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节里流淌着永恒的歌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qtongx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花香溢小城
  春是绿色的季节。没有留意地上还是枝头,哪里先有了这悦目的颜色,微雨似油,润开了桃枝柳枝上的一串串蓓蕾。万绿丛中的这团花丛歇了,那团花丛又闹了。绿,就这样在不经意间,翻滚着引领着我们向前。春光中,风翩翩拉开漳州——这个九龙江畔的小城千家万户新一轮故事的篇章。人们在春天的怀抱里彼此祝福:把囤积了一个冬天的情怀呼唤出来吧,和新春一样,绽放其固有的生机。
  人们载歌载舞,欢度自己的节日。孩子们欢天喜地穿新衣,戴新帽,领红包。多姿多彩的春节新衣,把节日的气氛烘托得更加浓烈而美好。小城百姓心怀感恩和虔诚,节日里不忘祭拜祖先和诸神,炮仗声与锣鼓声喧闹声交织在一起,共同祈祷新的一年灾除福降,平安吉祥。元宵节家家户户喜气洋洋吃上汤圆,猜灯谜,闹花灯。年年的元宵,就这样在小城百姓传统敦实的团圆意味中,跃动着一种人们隐隐期盼的诗情和浪漫。元宵夜的圆月,灿烂的灯街,和那一粒粒清汤里的素丸,总在浮浮沉沉地向我们讲述着闽南年华里一些关于节日的历久弥新的故事。
  勤勉的漳州百姓,又在立春之日,塑泥春牛竞先以柳枝鞭打,以土块投掷,预示着新的一年开始播种五谷了。田间郊野,该绿的都绿,该红的都红,将春召唤:繁华到来,丰收到来!小城百姓的至爱——水仙,也是年年开了又香,香了又开。家家户户皆见凌波仙子,踏水起舞,婀娜含笑。漳州人自豪地将水仙作为新春礼物,远寄外地的亲朋好友。一年一度的春晚会场上也见水仙傲然独放、飘芳吐艳。水仙走遍大江南北,带去了漳州的春天,带去了漳州人的情谊和心愿,赢得了“天下水仙數漳州”的美誉。
  而在素有“世界柚乡、中国柚都”之称的平和,每年三、四月,春到了,一簇簇洁白的柚子花也开了。整个柚都成了一座醉人的香城。柚乡人在这时节是面上含笑的,即便一阵小雨过后,柚树飘飘落下些白色花瓣,花蕾半绽半开静默躺在了土里,慢慢成泥,多少觉得惋惜,他们也并不特别着急。傍晚收工回家,面上还是宽厚笑着,心里依旧笃定地想:柚子花年年都是这样的,有风有雨,才有秋后的累累果子……
  火热的季节酣畅的心
  “时当孟夏,麦绿桑青”。立夏节气一过,夏天又一次如期而至。闽南的夏是炽烈的,热情的,绚丽的。风是熟热的。路畔的叶子已转至沉绿,荔枝龙眼香蕉菠萝各种果树的香气渐渐地浓郁。行走在漳州的老街“五脚距”下,厝边头尾随处可见三两个友人,围坐一张茶桌。茶水倒好,话匣子也就打开了,谈生活,谈理想,谈工作,谈天说地。小城百姓生活的悠闲自在就在那一杯热乎乎飘香的茶水里。也有喜欢在傍晚呼朋引伴相约到九龙江边和大桥上吹吹风的,在小城的夏季,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而随意。从古至今,漳州平原土地肥沃,素为瓜果之乡。人们自给自足,安居乐业,也就有了这“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态度。
  百姓邻里也因之而敦睦。每到五月五端午,家家户户都要“裹粽”自食或馈送亲友。“烧肉粽” 是闽南特色美食。质地柔软、光泽鲜亮的糯米,加上精挑细选的香菇虾米猪肉卤蛋莲子,包好煮熟后拨开粽衣,一股粽香就随热气弥漫满口,让人回味。这香气扑鼻、油润不腻的肉粽里包裹着多少闽南百姓对生活甜美的期盼。
  人们给予忠良最大的褒扬。五月节小城各地都有龙舟竞渡的习俗,旗手在船头弓身挥旗,呼号指挥;舵手边呐喊边用脚有节奏地猛踏船板,两队各自奋力划船,逐起浪花,煞是好看。“扒龙船”结束后,人们簇拥上岸到屈原庙前,摆出供品焚烧纸箔,或向江中投放粽子以祭屈原,鞭炮声锣鼓声响成一片。可以说所有的岁时节日与人物传说的融汇都不如端午与屈原结合得如此紧密,如此成功,如此荡气回肠。而在这龙舟竞赛中展现出来的与自然和谐相处、与村邻互助又竞争的美,又诉说着漳州龙舟特有的朴素审美价值。
  火热的季节情感总是酣畅的。活动也丰富多彩,漳州农家要在四月八“牛王诞”备牲酒米粿祭牛神,酬谢耕牛终年辛劳所作的贡献;六月半要食半年圆,大暑日要喝绿豆汤……民间每个岁时节日都有它特定的活动,深邃而素朴,斑斓而隐晦,是闽南无数先民在冗长年月中凝聚的集体智慧。
  天道酬勤。春种、夏长、秋收和冬藏看似稼穑规律,又何尝不是人生的规律?只要生生不息,春与夏,秋与冬,都是季节里的繁华。所有的季节都是如诗如画。
  沧桑而质朴的岁月
  时令刚入初秋,正是农历七月时节,客居异地的闽南游子总会忆及家乡清凉月夜下的澄江明灯,那是最具诗情画意的家乡夜色。九龙江畔,时断时续的诵经声清越明晰地飘浮在幽静的夜空。人们穆立于江沿上,手捧水灯,附和祈祷。那些边沿贴着纸制莲花的小陶钵做成的水灯被燃亮了。成千上万的水灯飘浮在江面上,顺流而下,两岸璀璨如画。孩子们随着荡漾飘游的水灯追逐嬉戏,簇拥在岸边的大人们的喝彩声也响了起来。夜深人去,载着一江星月与明灯的波流逶迤远去。两岸黛山如眉,林壑依稀,一如美丽的梦境。
  放水灯,仅是漳州初秋七月里的“普度”活动的一个细节。无疑,普度是一种带有温热的人间气息的祭祀风俗。人们表面上是对这些归无所依的孤魂的祭奠与祀享,实质上是对亡故生命的一种惋惜与痛悼,抑或是对人类苦难历史的一种怜悯、同情和无奈之思。先哲说过,对知识的追求,对爱情的渴望,对人类苦难不可遏止的同情心,是支撑人们活着的三种生命的元素。漳州各地秋天的节俗,似乎彰显了先民辈代传承的生命精神的全部内容。比如七夕称为“七巧节”,源自牛郎织女在天河相会的共同传说。人们把牛郎织女当成珍贵纯粹的爱情故事中的主角。于夜,少女独坐庭中,陈瓜果,燃香烛,或在月下祭祀织女星君,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敬慕和渴盼。除此之外,漳州先民还为七夕寄予了独有的一种民间情怀,认为这一天又是魁星即“文曲星君”的生日。学童要备糕点时果,由塾师带到孔子的牌位前拜孔子和魁星。传统的七夕节俗里融入对知识的启蒙、对功名的追求等美好的期望。   在小城百姓的民俗记忆中,总有许多质朴亲切的文化元素,比如七夕节是给文曲星君“过生日”,而中秋则是给太阴娘娘和土地公“过生日”,即使九月九日的重阳节也是给重阳帝君和哪咤太子中坛元帅“过生日”。在某些沧桑而质朴的岁月里,“过生日”曾是多么美好而又令人憧憬的时光啊!漳州秋天的节俗,也因之亲切地浸染上了闽南大地的泥土气息和通俗风貌。
  幸福而绵长的滋味
  圆山的岩峰在不知不觉间变得清瘦刚硬,九龙江的波涛也在不知不觉间变得平缓冷凝。街头树色渐渐变深,一些略微泛黄的叶片儿从树干上飘落而下,在风里打几个滚儿,然后无声无息地缀在街面上。那些花草也暂时收起先时的鲜美光泽,随着凉飕飕的西风摇曳着季节的消息。岁月,在不经意的流淌中改变了世界的颜色。当古老的芗江两岸飘逸着甜米糕的香气时,人们的心头便涌动着一个清晰的念头——冬天来了。
  人们在这种甜蜜而熟稔的气息中淡定地沉稳地等待冬天的到来。“冬至”到来的时候,闽南的风里才有了点萧瑟的冷意,似乎冬天是从这一天才真正来到人间。人们在“冬至”这天磨糯米搓湯圆,汤圆搓好后放入融化的红糖浆中,烫熟后浮上来,趁热咬上一口,香喷喷、甜滋滋、暖烘烘、软绵绵,一股幸福的温热的滋味就绵长地停留在人们的舌蕾和心头。
  “腊八”节让人更真切感受到年关的贴近。家家户户用果仁、红豆、红枣、莲子、花生等蒸煮“腊八粥”,香甜可口,老少皆食。年味渐渐地浓了,筅尘、炊粿、办年货等诸项事务依序开始。办年货的人们带着兴奋焦灼的情绪,街巷里便开始弥漫着炸粿子、灌香肠、煮腊肉的香味和稀薄的芳冽的酒气。
  照例少不了祭祖祀神的礼仪。“冬至”日是漳州百姓聚集宗祠祭拜祖先的日子,祭品中必有“冬至圆”。到了除夕那天,家家户户仍以牲醴、柑橘、菜肴和红龟粿供奉天神和祖先,以答谢祖先神明一年来的保佑,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和四季平安。
  祭祖祀神似乎是人们对祖宗和神灵的怀念和敬畏,实质上是漳州民间一种朴素的感恩和孝道情怀的虔诚表达。没有了辈代先民的艰难开拓与顽强传承,焉有后世子孙芳醇甜美的荣华时光?在岁月的长河里,季节可以改变树木的形状,时光可以改变人们的容颜,却总有一些东西沉淀在岁月的河床上,譬如忠厚善良,譬如勤勉感恩,譬如生生不息恒久流淌着的爱与感动……
其他文献
2007年2月16日,农历大年廿九,我在不属于我的小屋里,在海尔手提电脑前,敲打键盘写下这第一句“看一个人回故乡,喜气洋洋,他说他的故乡在鲁国”,当这首15行诗作完成时,我泪流满面,这已经是我到异乡的第四个春节了,这四个春节,我都没敢回乡过年,当初毅然决然辞去工作、抛家别女北上的我,自感活得并不如意,便也如项羽一样不敢见家乡父老,独自苟活于京城一隅,视每个节日为惩罚。  我至今回忆不起何以会将这首
期刊
“啪”的一声,一枚红花从天而降,稳稳落在地上。定睛一看,是五瓣的木棉花,火红而饱满。  阳春三月,龙海一中校园围墙边上的木棉树格外惹人注目,枝干壮硕却不显摆,顶天立地;花开红艳却不媚俗,热烈壮观。树下落英纷陈,花不褪色、不萎靡,哪怕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很英雄地道别。如此,世人便尊称木棉花为“英雄花”。  清明时节雨纷飞,在英雄花遍开的锦城小镇,临窗独坐,想起了我的乡亲李林、庄少萍、张水锦等革命英烈
期刊
平和县的土楼挺多,据县志记载,解放前就拥有476座。我出生于平和坂仔一个叫黄坡楼的土楼里。黄坡楼不大也不高,总面积大约在1000平方米,上下两层,土木结构,坐北朝南。小时候听奶奶说,这座土楼修建了年代挺久远,有几百年的历史。  师范毕业后,我分配回坂仔镇乡下教书。有一次,在查阅铜壶林氏族谱中,无意发现了关于黄坡楼的一些文字记载。才得知黄坡楼是漳州古代大富翁林六公的孙子所建,建楼的时间大约是在元末明
期刊
炊烟袅袅,河流奔腾  嫩绿的草尖上露珠滚圆  三月清风,拨弄琴弦  我用梧桐叶子写诗,港西村  彩虹路上铃儿响叮当  丰饶的村庄来自汗水和智慧的浇灌  每一粒白米都有一张干净的脸  每一粒麦子都有一个明媚的春天  港西村的石头不动声色  铭刻八卦图腾的那块石头  藏着好风水 乡村的好气质  庄稼,草木,学堂  朗朗读书声,有人播种  有人收获  游人如织的中驰山庄,可以荡漾  可以筑梦,可以呼吸的
期刊
漳州市区自东向西有十一座桥横跨九龙江南北两岸,它是连接漳州市区和漳州高新区的重要通道,十一座桥犹如十一条彩虹,把九龙江点缀得异彩纷呈、璀璨夺目。  自西向东称得上大桥的有:金峰大桥、芝山大桥(建设中)、战备大桥、水仙花大桥、漳州大桥、九龙江大桥、马洲大桥(建设中)西溪大桥,总共有八座;另三座桥,有两座是景观桥,中山桥和南山桥,一座防洪桥,西溪桥闸,这三座桥只准摩托车和行人通过,机动车辆不能通过,所
期刊
早期,漳州老火车站,位于市区北面清静的南坑路终点。南面未建大马路,只有一条狭窄的土路,两旁桉树林立,右边一片仓储库房,左边是高低错落的水田。土路沿一条水沟延伸通往岳口街道。  漳州老火车站,简陋淳朴,候车室低矮,空间狭小,没有疏散广场。候车室门口,一些小商贩摆摊设点,最吸引人的是一篓篓装好的香蕉、菠萝、龙眼荔枝干。只见络绎不绝的旅客,一手提着香蕉、菠萝;一手拎着行李,穿梭在候车室,正在等候上车;只
期刊
与飞机赛跑的棉花  还是棉花吗  全然不见了当年  被的确良冤枉的颓丧  蓝天成为你真正意义上的  舞台,你成为这个舞台上  可以纵情撒娇的宠儿,爱怎样  绽放自己,唯有初心可以驱使  我懂得你此刻的心情  被平反以后,天上地下  城里城外,尽是雀跃的你  风使起坏来没有边际  约好的结伴成了独行  云心急火燎先走了  让我始料不及  三马赫的速度够快了吧  飞机打开了加力  我却还一再催促机师 
期刊
按理说,赏荷对于自幼生长在洪湖之滨的我而言,早已司空见惯。每到夏日,浩瀚无边的洪湖便呈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迷人景色,“洪湖水呀,浪呀嘛浪打浪”“誤入藕花深处,惊起一滩鸥鹭”“晚上归来鱼满仓”的场景如今历历在目。然而,最近我却折服于一个深山古村的别样荷塘。  仲夏时节,钢筋混凝土建造的城市开始炎热,而藏在漫漫绿海之中的岛濑村却清凉如春。驾车去深山小村颇费周折,山路蜿蜒起伏,怎一个险
期刊
海天一色、金色沙滩、浪花拍岸……  说起大海,眼前便自然地浮现许多美好的画面,对大海的向往,是很多人的共同情结。漳州地处沿海,作为一个漳州人,有较多的机会与大海“亲密接触”。不管是东山的马銮湾、金銮湾,或者是漳浦的翡翠湾、火山岛,还是龙海的白塘湾,许多漳州人都曾到过。  说起大海,一定要说说夏日的海边风情。每到炎炎的夏日,带着放暑假的孩子,到海边去避暑纳凉,是许多人的“优选”,吹着海风漫步沙滩,游
期刊
朦朦胧胧,似乎从这片宽阔的江面上传来了轻轻的吟唱:  “海邑望茫茫,三隅筑女墙。旧曾名月港,今已隶清漳。东接诸倭国,南连百粤疆。秋深全不雨,冬尽绝无霜。货物通行旅,资财聚富商……”  随着低吟之声,思绪渐渐飘远,依稀看见一位身穿灰色绸袍,手握紙扇的文弱书生站在九龙江畔,瞭望江面叠叠层层的帆影和码头上来来往往的客商,任江风拂过耳际,让发丝随风飘逸……当回过神来,徐勃的诗句依旧在耳畔回荡。  明代文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