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中语文课堂中的情感教学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qh49751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通过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情感式和情境式的课堂环境的营造,让学生在周围环境和相关情感的引导下对课文中的重点内容进行理解,达到自觉自知的主动学习,而非传统的被动式学习,进而能对相关课堂内容进行更深的理解。
  关键词:诱导 情境 情感 自信心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启发式”教学的思想。
  在目前的教学改革中,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积极学习是一个重要的目标。孔子的这种“启发式”教学方式,就是要在授课时进行适当、适时的诱导。总得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创造适当的情境,让学生能够在相关的情境下进行学习
  目前的语文课文收录的范围很广,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这点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因为越是离生活近的课文,我们越能够从周围的真实事例出发,让学生更容易了解课文的内容。
  针对这一点,我们要在学习不同的课文时创造跟课文有关的学习情境,尽量用一些真实可感的情境来诱导学生,通俗点说就是可感的、形象化的情境。
  比如在上《人生的境界》这一篇课文时,我们在设置环境时,可以使用道具,分别是一个苹果、一张钞票、一张献血证。在进行课文之前,可以提问学生,讲台上的这三种东西,如果让他们选择,他们会选择什么。通常情况下,学生会说是钞票。当然这个答案不是我们最后所需要的,却是我们需要的一个铺垫。
  为了引出整篇课文的主题,这时可以加个条件限制,问:如果是在十分饥饿的情况下呢(对应课文中所说的自然条件下、一种纯意识的行为)?那么普遍的会选苹果了,因为这是生物对生存的本能,而钞票此时却起不到作用。至于献血证,那大部分学生都不会选,因为这时候个人的生存还没得到满足,没有人会去考虑这个。
  最后对献血证和钞票的区别上,让学生选的时候大部分仍会选择钞票,有一个班甚至全是选钞票(我想跟学生对社会的认知程度有很大关系)。获得这个结果后,我就给他们介绍了献血给个人特别是给社会带来的种种好处,比如为他人需要输血时带来的好处等。之后,当我再次问他们选择哪个时,就有一部分学生选择了献血证。这时我就会跟学生解释,这种从社会服务的角度出发的选择,就是课文中所说的“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也就是所说的道德境界;而之前选择钞票时,就是“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他所做的事,其后果可以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意义”,也就是文中所说的功利境界。
  通过三个简单的道具,我们就可以让学生理清人的生存要求,一步一步向上走,先是苹果,再是钞票,最后才是献血证。从物质向精神的发展,当然也就符合了我们课文中所说的自然境界、功利境界和道德境界三个境界的发展顺序了,同时也明白了三者间的区别。
  二、适当的情感诱导,让学生能够自然而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要想实现让学生有质疑精神、有创新思维,那么教师就必须降低身份,在课堂教学的时候能够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和亲和的课堂氛围。
  例如:在上《春夜洛城闻笛》一首诗的时候,由于学生对诗歌的知识掌握得不是很全面,就必须在意象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普及。而这时候突然提问学生有关意象的时候,就会让学生感觉难以回答。此时教师就可以适当地进行提示,比如问關于意象时,可以先问《静夜思》中哪一种东西是比较形象的、我们可以感知的。学生会回答“床、月光、地、霜、头”,这时我们马上给予肯定,表扬学生思维很敏锐,思考的方向很正确,能够一下子就按要求找到答案,这样做可以坚定学生的信心。在培养学生信心的基础上,我们继续解释“意”对“象”的影响,也就是哪种物象更容易让人产生某种情感呢?学生在这样的提示下,就能排除掉“床”、“地”、“头”三个,而剩下的就是我们所说的意象了。
  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大体知道什么是意象了。在前面自信心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下,学生就会回答本诗的意象为“笛声”、“折柳”、“东风”等,态度积极踊跃,回答的准确率也让人满意。
  总之,要让学生自主、自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不仅要适当改变以前的教学方式,更要重视诱导式的教学方式。在适当的时候进行适时的知识诱导和引导,不仅能建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以主人翁的姿态融入到课堂中,积极动脑筋,发现并提出问题,进而开发出他的质疑能力、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洪世昌 张国强《走向语文个性化教学》.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4年版。
  [2]邓志伟《个性化教学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程红兵《自主探究式语文教学模式研究》.中学语文,2004,第一期,P24。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是笔者结合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并参考部分音乐教学论文和专著而提炼的教学经验和构想,以如何激发初中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为主题,以如何提高教师教的效率和学生学的效率两个方面为目标,较浅显地做了五个方面的思考和探究。  关键词:美育 激发兴趣 创新 效率  著名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说过:“音乐教学的超级任务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
期刊
摘 要:阅读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为使小学生养成自主阅读的良好习惯,教师要激励学生全身心地、自觉主动地参与到阅读活动中去。  关键词:阅读 小学语文 自主阅读  阅读是人们获得各种信息最迅捷的途径之一,也是人们学习、工作、生活中获得信息从而进行思想交流的迅速有效的方法。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正说明了阅读的重要性。如何尽快地使学生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实现自
期刊
摘 要:初中古诗词教学似乎一直是语文教学的半盲区,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又表现出三个明显的缺乏,即缺乏以想像联想为形式的思维能力的培养、缺乏以感悟和体验为手段的鉴赏能力的培养、缺乏以学习方法为内容的自学能力的培养。因此,本文针对古诗词教学现状明确了古诗词教学的主要任务,并且针对自己的教学实际着重探讨了初中古诗词教学研究技巧。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 想像联想 感悟和体验 自学能力 学习方法  一、从课堂教
期刊
摘 要:小学低年级学生由于长期接触精确计算,很多学生不接受估算,他们认为这样没有必要,因为在解决简单的问题当中,口算完全可以帮助他们很快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教科书,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意识地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  关键词:小学 数学 估算  估算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是一个人数学素养的重要表现,因
期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引起和维持人的注意力的一个重要内部因素。一旦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教学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一、宽松和谐激趣法  语文课堂要体现人文性的特点。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气氛是新课改的宗旨。师生应是平等的合作者,要彼此尊重、互相信赖、互相合作,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师生之间才能形成互动、交流的对话平台,学生才能轻松愉快活泼热情、兴致盎然地发挥
期刊
摘 要:音乐能够寄托人的情感,启人心智,催人奋进。初中阶段开设的音乐欣赏课程对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其健康、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结合实际教学,笔者提出了一些建议,望能为同行提供帮助。  关键词:初中音乐 传播趋势 有效策略  随着学业的加重,音乐在初中生的眼中是杂科,是学与不学都无关紧要的课程。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多乐理知识都不能被很好地运用起来。这就对我们音乐教师提出了新的课题
期刊
摘 要:识字是语文教学的基础,也是小学生日后学习能力的关键前提。因此,为了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主动识字,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意识地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拓宽识字途径,培养识字能力。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对低年级识字教学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低年级 识字 教学  一、根据儿童的思维特点,把抽象的符号具体形象化  识字本身是枯燥的,而对于枯燥的事物,人物的情绪总是消极和被动的。如果学生们一味
期刊
摘 要:传统语文教学模式下,学生没有真正获得自主学习的权利,学生自身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没有充分调动起来,个性发展被人为地抑制了。因此,着眼于形成学生的独立人格,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和创造性,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学刻不容缓的历史重任。  关键词:语文 自主学习 动机  传统的语文教学形式强调教师的教,忽视了学生的学,学生多是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没有真正获得自主学习的权利,学生自
期刊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这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确,只有语言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才可能文思如涌、笔下生花、出口成章。积累语言材料光靠课内加强对课文的朗读和背诵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在课外引导学生广泛地进行阅读积累。只有经过广泛的阅读积累才能真正学好语文。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广泛地进行课外阅读积累语言呢?  一、课内积累和课外积累相结合
期刊
语感是一种修养,是在长期规范的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对语言文字(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比较直接、迅速、灵敏的领会和感悟能力。简单地说,也就是人们对语言的感受、认识、把握能力,这种能力具有直接性、整体性、敏捷性、联想性和体验性等特点。最早明确提出“语感”这一概念的是夏沔尊,之后通过叶圣陶的大力倡导和吕叔湘的有效拓展,“语感”的内涵得到了界定,内容得到了丰富,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得到了提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