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消除畏难情绪
我想许多语文教师常有这样的感受:老师一宣布写作文,下面就是一片哀叹牢骚之声。纵使“行政干预”,学生完成的仍是强挤硬榨,用以应付老师的“遵命作文”。所以,首先在意识上要改变学生的写作观念,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增强写作的信心。
世上无难事,作文也是这样。只有写,你才能真正会写。所以,一开始不要怕写不好,只要勤练笔,熟能生巧。我通过办手抄报,在班上张贴学生的好文章,指导、鼓励学生向报刊投稿等形式来提高他们的兴趣。并且还善于发现学生作文的长处,哪怕一点一滴也及时予以肯定。我班上有一位同学,一直很自卑,每次作文都是东拼西凑,从来写不够字数。为了帮助他提高学习作文的兴趣,每当他写出了好的句子,我就予以鼓励。慢慢地,他对作文的兴趣越来越浓,他越来越有信心,作文也越写越好。所以,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关键一步,所谓“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就是这个道理。
二、积累素材,提高写作能力
作文的综合性很强。要想写出美文,光有信心是不够的。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教师在平常的作文教学中经常碰到“学生咬笔头,老师皱眉头”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无内容可写、无话可说。很多学生即使确定了新颖的题目,有了深刻的主题,但写出来的文章也是“旧瓶装新酒”,内容空洞、语言干瘪,根本就达不到预想的效果。
造成这种现象归根结底的原因就是学生在平时不注重观察生活,感受不到生活中细微的感人的事情,课外阅读面窄,不注重材料的积累。所以,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在平常的作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开源活水”,积累写作素料。
(一)从生活中积累素材。
生活好比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溪水才能长流不竭。要达成真情实感、真切动人的目的,要深入生活、认真体验生活、观察生活,才能有感有悟并引起读者共鸣。
我时常对学生说“世上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让他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身边发生的事情,及时记录下来,写在记事本上,附上自己的观点。学生认真地坚持这样做,日积月累,看的多了,记得多了,作文时就会有物可写,有事可议,有情可抒,还愁什么“无米下锅”呢?
生活是万花筒,是写作永不枯竭的源泉。面对瞬息万变的日常生活,时时睁大一双锐利的眼睛,带着一颗敏感的心灵,生活中自然而然会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鲜活素材。
(二)从阅读中积累素材。
作文材料的积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强调“读书破万卷”,潜移默化,日积月累,才能“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这是前人在读写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读书是吸收、积累的过程,思想、素材、感受以至语言的表达方法都在不知不觉中储存起来。一旦需要,这些储存就会蜂拥而至,跳出来供你应用;你可以很自然地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进而推陈出新,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得生动、完美。
(三)从电视、网络上积累素材。
电视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让孩子变得更聪明,也可以让孩子变得更笨。人们常常告诫孩子看电视不好,会令他们学习退步。其实,只要父母引导得当,电视也会使孩子获益匪浅。电视内容丰富,节目繁多,是现实生活的实录,能及时反映人们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为中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把握时代脉搏,搜集积累材料开辟了一个新天地。平时“两耳博闻天下事,一心活读教科书”,作文时才能接通材料的“活源”,使事例的清流汩汩而来。影视剧的故事深入人心,众多艺术形象令人历久难忘,平时积累起来,作为写作材料,不失为行之有效的方法。
(四)从写作实践中积累素材。
作文训练力求规范化、开放化,避免随意性。首先训练的内容要深思熟虑,整体计划,梯度推进。每学期涉及哪些文体,各文体要达到什么目标,通过哪些训练逐步达成,教师要心中有数,最好要有书面计划,以备定期对照检查。其次,作文训练要开放化。第一,内容要开放,鼓励学生看世界,写世界,说真话,抒真情。第二,评价要放开。文章写得好,当然要肯定,要赞赏。写出了一个好句、好段,也要肯定和鼓励。第三,要克服作文教学中的随意性、搞形式主义。作文课无计划,上到哪里算哪里,批改作文“看两头,瞥中间”,仅改几个错别字,讲评肤浅模糊几句了事。这些都会消磨学生的写作欲望和兴趣,导致作文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
作文教学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细致的系统工程,在这项工程中,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今后,我们要勇于开拓,继续探索作文教学的新路子,为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不懈地努力奋斗。只有积极探索,勤于实践,才能找到更有效的路子,使作文教学充满活力和情趣。
我想许多语文教师常有这样的感受:老师一宣布写作文,下面就是一片哀叹牢骚之声。纵使“行政干预”,学生完成的仍是强挤硬榨,用以应付老师的“遵命作文”。所以,首先在意识上要改变学生的写作观念,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增强写作的信心。
世上无难事,作文也是这样。只有写,你才能真正会写。所以,一开始不要怕写不好,只要勤练笔,熟能生巧。我通过办手抄报,在班上张贴学生的好文章,指导、鼓励学生向报刊投稿等形式来提高他们的兴趣。并且还善于发现学生作文的长处,哪怕一点一滴也及时予以肯定。我班上有一位同学,一直很自卑,每次作文都是东拼西凑,从来写不够字数。为了帮助他提高学习作文的兴趣,每当他写出了好的句子,我就予以鼓励。慢慢地,他对作文的兴趣越来越浓,他越来越有信心,作文也越写越好。所以,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关键一步,所谓“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就是这个道理。
二、积累素材,提高写作能力
作文的综合性很强。要想写出美文,光有信心是不够的。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教师在平常的作文教学中经常碰到“学生咬笔头,老师皱眉头”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无内容可写、无话可说。很多学生即使确定了新颖的题目,有了深刻的主题,但写出来的文章也是“旧瓶装新酒”,内容空洞、语言干瘪,根本就达不到预想的效果。
造成这种现象归根结底的原因就是学生在平时不注重观察生活,感受不到生活中细微的感人的事情,课外阅读面窄,不注重材料的积累。所以,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在平常的作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开源活水”,积累写作素料。
(一)从生活中积累素材。
生活好比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溪水才能长流不竭。要达成真情实感、真切动人的目的,要深入生活、认真体验生活、观察生活,才能有感有悟并引起读者共鸣。
我时常对学生说“世上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让他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身边发生的事情,及时记录下来,写在记事本上,附上自己的观点。学生认真地坚持这样做,日积月累,看的多了,记得多了,作文时就会有物可写,有事可议,有情可抒,还愁什么“无米下锅”呢?
生活是万花筒,是写作永不枯竭的源泉。面对瞬息万变的日常生活,时时睁大一双锐利的眼睛,带着一颗敏感的心灵,生活中自然而然会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鲜活素材。
(二)从阅读中积累素材。
作文材料的积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强调“读书破万卷”,潜移默化,日积月累,才能“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这是前人在读写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读书是吸收、积累的过程,思想、素材、感受以至语言的表达方法都在不知不觉中储存起来。一旦需要,这些储存就会蜂拥而至,跳出来供你应用;你可以很自然地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进而推陈出新,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得生动、完美。
(三)从电视、网络上积累素材。
电视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让孩子变得更聪明,也可以让孩子变得更笨。人们常常告诫孩子看电视不好,会令他们学习退步。其实,只要父母引导得当,电视也会使孩子获益匪浅。电视内容丰富,节目繁多,是现实生活的实录,能及时反映人们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为中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把握时代脉搏,搜集积累材料开辟了一个新天地。平时“两耳博闻天下事,一心活读教科书”,作文时才能接通材料的“活源”,使事例的清流汩汩而来。影视剧的故事深入人心,众多艺术形象令人历久难忘,平时积累起来,作为写作材料,不失为行之有效的方法。
(四)从写作实践中积累素材。
作文训练力求规范化、开放化,避免随意性。首先训练的内容要深思熟虑,整体计划,梯度推进。每学期涉及哪些文体,各文体要达到什么目标,通过哪些训练逐步达成,教师要心中有数,最好要有书面计划,以备定期对照检查。其次,作文训练要开放化。第一,内容要开放,鼓励学生看世界,写世界,说真话,抒真情。第二,评价要放开。文章写得好,当然要肯定,要赞赏。写出了一个好句、好段,也要肯定和鼓励。第三,要克服作文教学中的随意性、搞形式主义。作文课无计划,上到哪里算哪里,批改作文“看两头,瞥中间”,仅改几个错别字,讲评肤浅模糊几句了事。这些都会消磨学生的写作欲望和兴趣,导致作文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
作文教学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细致的系统工程,在这项工程中,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今后,我们要勇于开拓,继续探索作文教学的新路子,为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不懈地努力奋斗。只有积极探索,勤于实践,才能找到更有效的路子,使作文教学充满活力和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