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城市经济学是用经济分析方法,分析、描述和预测城市发展与问题的学科。本文在深刻思考了大唐的社会风貌、开放性、交融度,及其对中华文化之形成重要作用的基础上;以体现在长安城内外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生产关系及市场形态为研究对象,浅析了唐长安博大、深远背后的经济原因。
关键词:经济繁荣;经济政策;农耕经济;市场形态
1.经济繁荣
唐朝经济繁荣表现在:外交、打仗、人民平安、人民富裕、人民安全、扩大土地、管理、诗词等。国家的繁盛全是基于平民百姓,只要他们好,国家就安定、富裕。
唐朝前期,农业生产蒸蒸日上,水利事业发达;新植物品种出现;耕作技术和栽培方法进步;生产工具改进。手工艺品日益精巧,商品经济空前繁荣,丝织业、陶瓷发达;城市生活繁华似锦。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朝代之一。唐代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外关系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在唐代达到了顶峰,其中以唐太宗的“贞观之治”为最;“长安百万家,出门无所之”长安的荣耀也在唐时达到极致。
唐朝是封建社会顶峰,是当时世界上最繁荣的国家,长安和洛阳富商巨贾云集,长安是真正的世界之都;政治清明,君臣上下一心,而且是相当的民主;社会稳定,民风纯朴人民安居乐业;国力强大,唐朝的军队所向披靡,长期困扰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的军事威胁问题得以解决;文化繁荣,科技人文领域取得了很多成就,像诗歌、天文、律法、农学、医学等等都有突破性的进展。其实,用现在一个词最能判断当时的社会发达程度,那就是“综合国力”。唐朝的综合国力在当时世界是独一无二的,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而此时期其他国家,生产力还相当低下。
总之,唐朝经济发达为国力强盛、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是一切辉煌文明得以实现的有力保障。
2.经济政策
贞观之治是唐朝初期出现的太平盛世。由于唐太宗能任人为贤,知人善用;开言路,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减轻徭赋,休养生息,厉行节约,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宁的局面。
经济是衡量一代帝王政绩的最明显的有力杠杆。武则天继承了贞观时期的基本国策,把发展农业生产放在了首位,实行无为而治的经济政策。她在政纲《建言十二事》中把“劝农桑,薄赋徭”列为第一条,并由高宗诏令全国施行。“田畴恳辟,家有余粮”和“为政苛滥,户口流移”成为地方官员升降的标准。武则天还组织北门学士编写了农书《兆人本业》,颁发全国各地,指导农业生产。
这时期的水利事业也有了重大发展。在今天的陕西、河北、河南、山东、湖南、四川、浙江、江苏、甘肃、青海、内蒙古等地,都兴修起了大小不等的水利工程,大的工程流经几省,有的能灌溉田地9万亩之多。
值得注意的是,武则天统治时期,由于政策的宽容,出现了我国最早的租佃契约关系。敦煌文书有“天授元年,张文信租地契”的记载,这表明武则天时期,封建生产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手工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和内部分工机制的加强,使这一时期官营和私营手工业都获得了显著发展。精美富丽的金银器,铸造精良的铜镜等,均显示了唐代手工业发展的成就。
唐代国家长期统一,社会相对安定,生产力有较大发展,封建经济呈现高度繁荣的局面。
3.农耕经济发展
3.1耕作制度和栽培方法的进步
唐代主要农业区在黄河流域。南方的农业也在不断发展。唐朝北方以生产粟为主,南方以生产水稻为主。中原地区还出现了一些新的粮食品种,如高梁、荞麦等。它们的产量较少,显得珍贵。南方水稻生产中广泛采用育秧移植栽培的方法,大量种植早稻。
唐朝的蔬菜已有40多个品种,如引进的莴苣、菠菜等。据说菠菜从尼伯尔传入的。有一句诗:“二月中旬已进瓜。”唐蔬菜栽培技术有了创新,在冬季利用温泉水促进瓜果蔬菜的成熟,如长安附近的农民,引俪山的温泉水流入田间,促进黄瓜和韭菜在早春成熟。所以说:“二月中旬已进瓜”
3.2茶叶和蚕桑生产
我国是茶叶的故乡,种茶、制茶、饮茶都起源于我国。唐朝时,饮茶之风盛行全国。茶叶是江南主要的经济作物,茶叶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唐代人们的衣服主要是用丝麻织品制成,政府大力推广植桑养蚕,唐蚕桑主要产地分布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蚕桑业不断发展,后来超过了黄河流域。
3.3农具的改进和水利事业的发展
长直辕犁,汉代就出现了,它的辕是直的,比较长,由二条牛拉着。曲辕犁,辕是弯曲的,比前者体架要小。曲辕犁的出现是唐代耕作农具的重大改进。曲辕犁用一条牛拖曳,并且将土翻到一旁,可以调节犁地的深度。
唐朝还出现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筒车以水力作动力,效率比使用人力灌溉的翻车要高,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的灌溉工具。
唐政府重视水利,兴修的水利工程遍布全国。人们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比前代增强了。
由于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农业经济的发达,唐朝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唐朝大诗人杜甫为我们描述了一幅精美的图画,“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库俱丰实”。
4.市場形态
唐长安城是在隋大兴城基础上扩建而成,根据考古发掘,唐长安城的外郭城为长方形,东西长9721米,南北长8651米,总面积大约有84平方公里,比现存明代西安城大7倍多。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隋唐长安的平面构图方正如同棋盘,一条南北中轴线纵贯全城,东西左右均衡对称,南北十一条大条,东西十四条大街,成直线纵横交错,将全城划分为一百零九个坊,和东西两个市。东市西市的规模都很大,均占地将近一平方公里,若是放到现代,也恐怕找不到用地规模将近一千五六百亩这么大的商业市场。
日本有一个僧人,到唐来取经求学,就住在长安当时的东市,在他的记述中这样描述道:“朝门之外,一夜大火,就烧掉了几十个行当的好几千个店铺”,这个信号,意味着东市的那个朝门之外是多么的繁华。
每当商旅驼队沿丝绸之路跋涉而来,云集于东、西两市之时。“但见五陵少年今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诗人李白更将西市叫做金市,就是在这样的地方,“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诗人与胡姬一同唱和欢玩,饮酒作乐,直至摇摇晃晃地念叨着刚得的诗句,尽兴而返。
东西市是唐长安的工商业中心,据文献记载东西两市有220行之多。东西室内主题的商铺聚集出现,夜市活跃,经济贸易活动的开放。
主题市场是以某类商品交易为特色的市场活动形式,属于专业市场的初级形态。一般说来,只有商品流通量达到一定规模,出现内部分工时,才会形成不同特色的主题市场。就唐代乡村集市而言,其主题市场的兴起大多与所在地区的农副业生产状况有着直接联系。一个地区的某种或几种农副业发达,又具有较高的商品化程度,集市贸易就会出现相应的市场分工。市场及乡村集市的兴盛,不仅意味着农村商品流通的活跃。更重要的是以集市贸易为基础的农村初级市场体系的发育成长和由此引发的小农经济的一系列变化。市场的发展,为小农提供了另一种途径,即用货币在市场上购买。为了获取货币,他们或开展多种经营并将产品投放市场,或出卖劳动力以换取佣钱,或兼营小规模的商贩活动以谋取小利。也正是市场形态的多样化,为商业以及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推动力。
5.结束语
唐代交通发达,商业繁荣。特别是唐中期以后,商业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夜市、储蓄和支付钱币的“柜坊”、类似汇票的“飞钱”以及“行”的组织等,为后代封建经济的高度繁荣创造了条件。
参考文献:
[1]黎重.大唐史.[M]中国长安出版社,2010.06.01
[2]陈国灿.南宋时期乡村集市的演变及其对农村经济的影响[J].浙江社会科学,2010.04.
关键词:经济繁荣;经济政策;农耕经济;市场形态
1.经济繁荣
唐朝经济繁荣表现在:外交、打仗、人民平安、人民富裕、人民安全、扩大土地、管理、诗词等。国家的繁盛全是基于平民百姓,只要他们好,国家就安定、富裕。
唐朝前期,农业生产蒸蒸日上,水利事业发达;新植物品种出现;耕作技术和栽培方法进步;生产工具改进。手工艺品日益精巧,商品经济空前繁荣,丝织业、陶瓷发达;城市生活繁华似锦。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朝代之一。唐代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外关系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在唐代达到了顶峰,其中以唐太宗的“贞观之治”为最;“长安百万家,出门无所之”长安的荣耀也在唐时达到极致。
唐朝是封建社会顶峰,是当时世界上最繁荣的国家,长安和洛阳富商巨贾云集,长安是真正的世界之都;政治清明,君臣上下一心,而且是相当的民主;社会稳定,民风纯朴人民安居乐业;国力强大,唐朝的军队所向披靡,长期困扰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的军事威胁问题得以解决;文化繁荣,科技人文领域取得了很多成就,像诗歌、天文、律法、农学、医学等等都有突破性的进展。其实,用现在一个词最能判断当时的社会发达程度,那就是“综合国力”。唐朝的综合国力在当时世界是独一无二的,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而此时期其他国家,生产力还相当低下。
总之,唐朝经济发达为国力强盛、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是一切辉煌文明得以实现的有力保障。
2.经济政策
贞观之治是唐朝初期出现的太平盛世。由于唐太宗能任人为贤,知人善用;开言路,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减轻徭赋,休养生息,厉行节约,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宁的局面。
经济是衡量一代帝王政绩的最明显的有力杠杆。武则天继承了贞观时期的基本国策,把发展农业生产放在了首位,实行无为而治的经济政策。她在政纲《建言十二事》中把“劝农桑,薄赋徭”列为第一条,并由高宗诏令全国施行。“田畴恳辟,家有余粮”和“为政苛滥,户口流移”成为地方官员升降的标准。武则天还组织北门学士编写了农书《兆人本业》,颁发全国各地,指导农业生产。
这时期的水利事业也有了重大发展。在今天的陕西、河北、河南、山东、湖南、四川、浙江、江苏、甘肃、青海、内蒙古等地,都兴修起了大小不等的水利工程,大的工程流经几省,有的能灌溉田地9万亩之多。
值得注意的是,武则天统治时期,由于政策的宽容,出现了我国最早的租佃契约关系。敦煌文书有“天授元年,张文信租地契”的记载,这表明武则天时期,封建生产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手工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和内部分工机制的加强,使这一时期官营和私营手工业都获得了显著发展。精美富丽的金银器,铸造精良的铜镜等,均显示了唐代手工业发展的成就。
唐代国家长期统一,社会相对安定,生产力有较大发展,封建经济呈现高度繁荣的局面。
3.农耕经济发展
3.1耕作制度和栽培方法的进步
唐代主要农业区在黄河流域。南方的农业也在不断发展。唐朝北方以生产粟为主,南方以生产水稻为主。中原地区还出现了一些新的粮食品种,如高梁、荞麦等。它们的产量较少,显得珍贵。南方水稻生产中广泛采用育秧移植栽培的方法,大量种植早稻。
唐朝的蔬菜已有40多个品种,如引进的莴苣、菠菜等。据说菠菜从尼伯尔传入的。有一句诗:“二月中旬已进瓜。”唐蔬菜栽培技术有了创新,在冬季利用温泉水促进瓜果蔬菜的成熟,如长安附近的农民,引俪山的温泉水流入田间,促进黄瓜和韭菜在早春成熟。所以说:“二月中旬已进瓜”
3.2茶叶和蚕桑生产
我国是茶叶的故乡,种茶、制茶、饮茶都起源于我国。唐朝时,饮茶之风盛行全国。茶叶是江南主要的经济作物,茶叶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唐代人们的衣服主要是用丝麻织品制成,政府大力推广植桑养蚕,唐蚕桑主要产地分布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蚕桑业不断发展,后来超过了黄河流域。
3.3农具的改进和水利事业的发展
长直辕犁,汉代就出现了,它的辕是直的,比较长,由二条牛拉着。曲辕犁,辕是弯曲的,比前者体架要小。曲辕犁的出现是唐代耕作农具的重大改进。曲辕犁用一条牛拖曳,并且将土翻到一旁,可以调节犁地的深度。
唐朝还出现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筒车以水力作动力,效率比使用人力灌溉的翻车要高,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的灌溉工具。
唐政府重视水利,兴修的水利工程遍布全国。人们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比前代增强了。
由于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农业经济的发达,唐朝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唐朝大诗人杜甫为我们描述了一幅精美的图画,“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库俱丰实”。
4.市場形态
唐长安城是在隋大兴城基础上扩建而成,根据考古发掘,唐长安城的外郭城为长方形,东西长9721米,南北长8651米,总面积大约有84平方公里,比现存明代西安城大7倍多。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隋唐长安的平面构图方正如同棋盘,一条南北中轴线纵贯全城,东西左右均衡对称,南北十一条大条,东西十四条大街,成直线纵横交错,将全城划分为一百零九个坊,和东西两个市。东市西市的规模都很大,均占地将近一平方公里,若是放到现代,也恐怕找不到用地规模将近一千五六百亩这么大的商业市场。
日本有一个僧人,到唐来取经求学,就住在长安当时的东市,在他的记述中这样描述道:“朝门之外,一夜大火,就烧掉了几十个行当的好几千个店铺”,这个信号,意味着东市的那个朝门之外是多么的繁华。
每当商旅驼队沿丝绸之路跋涉而来,云集于东、西两市之时。“但见五陵少年今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诗人李白更将西市叫做金市,就是在这样的地方,“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诗人与胡姬一同唱和欢玩,饮酒作乐,直至摇摇晃晃地念叨着刚得的诗句,尽兴而返。
东西市是唐长安的工商业中心,据文献记载东西两市有220行之多。东西室内主题的商铺聚集出现,夜市活跃,经济贸易活动的开放。
主题市场是以某类商品交易为特色的市场活动形式,属于专业市场的初级形态。一般说来,只有商品流通量达到一定规模,出现内部分工时,才会形成不同特色的主题市场。就唐代乡村集市而言,其主题市场的兴起大多与所在地区的农副业生产状况有着直接联系。一个地区的某种或几种农副业发达,又具有较高的商品化程度,集市贸易就会出现相应的市场分工。市场及乡村集市的兴盛,不仅意味着农村商品流通的活跃。更重要的是以集市贸易为基础的农村初级市场体系的发育成长和由此引发的小农经济的一系列变化。市场的发展,为小农提供了另一种途径,即用货币在市场上购买。为了获取货币,他们或开展多种经营并将产品投放市场,或出卖劳动力以换取佣钱,或兼营小规模的商贩活动以谋取小利。也正是市场形态的多样化,为商业以及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推动力。
5.结束语
唐代交通发达,商业繁荣。特别是唐中期以后,商业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夜市、储蓄和支付钱币的“柜坊”、类似汇票的“飞钱”以及“行”的组织等,为后代封建经济的高度繁荣创造了条件。
参考文献:
[1]黎重.大唐史.[M]中国长安出版社,2010.06.01
[2]陈国灿.南宋时期乡村集市的演变及其对农村经济的影响[J].浙江社会科学,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