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男:小龙人的倒装童年

来源 :中华儿女·青联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8202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头上有犄角,我身后有尾巴,谁也不知道,我有多少秘密……”
  这首电视剧《小龙人》的主歌曲是1990年最火爆的儿童歌曲,更是很多“龙迷”们崇拜“小龙人”的情结所在。
  今天,“小龙人”的扮演者陈嘉男,已经是一个蒙矿国际贸易公司的股东。22岁的他一边做着贸易,一边和朋友编写剧本,做着自己喜欢的电影。但,演“小龙人”的那段往事,他依旧无法忘怀,这首《小龙人》更是他非常喜欢的歌谣。
  
  “我不是一颗流星”
  1990年代,一部儿童电视剧《小龙人》风靡全国,家家户户都定时守候在电视前,见证着“小龙人”找妈妈的过程。陈嘉男也成了亿万小朋友心目中最初的“偶像”。
  1990年,在3000多个孩子中,导演独具慧眼,相中了当时年仅四岁的陈嘉男来饰演电视剧中最重要的角色——“小龙人”。时至今日,许多人都不知道小龙人是一个男孩,因为电视剧里的陈嘉男会穿裙子,会和琪琪一起玩耍嬉戏,俨然像一个单纯的小女孩。但是由于在中国人的传统理念中,龙本身就是纯阳之物,是男人的化身,所以导演选择的自然是一个小男孩。
  当年,四岁的陈嘉男背着妈妈含着眼泪准备好的行囊,轻轻地说了一句,“妈妈,我走了,拍完戏我就回来。”这部戏一直拍到了他6岁。
  或许在今天的很多人看来,陈嘉男踏上的是一条辉煌星路。可在那个年代,童星没有经纪人的庇护,没有妈妈的相伴,仅仅是一个人带着孤单的童心上路。
  “剧组不是一个人呆的地方,他是一个时间流逝飞快的地方,是一个没有童年的地方,如果我将来有了孩子,不管拍戏能让他出多大的名,我都不会让他从小去拍戏,拍戏的孩子不容易。”
  陈嘉男儿时的伙伴就是宝宝、贝贝和琪琪。没有戏的时候,四个孩子就在一起疯玩瞎闹,那是他们闲暇之时最大的快乐。四个孩子也会非常想念自己的爸爸妈妈。当时,电话还没有普及,一个街道只有一部电话。所以每到一个地方,不会写字的孩子们就会委托剧组里的董妈妈写信,他们还会买当地最有特色的东西给妈妈邮寄回去。通常是孩子们哭着说:“妈妈,我现在和剧组到了海南,我很好,就是很想你,这次给你寄的是相思豆,代表了……”董妈妈就在那边流着眼泪把他们说的话一字一句写下来。
  “写完信,大家就擦干眼泪接着拍戏。我演戏特别听话,一般是导演怎么说,我就怎么做。拍戏很辛苦,我常常是从晚上一直拍到太阳出来,导演说吃点东西,睡两个小时再接着拍。”
  在没有白天黑夜的两年里,通过整个剧组人的努力,《小龙人》顺利杀青。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一部儿童电视剧,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收视热潮,“小龙人”一时间成了人们最热门的话题。各种各样的出席活动、电视栏目的邀请函一齐向陈嘉男涌来。
  


  陈嘉男每天要出席两三个活动。只要陈嘉男出现的地方,定会被“龙迷”们围堵个水泄不通。活动结束后,无数人纷纷冲上来要摸摸他。陈嘉男根本走不了,妈妈只能抱着他冲出人群,他的衣服几乎每次都会被热情的观众撕破,没有穿一套衣服出席两个活动的经历。
  “《小龙人》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我,片约也越来越多,我告诉自己那只是我人生中比较璀璨的一颗星星,绝不是一颗流星。”
  
  “《小龙人》让我爱恨交加”
  《小龙人》之后,似乎所有的人都开始关注陈嘉男。家里的电话连续不断地响起,有“龙迷”的电话,有剧组的邀请。很多剧组给的承诺是:“免试镜,嘉男一来,即刻开拍。”
  陈嘉男从四岁拍到14岁,一年365天,有300多天是在剧组里度过的。算起为数不多在家的日子,小嘉男也没有得到片刻的安静。很多邻居带着亲朋好友来“观赏”他,有时候睡到半夜也会被邻居叫醒,说老家来了朋友,特别想和“小龙人”合影。
  被人众星捧月的陈嘉男开始厌烦,他时常会想自己为什么要去拍《小龙人》?难道要做一辈子的“小龙人”吗?这部戏占据了他的整个童年,打乱了他人生的方向。和同龄的孩子相比,他不会语文,不会算术,只会演戏。陈嘉男说他的心情当时很低落。
  儿子的心思自然逃不过母亲的眼睛。陈妈妈决定,谢绝所有朋友的到访,谢绝所有的片约,将陈嘉男送进了学校。
  大名鼎鼎的童星进了学校,学校里的老师和同学都很开心,但在剧组里早就把心玩野了的小嘉男却很苦恼,45分钟的课他根本就坐不下来。
  普通的孩子都是从学校走向社会,然而陈嘉男却经历了一个倒装的人生。他在社会上闯荡了10年,又回到了纯净的校园,这就要求他一切从心开始,首先有了不再漂泊的心,他才可以安定地去享受现在。
  “我告诉自己要平静地去对待现在。努力不一定会成功,但放弃一定会失败。因为在剧组里品尝的失败太多了,停机再拍的机会很多。可我的人生不能重来,从小在剧组里吃了很多苦,让我更能经得起失败的磨练。敢于面对所有的困难。”电视里的“小龙人”不怕困难是因为他有法力,现实中的陈嘉男因为有毅力,同样能战胜困难。
  一年之后,陈嘉男终于可以没有区别地和别的孩子一样学习和玩耍了。“刚开始走入学校的时候,我挺怨恨《小龙人》的。因为我好像不是学生,是怪物。谁都用特别异样的眼光看我,然后保持一定的距离。在剧组呆的时间太久,很多功课一窍不通,妈妈就找了很多老师给我补课,可考出的成绩让我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伤害。我会想,如果不拍《小龙人》,和别的孩子一样上幼儿园读小学,会是什么样?可惜,没有机会了。那时候,很害怕自己不能融入校园,至少我感觉很困难。不过,现在想想有点可笑,有什么大不了的呢!无非多用点功。再说了,我还是个名人呢!”
  适应了校园的陈嘉男在毕业后重新走上社会,他又迷茫了。因为找不到明确的生活方向,陈嘉男经历了长达两年的迷茫。
  现在,陈嘉男决定“重出江湖”。他会在经营贸易公司的同时,帮很多影业机构运作电影,力求多面发展。“如今,每当我遇到困难时候,我想到的还是《小龙人》,想到在我什么都不会的时候,就开始演戏。我在剧组里长大,是剧组赋予了我童年的一切,‘小龙人’的世界不能离开艺术。比起曾经对《小龙人》的怨恨,我更想表达的是爱,埋藏在心底,深深的爱。那段日子真的非常值得回忆,并勉励我继续前行。”
  
  我的个性童年
  青联刊(以下简称)青:小时候最喜欢玩的玩具?
  陈嘉男(以下简称陈):蛐蛐,可以说我到现在都喜欢,因为小时候在剧组看大人们玩,所以一直就很喜欢
  


  青:小时候最喜欢唱的儿歌?
  陈:《小龙人》的主题曲,那时大家不是都挺喜欢的吗?呵呵
  青:小时候有没有看过动画片,印象最深的是哪部动画片?
  陈:《大闹天宫》我特别喜欢,在剧组呆久了,不看乱七八糟的东西,会有一种艺术审美的概念
  青:小时候最喜欢玩的游戏?
  陈:我小时候每天都有不同的新事物产生,可我们在剧组都是和小演员之间瞎闹腾。拍完戏,非常辛苦,就睡觉了,很少做什么游戏
  青:小时候梦想自己长大最想干什么?
  陈:当发明家。我喜欢新鲜事物,一直也是这么做的,我现在有四项专利,包括无菌婴儿之类的
  青:小时候最不愿意做什么事?
  陈:穿裙子,我是男孩,可在戏里“小龙人”要穿裙子,我特别不喜欢穿裙子
  青:小时候最崇拜的人?
  陈:我一直都很崇拜周总理,还有就是第一个登上太空的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
  青:小时候最喜欢看的书?
  陈:剧本。看得最多的就是剧本,没有时间看别的书
  青:小时候记忆最深刻的事情?
  陈:拍《小龙人》的时候,有一次中午休息,大人们都睡觉了,我们几个小孩在那儿疯玩。我当时左脚绊右脚,脑袋磕在琪琪家门槛上了,头上全是血,骨头都出来了,缝了7针。导演不但没有安慰我,还臭骂了我一顿,剧组为此停拍了一个月,那时候很委屈,现在很理解
  青:最怀念的一次六一儿童节?
  陈:从来没有过过儿童节,我从四岁到14岁都是在剧组过的。剧组里没有这个概念
  青:现在孩子的“六一”跟当初自己的“六一”区别大么?
  陈:太大了,现在的孩子玩的东西多了,要求的东西也多了,买东西要名牌。我一直都觉得穷不能穷教育,富不能富孩子
  青:理想中的“六一”是什么样的?
  陈:和爸爸妈妈一起玩,就希望在这一天看见爸爸妈妈
其他文献
熟悉莫慧兰的人,都对1994年日本广岛亚运会上,那个小巧玲珑、精灵一般的小姑娘记忆犹新。五块亚运金牌的纪录,让她成为无人能及的体操明星。那一届亚运会几乎成为了这个被人们称作“中国娃娃”的小女孩一个人的盛会。  岁月荏苒,时过境迁。昔日的“中国娃娃”已经成长为落落大方的大姑娘,然而每每回忆起童年那段难忘的时光,忆起的不仅仅是那份童真童趣,更多的是从小对体操的那份执着。    爱爬树的体操小丫  19
期刊
《离骚》的名义与结构    《离骚》是《楚辞》中篇幅最长、影响最广、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品,亦是屈原的代表作。但关于《离骚》名字的解释,一直以来众说纷纭。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引用淮南王刘安之说,谓:“离骚者,犹离忧也。”班固也在《离骚赞序》中说:“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这种说法,是将“离”字解为“罹”,意为遭到、遭受,“离骚”就是遭到忧患而作的辞。  王逸在《楚辞章句离
期刊
冯英:国家一级演员,全国政协委员,芭蕾大师。  1985年第一届全国舞蹈比赛女子独舞一等奖;  1987年第二届全国舞蹈比赛双人舞一等奖;  1996年至今任中央芭蕾舞团教员总排练者兼教员。2004年8月,被任命为中央芭蕾舞团副团长。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说:“舞蹈能帮助人民养成高贵的协调和优雅的气派。”  今年9月6日,北京残奥会开幕式在国家体育场“鸟巢”举行。英国《每日电讯报》评价开幕式
期刊
张秉爱是一个住在三峡库区的普通农妇。20多年前,由父母做主,她从高山上嫁到了生活相对富裕的江边。丈夫有病,张秉爱不得不一个人承担了全部的生活重担。   张家是村里的钉子户。虽第一期移民的时候,她家被允许就地后靠,但6年过去,村里一直没有分给她建房的土地。现在,大坝就要截流,第二期移民也已搬迁完毕,一片废墟中,只有张家的小屋,还孤零零地执拗地矗立着。    这是冯艳的纪录片《秉爱》里的故事。   冯
期刊
周国平,1946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随感集《人与永恒》,诗集《忧伤的情欲》,散文集《守望的距离》,自传《岁月与性情》等。    热爱生命    生命害怕单调甚于害怕死亡,仅此就是以保证它不可战胜了。它为了逃避单调必须丰富自己,不在乎结
期刊
黄健翔走了,张斌离开了,昔日《足球之夜》的三剑客只剩下刘建宏一枝独秀。可他说,《足球之夜》的黄金期还没有来。  “每一次的进步,都迎接挑战;每一次的转折,都勇敢出发!”这是刘建宏对自己的评价。  一如当年那个天不怕地不怕的野小子,刘建宏对自己充满信心。也或许正是这从小养成的性格和童年那段不平凡的经历,让他面对质疑和困难时显得更为从容。    “我很淘,但是知道知识能改变命运”  小时候的刘建宏,在
期刊
永远的汶川——大地震前后的珍贵记忆  作者:赵亚辉  出 版 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6-1   定价:36元  作者简介:  赵亚辉,人民日报教科文部主任记者,第17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多次参加重大和突发事件的现场采访和报道,曾随远望号航天测量船跨越三大洋,在伊朗巴姆地震重灾区抢救重伤员,赴印尼班达亚齐采访印度洋海啸重灾区,跟踪2005珠峰测量行动超过百
期刊
历史定格在汶川大地震7日之后,5月19日14时28分。伴随着天安门广场上低垂的五星红旗和回荡在960万平方公里上空的汽笛声与防空警报声,13亿中国人齐身肃立,为汶川大地震中的死难同胞低首默哀……  5月12日下午地球那阵瞬间的抖动,让汶川从此成为亿万中华儿女最悲情的记忆。记不清有多少次扼腕悲鸣,记不清有多少回泪流满面。为了灾难,为了灾难堆砌成的苦难,为了苦难中的同胞和他们的坚忍……而在举国同殇的这
期刊
想听偶像的新歌吗?百度一下;想了解电影的新动态吗?百度一下;想确定旅游的路线吗?百度一下;想了解KFC营养吗?百度一下……  10年前,大家只在宋词名句“众里寻他千百度”中见到“百度”;但10年后的今天,无论是虚拟世界还是现实生活中,人们都习惯了“百度一下”。百度,这个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每年都通过对数十亿次搜索的响应,让数千万网民分享到最纯粹的搜索体验,徜徉信息之海。  而百度的创始人李彦宏
期刊
随着子宫内的生命体慢慢成形、成熟,她急躁、严厉的性格化为一汪春水;为了给孩子最细心周全的教育,她在读过数不清的教育类书籍后,决定亲自为儿子打造一个童话世界。并且,这个世界不断扩张,终成了1000集的儿童养教动画故事片《Q城宝贝》。贾爱华也因片中几只活泼可爱的小猪得了个“猪妈妈”的名号。  “猪妈妈”说她的童年是在书本与书签里度过的。严厉的父亲,美好的书本,还有一群陪她玩耍的小朋友,这些童年的美好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