根检验的临界值分别为-5.125、-3.933、-3.420,DPSIG表示生产性服务业总产值的一阶差分,在10%显著性水平下临界值为-2.748
在原假设H0:δ=0下,单位根的t检验统计量的值为2.774,显然上述检验统计量值大于相应临界值,接受原假设,表明时间序列存在单位根,是非平稳数列。一阶差分检验的结果表明上述检验统计量值为-5.112小于相应临界值,从而拒绝原假设 ,说明安徽省2002-2013年制造业总产值序列是平稳数列。同理,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原始时间序列存在单位根检验,是非平稳数列。因而进行一阶差分检验,上述检验统计量值为-3.810小于相应临界值,拒绝原假设,表明安徽省2002-2013年生产性服务业总产值序列是平稳数列。
3.2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对于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还需要进一步检验。如果根据Y的过去值对Y进行回归时,再加上X的过去值,能够显著地增强回归的解释能力,则称X是Y的Granger原因,否则称为非Granger原因。其检验模型为:
(1)
检验的零假设为:X是Y的非Granger原因,即:H0:β1=β2=…=βq=0。若零假设成立则有: (2) 令式(1)的残差平方和为SSE1,式(2)的残差平方和为SSE0,
则:应服从自由度为(q,T-q-p-1)的F分布,其中T为样本容量,p,q分别为Y和X的滞后阶数。如果F大于临界值就拒绝零假设H0:X是Y的Granger原因,若F小于临界值,则不能拒绝零假设,也就意味着X不是Y的“Granger原因”。
利用Eviews5.1对2002--2013年制造业生产总值和生产性服务业的总产值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为制造业的发展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Granger原因,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不是制造业发展的Granger原因。
4 安徽省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互动不足的表现及解决措施
4.1 安徽省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由上述分析可知,安徽省制造业的发展会带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因为对于企业而言,如果能从外部以更低廉的成本获得所需要的中间产品或服务,那么企业会更多的采用外包的方式来实现,便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但是分析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不是制造业发展的Granger原因,这是因为:一方面,在短期内安徽省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滞后,尚未跟上制造业的发展步伐;另一方面,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平均支撑作用在不断加强,而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平均支撑作用却在减弱,生产性服务业对于制造业的终端环节的影响力不足,将会直接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拉动作用,并会制约生产性服务业自身的发展和升级。这表明,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产品的终端推广和营销等方面能做的贡献潜力很大。
4.2 促进安徽省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的措施
安徽省正处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关键时期,制造业经济快速发展,这使市场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潜力旺盛,在此关键时期,一定要坚持“两手一起抓”策略,形成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良性互动同步发展的格局。
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利用外资和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向中西部梯度转移的大好时机,积极地和国外及发达地区的专业人员合作,促进隐形知识在产业间的扩散和转移;
为促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双向互动发展,安徽省应加快生产性服务业人才的培养,为两者的互动发展营造一个高层次人才聚集的区域优势。
5 结 语
研究安徽省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双向互动关系,对于正处在崛起中的安徽省意义非同寻常。目前,安徽省处于承接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促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高度融合和双向互动对于全面提升安徽省经济实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要想实现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就必须高度重视生产性服务业在整个产业链中的链接和增值作用,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有机融合,最终带动整个经济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胡敏,陈建军,沈继维,等.浅谈安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发展[J].安徽科技交流与探讨,2008(1):37-38.
[2]荣兆梓.核心能力与安徽制造业的发展[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50-51.
[3]郭美荣.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策探究[J].对外经贸,2014(2).
[4]胡晓鹏,李庆科.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生关系研究——对苏、浙、沪投入产出表的动态比较[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2):3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