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蒙古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从抓住用好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出发,提出了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总体要求。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进一步完善自主增长机制,提高我区经济长期发展的推动力。培育经济自主增长机制,就是要在增长动力上切实实现企业自主投资、居民自主消费和出口自主增长的共同驱动;在增长机制上形成以现代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政府提供促进增长的体制环境的格局。
内蒙古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从抓住用好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出发,提出了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总体要求。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进一步完善自主增长机制,提高我区经济长期发展的推动力。培育经济自主增长机制,就是要在增长动力上切实实现企业自主投资、居民自主消费和出口自主增长的共同驱动;在增长机制上形成以现代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政府提供促进增长的体制环境的格局。
一、完善自主增长机制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经济增长依靠的基本推动力量来看,经济增长大体可以分为政府推动型的经济增长和自主型的经济增长。经济自主增长,一般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资源通过市场机制优化配置,各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各类市场主体充满活力,整个社会、每个企业、每个人都具有追求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促进经济发展的能力, 由此产生的经济增长称为经济自主增长。经济自主增长的核心是支撑经济发展的内生力量,即“造血功能”。
衡量一个地区是否建立了完善的自主增长机制,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形成理性的微观市场主体。各类经济主体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独立而有效地参与市场竞争。二是形成健全的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让各类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三是形成以民营经济为基础的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局面。四是形成良好的外部环境。按照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规范的政府行为方式,创造公平竞争、规范有序、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特别是规范政府行为方式,破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五是形成较高水平的投资和消费能力,拉动经济持续增长。六是有协调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状况决定着经济资源的利用效率,影响着地区资本的积累能力以及各类经济主体投资和消费能力的发挥。
通过增强经济自主增长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是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是沿海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发达国家的工业化是以经济的自主增长能力为基础实现的,其中的关键是大力培育企业发展的动力、活力、创新精神和市场竞争力,逐步形成了以市场为基础、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经济运行机制,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源泉。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发达地区经济的快速成长,一方面是受益于改革开放的政策背景,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逐步建立起了经济的自主增长机制,为经济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内蒙古经济自主增长机制正在形成
“十五”时期,在内蒙古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推动经济增长的因素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自主增长能力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自主增长机制初步形成。具体表现在:
(一)投资和消费的快速增长有力地带动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44.2%,高于“九五”34.9个百分点,2005年达到2688亿元。居民消费水平显著提高,2005年城镇居民和农牧民人均消费支出分别达到7056元和2200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79.6%和36.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7.4%,2005年达到1344.1亿元。在投资和消费增长的带动下,全区经济呈现出既快又好的发展态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6%,比“九五”时期快约6.6个百分点,经济增长对国家政策依赖较强的局面正在得到改善,经济增长周期正在走出相对独立的轨迹。
(二)经济运行的市场化程度显著提高
资金、技术、人才等经济要素的流动进一步加快,行政壁垒逐渐减少,以市场为基础配置资源和大范围资源重组的格局基本形成,市场化程度稳步提高。仅从价格形成机制看,由政府管理的与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水电气及教育、医疗、药品等价格外,其余商品的价格均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市场形成价格比例已占到95%左右,改变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几乎全部由政府定价的格局。
(三)投资主体发生深刻变化,非国有投资已经成为投资快速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
从投资来源看。2005年全区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687.8亿元,其中财政性投资占投资总额的5.8%,比2000年下降2.3个百分点;银行贷款占19.3%,上升1.6个百分点;自筹资金占63.5%,提高17.2个百分点。这表明社会投资已成为带动投资增长的最主要因素。特别是抓住国际资本流动和国内产业转移加快的有利时机,坚持大范围、高标准、宽领域、多渠道合理配置资源,引进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并与我区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后发优势相结合,形成了新的巨大的投资来源。
从投资主体看。非国有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58.7%,快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4.5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从2000年的36.1%上升到了58.1%,增长了22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9.7%。民间投资已遍及国民经济的大部分行业,在制造业、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等行业已经占据主导地位。
与此同时,民营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对增强经济增长内在动力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5年非公有制经济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3%,比2000年上升10个百分点。以工业为例,总体规模迅速壮大,形成了以国有工业为主导、各种经济类型企业竞相发展的多元经济结构。2005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产值为1684.3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43.6%,较2000年下降了9.3百分点;非国有经济工业产值达到2177.3 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6.4%,上升了9.3个百分点。
(四)结构升级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投资结构日趋合理,其中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投资额比“九五”总和还多3倍。居民消费结构显著升级,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特别是与居民消费直接相关的服务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比“九五”提高3.3个百分点。以投资和消费结构优化为契机,产业结构升级加快,三次产业比例由22.3∶34.2∶43.5调整为15.7∶44.1∶40.2,初步形成了能源、化工、冶金、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高新技术等六大特色优势产业。
(五)市场需求与生产形成良性循环,经济增长的质量有所改善
2005年全区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实现利润235 亿元,“十五”年均增长70.9%;综合效益指数达到163.84 %,比2000年提高75.04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达到536亿元,年均增长28.1%,比全国同期水平快9.3个百分点,超过“九五”11.7个百分点。总的看,初步实现了增长速度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为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六)市场导向的产业聚集效应日趋明显,正在成为经济增长的活跃力量
呼包鄂“金三角”地区已成为我区优势特色产业的聚集区,煤-电、煤-电-冶、煤-电-化、乳业、羊绒业等特色产业集群已经或正在形成。其原因表现在于:一是以资源优势为基础, 加强生态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法制环境、诚信环境等软环境,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国内外大量的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要素,成为全区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从全区看,“十五”累计引进国内(区外)资金到位2655.6亿元,年均增长46.4%;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到23.32亿美元,年均增长54.8%,进入了国民收入流入区的行列,这与“金三角”地区的带动密不可分。二是以蒙牛、东达•蒙古王等为代表的民营企业快速崛起,不断夯实了经济增长的体制基础。
但是必须看到,与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相比,我区经济自主增长的机制还不稳固。
一是非国有经济发展相对不足。非国有经济还存在着规模小、产业层次偏低等问题。如2005年非国有工业产值比重仅占工业总产值的56.4%,远远低于全国89.4 %的平均水平;非国有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58.14%,比全国平均水平低8.44个百分点。从根本上看,民营经济发展环境还不尽完善,特别是还缺乏有效的投融资渠道。例如,资源是我区最大的发展优势。当前在能源、矿产的大规模开发过程中,重大项目往往由国有企业单独开发建设,区内民间资本缺乏投资机会。
二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对较弱。“十五”期间,全区最终消费率2005年为44%,较2000年下降了16.8个百分点;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45.6%下降到25.9%。在全社会投资对扩张性政策等外部力量的依赖程度较高的情况下,外部推动力一旦减弱将使经济增长动力不足,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增长。居民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十五”时期,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分别增长10.4%和5.7%,而同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1%,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增长明显慢于经济增长。特别是农牧民居民收入水平低,消费环境差,制约着消费能力的提高。2000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2.52:1,2005年扩大为3.06:1。
三是我区的各项改革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各项改革的进展不平衡。国有大中型企业大多完成了股份制改造、战略性重组、主辅分离等改革,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仍未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政府管理体制、社会领域、垄断行业等改革进程明显滞后,特别是政府职能转变尚不到位,仍然存在政企不分、政事不分以及“越位”、“缺位”、“错位”等现象,政府服务效率和水平有待提高,已影响到其他方面改革的推进。
四是市场体系发育不足。突出的是资源性产品价格市场化程度不高,价格不能真实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和资源稀缺程度,缺乏对投资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激励和约束作用;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构成不合理,价格只反映资源开发成本,尚未包括开发而引起的资源破坏和环境治理成本。同时,社会中介组织发育迟缓也制约了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
三、建立和完善经济自主增长机制的对策建议
(一)深化体制改革,为增强经济自主增长能力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
一是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坚持“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按照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解决好“越位”、“缺位”和“错位”的问题,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二是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改革项目审批制度,实行政府核准制,健全登记备案制和政府投资项目公示制。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决策程序,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三是加大行政审批力度改革,继续依法精简和调整审批项目,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加快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四是深化国有经济改革。搞好国有经济布局和战略性调整。通过吸纳非国有资本入股或转让部分国有股权等方式,加快产权重组,改善股权结构,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和法人治理结构规范化。
(二)建立健全现代市场体系,提高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
一是大力发展要素市场,重点是资本、土地、技术、产权、劳动力和人才市场,建立开放统一、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创造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环境。二是规范发展资本市场,优化资本配置。三是改进政府投资方式,推广“代建制”,提高项目运作的专业化、市场化水平。四是加快发展中介市场,积极推进“政中分开”,使中介机构真正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五是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优化信用环境,打造“信用内蒙古”。
(三)促进民间投资,发展民营经济
切实落实自治区关于鼓励非国有经济发展的有关精神,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一是放宽市场准入,国家法律法规未禁入的行业和领域,均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加快国有企事业单位改革上,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要向社会公开转让国有股权。二是扶持本土中小企业发展,把发展非公有制中小企业与发展大企业集团结合起来,把引进区外企业与启动本地民间投资结合起来,鼓励大企业特别是资源开发型大企业吸纳中小企业入股;鼓励中小企业与大企业集团发展专业化协作关系,向自治区优势特色产业和工业园区聚集,实现集群化发展。三是着力“扶弱扶小”,鼓励农牧民、下岗失业人员、退役军人、大学毕业生和归国留学生等各类人员创业或从事个体经营;积极发展适应中小企业需要的金融机构、资本市场、信贷担保体系和投资服务机构。四是创新民营经济投资方式,对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项目,积极采用BOT、TOT、项目融资等方式;对于国有大企业或国内外大集团开发的重大资源开发项目,要建立参股机制,留出一部分股权,吸引民间资本参股;鼓励、吸引民间资金以购买、兼并、租赁、托管、参股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五是加大政策支持,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以及自治区优势特色产业和公共服务项目,给予投资补助或贴息。
(四)强化投资和消费双拉动,形成经济自主增长的强大动力
在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基础上,积极鼓励消费,扩大消费需求。一是更加重视从宏观层面调节经济增长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的关系,采取有力措施,努力扩大就业,理顺收入分配关系,适当扩大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使全区人民充分享受到经济快速增长的成果,形成经济增长-收入提高-消费增长-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二是适应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升级的趋势,加快发展工业品消费和服务类消费,鼓励发展住房、汽车、旅游等新的消费热点。三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发展社会公共事业,增强居民的安全感,改善居民的支出预期,鼓励居民增加即期消费。四是增加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促进低收入群体的收入稳定增长,特别是加大对农牧民增收的支持力度,努力开拓农村牧区消费市场。五是整顿市场经济秩序,改善消费环境。
(五)治理不合理的低成本扩张,规范经济自主增长的环境
一是逐步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关系,建立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关系的价格形成机制,为建设节约型社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造良好的价格体制条件和政策环境。进一步建立市场化的煤炭等重要资源价格形成机制;研究建立科学的成本核算体系,全面反映煤炭资源成本、生产成本和环境成本。二是深化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管理体制,建立合理的矿产资源保护开发和补偿机制,全面推行矿业权有偿使用制度和公开竞争有偿出让制度。三是完善土地价格形成机制。严格控制行政划拨用地范围,扩大经营性用地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的范围,减少协议出让土地的数量。
(六)着力培育区域自主增长能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一是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国有企业体制和机制创新。加快森工、农垦、煤炭等大型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实现产权多元化,在大企业集团分离办社会职能和主辅分离、辅业改制方面取得突破。进一步理顺大型国有企业与地方的关系,打破林区条块分割,实现资源的属地化管理。改革基础资源管理体制,打破行政区划限制,积极探索市场化互换资源的有效途径,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大范围优化配置矿产、水等基础性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三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实行适度倾斜的投资政策。扶持蒙东县域经济加快发展,优先开展扩权强县工作试点。适时调整扶贫工作计划,加大对边境地区、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扶持力度。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享受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同等政策。
内蒙古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从抓住用好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出发,提出了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总体要求。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进一步完善自主增长机制,提高我区经济长期发展的推动力。培育经济自主增长机制,就是要在增长动力上切实实现企业自主投资、居民自主消费和出口自主增长的共同驱动;在增长机制上形成以现代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政府提供促进增长的体制环境的格局。
一、完善自主增长机制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经济增长依靠的基本推动力量来看,经济增长大体可以分为政府推动型的经济增长和自主型的经济增长。经济自主增长,一般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资源通过市场机制优化配置,各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各类市场主体充满活力,整个社会、每个企业、每个人都具有追求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促进经济发展的能力, 由此产生的经济增长称为经济自主增长。经济自主增长的核心是支撑经济发展的内生力量,即“造血功能”。
衡量一个地区是否建立了完善的自主增长机制,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形成理性的微观市场主体。各类经济主体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独立而有效地参与市场竞争。二是形成健全的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让各类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三是形成以民营经济为基础的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局面。四是形成良好的外部环境。按照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规范的政府行为方式,创造公平竞争、规范有序、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特别是规范政府行为方式,破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五是形成较高水平的投资和消费能力,拉动经济持续增长。六是有协调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状况决定着经济资源的利用效率,影响着地区资本的积累能力以及各类经济主体投资和消费能力的发挥。
通过增强经济自主增长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是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是沿海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发达国家的工业化是以经济的自主增长能力为基础实现的,其中的关键是大力培育企业发展的动力、活力、创新精神和市场竞争力,逐步形成了以市场为基础、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经济运行机制,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源泉。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发达地区经济的快速成长,一方面是受益于改革开放的政策背景,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逐步建立起了经济的自主增长机制,为经济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内蒙古经济自主增长机制正在形成
“十五”时期,在内蒙古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推动经济增长的因素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自主增长能力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自主增长机制初步形成。具体表现在:
(一)投资和消费的快速增长有力地带动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44.2%,高于“九五”34.9个百分点,2005年达到2688亿元。居民消费水平显著提高,2005年城镇居民和农牧民人均消费支出分别达到7056元和2200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79.6%和36.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7.4%,2005年达到1344.1亿元。在投资和消费增长的带动下,全区经济呈现出既快又好的发展态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6%,比“九五”时期快约6.6个百分点,经济增长对国家政策依赖较强的局面正在得到改善,经济增长周期正在走出相对独立的轨迹。
(二)经济运行的市场化程度显著提高
资金、技术、人才等经济要素的流动进一步加快,行政壁垒逐渐减少,以市场为基础配置资源和大范围资源重组的格局基本形成,市场化程度稳步提高。仅从价格形成机制看,由政府管理的与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水电气及教育、医疗、药品等价格外,其余商品的价格均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市场形成价格比例已占到95%左右,改变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几乎全部由政府定价的格局。
(三)投资主体发生深刻变化,非国有投资已经成为投资快速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
从投资来源看。2005年全区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687.8亿元,其中财政性投资占投资总额的5.8%,比2000年下降2.3个百分点;银行贷款占19.3%,上升1.6个百分点;自筹资金占63.5%,提高17.2个百分点。这表明社会投资已成为带动投资增长的最主要因素。特别是抓住国际资本流动和国内产业转移加快的有利时机,坚持大范围、高标准、宽领域、多渠道合理配置资源,引进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并与我区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后发优势相结合,形成了新的巨大的投资来源。
从投资主体看。非国有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58.7%,快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4.5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从2000年的36.1%上升到了58.1%,增长了22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9.7%。民间投资已遍及国民经济的大部分行业,在制造业、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等行业已经占据主导地位。
与此同时,民营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对增强经济增长内在动力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5年非公有制经济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3%,比2000年上升10个百分点。以工业为例,总体规模迅速壮大,形成了以国有工业为主导、各种经济类型企业竞相发展的多元经济结构。2005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产值为1684.3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43.6%,较2000年下降了9.3百分点;非国有经济工业产值达到2177.3 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6.4%,上升了9.3个百分点。
(四)结构升级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投资结构日趋合理,其中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投资额比“九五”总和还多3倍。居民消费结构显著升级,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特别是与居民消费直接相关的服务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比“九五”提高3.3个百分点。以投资和消费结构优化为契机,产业结构升级加快,三次产业比例由22.3∶34.2∶43.5调整为15.7∶44.1∶40.2,初步形成了能源、化工、冶金、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高新技术等六大特色优势产业。
(五)市场需求与生产形成良性循环,经济增长的质量有所改善
2005年全区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实现利润235 亿元,“十五”年均增长70.9%;综合效益指数达到163.84 %,比2000年提高75.04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达到536亿元,年均增长28.1%,比全国同期水平快9.3个百分点,超过“九五”11.7个百分点。总的看,初步实现了增长速度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为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六)市场导向的产业聚集效应日趋明显,正在成为经济增长的活跃力量
呼包鄂“金三角”地区已成为我区优势特色产业的聚集区,煤-电、煤-电-冶、煤-电-化、乳业、羊绒业等特色产业集群已经或正在形成。其原因表现在于:一是以资源优势为基础, 加强生态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法制环境、诚信环境等软环境,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国内外大量的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要素,成为全区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从全区看,“十五”累计引进国内(区外)资金到位2655.6亿元,年均增长46.4%;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到23.32亿美元,年均增长54.8%,进入了国民收入流入区的行列,这与“金三角”地区的带动密不可分。二是以蒙牛、东达•蒙古王等为代表的民营企业快速崛起,不断夯实了经济增长的体制基础。
但是必须看到,与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相比,我区经济自主增长的机制还不稳固。
一是非国有经济发展相对不足。非国有经济还存在着规模小、产业层次偏低等问题。如2005年非国有工业产值比重仅占工业总产值的56.4%,远远低于全国89.4 %的平均水平;非国有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58.14%,比全国平均水平低8.44个百分点。从根本上看,民营经济发展环境还不尽完善,特别是还缺乏有效的投融资渠道。例如,资源是我区最大的发展优势。当前在能源、矿产的大规模开发过程中,重大项目往往由国有企业单独开发建设,区内民间资本缺乏投资机会。
二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对较弱。“十五”期间,全区最终消费率2005年为44%,较2000年下降了16.8个百分点;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45.6%下降到25.9%。在全社会投资对扩张性政策等外部力量的依赖程度较高的情况下,外部推动力一旦减弱将使经济增长动力不足,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增长。居民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十五”时期,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分别增长10.4%和5.7%,而同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1%,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增长明显慢于经济增长。特别是农牧民居民收入水平低,消费环境差,制约着消费能力的提高。2000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2.52:1,2005年扩大为3.06:1。
三是我区的各项改革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各项改革的进展不平衡。国有大中型企业大多完成了股份制改造、战略性重组、主辅分离等改革,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仍未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政府管理体制、社会领域、垄断行业等改革进程明显滞后,特别是政府职能转变尚不到位,仍然存在政企不分、政事不分以及“越位”、“缺位”、“错位”等现象,政府服务效率和水平有待提高,已影响到其他方面改革的推进。
四是市场体系发育不足。突出的是资源性产品价格市场化程度不高,价格不能真实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和资源稀缺程度,缺乏对投资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激励和约束作用;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构成不合理,价格只反映资源开发成本,尚未包括开发而引起的资源破坏和环境治理成本。同时,社会中介组织发育迟缓也制约了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
三、建立和完善经济自主增长机制的对策建议
(一)深化体制改革,为增强经济自主增长能力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
一是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坚持“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按照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解决好“越位”、“缺位”和“错位”的问题,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二是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改革项目审批制度,实行政府核准制,健全登记备案制和政府投资项目公示制。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决策程序,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三是加大行政审批力度改革,继续依法精简和调整审批项目,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加快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四是深化国有经济改革。搞好国有经济布局和战略性调整。通过吸纳非国有资本入股或转让部分国有股权等方式,加快产权重组,改善股权结构,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和法人治理结构规范化。
(二)建立健全现代市场体系,提高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
一是大力发展要素市场,重点是资本、土地、技术、产权、劳动力和人才市场,建立开放统一、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创造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环境。二是规范发展资本市场,优化资本配置。三是改进政府投资方式,推广“代建制”,提高项目运作的专业化、市场化水平。四是加快发展中介市场,积极推进“政中分开”,使中介机构真正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五是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优化信用环境,打造“信用内蒙古”。
(三)促进民间投资,发展民营经济
切实落实自治区关于鼓励非国有经济发展的有关精神,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一是放宽市场准入,国家法律法规未禁入的行业和领域,均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加快国有企事业单位改革上,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要向社会公开转让国有股权。二是扶持本土中小企业发展,把发展非公有制中小企业与发展大企业集团结合起来,把引进区外企业与启动本地民间投资结合起来,鼓励大企业特别是资源开发型大企业吸纳中小企业入股;鼓励中小企业与大企业集团发展专业化协作关系,向自治区优势特色产业和工业园区聚集,实现集群化发展。三是着力“扶弱扶小”,鼓励农牧民、下岗失业人员、退役军人、大学毕业生和归国留学生等各类人员创业或从事个体经营;积极发展适应中小企业需要的金融机构、资本市场、信贷担保体系和投资服务机构。四是创新民营经济投资方式,对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项目,积极采用BOT、TOT、项目融资等方式;对于国有大企业或国内外大集团开发的重大资源开发项目,要建立参股机制,留出一部分股权,吸引民间资本参股;鼓励、吸引民间资金以购买、兼并、租赁、托管、参股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五是加大政策支持,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以及自治区优势特色产业和公共服务项目,给予投资补助或贴息。
(四)强化投资和消费双拉动,形成经济自主增长的强大动力
在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基础上,积极鼓励消费,扩大消费需求。一是更加重视从宏观层面调节经济增长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的关系,采取有力措施,努力扩大就业,理顺收入分配关系,适当扩大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使全区人民充分享受到经济快速增长的成果,形成经济增长-收入提高-消费增长-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二是适应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升级的趋势,加快发展工业品消费和服务类消费,鼓励发展住房、汽车、旅游等新的消费热点。三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发展社会公共事业,增强居民的安全感,改善居民的支出预期,鼓励居民增加即期消费。四是增加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促进低收入群体的收入稳定增长,特别是加大对农牧民增收的支持力度,努力开拓农村牧区消费市场。五是整顿市场经济秩序,改善消费环境。
(五)治理不合理的低成本扩张,规范经济自主增长的环境
一是逐步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关系,建立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关系的价格形成机制,为建设节约型社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造良好的价格体制条件和政策环境。进一步建立市场化的煤炭等重要资源价格形成机制;研究建立科学的成本核算体系,全面反映煤炭资源成本、生产成本和环境成本。二是深化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管理体制,建立合理的矿产资源保护开发和补偿机制,全面推行矿业权有偿使用制度和公开竞争有偿出让制度。三是完善土地价格形成机制。严格控制行政划拨用地范围,扩大经营性用地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的范围,减少协议出让土地的数量。
(六)着力培育区域自主增长能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一是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国有企业体制和机制创新。加快森工、农垦、煤炭等大型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实现产权多元化,在大企业集团分离办社会职能和主辅分离、辅业改制方面取得突破。进一步理顺大型国有企业与地方的关系,打破林区条块分割,实现资源的属地化管理。改革基础资源管理体制,打破行政区划限制,积极探索市场化互换资源的有效途径,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大范围优化配置矿产、水等基础性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三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实行适度倾斜的投资政策。扶持蒙东县域经济加快发展,优先开展扩权强县工作试点。适时调整扶贫工作计划,加大对边境地区、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扶持力度。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享受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同等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