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月荒丘葬诗魂

来源 :语文建设·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jbd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国才女石评梅,是一位才华横溢而又生命短暂的作家。她性格敏感细腻,温柔多情;人生坎坷曲折,历尽磨难。志恨千古的红叶传情,惨白枯冷的象牙戒指,悲痛欲绝的墓畔哀歌,使她的人生增添了许多艳丽而凄婉的色调。
  关键词:石评梅诗文 红叶传情 象牙戒指 墓畔哀歌 凄婉情调
  很长一段时间名不见经传的民国才女石评梅,以自己特有的方式闪亮登场,又像一颗流星划过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星空,令人叹惋不已。
  一、志恨千古的红叶传情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高君宇与石评梅之间的红叶传情故事令人感慨唏嘘。青年才俊高君宇,不仅是一位仗剑走天涯的职业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浪漫多情的才子。他对兰心惠质的石评梅一见钟情。1924年10月24日,他利用在北京西山碧云寺养病的机会,采摘了一片红叶,上题两句诗以表衷情:“满山秋色关不住,一片红叶寄相思。”[1]他将这片饱含深情的红叶夹在一张空白信笺纸里寄给石评梅。石评梅异常感动,同时陷入痛苦彷徨之中:“为了我的素志我不能承受它,承受了我怎样安慰他;为了我没有一颗心给他,承受了如何忍欺骗他。”[1]遂在红叶背面写了这样一行字:“枯萎的花篮不敢承受这鲜红的叶儿”[1],并随信寄回。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石评梅是一位真诚善良的女孩,对恋爱持一种非常严肃的态度,在自己还处于痛苦彷徨之际,绝不逢场作戏欺骗对方;在自己还未完全考虑成熟之前,绝不轻易点头承诺。
  石评梅为何拒绝高君宇这片饱含深情的红叶?原来在此之前她曾有过一次感情的创伤。1920年,18岁的石评梅准备报考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她的父亲怕女儿人地两疏,怅惘恐怖,便辗转托人找到当时正在北大读书的山西老乡吴天放,请他多多关照。吴天放风流倜傥,殷勤体贴,天真纯朴的石评梅在与吴天放交往了几个月之后,终于鼓起勇气到吴的公寓去看他,漫谈人生与友谊。刚来乍到的石评梅如一只初出笼儿的小鸟,当她看到吴天放声泪俱下地要求自己做他的情侣时,天真烂漫的石评梅,一时被初恋的喜悦冲昏了头脑。由于她没有经验,也不知人情的险诈,单纯善良的她当时就慨然应允,把一颗心交给了吴天放。后来有一次石评梅为了听俄国作家爱罗先珂的演讲《女子与其使命》,不能赴约,遂提前一天前往吴的公寓通知他。在公寓门口正遇到一个小男孩在铲雪玩,当小男孩得知她要找吴天放时,不经意间说了一句:“他是我爸爸!”石评梅听后如五雷轰顶,怒斥吴天放欺骗了她,毁了她的一生。于是挥剑斩情丝,要与吴一刀两断。吴既眷念妻儿,又想继续维持这种情侣私情,遂软硬兼施,一边声言若不答应便将情书公之报端,一边又深表忏悔,跪求饶恕。性情软弱而孤高的石评梅,对吴天放既怨恨又怜悯,同时顾及自己的名誉,矛盾痛苦,左右为难,与吴若即若离,一时难逃情感的囚笼。“到评梅发觉她的理想,完全是梦的时候,她的心是伤透了。怎么样都难使她恢复,从此评梅就由她烂漫黄金的天国中,沉入愁城恨海中了。她这时了解什么是悲哀,后来虽然是咬着牙和W君绝交,而这种深刻的伤痛,是永远存在着。”[2]最后心灰意冷,痛下决心,发誓这辈子不再恋爱,绝不结婚,永远独身。这就是她既爱高君宇又拒绝他的求爱从而陷入如焚的烦闷的原因。
  高君宇病逝之后,石评梅表示了深深的忏悔:“这一朵初开的花蕾,马上让我用手给揉碎了。”[1]她在日记中写道:“我不幸有W君伤心之遭运,奈何天辛偏以一腔心血溅我裙前……人生岂真为苦痛而生耶!”[2]当石评梅收拾高君宇的遗物,再次看到这片悲情四溢的红叶时,心如刀割,悔恨交加:“我生前拒绝了他的我在他死后依然承受他,红叶纵然能去了又来,但是他呢!是永远不能回来了,只剩了这一片志恨千古的红叶,依然无恙的伴着我,当我抖颤的用手捡起它寄给我时的心情,愿永远留在这鲜红的叶里。”[1] (《一片红叶》)
  红叶传情本是非常浪漫的,但是高、石之间这段红叶恋情,却充满悲凉的韵味。当丘比持之箭向她射来时,自己正处在初恋伤痛未愈之际;而当自己幡然醒悟之时,那位深爱自己的多情英才却命归黄泉。这片起初鲜艳如玫瑰的红叶,最后惨淡似夕阳晚霞,泛着血红的余光,它不是幸福爱情的见证,而是那段铭心刻骨的惨痛情爱的终结。
  二、惨白枯冷的象牙戒指
  1924年7月22日,石评梅在给好友素心的信中谈到,12日高君宇给她写了一封20页的长信,欣慰地告诉她已经与父母包办的妻子李寒心离了婚,但石评梅心中有一种不祥的预感,觉得高君宇的希望会破灭。同时她又感到自责:“我心里似乎埋伏着将来不可深恻的隐痛,这是一个恶运,常觉着我宛如一个狰狞的鬼灵,掏了一个人的心,偷偷地走了。”[1](《素心》)
  1924年10月10日,高君宇协助孙中山指挥平息广州商团叛乱。在战斗中高君宇乘坐的汽车窗子玻璃被敌人流弹击中,幸运的是他大难不死,只是手受了点伤。想到石评梅生日即将到了,于是买了两枚象牙戒指,大的那枚自己戴,小的寄给石评梅,同时夹了几片汽车碎玻璃以作纪念。他在信中写道:“愿你承受了它。或许你不忍吧!再令它如红叶一样的命运。愿我们用‘白’来纪念这枯骨般死静的生命。”[1](《象牙戒指》)在她生日那天收到了高君宇的象牙戒指,“一切的凄怆失望像万骑踏过沙场一样蹂躏着我。”[1](《天辛》)她愿与高君宇若即若离,保持冰雪情谊。高君宇因肺病住院期间,一方面向石评梅郑重声明:“我是飞入你手心的雪花,在你面前我没有自己。你所愿,我愿赴汤蹈火以寻求,你所不愿,我愿赴汤蹈火以避免。” [1](《殉尸》)另一方面他又对石评梅的回避犹豫表示宽容和理解,这使石评梅既伤心又感动。
  在一个枫叶如荼、黄花含笑的深秋季节,石评梅戴着这枚象牙戒指,约她最好的朋友陆晶清前往雨华春酒楼去吃螃蟹。血红潋滟的美酒令她们沉醉。突然石评梅手上那枚惨白枯冷的戒指映入陆晶清的眼帘,陆顿感不祥,要石评梅立即取下来。石评梅固执而坚决地说:“我已经带了它三天了,我已经决定带着它和我的灵魂同在,原谅我朋友!我不能脱掉它。”陆晶清害怕石评梅“一个光华灿烂的命运,轻轻地束在这惨白枯冷的环内。”[1](《象牙戒指》)但这一不祥的兆头,最终变成了现实。作为他们悲凄爱情的见证,高、石二人都是戴着象牙戒指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并将此物带进了坟墓。   象牙戒指洁白无瑕,坚如金石,高君宇想以此来表达自己对石评梅忠贞不渝的爱情。石评梅一方面对高君宇的道德人品非常敬重,另一方面对高的热烈追求又心存惶恐,再三犹豫,不能及时回应。这是多么令人心碎的事啊,高君宇如冷水浇头,几乎陷入绝望;石评梅瘦影憔悴,愁肠百结。这一切都源于那依然隐隐作痛的初恋,还有她多愁善感的诗人气质,心如哀弦的悲苦心境,以及对冰清玉洁完美爱情的执着追求。象牙戒指发出惨白的光芒,他们之间的爱情亦如晚山残照,渐渐沉入黑暗的深渊。
  三、悲痛欲绝的墓畔哀歌
  石评梅笔下悼亡的境界大多荒寒枯寂。或一弯冷月,几点疏星;或黄昏落日,寒鸦万点;或尘沙迷漫,凄风苦雨;或荒林孤冢,白雪茫茫。1925年红叶飘零的深秋时节,她到陶然亭去扫墓。狂风紧刮,黄沙飞扬;垂柳袅娜,白杨萧萧;苇塘森森,孤雁哀鸣。一位青衣女郎,脚踏枯叶荒草,手捧一束鲜花,敬献于英雄的墓前:“为什么,生命液不向玛瑙玉杯里斟,/任它滴入凋残枯萎的莲心。/偶然来去的道路上,/你种下了系人心魂的柳丝,万缕迎风;/伟大的事业虽未成,/这一页哀史里,你却是多情的英雄。”[3](《扫墓》)直到落霞残照,冷月凄清,她仍不忍离去。她在1926年12月6日写的《我只合独葬荒丘》一文中,记叙了自己冒着寒风,踏着积雪,心地迷惘,独自到荒郊野外去祭奠亡灵的经过。她用饱含血泪的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最冷静最幽美的寒雪荒冢图:“一切轻笼着白纱,浅浅的雪遮着一堆一堆凸起的孤坟,遮着多少当年红颜皎美的少女,和英姿豪爽的英雄,遮着往日富丽的欢荣,遮着千秋遗迹的情爱,遮着苍松白杨,遮着古庙芦塘,遮着断碣残碑,遮着人们悼亡时遗留在这里的悲哀。”[1]当她毫无知觉地来到高君宇的墓前时,她感到心碎欲绝:“天辛!你哪能想到一年之后,你真的埋葬在这里,我只能在这寒风凛冽,雪花飞舞中,来到你坟头上吊你!”[1](《我只合独葬荒丘》)1927年的清明节,她再一次来到陶然亭畔,她的《墓畔哀歌》真可谓天鹅的绝唱,令人不忍卒读:“墓畔有白发老翁,有红颜年少,向这一抔黄土致不尽的怀忆和哀悼,云天苍茫处我将魂招;白杨萧条,暮鸦声声,怕孤魂归路迢迢。//逝去了,欢乐的好梦,不能随墓草而复生,明朝此日,谁知天涯何处寄此身?叹漂泊我已如落花浮萍,且高歌,且痛饮,拼一醉浇熄此心头余情。//我爱,这一杯苦酒细细斟,邀残月与孤星和泪共饮,不管黄昏,不论夜深,醉卧在你墓碑傍,任霜露侵凌吧!我再不醒。”[4]石评梅诗文中最爱用的“荒草”、“白杨”、“残碑”、“古庙”、“暮鸦”、“浮萍”、“残月”、“孤星”等意象,包含特有的中国元素,具有浓郁的传统诗词的韵味。这会使你想到陶渊明的挽歌,苏东坡的悼亡诗以及朱淑真的断肠词。《墓畔哀歌》既是石评梅爱情断肠的悲歌,同时又是她人生绝望的挽歌,其悲痛欲绝之情可与林黛玉的《葬花词》相媲美。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说得好:“一切艺术的极致,恐怕就缘于这种临终的眼睛吧。”[5]
  石评梅在得猩红热荒斋卧病期间,孤苦无依,高君宇不顾疲劳,亲自熬药细心照料她;高君宇在受到军阀通辑被迫南逃之前,竟乔装打扮、冒着生命危险,在狂风暴雨之夜前来与她道别;高君宇对石评梅的犹豫矛盾虽感痛心,但仍能宽容理解。石评梅想到这一切,无穷的懊悔涌上心头,于是决定为他殉情。刻在高君宇墓碑上的那几行字,已充分表明了她的心迹:“君宇!我无力挽住你迅忽如彗星之生命,我只有把剩下的泪流到你坟头,直到我不能来看你的时候。”[6]
  在饱受磨难的石评梅看来,这一切似乎都是命运的安排,她曾经做过几个梦,似乎就是不祥的预兆。一是梦见一个女鬼,披头散发浑身湿漉漉地跪在石阶下;二是梦见高君宇临终之前来向她求婚:“朦胧中我看见天辛穿着一套玄色西装,系着大红领结,右手拿着一枝梅花,含笑立在我面前,我叫了一声他的名字便醒了,原来是一梦。”[2]三是梦见自己在山城桃花潭畔玩耍,无意中捡到一枚金戒指,定神一看,里边竟刻着两个隶字:“殉尸”。如果我们撇开宿命论观念而从心理学上来进行分析,则可对她当时的痛苦复杂的心境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在《悲哀与忧郁症》一文中曾指出:“忧郁症与疯狂之间的交替,自我被超我残酷地强制与这个压抑之后的自我解放之间的交替,表明了这类心力贯注的转移;而且,这个转移可用来说明属于正常精神活动的全部现象。”[7]通过这梦的碎片,我们可以窥探到石评梅的内心之痛。女鬼之梦缘于高君宇病中给她讲的一段发生在六年前的情史。在三角恋爱中,一人为高君宇投海自尽,伤心之余高君宇忍痛与自己所爱之人分手;第二个梦境表明,石评梅虽因初恋之痛,犹豫不绝而未能及时对高君宇的热情作出积极的响应,但潜意识里自己已心仪于他,希望他拿着梅花来向自己求婚;第三个梦境则暗示了自己将来的悲惨命运,由于自己矛盾犹豫,使高君宇伤心绝望,世界上最爱她的人最终离她远去。她深感痛悔,觉得自己已错失良缘,再也难以遇到这么可敬可佩、有情有义、忠贞不渝的恋人,于是发誓终身不嫁,决心以身殉情。
  石评梅后期的生活常常以泪洗面,“抗争于不能抗争之境,期望于没有希望之中。”[8]由刻骨铭心的思念到痛悔自责:“我是一个不幸的使者,我是一个死的石像,一手执着红滟的酒杯,一手执着锐利的宝剑,这酒杯沉醉了自己又沉醉了别人,这宝剑刺伤了自己又刺伤了别人。”[1](《寄海滨故人》),最后转向空寂绝望,放声大哭:“数年来冰雪友谊,到如今只博得隐恨千古,抚棺哀哭!辛!你为什么不流血沙场而死,你为什么不瘐毙狱中而死?却偏要含笑陈尸在玫瑰丛中,任刺针透进了你的心,任鲜血淹埋了你的身,站在你尸前哀悼痛哭你的,不是全国的民众,却是一个别有怀抱,负你深爱的人。”[4](《梦回寂寂残灯后》)高君宇是李大钊的得意门生,中共早期杰出的革命家,如果不是天妒英才,因病早逝,其前途本来不可限量。石评梅受过五四运动之后新文化的洗礼,思想也比较开明。一方面她渴望有舍身取义的英雄能挺身而出,救民于水火之中;另一方面,作为女性,她又期盼自己未来的生活幸福安宁。因此她对高君宇的崇高人格非常景仰,同时又对他从事的冒险生涯感到担惊受怕。这也是高君宇生前柔情似水的爱情未能完全温暖石评梅我心如铁的心境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于高、石之恋,由石评梅生前好友陆晶清提供素材,庐隐执笔的《石评梅》略传中有详细的记述。高君宇排除家庭障碍,不顾一切地热烈追求石评梅,起初他满以为胜利在望,哪知石评梅的犹豫不决使爱情陷入僵局。此时的高君宇尽显君子风度,温柔体贴,耐心等待。后来石评梅暂时不能接受高君宇之爱的秘密无意之中泄漏之后,高君宇如遭晴天霹雳,顿时肺管破裂,病倒在德国医院里。石评梅看到躺在病床上面容惨白的高君宇,真是九转回肠,心如刀绞。她心里非常难过,顿生悔恨之意,极力安慰高君宇,叫他安心静养,同时表示在他痊愈之后,两人的爱情会有一个圆满的结果。哪知在这时,半路上杀出陈咬金,早已分手多时的吴天放仍不死心,对石评梅百般纠缠:“我总觉得这个世界上,所可以安慰我的只有你,所以你一天不嫁,我一天有安慰。”[2]这勾起了石评梅的伤心往事,于是痛哭一场之后,顿时心灰意冷,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到医院去告诉高君宇,推翻了以前自己许下的愿与高君宇结合的承诺。还未完全康复的高君宇,精神再遭重创,身体更加虚弱。偏偏祸不单行,这时又不幸患上急性阑尾炎,疼痛难忍,转院开刀后大出血,最后不治身亡。高君宇死后,石评梅在他的遗书里,“发现他所以死的原因,是为了评梅拒绝他的爱。评梅这时候的悔恨,真到了万分,在这痛楚之中,她就决定了她自己悲惨的命运。直到她死,她没有一时一刻放下这件事的。而且她又是一个高傲性格的人,她虽是满身都负荷着不可忍的惨痛,然而她还是人前欢笑,努力的扎挣着,直到她这凄艳的一生结束了——同时她也把这悲哀带到坟墓里。”[2]
  保加利亚著名伦理学家瓦西列夫在《情爱论》中写道:“真正的爱情,即使得不到回报,也仍旧是爱情。我甚至认为它是更伟大的爱情。”[9]高、石之间的爱情,不是由于双方的冷漠,而是由于外界的阻挠、心灵的伤痛和石评梅自身优柔寡断的性格,导致感情一波三折,最终未能让这对有情人走进婚姻的殿堂。英雄佳人俱逝矣,但他们忠贞不渝、一往情深的爱情故事,至今仍令人唏嘘不已。法国文学家缪塞说得好:“最美丽的诗歌就是最绝望的,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10]石评梅忧郁的性格和坎坷曲折的一生,使她的诗文如同天鹅的绝唱,具有穿透灵魂、感人肺腑的力量。最后,借用石评梅散文标题,自撰一首小诗来简要概括她的悲剧人生:
  红颜自古多薄命,人间何处觅知音。
  寒梅孤高性芳洁,凄惶踟蹰失良姻。
  多情英雄埋黄土,肠断心碎泪成冰。
  梦回寂寂残灯后,冷月荒丘葬诗魂。
  参考文献:
  [1]石评梅,佘树森编.石评梅散文选集[C].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
  [2]兰云月.民国才女美文集(上集)[C].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
  [3]吴奔星.中国新诗鉴赏大辞典[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8.
  [4]兰云月.民国才女美文集(下集)[C].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
  [5]黄卓越,叶廷芳主编.二十世纪艺术精神[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
  [6]阎纯德.二十世纪中国著名女作家传(上)[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5.
  [7]蒋孔阳.二十世纪西方美学名著选(上)[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
  [8]张一兵.无调式的辩证想象: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的文本学解读[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9][保]基·瓦西列夫,赵永穆、范国恩、陈行慧译.情爱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
  [10]黄药眠,童庆炳.中西比较诗学体系(上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其他文献
摘要:文学典型之所以成为典型,就是因为在他的身上散发着无穷的艺术魅力,这魅力能穿越时空,穿越民族,穿越一切障碍而变得经久不衰。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源于他的真实性。真实性为文学典型规定了严格的历史尺度,要求对现实关系进行恰切的描写,并希望通过真实而又卓越超凡的个性刻画,揭示出更多的社会真理,体现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文学典型 艺术魅力 真实性 贾宝玉  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它
摘要:刘心武小说带有鲜明的时代痕迹,刘心武在新时期承续了五四以来的启蒙传统,新时期之初就揭示了“文革”造成的种种“伤痕”。描摹了苦难的图景,并直面社会政治来阐释苦难的成因。  关键词:刘心武 小说《班主任》 时代痕迹 政治情结  刘心武是活跃于当代文坛“京味”作家群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对老舍所开创的“京味”文学风格有继承也有发展。在当代作家中,刘心武是为数不多的“学者型”作家之一,在从事小说创作
摘要:本世纪初,作为“女性文学”代表的女作家林白先后推出《万物花开》、《妇女闲聊录》两部作品,投身外部乡土世界,这一创作变化引起诸多关注。本文试图结合这一转变个案对“女性文学”、“乡土文学”这两个具有历史发展痕迹的概念进行阐述和梳理,在明确林白创作转变意义的同时,归纳出“女性”、“乡土”等研究范畴的意义和局限所在。  关键词:女性文学 乡土文学 创作转变  引言  本世纪初,女作家林白相继推出《万
主管、主办单位:四川省煤炭产业集团公司  李星桦  LIXINGHUA  《川煤文艺》主编。1973年7月生,四川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高级政工师。曾任职宣传干事、纪委干事、新闻记者、攀煤文联秘书长、作协主席,现为四川省作协、全国煤矿作协全委会委员。  寄语  《川煤文艺》坚持“服务企业、服务职工”的办刊宗旨,坚持“现实性、文学性和可读性”的办刊方针,坚持高格调、高品位,为职工群众提供健康向
摘要:《雾都孤儿》中的南希在她短暂而悲惨的一生中犯下了很多过失甚至罪恶,但她最终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洗净了污浊的人生,向世人展示了伤痕累累却纯真善良的灵魂,这正可谓是“喋血玉殒骨亦香”。本文将南希既罪恶又善良的双重性格进行剖析,并分析其成因。  关键词:《雾都孤儿》南希 罪恶 善良  《雾都孤儿》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最杰出的作品之一,这部小说反映了十九世纪早期英国资本主义社会残酷不堪的现实生活。
向运华  1974年生于四川合江福宝穆村,中共党员,结业于清华美院李兵水墨雪山高研班、文化部美术馆馆长培训班。现为中共四川省收藏家协会党总支委员,四川天娇大熊猫画院法人、理事长,四川福宝美术馆馆长,四川省九寨画院副院长,成都合江商会副会长,中共合江县农民工服务管理(成都)委员会委员,福宝印社董事长,民进成都开明画院秘书长。  香港有对“向氏兄弟”,是做电影的,成都也有对“向氏兄弟”,是做艺术的。四
我在自家屋顶花园晒太阳。   喝着下午茶,读着一本久违的书,   偶尔被手机的提醒铃打断。   身边都是我平时精心伺弄的花草,   一小半已姹紫嫣红,   一大半还在蒙昧惺忪中。   它们在冬阳下跟我一样,   打着哈欠伸着懒腰。自新冠疫情以来,   这是天气最好的一日,   阳光豪情万丈地安抚着我和周遭的世界。   记不清多少天足不出户了,   记不清多少天没有喝酒了,   至于上午与老婆为丁点
摘要: 《傲慢与偏见》作为奥斯汀的代表作,在19世纪的文学界有着崇高的地位,对于当时文坛的表现风格和文学情感表达方式也影响巨大。本文主要通过对小说中讽刺手法和幽默表现的运用两个方面解读这种偏见下的诙谐色彩,并从这种讽刺性的幽默中发现小说自身所具有的不可比拟的文学价值。  关键字:《傲慢与偏见》 讽刺 幽默  一、《傲慢与偏见》故事介绍  《傲慢与偏见》作为奥斯汀的代表作,以19世纪一个中产阶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