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方式的转变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sonmc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中新课程改革实践的过程中,广大一线教师感觉最突出的问题是“量多时少”,即需要教学的内容太多,而课时太少。苏教版语文五本必修教材每册均有4个专题,每个专题由两至三个板块组成,每个板块有2~4篇选文。总之,每册书约有20~26篇选文,按《教学大纲》要求,必须在两个半学期内完成五册教材的教学任务。尽管高中语文课程实施富有弹性,但要想在半个学期内完成一册书的教学内容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广大教师在抱怨教材内容多、课时少的同时,反躬自问,是否暴露出我们缺乏对语文教材灵活变通的处理能力?新的教材,当然需要辅以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式、新的评价体系等等。而课堂作为教学的主渠道,教师工作的主战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如何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也就显得至关重要。笔者认为,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方式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转变。
  一、由 “灌输”转向“唤醒”
  “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它是一个人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长期以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将学习过程简单化,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把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核心,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作为重点,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为价值取向,唤醒、激活学生内在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一)以自主学习为基础,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养成自学、自觉、自悟地寻求知识、获取知识的习惯,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转到主动地求知上来,促使学生渴望创新、推崇创新。“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如何学语文,比学语文知识更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的任何活动,都是为了使学生能够主动、自主地学习,只有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才能演绎出语文世界的多姿多彩。在课堂上,教师还要合理发挥主导作用,科学施教,带头创新,以教师创造性的“教”来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学”。
  (二)以合作学习为手段,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双向互动,合作学习,是激励学生广泛参与创新的一种手段。在备课中,教师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精心设计问题,为学生讨论做准备。设计的问题一般是要能够体现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并有讨论价值的,确保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扎实有效。教师还可适时进行全班范围的交流讨论,甚至思辨争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助互补,扩大合作学习效益,将个人自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有机结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励学生各抒己见,大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使课堂讨论波澜迭起,让学生茅塞顿开。
  (三)以探究学习为主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探究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也是实施语文创新教学的目的所在。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思考,敢于钻研,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以创造者的姿态出现,优化全体学生的创造心理品质。其次,教师要让学生换角度、多方位去探究、追寻与众不同但又合情合理的答案,或者用一种新的方式来解读课文、解答问题。最后,教师还要珍视学生对语文教材的独特感受、体悟和理解,允许和鼓励学生创新、个性的发展,要学生不从众、不唯书、不唯师,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别出心裁。只有这样,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培养。
  二、由“按部就班”转向“创意整合”
  在语文教材内容新、教学时间紧的情况下,我认为对于不同的专题、板块、文本究竟采取何种教学方式,取决于我们对文本的合理认知和准确定位。如果教师按部就班地逐篇讲解,势必耗时费力,连基本的教学内容都完成不了,影响教学效果;如果将自读课文放弃不讲,甚至在讲读课文中挑挑拣拣,这又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初衷,无法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从而落入穿新鞋走老路的窠臼中,又如何能很好地进行新课改。由此可见,对文本的处理在教学过程中就显得特别重要。处理教材,我们首先要做到“不怕”,大胆取舍,创意整合。认为值得补充的内容要义无反顾地“加”,认为可以简化的内容要大刀阔斧地“减”,这样的教学活动才是积极主动的、富有创造性的。我们在实现对文本的二度建构时,应重点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二是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三是高考考查的内容。以这三点为标准处理文本,然后采取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应当说是比较切实可行的。
  三、由“单一”转向“多元”
  一篇课文采取的课堂教学方式,切不可用一成不变的方法。教师教学时不能孤立地看待一篇文章,应将其放到一个专题、一个板块,甚至一个模块中来考虑。然后根据课文的内容、题材、风格等选择恰当的“多元”的教学方式,往往会省时高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精讲精练式
  在教师抱怨时间不够用的情况下,提出这样一种教学方式,似乎有点不合时宜,但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不过是个例子。”的确,有些文章在整个专题中具有典范的作用,这样的文章不但要讲,而且必须详讲。讲好了这一篇,学生自然会做到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一篇相当典范的科学小品文,也是五本必修教材中为数不多的说明性文章。在处理这篇课文时,我采取“精讲精练、以点带面”的教学方式,以这一篇课文为例子,详细介绍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说明文的基本知识。旨在以这一篇文章的分析为“把手”,带动学生去分析该专题另外两篇说明文,在处理其他说明文时,教师只要抓住文本自身的特点再稍加点拨就可以了。详讲一个专题中有代表性的课文,看似多花了时间,实则是“磨刀不误砍柴功”,节约了其余课文的授课时间,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探究讨论式
  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可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改变过去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当然,在探究、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精心组织教学过程,关注学生学习的质量。例如:在处理《西厢记·长亭送别》这一元杂剧节选时,如果按照先串讲曲牌内容,然后分析人物、归纳中心思想的方法来处理,学生势必觉得枯燥无趣。为了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我让学生课前充分阅读文本,以书面形式提出自己阅读中的疑点。学生小到从字词,大到从思想内容、人物形象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我把共性的问题筛选出来,分门别类,遵循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师生共同疏通词句、分析人物、探讨主题,完全以学生的问题为主线来完成本课教学。一节课讨论结束后,学生解开了对文本的所有疑问,整节课紧凑、高效。学生需要什么,教师就要给他什么,我想这是评价一节好课最重要的标准。
  (三)朗诵鉴赏式
  在语文必修教材中,编者选录了不少古代、现当代诗词,对诗歌进行分析、讨论固然是一种方法,但我觉得教师分析讲解再详细、再生动,始终是强加给学生的,要让学生自己去体味诗歌的内容,莫过于让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如果学生能够用恰当的节奏、语气、语调读出诗歌,教者应相信学生肯定有过充分的准备和有了正确的理解。我在教必修一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以及必修四第三专题“笔落惊风雨”时,就采取了分小组初选、各小组推荐人员参加全班比赛的形式,举行“现代诗歌朗诵会”“古代诗歌词朗诵会”。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只是充当组织者、聆听者,学生评委当场亮分,最后对获奖者进行颁奖。学生参与的热情高,效果好,无形中增加了阅读的容量,提高了对诗歌的鉴赏领悟能力。
  (四)分组辩论式
  语文教材中选取的人物形象多为历史的楷模、典范,对这些优秀的历史人物形象,在教学中往往会被“神化”。语文教学不必对每一个文学形象或历史人物做求全式的牵强解读,求全式分析往往容易架空文章,人为拔高人物形象,使教学落入假大空的窠臼。语文教材的意义不应是凝固的、封闭的,而是在学生的参与下,形成动态生成、开放多元的状态。教育是对生命尊重的过程,因此教学要尊重学生情感的真实,培养具有时代性、创新性、真实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将学生从简单化、程式化的思想禁锢中解放出来。在教必修五第三专题“直面人生”中的《报任安书》和《渔父》这两篇文章时,教者通常会把主要精力放到疏通文言词句上面,或对司马迁、屈原进行表象的分析。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我在课堂上只花了很少的时间解决学生提出的难解字词句后,以“人在面对挫折时,是忍辱而生,还是毅然赴死”为题,让学生确定观点,将全班同学分成正方、反方两大阵营,学生认真阅读文本,搜集了大量的课外资料,寻找支撑自己观点的理由依据。在气氛热烈的辩论中,加深了学生对司马迁、屈原的理解,起到了教师“一言堂”的授课方式所无法达到的效果,给学生学习语文留下了弹性的认知空间。
  总之,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师绝不能墨守成规,拘泥于固定的教学模式,应“因文制宜”,深入探究不同的文本应采取的相应教学方式,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追求自由、生动、高效的课堂氛围。
其他文献
【知识与技能】  1.能够背诵《论语》中有关“孝”的经典语句。  2.联系生活,结合历史,理性解读儒家的“孝”文化。  【过程与方法】  1.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理解“孝”文化。关注学生对文本的最初感觉,这是教学的起点。  2.能够提出问题,发表意见,从而加深对“孝”文化的整体理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
作文命题始终是中考关注的焦点,近年来,中考写作命题有何特点,写作命题基本走势如何,更是教师、学生、家长关注的热点。笔者从搜集到的五年间(2013-2017)中考试卷中选取北京、浙江宁波等22个省市的试卷作为研究样本卷,对中考写作试题的宏观变化情况进行解释分析。研究发现,五年来22省市样本卷中所设的写作试题测试内容关注道德教育,引导正向思考;关注传统文化,传颂中华文明;关注思辨能力,考查理性思维;关
古诗歌鉴赏能在引导学生咀嚼文化食粮的同时注重培养精神情操。古诗词在训练高中生审美能力的同时,还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因此,教师采用高效合理的教学方法培养高中生诗词鉴赏能力具有很大的必要性。在教学中,笔者总结了几种鉴賞诗词的方法。  一、意象法,塑造诗词灵动美感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它与绘画艺术一样,在很大程度上需要追求意象美。意象既是诗歌的基本单位,又是诗歌不可或缺的灵魂所在。一
纵观小学语文高年级公开课教学,重点落在阅读理解和语言文字的运用上,识字写字教学则简单带过,以致于识字写字渐渐淡出了语文课堂。而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上,识字写字则是重头戏,分析字音、区别字形、逐字指导书写,课堂一大半的时间都花在识字写字教学上。那么,到了高年级,是不是还是要这样进行孤立而简单的识字写字教学呢?去年我有幸参加了市普教室开展的“探索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识字写字能力的培养”课题实验,通过
解读古典诗词有多种角度,多种方法。其中,从“意象”入手来解读诗词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诗人(泛指古典诗词作者,下同)常常借意象传情达意,正所谓“立象以尽意”。这里,“象”可以理解为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形象,“意”可以理解为诗人要传递出的情感思想。“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诗人对外界的景物有了感触,产生情义,这种情跟景结合,便产生了“意象”。所以,包含了诗人情感的景物形象才能称为“意象”。  有的意象属
[摘 要:语言不仅是用于交流的工具,也是塑造思想的工具。语言中的男性偏好现象可能会强化性别刻板印象,传递性别不平等的思想,并且将非传统性别群体排除在外。21世纪初,瑞典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引入中性人称代词的国家。这一实践对其他国家的性别包容性语言规划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文以库普尔的“八问方案模型”为框架,分析和评价了瑞典中性语言规划运动,从而为其他国家性别平等语言规划提供新的视角和启发。  关键
肖培东是浙江省中学高级教师,从教二十多年来,他一直默默耕耘在语文教学这片土地上。从最初的完全按照教学参考书向学生灌输知识,到把名师的教学方法移植到自己的课堂中来,肖老师经过多年的反复摸索,终于探索出一些教学理念。本文就以课堂实录为例,分析肖老师古典诗歌教学的特色。  古典诗歌教学,是在指导学生掌握字词句等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比如体会诗歌的语言、营造的意境、表达的情感等等。这
研究历史,当然要读大量的书,但仅凭读书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新的眼光,才能发人所未发,另外,还要有科学的方法。没有科学的方法,面对那些杂乱无章的材料,除了头晕目眩就是束手无策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科学的方法,研究者会如虎添翼,材料的“生米”才会煮成学问的“熟饭”。对顾颉刚来说,正是老师胡适给了他新的眼光和科学的方法。难怪他要说“胡适是我的引路人”。  一次”打击”  胡适初登北大讲台时只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在寻找快乐写作的直通车。然而,在初中作文教学中教师们费尽心思,却是收效甚微。学生们在写作中无话可说,谈文色变。学生们的作文更是千篇一律,淡而无味,缺乏必要的个性与灵性。作为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作文教学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是学生个性的快乐张扬。因此,我们有必要改变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将作文教学融入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使作文教学变得“轻舞飞扬
法国著名小说家法朗士有一句名言:“文艺批评是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杜甫的七律《登高》,是公元767年诗人五十六岁时在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的作品。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认为:“杜‘风急天高’一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而王夫之却不是单纯从七律而是从整个诗歌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