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学习中的交流障碍,提高课堂效益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isonck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课堂语言交流障碍
  在课堂交流中,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有一个变思想为语言的过程,学生接受时有一个理解语言的过程,如果教师使用语言不当,语义不明确,表述不清楚,缺乏逻辑性,甚至讲话速度和音调不协调等,都可能造成语言交流的障碍。例如数学课,它是一门对语言文字规范性要求非常高的学科,有时一个词、一个字的遗漏,相近或者字词顺序颠倒,都可能造成表达意义的不同,因此,教师在授课时,要避免言语腔调过于成人化和书面语言化,更不要死背教案、照本宣科,造成学生反感、厌倦,导致学习效率降低。
  二、课堂交流中的心理障碍
  心理因素在人际交往中有重要影响。教师常有一个错觉,以为学生必定按自己讲的意义去理解。其实,学生接受的信息并不等于教师发出的信息,而是经过了主观理解和喜好的筛选,把自己认为有用的接受下来,而摒弃掉其余的内容,由于知识经验及理解等方面的原因,可能会遗漏掉许多重要内容。师生的知识经验相距甚远,教师以为很简单的问题,学生可能很难理解,从而产生认知障碍;同样,如果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学习没有热情,就会产生动机障碍;师生之间感情不融洽,心理不相容,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就会引起情感障碍等。总之,在课堂交流中,教师要注意消除师生间在思想、知识经验、情感、态度和动机等方面的差异而引起的心理障碍。
  三、师生角色地位障碍
  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地位使其容易产生权威心理和“教师自我中心”倾向,毫无疑问,多数教师并认为自己是有权力的人,但同样毫无疑问,教师是有权力的人而且是经常使用权力的人物。有的教师还有意无意地强化这种倾向,在学生面前不苟言笑,不允许学生有不同于自己的想法,把自己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在课堂上只能言听计从,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主动的思维习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这些都可能转化成课堂交流的角色地位障碍。其实要消除角色地位障碍并非难事,首先教师要热爱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教师多与学生接触,从思想、学习、生活上关心学生,比如,课余时间和学生谈谈心,拉拉家常,一起参加课外活动,对差生决不歧视、讽刺、挖苦,相反应该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等,以和蔼可亲的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在课堂上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不要一讲到底,最好当“导演”,以讨论的形式在和谐的气氛中进行知识的传授,学生有了进步及时给予表扬,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也可以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悅感,学习兴趣更浓。
  四、交流技能障碍
  课堂交往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它要求教师具备“一对多”的课堂交往技能。一个班几十名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方法、思维能力等有很大差别,教师在课堂上要通过不同层次的知识传授、设问答疑、习题训练等,让学生在自己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有的教师缺乏这种能力,就会产生交往技能障碍。当然,课堂也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交往技能,当教师讲授的知识或所提的问题对自己来说太易或太难时,不要沾沾自喜或垂头丧气,要集思广益,善于从教师的讲授和别人回答的问题中去获取对自己有用的东西,这有赖于教师对学生的训练和培养。
  五、课堂结构障碍
  由于历史的原因及各地条件所限,我国中小学课堂结构多为“填鸭”方式,多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当作接受信息的“容器”,缺少反馈,信息交流是单向的。在课堂结构无法调整的情况下,较好的是双向交流,有问有答,教师与学生还可以进行讨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可以及时得到反馈信息,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教学的双向交流活动,有力地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应该说它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大进步。现在一般教师采用的课堂交流形式大多是双向反馈型,但是人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这种交往形式仍存在着不足,在这种交往中教师仍然是中心,学生仍然是随着教师的思维而动,读书、答问、做练习,思维和行动都是被动的。一些课堂教学相互作用的理论也认为,课堂教学只限于教师与学生群体的彼此作用,否认了学生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即使承认有这种影响力,也常常把它看作是带有消极作用的破坏力量,这显然是片面的,它忽视了还有一种非常重要的交流,即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许多心理学认为,多向交流较之单向交流和双向交流有着更加显著的学习效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相互作用的潜能。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除了师生交流外,生生之间的交流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因素。而我们长期以来却对之视而不见,弃之不用,甚至当作消极因素,害怕生与生的交流影响所谓的课堂纪律,给学习造成危害,这是我们目前教学效率不高,师生负担过重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种状况使得我们不得不思考建立一种积极的、多向的交流的课堂结构,这种交往就是在教师的有力引导和帮助下,教师和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小组与小组间问题的探讨,学生主动地探究教材,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师生之间不仅形成了问题反馈渠道,而且使学生间建立了互相学习,探究的好习惯。此时教师的角色是学习辅助者,协调者和促进者。
  由此看来消除学习中诸多的交流障碍,对提高课堂效益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其他文献
作为中国著名的爱国教育家,他以自身“万世师表”的榜样精神鼓舞着中国教师在教育事业上努力奉献,并以其优秀的“教育家人格”激励着千千万万的教师们积极奋进。继承和发扬陶行知的师德精神在当今社会更具备影响力。  师德是教师把教育作为事业,并严格遵照道德观念,并约束自身的行为的集合。教师的职业道德是在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时,能够按照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来约束自己。“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
期刊
情感教育是古老而年轻的话题,面对社会的飞速发展,面对学生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时代已赋予其新的内涵。俗话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教师,尤其是一位班主任,“以德化人”“以才服人”固然重要,但如果离开了“以情感人”,那么“德”和“才”都很难收到理想的效果。因为教育是充满感情,充满爱的事业,没有感情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单纯的知识传授不能造就一代又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健全国民。
期刊
有人说:当学习经过多次机械重复,学习技能到达了最高境界,就成了一种本能,如“九九乘法口诀表”当熟读成诵并达到最高境界时,就变成了一种本能,大脑随时随地都能反应出来。作文是否也能这样通过机械重复而变成一种本能呢?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感觉到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作文是一种情感性极强的活动,是作者感情自然而真实的流露,如果作文训练无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情感体验,不但训练不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反而可能会让学生对
期刊
叶圣陶老先生说: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倾听习惯是发展学生倾听能力的前提和必备条件,它不仅是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也是学生综合素养的体现,它体现了学生对说话人的尊重,学生接受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和想象的能力,学生接受和掌握知识技能的能力。学会倾听,能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能接纳不同的意见,能吸取别人身上的优点转化为自己成长之路上的养分,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学会倾听,是理解,是尊重,是接
期刊
留守儿童是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体系松动的一群“制度性孤儿”。一方面,他们的父母到城里打工拼命挣钱,争取或获得了另一种生存方式;另一方面,他们又因为在城市里,或自身难保,或无立锥之地,无法将他们的子女带进城里,留在自己的身边。同时为了生活或生存,他们不能够轻易的离开自己的工作,不能轻易的离开城市,就是在这种带不出与回不去的双重矛盾中,留守儿童虽然有父母,但是他们依然不得不接受“骨肉分离”的现实。  据
期刊
今天初二1班的学生们又让我热血沸腾了!这是为什么?请听我从头说起。  上课前5分钟,我把昨天作业中的6个题目的几何图形按照难易顺序提前画在了黑板上,今天我要重点讲解三角形中位线的习题。没承想当讲到第3個题目时,两个同学把我这节课给“搅和”了。这个题目是这样的:  如图,已知E为平行四边形ABCD中DC边的延长线上的一点,且CE=DC,连结AE,分别交BC、  BD于点F、G,连结AC交BD于O,连
期刊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时刻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把教学内容与德育教育结合起来?在教育的实践中,渐渐地找到了答案。发挥语文教师的专长对学生进行教育,用自己的诚心和耐心不断挖掘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时刻用欣赏的目光去对待每一个学生,汲取班级的营养,滋润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因为有我而愉悦、健康,生发出勃勃的生机。如此,教育便水到渠成了。  一、发挥语言的教育魅力,做学生喜欢的教师  我在班级工作中,常常发挥自己
期刊
关爱“留守孩子”,就是要让他们用阳光般灿烂的笑脸面对生活,面对学习,自强不息,快乐健康地成长。为了进一步推进关爱和培育留守儿童工作,有效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要进一步创新思维,加强管理,采取形式多样的方式和措施大力实施关爱留守儿童的行动。  一、建立和完善留守儿童个人和家庭情况档案  为了全面地了解和教育好留守儿童,我们首先要建立留守儿童个人和家庭情况档案。留守儿童个人档案的情况,包括年龄、道
期刊
按照国家林业局部署,小兴安岭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采伐,林业发展方式将迎来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转型,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各个地区务工,而他们留在家中生活的孩子便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留守儿童。我区由于出现森林停伐,留守儿童在本市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已高达20%。这是对社会尤其是学校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也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困惑。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重要问题。这需要家庭、学校
期刊
高效课堂是每个教师的追求,是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向。高效课堂指的是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只有效率的最大化和效益的最优化的课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 “高效课堂”。高效课堂是以最小的教学和学习投入獲得最大学习效益的课堂,其基本特征是“自主建构,互动激发,高效生成,愉悦共享。”这和新课标的要求是一致的。衡量课堂高效,还需三看。  一看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增长和情感、态度、价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