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樊圻,绘画面貌较为多样的清代画家。
我国的山水画在清代比较发达,这与文人的山林隐逸思想有关。这种思想,在当时既包含爱国、爱好山川的感情,也包含着对人生消极的看法。如清际“金陵八家”之一樊圻所描绘的《溪山无尽图册》(六页),既生动地写出了江南山川之美,也流露出悠然世外的恬静之情。
明末清初,生长或长期居住南京的画家,著名的有龚贤、樊圻、高岑、邹喆、吴宏、叶欣、胡慥和谢荪,世称“金陵八家”。他们画风虽不尽相同,但在明末清初的南京画坛,都负有一定时誉。尤长于山水画的龚贤,居“金陵八家”之首,而大于龚贤两岁的樊圻排居第二。这些画家大多隐居不仕,经常往来于江淮一带,有时聚集一起,以诗酒为自娱,以书画为“消遣”,各擅所长,能于“吴门派”、“华亭派”之外讨生活,如樊圻“混入时流乞画钱”,以书画为生,因此留下了不少传世作品,如平中见奇,魅力长存的山水画《溪山无尽图册》便是其一,现摄录于后,供鉴赏。
樊圻是一位博采诸家之长的山水画家,生于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字会公,更字洽公,江苏金陵(今南京)人,擅画山水,也善花卉、人物等。主要活动是在顺治、康熙年间。山水绘画,取法多家,重视写生,其绘画面貌较为多样,用墨层层染渍,浓郁苍润,别创一格,运笔灵动变化,钩勒傅染,有元代风格。如《溪山无尽图册》所描写的不同季节的景观,有的华丽严整,有的淡远清雅。山石林木,非常壮观,灵泉飞瀑,云烟飘渺,神奇绝妙。纵观图册,皆为逸士的清高生活,描写画家向往远离闹市、钟情自然的胸怀,细细读来,韵味铙足。
《溪山无尽图册》,为纸本设色,画幅大小相同,纵23.5厘米,横29厘米。图1,画家以峭劲的笔墨描写山川雄峻的气势,右边一弧形巨石山体高高耸立,与左边耸出画面的山岩怪石自然形成了一个大涵洞,“洞”中建有长桥,桥上两毛驴正在前行,另有两老者紧随其后,人物虽小,刻画精微。桥下泉水畅流,远山以淡彩平涂,连绵不断,上部大面积空白,天际辽阔。树干节疤,真实古拙,枝头芽叶,生机勃勃。整个画面布局新颖,意境奇特,大气磅礴,生动地表现了祖国山河的壮丽之美。
图2,突兀的山峰,高耸入云,悬崖峭壁不见山路,难寻人迹,惟有层层白云拥于山腰,白云间露出连绵的山峰。成排的丛林,树干挺拔,云烟缭绕,气象万千。近景,溪水平静无涟,溪中青石点点,林中曲径通幽,整幅画面当是尽幽尽静之地了。中国山水画离不开林木,林木给山水画的创作提供了极其广阔而又丰富的生活源泉。该图之美,林木可算是起着重要的作用。
有人说,山水画的艺术表现,贵在“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图3虽构图简括,笔墨寥寥,但风格苍老清逸。近山远峰,轻描淡写,虚处笔迹似有若无,水天一色。古刹,天门,隐现于烟云飘渺之中,清泉穿过板桥,畅然流去,神秘世界,宛若仙境。尤其是画面留出大片空白,真实地表现出岚光浮动、烟气微茫的效果,引起了观赏者的无限想象。
图4,江南风光,一派气候湿润的丽山秀水景象。绿叶丛林之下,茅屋连片,城外溪水之滨,桅杆林立。远处烟云飘忽,山影绰约,近处石桥横跨两岸,在平静的水面上有一条小船,船上有人垂钓,更为画面增添了生趣。笔致细密,青绿设色,平中见奇,光洁淳雅。具有迷人的江南自然景观的真实感。可以看出,云和水在这幅有限的山水画中占有相当的位置。宋代画家郭熙说过: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得烟云为神采。正是这满山浮动的云和广阔平静的溪水,使得这件小品具有不寻常的艺术魅力。
在中国山水画中,山石往往是构成它的主体部分。以山石为主体的图5中,画家力求表现大山形质之美。笔法以勾勒与斧劈并用,严谨劲秀,故线条秀逸遒劲。用墨连皴带擦,清亮秀爽,大小山头,变化有致而姿态独具,富有较强的立体感和装饰之美,但不失自然真景之貌。画面右上留出三分之一空白,构图别致。近代画家黄宾虹先生说过:看画不但要看画的实处,并且要看画的空处。图5不仅山石亮丽灵动,画家还设置大片巧妙的艺术空白,山外有山,从而引起读者丰富的审美想象。
清灵隽永的笔墨,鲜润明丽的色彩,以及诗意飘忽的意境,使得图6呈现出春日江南的旖旎风光和绝少尘踪的幽闲之地,令人神往。丛林绿叶茂密,山间泉水畅流。巨大的圆浑山体占据画面近半,然而,断笔水纹与鼓风扬帆之舟,既平衡了画面,又烘托了山光水色,使人联想到江水茫茫。依山傍水的楼阁,又别有一番情趣。畅流的泉水,行进的帆船与沉静的山石起着调解画面韵律的作用,这一“动”一“静”,令观者以观其形又闻其声,心旷神怡。
有评家说,艺术家置身于山川之中,触景生情,满目章法,闭目崇山峡谷的奇绝形象就在眼前。“搜妙创真”,这绝非临古摹旧所能凑效。读樊圻《溪山无尽图册》,每一件都具有独立欣赏价值的美术作品,它不只让人们在艺术欣赏上得到了很大的愉悦,也令观赏者回旋荡漾,思绪不绝。《溪山无尽图册》(六页)现藏安徽省博物馆。该馆还珍藏樊圻一幅绢本设色的《牡丹图》轴。图绘两株傍石而生的牡丹,花朵极姿怒放,红花娇艳,绿叶滴翠,笔致工细,线条遒劲,风格明净雅丽,图中自题“樊圻画”,钤“樊圻”、“会公”两印。该图1990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樊圻卒年不详,但从他传世作品《花蝶图》卷(藏故宫博物院)作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可以知道他96岁尚在。(责编:唐陌楚)
我国的山水画在清代比较发达,这与文人的山林隐逸思想有关。这种思想,在当时既包含爱国、爱好山川的感情,也包含着对人生消极的看法。如清际“金陵八家”之一樊圻所描绘的《溪山无尽图册》(六页),既生动地写出了江南山川之美,也流露出悠然世外的恬静之情。
明末清初,生长或长期居住南京的画家,著名的有龚贤、樊圻、高岑、邹喆、吴宏、叶欣、胡慥和谢荪,世称“金陵八家”。他们画风虽不尽相同,但在明末清初的南京画坛,都负有一定时誉。尤长于山水画的龚贤,居“金陵八家”之首,而大于龚贤两岁的樊圻排居第二。这些画家大多隐居不仕,经常往来于江淮一带,有时聚集一起,以诗酒为自娱,以书画为“消遣”,各擅所长,能于“吴门派”、“华亭派”之外讨生活,如樊圻“混入时流乞画钱”,以书画为生,因此留下了不少传世作品,如平中见奇,魅力长存的山水画《溪山无尽图册》便是其一,现摄录于后,供鉴赏。
樊圻是一位博采诸家之长的山水画家,生于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字会公,更字洽公,江苏金陵(今南京)人,擅画山水,也善花卉、人物等。主要活动是在顺治、康熙年间。山水绘画,取法多家,重视写生,其绘画面貌较为多样,用墨层层染渍,浓郁苍润,别创一格,运笔灵动变化,钩勒傅染,有元代风格。如《溪山无尽图册》所描写的不同季节的景观,有的华丽严整,有的淡远清雅。山石林木,非常壮观,灵泉飞瀑,云烟飘渺,神奇绝妙。纵观图册,皆为逸士的清高生活,描写画家向往远离闹市、钟情自然的胸怀,细细读来,韵味铙足。
《溪山无尽图册》,为纸本设色,画幅大小相同,纵23.5厘米,横29厘米。图1,画家以峭劲的笔墨描写山川雄峻的气势,右边一弧形巨石山体高高耸立,与左边耸出画面的山岩怪石自然形成了一个大涵洞,“洞”中建有长桥,桥上两毛驴正在前行,另有两老者紧随其后,人物虽小,刻画精微。桥下泉水畅流,远山以淡彩平涂,连绵不断,上部大面积空白,天际辽阔。树干节疤,真实古拙,枝头芽叶,生机勃勃。整个画面布局新颖,意境奇特,大气磅礴,生动地表现了祖国山河的壮丽之美。
图2,突兀的山峰,高耸入云,悬崖峭壁不见山路,难寻人迹,惟有层层白云拥于山腰,白云间露出连绵的山峰。成排的丛林,树干挺拔,云烟缭绕,气象万千。近景,溪水平静无涟,溪中青石点点,林中曲径通幽,整幅画面当是尽幽尽静之地了。中国山水画离不开林木,林木给山水画的创作提供了极其广阔而又丰富的生活源泉。该图之美,林木可算是起着重要的作用。
有人说,山水画的艺术表现,贵在“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图3虽构图简括,笔墨寥寥,但风格苍老清逸。近山远峰,轻描淡写,虚处笔迹似有若无,水天一色。古刹,天门,隐现于烟云飘渺之中,清泉穿过板桥,畅然流去,神秘世界,宛若仙境。尤其是画面留出大片空白,真实地表现出岚光浮动、烟气微茫的效果,引起了观赏者的无限想象。
图4,江南风光,一派气候湿润的丽山秀水景象。绿叶丛林之下,茅屋连片,城外溪水之滨,桅杆林立。远处烟云飘忽,山影绰约,近处石桥横跨两岸,在平静的水面上有一条小船,船上有人垂钓,更为画面增添了生趣。笔致细密,青绿设色,平中见奇,光洁淳雅。具有迷人的江南自然景观的真实感。可以看出,云和水在这幅有限的山水画中占有相当的位置。宋代画家郭熙说过: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得烟云为神采。正是这满山浮动的云和广阔平静的溪水,使得这件小品具有不寻常的艺术魅力。
在中国山水画中,山石往往是构成它的主体部分。以山石为主体的图5中,画家力求表现大山形质之美。笔法以勾勒与斧劈并用,严谨劲秀,故线条秀逸遒劲。用墨连皴带擦,清亮秀爽,大小山头,变化有致而姿态独具,富有较强的立体感和装饰之美,但不失自然真景之貌。画面右上留出三分之一空白,构图别致。近代画家黄宾虹先生说过:看画不但要看画的实处,并且要看画的空处。图5不仅山石亮丽灵动,画家还设置大片巧妙的艺术空白,山外有山,从而引起读者丰富的审美想象。
清灵隽永的笔墨,鲜润明丽的色彩,以及诗意飘忽的意境,使得图6呈现出春日江南的旖旎风光和绝少尘踪的幽闲之地,令人神往。丛林绿叶茂密,山间泉水畅流。巨大的圆浑山体占据画面近半,然而,断笔水纹与鼓风扬帆之舟,既平衡了画面,又烘托了山光水色,使人联想到江水茫茫。依山傍水的楼阁,又别有一番情趣。畅流的泉水,行进的帆船与沉静的山石起着调解画面韵律的作用,这一“动”一“静”,令观者以观其形又闻其声,心旷神怡。
有评家说,艺术家置身于山川之中,触景生情,满目章法,闭目崇山峡谷的奇绝形象就在眼前。“搜妙创真”,这绝非临古摹旧所能凑效。读樊圻《溪山无尽图册》,每一件都具有独立欣赏价值的美术作品,它不只让人们在艺术欣赏上得到了很大的愉悦,也令观赏者回旋荡漾,思绪不绝。《溪山无尽图册》(六页)现藏安徽省博物馆。该馆还珍藏樊圻一幅绢本设色的《牡丹图》轴。图绘两株傍石而生的牡丹,花朵极姿怒放,红花娇艳,绿叶滴翠,笔致工细,线条遒劲,风格明净雅丽,图中自题“樊圻画”,钤“樊圻”、“会公”两印。该图1990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樊圻卒年不详,但从他传世作品《花蝶图》卷(藏故宫博物院)作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可以知道他96岁尚在。(责编:唐陌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