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处淮河源头的刘王庄,是个历史悠久的古村寨。
相传当年王莽篡汉,刘秀跟哥哥刘寅起兵反抗,欲光复汉室。有一次刘秀只身出行,王莽的人获悉后,便派一队人马追赶。刘秀跑到淮河边,河里正发水,眼看就要追上,刘秀却不通水性,正不知如何是好,刚好看到有一个老妇人在河边洗衣服,刘秀向老妇人求救。老妇人便把刘秀藏了起来。追兵赶到,老妇人便说看见一个少年渡河过去了,追兵见水挺大,只好作罢。
待追兵退去,刘秀对老妇人说:“感谢大娘仗义相救,待将来我刘秀富贵了,定不相忘!”后来刘秀果然当了皇帝,为了报答救命之恩,便亲自前来探访,厚赐金银,还赐老妇人儿孙姓刘,封了她大儿子一个王爷的头衔。因此这里千年来便叫刘王庄。
刘王庄虽然经历上千年的沧桑,但是这里的民风却依然保留着当年的淳朴。因此远近十里八乡的人对刘王村出来的人都格外敬重,人们也愿意跟刘王庄的人打交道。
贩鸭苗的王老汉便是最热衷于跟刘王庄人打交道的人之一。每年到了三四月份,王老汉便骑着他的三轮摩托车到刘王庄来了。三轮上装着数个祖传下来的竹笼子,竹笼挡风又不闷气,鸭苗在里边偎依着互相取暖,对这个即将面对的陌生世界既期待,又胆怯。王老汉的小喇叭一喊:鸭苗啊,活蹦乱跳的鸭苗啊!刘王庄的人们便闻风而动,围了上来。
人们都认识王老汉,王老汉是他们多年的朋友。从王老汉的爹的时候,很多人就认识光屁股跟着来卖鸭苗的小王毛。后来爹死了,小王毛成了青年人,子承父业。再后来,小王毛变成了王老汉。刘王庄的人买鸭苗只认王老汉。有很多走村串巷的卖鸭苗的人都在刘王村碰了一鼻子灰,根本没人买,他们只认王老汉,因为他价钱公道,鸭苗成活率高,最重要的是,王老汉对刘王庄的人信任。
王老汉卖鸭苗有个习惯,有钱给现钱,没钱他就掏出自己兜里那个小塑料皮本本,拿铅笔头记下:刘立本家鸭苗二十只,孙寡妇家鸭苗三十只,刘三保家鸭苗二十只……只要是刘王庄的居民,王老汉都会把鸭苗赊给他们。等到秋天的时候,鸭子产蛋了,王老汉再来收账,不但能收回来本钱,还会收到每家十个八个的新鲜鸭蛋作为谢礼。因为刘王庄人的诚信,王老汉从没有因为赊账被骗折本。
今年王老汉照例又来到刘王庄,这天太阳好,人们闲来无事都聚在村头聊天,听见王老汉喇叭喊起:鸭苗啊!活蹦乱跳的鸭苗啊!纷纷都围拢过来。很快鸭苗就被抢购得差不多了。因为准备去隔壁张家湾村去转转,王老汉这次多带了两笼鸭苗。
王老汉收拾好收到的现钱和记满了新账的小本本,准备带着余下的鸭苗去张家湾了。突然,两个年轻后生从村子里晃晃悠悠地走过来,喊道:“王老汉,别急着走,我们还想再买点鸭苗。”
王老汉打量了一下,两个年轻人有些面生,便问道:“你俩是这个庄的?”
其中一个后生指着另外一个说道:“王老汉,我俩是替我们家来的,他爹叫刘三喜,我爹叫刘立业,我们两家父母让我们来也抓些鸭苗回去,说秋天了给你钱。”
王老汉听后生说的人都是多年打交道的熟人,说得又有鼻子有眼,就说:“那好,你俩挑吧。”等两个后生挑完了鸭苗,王老汉就在小本本上记下了,刘立业,鸭苗二十只,刘三喜,鸭苗二十只。王老汉看看竹笼里为数不多的几只鸭苗,笑了笑说道:“今天就这,打道回府!”
到了秋天,王老汉感觉时间差不多了,稻谷也收得差不多了,就又来到刘王庄。他的小喇叭又喊起来:收账了,收账了,在家的父老乡亲把旧账结了。
很快,赊了账的各家都如约来还了钱,最后看看账本,刘立业和刘三喜两家还没有还钱。不过没关系,他两家都是熟门熟路,登门讨口热水喝去,王老汉这么想着,就去了。
谁知去了刘立业家,铁将军把门,去了刘三喜家,又碰了一鼻子灰。他到隔壁人家一打听,原来这两家人三个月前去外地打工去了,家里没人。
王老汉听了这话,心里大为不悦。
過年时,打工回来听人说王老汉来收鸭子钱吃了闭门羹,刘立业和刘三喜立时疑惑起来:当时买鸭子的钱不是给过两个孩子了吗?怎么会欠鸭子钱呢?找来两个孩子一问,这才真相大白:他俩把原本用来买鸭子的钱买成了衣服。刘立业和刘三喜听后,二话不说,拿上赊鸭子的钱去找王老汉。
第二年春天,王老汉熟悉的声音又响遍刘王庄。
相传当年王莽篡汉,刘秀跟哥哥刘寅起兵反抗,欲光复汉室。有一次刘秀只身出行,王莽的人获悉后,便派一队人马追赶。刘秀跑到淮河边,河里正发水,眼看就要追上,刘秀却不通水性,正不知如何是好,刚好看到有一个老妇人在河边洗衣服,刘秀向老妇人求救。老妇人便把刘秀藏了起来。追兵赶到,老妇人便说看见一个少年渡河过去了,追兵见水挺大,只好作罢。
待追兵退去,刘秀对老妇人说:“感谢大娘仗义相救,待将来我刘秀富贵了,定不相忘!”后来刘秀果然当了皇帝,为了报答救命之恩,便亲自前来探访,厚赐金银,还赐老妇人儿孙姓刘,封了她大儿子一个王爷的头衔。因此这里千年来便叫刘王庄。
刘王庄虽然经历上千年的沧桑,但是这里的民风却依然保留着当年的淳朴。因此远近十里八乡的人对刘王村出来的人都格外敬重,人们也愿意跟刘王庄的人打交道。
贩鸭苗的王老汉便是最热衷于跟刘王庄人打交道的人之一。每年到了三四月份,王老汉便骑着他的三轮摩托车到刘王庄来了。三轮上装着数个祖传下来的竹笼子,竹笼挡风又不闷气,鸭苗在里边偎依着互相取暖,对这个即将面对的陌生世界既期待,又胆怯。王老汉的小喇叭一喊:鸭苗啊,活蹦乱跳的鸭苗啊!刘王庄的人们便闻风而动,围了上来。
人们都认识王老汉,王老汉是他们多年的朋友。从王老汉的爹的时候,很多人就认识光屁股跟着来卖鸭苗的小王毛。后来爹死了,小王毛成了青年人,子承父业。再后来,小王毛变成了王老汉。刘王庄的人买鸭苗只认王老汉。有很多走村串巷的卖鸭苗的人都在刘王村碰了一鼻子灰,根本没人买,他们只认王老汉,因为他价钱公道,鸭苗成活率高,最重要的是,王老汉对刘王庄的人信任。
王老汉卖鸭苗有个习惯,有钱给现钱,没钱他就掏出自己兜里那个小塑料皮本本,拿铅笔头记下:刘立本家鸭苗二十只,孙寡妇家鸭苗三十只,刘三保家鸭苗二十只……只要是刘王庄的居民,王老汉都会把鸭苗赊给他们。等到秋天的时候,鸭子产蛋了,王老汉再来收账,不但能收回来本钱,还会收到每家十个八个的新鲜鸭蛋作为谢礼。因为刘王庄人的诚信,王老汉从没有因为赊账被骗折本。
今年王老汉照例又来到刘王庄,这天太阳好,人们闲来无事都聚在村头聊天,听见王老汉喇叭喊起:鸭苗啊!活蹦乱跳的鸭苗啊!纷纷都围拢过来。很快鸭苗就被抢购得差不多了。因为准备去隔壁张家湾村去转转,王老汉这次多带了两笼鸭苗。
王老汉收拾好收到的现钱和记满了新账的小本本,准备带着余下的鸭苗去张家湾了。突然,两个年轻后生从村子里晃晃悠悠地走过来,喊道:“王老汉,别急着走,我们还想再买点鸭苗。”
王老汉打量了一下,两个年轻人有些面生,便问道:“你俩是这个庄的?”
其中一个后生指着另外一个说道:“王老汉,我俩是替我们家来的,他爹叫刘三喜,我爹叫刘立业,我们两家父母让我们来也抓些鸭苗回去,说秋天了给你钱。”
王老汉听后生说的人都是多年打交道的熟人,说得又有鼻子有眼,就说:“那好,你俩挑吧。”等两个后生挑完了鸭苗,王老汉就在小本本上记下了,刘立业,鸭苗二十只,刘三喜,鸭苗二十只。王老汉看看竹笼里为数不多的几只鸭苗,笑了笑说道:“今天就这,打道回府!”
到了秋天,王老汉感觉时间差不多了,稻谷也收得差不多了,就又来到刘王庄。他的小喇叭又喊起来:收账了,收账了,在家的父老乡亲把旧账结了。
很快,赊了账的各家都如约来还了钱,最后看看账本,刘立业和刘三喜两家还没有还钱。不过没关系,他两家都是熟门熟路,登门讨口热水喝去,王老汉这么想着,就去了。
谁知去了刘立业家,铁将军把门,去了刘三喜家,又碰了一鼻子灰。他到隔壁人家一打听,原来这两家人三个月前去外地打工去了,家里没人。
王老汉听了这话,心里大为不悦。
過年时,打工回来听人说王老汉来收鸭子钱吃了闭门羹,刘立业和刘三喜立时疑惑起来:当时买鸭子的钱不是给过两个孩子了吗?怎么会欠鸭子钱呢?找来两个孩子一问,这才真相大白:他俩把原本用来买鸭子的钱买成了衣服。刘立业和刘三喜听后,二话不说,拿上赊鸭子的钱去找王老汉。
第二年春天,王老汉熟悉的声音又响遍刘王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