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下的初中政治课教学对教学过程、教学结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提倡的是有效的课堂交流。有效的课堂交流不仅能准确地表情达意,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而且使听者感到舒适,产生美感。但教师在课堂交流的实践中,常常出现许多障碍。
障碍一:威胁式语言。威胁式语言比如:“如果这次不交齐作业,我就要罚你们再抄10遍书!”“今后不能再迟到,否则就别进教室!”等等,会使学生感到意外、害怕,甚至恐惧,容易引起师生情感上的对立,学生很难产生积极的行为。
障碍二:贬抑式语言。贬抑式语言会打击学生的自尊心,贬低学生的人格。包括:非议,不以为然,责备。例如,“你这样大声叫嚷是为了出风头!”这种语言有明显贬损学生的意味,或明确地告诉学生:“你是问题学生。”学生从这些贬抑式语言中,养成“我是一个差劲的人”等自卑心理。
障碍三:迂回式语言。迂回式语言包括逗趣、戏弄等语意。例如,“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觉得我在教一个猴子班”,“你的脚发出的声音比你嘴中读书的声音还要好听一些”。
障碍四:教师的口头禅。有些教师语言中常夹不是标点符号的“标点符号”。例如,“这个,那个”、“就是说”……听来十分心烦。
为了有效地实施课堂交流,在十多年的思想品德教学中,笔者谈几点肤浅的体会:
1.教师在教学时应采用移情式反应的教学方式
移情式反应是指教师要意识、理解并接受学生的感受和关注,要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立场去思考,并且能把这种对学生内心世界的感受传递给学生。教学对话前提是“我——你”关系的确立,是对话者之间平等关系的确立。
换位思考。学生的思维被教师限制在某个方向上,学生不能疑问,不能平等对话。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只是记忆正确的答案,复述教师的想法,离开教师不会讨论与合作。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平等的条件下,通过师生间的对话、合作,实现教学过程中的自主学习。所以,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找回自我,树立自信,使学生获得适应新的学习方式的心理状态,进而才能使其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成为教学活动的真正参与者。
积极倾听。师生间的对话应遵循平等的原则。这种平等在观念上是人格上的相互尊重,在教学中以对话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一种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态度,是双方的“敞开”和“接纳”,是双方的倾听。让学生说话,它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基础,是实现师生交流的条件,首先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保护学生的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才会勇于表现自我,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大胆探索,充满自信地讨论问题。其次,教师要使学生明白教学的实质,明白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内涵是指导、促进、帮助学生学习。教师不能代替或强制学生学习。同样,学生不能把学习的主动权、选择权让位于教师。教师必须在使学生理解这一道理的前提下,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他们担负起学习的责任。第三,要处理好学生参与学习的评价问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评价,要有助于学生不断激励、调整和改善自己的学习行为,更加积极主动、负责地进行学习。当然,让学生说话,不是让学生无目的、无限制地说话,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对学生的说话加以引导。具体要注意如下问题:要让学生说话的机会保持均衡;要对学生的发言给予恰当的应答;要让学生的发言保持平衡。
2.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建构性果断
建构性果断是指教师必须坚持让学生表现出正当且负责任的课堂行为,教师的态度积极、坚定而且一致。教学交往中的交流,常常要借助“对话”而实现。这里所说的“对话”不只是言语的应答,它强调的双方的“敞开”与“接纳”,是一种在相互倾听、接受和共享中实现的“视为融合”、精神互通。教学中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以教学书内容为“话题”共同去生成和创造“文本”、去构造“意义”的过程,这即是一项“原则”,又可以成为一种方法。总之,在倾听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自行解决能力应有很深的信任感,应能“由衷地接受”学生所表现的情感,不管这种情感如何与教师心目中的尺度不相符合。应了解到情感往往十分短暂,只存在片刻之间;必须由衷地愿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并为此安排时间;对学生的烦恼应感同身受,但又要保持适当的距离,不卷入学生的情感中;应了解学生往往不能开门见山地说出他真正问题的缘由。(作者单位 甘肃省静宁县祁川中学) 责任编辑杨博
障碍一:威胁式语言。威胁式语言比如:“如果这次不交齐作业,我就要罚你们再抄10遍书!”“今后不能再迟到,否则就别进教室!”等等,会使学生感到意外、害怕,甚至恐惧,容易引起师生情感上的对立,学生很难产生积极的行为。
障碍二:贬抑式语言。贬抑式语言会打击学生的自尊心,贬低学生的人格。包括:非议,不以为然,责备。例如,“你这样大声叫嚷是为了出风头!”这种语言有明显贬损学生的意味,或明确地告诉学生:“你是问题学生。”学生从这些贬抑式语言中,养成“我是一个差劲的人”等自卑心理。
障碍三:迂回式语言。迂回式语言包括逗趣、戏弄等语意。例如,“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觉得我在教一个猴子班”,“你的脚发出的声音比你嘴中读书的声音还要好听一些”。
障碍四:教师的口头禅。有些教师语言中常夹不是标点符号的“标点符号”。例如,“这个,那个”、“就是说”……听来十分心烦。
为了有效地实施课堂交流,在十多年的思想品德教学中,笔者谈几点肤浅的体会:
1.教师在教学时应采用移情式反应的教学方式
移情式反应是指教师要意识、理解并接受学生的感受和关注,要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立场去思考,并且能把这种对学生内心世界的感受传递给学生。教学对话前提是“我——你”关系的确立,是对话者之间平等关系的确立。
换位思考。学生的思维被教师限制在某个方向上,学生不能疑问,不能平等对话。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只是记忆正确的答案,复述教师的想法,离开教师不会讨论与合作。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平等的条件下,通过师生间的对话、合作,实现教学过程中的自主学习。所以,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找回自我,树立自信,使学生获得适应新的学习方式的心理状态,进而才能使其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成为教学活动的真正参与者。
积极倾听。师生间的对话应遵循平等的原则。这种平等在观念上是人格上的相互尊重,在教学中以对话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一种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态度,是双方的“敞开”和“接纳”,是双方的倾听。让学生说话,它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基础,是实现师生交流的条件,首先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保护学生的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才会勇于表现自我,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大胆探索,充满自信地讨论问题。其次,教师要使学生明白教学的实质,明白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内涵是指导、促进、帮助学生学习。教师不能代替或强制学生学习。同样,学生不能把学习的主动权、选择权让位于教师。教师必须在使学生理解这一道理的前提下,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他们担负起学习的责任。第三,要处理好学生参与学习的评价问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评价,要有助于学生不断激励、调整和改善自己的学习行为,更加积极主动、负责地进行学习。当然,让学生说话,不是让学生无目的、无限制地说话,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对学生的说话加以引导。具体要注意如下问题:要让学生说话的机会保持均衡;要对学生的发言给予恰当的应答;要让学生的发言保持平衡。
2.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建构性果断
建构性果断是指教师必须坚持让学生表现出正当且负责任的课堂行为,教师的态度积极、坚定而且一致。教学交往中的交流,常常要借助“对话”而实现。这里所说的“对话”不只是言语的应答,它强调的双方的“敞开”与“接纳”,是一种在相互倾听、接受和共享中实现的“视为融合”、精神互通。教学中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以教学书内容为“话题”共同去生成和创造“文本”、去构造“意义”的过程,这即是一项“原则”,又可以成为一种方法。总之,在倾听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自行解决能力应有很深的信任感,应能“由衷地接受”学生所表现的情感,不管这种情感如何与教师心目中的尺度不相符合。应了解到情感往往十分短暂,只存在片刻之间;必须由衷地愿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并为此安排时间;对学生的烦恼应感同身受,但又要保持适当的距离,不卷入学生的情感中;应了解学生往往不能开门见山地说出他真正问题的缘由。(作者单位 甘肃省静宁县祁川中学) 责任编辑杨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