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蟹能手李海的致富经

来源 :农产品市场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3428290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母蟹是圆脐,公蟹是尖脐,螃蟹好坏关键看肚脐,肚脐突出的一般比较肥,还有就是同样大小的螃蟹选重量沉、蟹爪有劲儿的”,黑龙江省农垦八五六农场的养殖户李海一边下网捕捞河蟹,一边向周围的人介绍着挑选河蟹的窍门。
  黝黑的面庞,总是面带笑容,初次与李海接触,熟悉亲切的感觉便油然而生。
  “主要是品质好,我养的河蟹每年都有辽宁盘锦的客商上门收购,周边农场和县市也有慕名上门购买的,九十月份是销售旺季,供不应求”,提起自己养殖的河蟹,李海满是自豪。
  李海的500亩蟹塘位于黑龙江农垦八五六农场青山湖湿地,这片湿地总面积5.3万亩,自然生态完好,动、植物资源丰富。有白鹭、大雁、天鹅等野生鸟类栖息,盛产鲤、鲫、鲢等鱼类。这里的“青山湖”河蟹采取自然生态放养,品质好、味道鲜美,尤其著名。
  今年45岁的李海是八五六农场远近闻名的养蟹能手,2003年开始河蟹养殖,10多年的时间里,他不仅靠着河蟹走上了致富路,还通过自己的引领示范带动了农场河蟹养殖的发展,使河蟹在八五六农场从无到有,成为一个年产40万斤,产值超过千万元的特色产业。
  李海不是八五六农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他的确是八五六农场第一批养螃蟹的人。从起步时卖房借钱,到如今知名度越来越高,年纯收入20多万元。养殖河蟹,李海经历了酸甜苦辣,说起河蟹,李海有唠不完的嗑儿。
  李海祖籍辽宁,出生于黑龙江省八五六农场的一个普通职工家庭。他头脑活络,敢想敢做,曾在“体制内”上班,还经营过一家小饭店,但由于从小爱好“打渔摸虾”,他最终选择了承包水面,搞起了水产养殖。
  “1999年,我把饭店卖了6万块钱,加上手里的5万,承包了100亩水面,当时是养鱼。眼瞅着鱼长得挺好,寻思能挣钱,没想到赔了个血本无归。”李海回忆起创业之初的艰辛。
  原来,2002年10月份一场突如其来的降雪让李海遭受了“灭顶之灾”。这场降雪比正常年份早,降雪量大,还伴随着低温。结果养了3年,已经七八斤的鲤鱼,两三斤的鲶鱼全部翻塘死掉,满塘死鱼根本卖不出去。李海不仅没见到效益,当初的投入也打了水漂。
  “想死的心都有了,但是没有办法,一是没有回头路了,另外也还是想坚持下去,搞出点名堂。”在这种情况下,李海痛定思痛,开始研究出路。很快,养殖河蟹的念头出现在他的头脑中。
  由于早年在辽宁生活过3年,李海对当地河蟹养殖有一定了解,更主要的是因为河蟹五一投苗,十一就能捕捞,见效快,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而且自己的鱼池水草丰盛、水质自然,适合河蟹生长,这更坚定了李海养殖河蟹的想法。
  当时说要养河蟹,家里没人同意,但李海铁了心要养。2003年,他不顾家人的反对卖掉了自己在场部的住房,拿着卖房的钱,联系到辽宁的蟹农,购买了1200斤蟹苗,投放到自家的鱼池里。
  不懂养殖技术,李海就自己买来书学习。从蟹苗投放的那天起,他几乎天天守在蟹塘旁,观察河蟹喜欢什么水体,什么时候进食,什么时候脱壳,了解河蟹的习性,把观察到的河蟹成长细节详细记录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中。在他的精心呵护下,蟹苗茁壮成长。
  捕蟹时李海一次下20张网,每2小时起一遍网,24小时几乎不间断。老父亲看着儿子没日没夜地干活,心疼儿子,也主动帮助李海起网。
  河蟹收获了,让人头疼的问题也随之而来。由于当年河蟹在农场还是稀罕物,消费者不认可,购买的人不多,每斤不到10元仍然少人问津。没有办法,李海就拎着河蟹上门推销,托亲戚、找朋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算把河蟹销售出去。年底一算账,当年收获成蟹7000斤,纯挣了4万多元。效益比预想中要好,这也坚定了李海养殖河蟹的信心。
  此后,李海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折腾”,他说服父亲到养殖点和自己一同居住,卖掉了父亲的住房,把卖房钱和第一年养河蟹挣到的4万多元钱全部投入到养蟹上,扩大了养殖规模。好在有了第一年的基础,家人不再反对他养蟹,也都帮着他干活。有了家人的支持,加上李海能吃苦、爱琢磨、肯钻研,他的河蟹养起来越来越顺风顺水。
  李海养殖河蟹见到了效益,在他的带动下,八五六农场养殖河蟹的人也越来越多。2005年,农场牵头组织养殖户成立了河蟹协会,李海被选为副会长。河蟹协会每年召开两次促进会,分季度对养殖户进行培训,定期组织考察学习。多年来,李海通过协会为养殖户们授课,与他们交流自己养蟹的心得,无偿的把经验传授给其他养殖户。在河蟹协会的带动下,八五六农场养殖户的河蟹越养越好,农场被农业部评为了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周边密山市、虎林市、八五零农场、八五七农场、兴凯湖农场等地也开始跟着搞起了河蟹养殖。
  后来,为促进销售、培育市场,八五六农场连续举办了4届河蟹节,并为域内河蟹注册了“青山湖”牌商标。在农场首届河蟹节上,李海养殖的母蟹凭借254克的重量从40多户蟹农选送的参赛河蟹中脱颖而出,获得了“蟹后”的殊荣,李海的河蟹借着河蟹节的东风声名远播。
  河蟹节的举办为李海打开了市场,也彻底打消了他的顾虑。如今,李海更加注重河蟹的品质,他的河蟹都是经过育肥后包装销售,每斤60元仍供不应求。在养河蟹的同时,他还搞起了鲟鳇鱼、南美白对虾等特色水产品养殖,并在自己的养殖点实验种植了美国大榛子,发展立体种养。面对未来,李海有满满的信心和希望。
其他文献
编者按:4月以来,农业部、国研室、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税务总局、银监会等联合组成调研组,分赴11个省区就农产品加工业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问题进行一次较为深入的调研。现将调研报告摘编如下,以飨读者。  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基本情况  近年来,随着农产品总量增加、品种丰富和消费升级,以粮油产品、畜产品、水产品、蔬菜、水果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步入了两位数增长的快车道。  (一)
期刊
目前,中国农村的农业现代化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对于中国城市追赶世界水平的速度来说,中国农村与发达国家农村的差距还比较大。世界上其他国家农民的生活水平究竟如何呢?本文现就介绍一下德国、以色列、英国、韩国等国农民的别样生活。  德国 农场用电全由自己发  35岁的斯格姆是德国巴登府腾堡州一位有名的农场主。斯格姆的农场位于巴登府腾堡州,距离最近的村庄有2公里多的路程。他的农场有140公顷,养了150头奶牛
期刊
日前,广西百色市右江区永乐镇的西瓜陆续成熟上市,销往各地市场。永乐镇种植西瓜已有上百年历史,是远近闻名的西瓜之乡,每年农历立夏前后成熟上市。
期刊
由农业部和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五届中国·四川(彭州)蔬菜博览会(以下简称“菜博会”),2014年11月1日,在彭州市(濛阳)蔬菜科技产业园盛大开幕。  本届菜博会秉承“绿色·生态·健康”的主题,以服务“三农”,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推进美丽新村建设为目标,突出蔬菜产业特色,全面展示现代农业新成果、交流蔬菜产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新理念,引导蔬菜产业向“高端、高质、高效”发展,促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期刊
为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升现代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江苏农科院高效利用“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专项资金”,围绕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在重大公益技术、产业共性技术方面开展研究和攻关,集成示范了一批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有力地支撑了江苏现代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 截至2013年10月底,共培育出省级以上审定或鉴定农作物新品种222个;获得品种权62个;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50
期刊
近日,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蔡祖聪研究团队通过强还原土壤灭菌法(RSD)成功治疗香蕉“艾滋病”——枯萎病,并已在海南应用成功。  香蕉“艾滋病”,是一种香蕉患上类似人类患上艾滋病,有潜伏期,能传染的病症的形象简称。2014年4月,媒体曝出香蕉也染上了“艾滋病”,并称世界上的香蕉或将面临灭顶之灾。被称为“香蕉艾滋”的病症全称为“黄叶病热带第4型”,近期由东南亚蔓延至莫桑比克及约旦。 据了解,香
期刊
近日,河北枣强县大棚南瓜迎来收获季,当地瓜农抢抓农时忙采摘,确保市场供应。  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河北枣强县因地制宜,大力推广大棚南瓜种植,引入农业科技公司先进生产管理技术,实行“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以农超对接等直销形式引导瓜农增收。目前,该县已发展大棚南瓜5000亩,让3000余名瓜农走上了致富路。
期刊
20世纪以来,现代农业在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力的同时,由于过量施用化肥、农药等,带来了诸如水土流失、环境污染、农产品质量下降和农田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一系列问题,也导致了现代农业体系的不稳定性和不可持续性。探索出一条既不依赖大量化石能源又能保障食物安全和食品安全的可持续道路具有重大意义。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与经济发展一样,已经到了改革的深水区,特别最近几年资源短缺、环境恶化问题,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已成
期刊
2013年12月,农业部根据都市现代农业的功能特征与现阶段全国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特点等发布了《中国都市农业发展报告2013》。  报告显示,大连市都市型现代农业综合排名在全国35个大中城市中位居第三,仅次于北京、上海。  作为大连市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重要承载区,近年来,大连市旅顺口区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大力发展都市型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精品农业,都市型现代农业取得突出成
期刊
进入11月,福建省莆田市蒋山村的2000多亩紫菜进入采收高峰期,预计今年紫菜销售收入将超过3000万元。 近年来,蒋山村将紫菜产业当作“一村一品”的特色致富产业来发展,推广抗高温紫菜新品种以及养殖新方式,不断扩大养殖规模,与厦门、宁德等地的加工企业合作进行紫菜深加工,引导农民借助淘宝、微信等平台开拓市场,实现育苗、养殖、销售、合作加工等一龙条产业体系,让村民足不出户就可以实现增产增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