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得学校主任在一次教学培训中特别强调,在开始构思教学思路前,首先要将这节课的主线理清楚,在自己的脑子里要有一根清晰的“绳索”。在平常的教学观摩中,我也常常发现,一堂好课常常有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往往有一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妙处,它们或紧扣课文中心,总揽全文;或概括内容,揭示中心;或贯穿全文,表达作者情感……让学生聚焦于此,品读探究,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篇课文在教学中如果能找到一个合适的“点”或“线”,则会像一只无形的手一样,将整节课的教学思路变得非常清晰而有序,那么整节课的课堂效率一定会非常有效。教学中,要选择最佳的切入点,还应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要设法调动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发挥其主体作用,深刻感悟,以使阅读达到最佳效果。同时还要注意所设置问题的梯度。在此,我以《青海高原一株柳》为例,探讨我的一点看法。
在设计苏教版六上15课《青海高原一株柳》这篇课文时,我反复地品读这篇课文,试图寻找一个最佳的突破口,找寻破解全文中心的密码。课文读了好多遍,试图能从中找到某个关键的词语或句子。可惜,我一直没能找到合适的那个点。正当自己有些泄气时,便随手翻看起书上的插图,看着看着,便觉得图中的这株柳树在这荒凉、环境恶劣的青海高原上生存得越发得艰辛。便又开始读描写柳树外形的句子,越读就越觉得它撑立得不易,越读就更觉得 “撑立”这个词一定有许多可以发掘的深度。也许我可以由这个词向课文各部分发散、辐射,课文各部分也可以向这一点聚拢、集中。接着我查词典,一遍遍地再读课文,围绕“撑立”,试图挖掘出它更多更深刻的内涵,我认为让学生通过品读感悟到这株柳顽强的生命力,是我这节课上应重点把握的。
于是,我在第一环节中,首先带领学生通过学习描写柳树的外形来感受它的高大粗壮的样子,感受它巍巍然撑立的形象。初步理解“撑立”这个词,让学生说说:怎样的站立才能称得上“撑立”呢?在学生的脑海里对这株柳树初步形成一定的印象。
然后紧紧围绕这个词学习作者想象中的成长历程,进一步感悟柳树成长的艰辛,体会“撑立”更深的内涵。接下来带领着学生一起走进作者想象的世界,从柳树生长的艰辛过程中,从哪些具体的词句中去逐渐感受柳树撑立的不易。学生们在认真地朗读中,很自然地就找到了一些重要的关键词句,如:“一茬一茬”、“不可思议”、“奇迹”、含三个“多少”、四个“又”的句子,很自然地感悟到柳树生长历程是多么的艰难、坎坷,而柳树却是多么的顽强。
为了让学生能充分感悟、体会到柳树那顽强不屈的精神,我又设计引导学生继续想象,运用多媒体将学生带入情境,转换角色,想象它被高原风雪、雷轰电击、严寒酷暑折磨得奄奄一息时,它却在怎样暗暗地给自己鼓劲。在这个环节中,我带着学生一起走进柳树的内心世界,感悟它在困难面前那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将柳树在逆境面前的内心世界通过学生的理解感悟,由内化转为外在表达。在这几个环节之后,学生对“撑立”的理解,对柳树内在的精神通过自己的悟读在一层一层地加深。
学完这篇课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当我们再次面对这株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上的柳树时,它在你心目中还仅仅是一棵柳吗?它让你想起了什么?
在这个环节的设计时,刚开始我是准备拓展作者的资料,了解陈忠实,知道他走过的人生道路也充满了曲折,这篇课文不仅是在写柳树,更是在写自己的人生,抒发自己的感情。但是,我总觉得这样的结尾有些太狭隘了,这篇课文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陈忠实一人的精神世界,所以我换了一种更开放的问法——柳树在你心目中还仅仅是一棵柳吗?它让你想起了什么?没想到,学生的回答出乎意料地精彩。
它让我想到了人生——我觉得人生也是如此,在逆境与挫折面前,我们要像这株柳树一样,用坚忍不拔的毅力去战胜它,练就自己坚强勇敢的品质。
我还想到了祖国的命运——我们的祖国以前比较落后、贫穷,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靠着自力更生、坚强不屈一步步地走过来了,而且越来越好。而现在,已经让整个世界对我们刮目相看了。
……
这个环节中的意外生成让我更感悟到在教学设计时,老师的问题最好适时地多放一放,对于锻炼学生的思维开放性会更有好处。
在总结全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总结语——其实,你们已经读懂了这棵柳树,读懂了一种精神,希望这棵柳树会永远撑立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设计这样的环节,一方面,我是希望通过再次对“撑立” 这个词的回归,能起到首尾照应的效果,让整节课显得更加完整。另一方面,是希望这样的结束语让孩子能从内心里对这棵柳树的精神有一个更深的理解与内化,希望他们也像这株柳树一样,遇到挫折不屈不挠,坚强勇敢。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感觉前所未有的顺畅,因为我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好的切入点是分析一篇课文的着眼点和突破口。当然一篇课文的切入点,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的方法,如还可以从题眼切入,从背景切入,从关键句切入、从人物形象切入等等。作为语文教师,应认真研读教材,运筹帷幄,对文本做全局性地研究和了解,在文本和学生之间驾设桥梁,创造性地寻找一个最佳切入点,要有大问题观,让老师自身教学思路更加明晰,而且学生也可以在老师恰如其分的引领下,发挥其主体作用,深刻感悟,有所收获,促使阅读达到预期的效果,更促进教学达到有效乃至高效。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实验小学)
在设计苏教版六上15课《青海高原一株柳》这篇课文时,我反复地品读这篇课文,试图寻找一个最佳的突破口,找寻破解全文中心的密码。课文读了好多遍,试图能从中找到某个关键的词语或句子。可惜,我一直没能找到合适的那个点。正当自己有些泄气时,便随手翻看起书上的插图,看着看着,便觉得图中的这株柳树在这荒凉、环境恶劣的青海高原上生存得越发得艰辛。便又开始读描写柳树外形的句子,越读就越觉得它撑立得不易,越读就更觉得 “撑立”这个词一定有许多可以发掘的深度。也许我可以由这个词向课文各部分发散、辐射,课文各部分也可以向这一点聚拢、集中。接着我查词典,一遍遍地再读课文,围绕“撑立”,试图挖掘出它更多更深刻的内涵,我认为让学生通过品读感悟到这株柳顽强的生命力,是我这节课上应重点把握的。
于是,我在第一环节中,首先带领学生通过学习描写柳树的外形来感受它的高大粗壮的样子,感受它巍巍然撑立的形象。初步理解“撑立”这个词,让学生说说:怎样的站立才能称得上“撑立”呢?在学生的脑海里对这株柳树初步形成一定的印象。
然后紧紧围绕这个词学习作者想象中的成长历程,进一步感悟柳树成长的艰辛,体会“撑立”更深的内涵。接下来带领着学生一起走进作者想象的世界,从柳树生长的艰辛过程中,从哪些具体的词句中去逐渐感受柳树撑立的不易。学生们在认真地朗读中,很自然地就找到了一些重要的关键词句,如:“一茬一茬”、“不可思议”、“奇迹”、含三个“多少”、四个“又”的句子,很自然地感悟到柳树生长历程是多么的艰难、坎坷,而柳树却是多么的顽强。
为了让学生能充分感悟、体会到柳树那顽强不屈的精神,我又设计引导学生继续想象,运用多媒体将学生带入情境,转换角色,想象它被高原风雪、雷轰电击、严寒酷暑折磨得奄奄一息时,它却在怎样暗暗地给自己鼓劲。在这个环节中,我带着学生一起走进柳树的内心世界,感悟它在困难面前那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将柳树在逆境面前的内心世界通过学生的理解感悟,由内化转为外在表达。在这几个环节之后,学生对“撑立”的理解,对柳树内在的精神通过自己的悟读在一层一层地加深。
学完这篇课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当我们再次面对这株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上的柳树时,它在你心目中还仅仅是一棵柳吗?它让你想起了什么?
在这个环节的设计时,刚开始我是准备拓展作者的资料,了解陈忠实,知道他走过的人生道路也充满了曲折,这篇课文不仅是在写柳树,更是在写自己的人生,抒发自己的感情。但是,我总觉得这样的结尾有些太狭隘了,这篇课文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陈忠实一人的精神世界,所以我换了一种更开放的问法——柳树在你心目中还仅仅是一棵柳吗?它让你想起了什么?没想到,学生的回答出乎意料地精彩。
它让我想到了人生——我觉得人生也是如此,在逆境与挫折面前,我们要像这株柳树一样,用坚忍不拔的毅力去战胜它,练就自己坚强勇敢的品质。
我还想到了祖国的命运——我们的祖国以前比较落后、贫穷,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靠着自力更生、坚强不屈一步步地走过来了,而且越来越好。而现在,已经让整个世界对我们刮目相看了。
……
这个环节中的意外生成让我更感悟到在教学设计时,老师的问题最好适时地多放一放,对于锻炼学生的思维开放性会更有好处。
在总结全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总结语——其实,你们已经读懂了这棵柳树,读懂了一种精神,希望这棵柳树会永远撑立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设计这样的环节,一方面,我是希望通过再次对“撑立” 这个词的回归,能起到首尾照应的效果,让整节课显得更加完整。另一方面,是希望这样的结束语让孩子能从内心里对这棵柳树的精神有一个更深的理解与内化,希望他们也像这株柳树一样,遇到挫折不屈不挠,坚强勇敢。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感觉前所未有的顺畅,因为我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好的切入点是分析一篇课文的着眼点和突破口。当然一篇课文的切入点,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的方法,如还可以从题眼切入,从背景切入,从关键句切入、从人物形象切入等等。作为语文教师,应认真研读教材,运筹帷幄,对文本做全局性地研究和了解,在文本和学生之间驾设桥梁,创造性地寻找一个最佳切入点,要有大问题观,让老师自身教学思路更加明晰,而且学生也可以在老师恰如其分的引领下,发挥其主体作用,深刻感悟,有所收获,促使阅读达到预期的效果,更促进教学达到有效乃至高效。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