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师的职责在于教书和育人,职业特点明显,容易影响到学生的整体成长。如果心理出现问题,则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现如今教师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心理压力也日渐变大,如果得不到良好的疏导、解决,则容易造成心理健康缺陷,因此对教师的心理健康的关注必不可少,更不可忽视。
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 心理健康 自我调适
教育事业是人类最崇高的事业,教师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可教师的心理是否也阳光灿烂呢?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心理研究中心主任俞国良在总结了目前国内外各种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的说法后,提出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第一,对教师角色认同,热爱教育工作,勤于教育工作,能积极投入到工作中去,将自身的才能在教育工作中表现出来,并由此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免除不必要的忧虑。
第二,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师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师生互动中表现为师生关系融洽,教师能建立威信,善于领导学生,能够理解并乐于帮助学生,不满、惩戒、犹豫行为较少。
第三,正确地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
第四,具有教育独创性。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创造。能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特点富有创造性地理解教材,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环节,使用教学语言,布置作业等。
第五,在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均能真实地感受情绪并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1]。
二、教师心理健康状况
目前,教师的收入与社会地位虽有所提高,但对比教师的付出与压力不等价。我所处的学校就有多名教师因工作时间过长、劳动强度加重、心理压力过大,处于精疲力竭的亚健康状态。中小学教师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过度劳累,容易导致身心疾病和过劳死。宁德市针对教师心理健康进行了一次抽样检测,调查表明:宁德90%以上的中小学教师感觉压力很大;约70%的教师感觉教学工作乏味、烦闷;60%的教师感到愤怒,总想发火。从全国范围内的一项调查结果可看出,在抽样的中学教师中有44%的教师有轻度的心理健康问题;4.48%有中度的心理健康问题;0.37%有较重的心理健康问题。教师心理健康现状令人担忧,然而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是个人的事情,还关系到无数学生的身心健康。每个学生心目中都有一些重要的人,教师就是其中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能通过教学历程影响学生,使学生的心理也健康发展。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所以说,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很重要,它就像一把双刃剑,可以给予学生正能量,让学生活得愉快,也可以制造痛苦,使学生往负向发展。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三、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工作任务繁重
调查发现,60%以上的教师认为教学工作量大。教师除了常规的教学工作外,还要付出很多隐形劳动,尤其是班主任,除了日常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外,还需承担许多繁杂的非教学任务,比如班级管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家校联系、完成学校安排的非教学任务和各种检查、学习进修等,而大多数教师都是用工作外的时间完成这些工作。长时间的“超负荷”工作,容易导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
(二)工作压力过大
教师的压力来源于各个方面,如社会压力、升学考试压力、职称评聘压力、经济压力等。例如很多老师觉得快乐之事是学生能考出好成绩,而认为生活中的挫折是学生考不好。这不仅是应试教育的影响,而且是升学压力太大的直接作用效果。再如经济压力,现在的教师工资和职称直接挂钩,有的时候工作多年,但是由于职称职数的问题评不了职称。这个时候问题就来了,教师感觉付出了很多,可是得不到相应的回报,是谁都会出现怨言,怨言积累久了就容易出现心理亚健康,这时再得不到释放,就会转变成心理问题。调查发现50%的教师觉得日子过得有点紧,特别是未婚的、年龄在40岁以下的男教师对收入状态不满。虽然现在国家已经规定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但是要真正落到实处存在一定困难。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教师的工作、生活,造成的压力就容易转变成心理问题。
四、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措施
(一)社会的支持
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一项事关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重大工程,它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全社会都加强“尊师重教”的观念,要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完善教师的评价体系,改善教师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尊重教师的劳动,理解教师的苦衷。此外,学生家长也应改变对教师的看法,对教师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理解教师的辛苦劳动。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家长和教师应该站在同一个战线上,而不是一味的护着自己的孩子,遇到问题也要从孩子身上找原因。对于教师的失误和过失行为,应该多加理解,而不应该仅仅是愤恨、不满和指责。家长应该积极配合教师的工作,与教师努力合作,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共同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
(二)学校的管理
学校应更新管理观念,把维护和促进教师心理健康作为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从只关注教师的业务水平转变为教师业务与心理健康一把抓。最好成立一个教师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定期对教师心理健康进行测评,及时发现教师的心理问题,切实帮助教师们解决工作与生活中的各种困难,缓解教师的各种压力。同时要合理安排学校各项工作和教师的工作时间,减少会议和形式主义的要求,保证教师工作、进修和休息的时间。如果学校能够对教师进行“弹性化”管理,这样教师就有更多独立思考和钻研的时间和更大的空间,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名言:“教师的自由时间是根,它滋养着教育艺术的枝和叶。教师能自由支配的时间越少,他没有什么东西可教的时刻就来的越快,这对于学校是真正的威胁。”
(三)教师的自我调适
教师自我调节与自我发展对教师心理健康发展更重要,如果教师能够掌握一些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和一定的自我调节手段和方法,就知道如何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化消极被动情绪为积极主动的建设性行动。合理的情绪宣泄也很重要,如果负面情绪积蓄过多,则会造成紧张的精神状态。若长期处于这种紧张的状态和高强度的压力下,则容易造成身心不健康。此外,教师还应当树立正确、稳定的自我概念,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点长处,扬长避短,增强自信心。教师还要学会寻找工作中的乐趣,增强职业的满足感。每个人在工作中都会遇到困难,没有人是全能的。经常与同事交流讨论,倾诉心事,不仅可以解决问题而且可以增加工作经验,同时是获得所需支持的重要途径。此外,还要提高自己心理的耐挫感和时代的责任感,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参考文献:
[1]俞国良,曾盼盼.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标准与对策[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
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 心理健康 自我调适
教育事业是人类最崇高的事业,教师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可教师的心理是否也阳光灿烂呢?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心理研究中心主任俞国良在总结了目前国内外各种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的说法后,提出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第一,对教师角色认同,热爱教育工作,勤于教育工作,能积极投入到工作中去,将自身的才能在教育工作中表现出来,并由此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免除不必要的忧虑。
第二,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师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师生互动中表现为师生关系融洽,教师能建立威信,善于领导学生,能够理解并乐于帮助学生,不满、惩戒、犹豫行为较少。
第三,正确地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
第四,具有教育独创性。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创造。能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特点富有创造性地理解教材,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环节,使用教学语言,布置作业等。
第五,在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均能真实地感受情绪并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1]。
二、教师心理健康状况
目前,教师的收入与社会地位虽有所提高,但对比教师的付出与压力不等价。我所处的学校就有多名教师因工作时间过长、劳动强度加重、心理压力过大,处于精疲力竭的亚健康状态。中小学教师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过度劳累,容易导致身心疾病和过劳死。宁德市针对教师心理健康进行了一次抽样检测,调查表明:宁德90%以上的中小学教师感觉压力很大;约70%的教师感觉教学工作乏味、烦闷;60%的教师感到愤怒,总想发火。从全国范围内的一项调查结果可看出,在抽样的中学教师中有44%的教师有轻度的心理健康问题;4.48%有中度的心理健康问题;0.37%有较重的心理健康问题。教师心理健康现状令人担忧,然而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是个人的事情,还关系到无数学生的身心健康。每个学生心目中都有一些重要的人,教师就是其中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能通过教学历程影响学生,使学生的心理也健康发展。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所以说,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很重要,它就像一把双刃剑,可以给予学生正能量,让学生活得愉快,也可以制造痛苦,使学生往负向发展。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三、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工作任务繁重
调查发现,60%以上的教师认为教学工作量大。教师除了常规的教学工作外,还要付出很多隐形劳动,尤其是班主任,除了日常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外,还需承担许多繁杂的非教学任务,比如班级管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家校联系、完成学校安排的非教学任务和各种检查、学习进修等,而大多数教师都是用工作外的时间完成这些工作。长时间的“超负荷”工作,容易导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
(二)工作压力过大
教师的压力来源于各个方面,如社会压力、升学考试压力、职称评聘压力、经济压力等。例如很多老师觉得快乐之事是学生能考出好成绩,而认为生活中的挫折是学生考不好。这不仅是应试教育的影响,而且是升学压力太大的直接作用效果。再如经济压力,现在的教师工资和职称直接挂钩,有的时候工作多年,但是由于职称职数的问题评不了职称。这个时候问题就来了,教师感觉付出了很多,可是得不到相应的回报,是谁都会出现怨言,怨言积累久了就容易出现心理亚健康,这时再得不到释放,就会转变成心理问题。调查发现50%的教师觉得日子过得有点紧,特别是未婚的、年龄在40岁以下的男教师对收入状态不满。虽然现在国家已经规定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但是要真正落到实处存在一定困难。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教师的工作、生活,造成的压力就容易转变成心理问题。
四、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措施
(一)社会的支持
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一项事关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重大工程,它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全社会都加强“尊师重教”的观念,要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完善教师的评价体系,改善教师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尊重教师的劳动,理解教师的苦衷。此外,学生家长也应改变对教师的看法,对教师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理解教师的辛苦劳动。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家长和教师应该站在同一个战线上,而不是一味的护着自己的孩子,遇到问题也要从孩子身上找原因。对于教师的失误和过失行为,应该多加理解,而不应该仅仅是愤恨、不满和指责。家长应该积极配合教师的工作,与教师努力合作,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共同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
(二)学校的管理
学校应更新管理观念,把维护和促进教师心理健康作为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从只关注教师的业务水平转变为教师业务与心理健康一把抓。最好成立一个教师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定期对教师心理健康进行测评,及时发现教师的心理问题,切实帮助教师们解决工作与生活中的各种困难,缓解教师的各种压力。同时要合理安排学校各项工作和教师的工作时间,减少会议和形式主义的要求,保证教师工作、进修和休息的时间。如果学校能够对教师进行“弹性化”管理,这样教师就有更多独立思考和钻研的时间和更大的空间,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名言:“教师的自由时间是根,它滋养着教育艺术的枝和叶。教师能自由支配的时间越少,他没有什么东西可教的时刻就来的越快,这对于学校是真正的威胁。”
(三)教师的自我调适
教师自我调节与自我发展对教师心理健康发展更重要,如果教师能够掌握一些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和一定的自我调节手段和方法,就知道如何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化消极被动情绪为积极主动的建设性行动。合理的情绪宣泄也很重要,如果负面情绪积蓄过多,则会造成紧张的精神状态。若长期处于这种紧张的状态和高强度的压力下,则容易造成身心不健康。此外,教师还应当树立正确、稳定的自我概念,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点长处,扬长避短,增强自信心。教师还要学会寻找工作中的乐趣,增强职业的满足感。每个人在工作中都会遇到困难,没有人是全能的。经常与同事交流讨论,倾诉心事,不仅可以解决问题而且可以增加工作经验,同时是获得所需支持的重要途径。此外,还要提高自己心理的耐挫感和时代的责任感,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参考文献:
[1]俞国良,曾盼盼.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标准与对策[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