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践证明,英语教学之中的思维导图的确一直都发挥重要的作用。目前各个年级已经将创新思维的理念放入日常课程教学之中,但是所取得的效果并不显著。本论文聚焦于如何在小学高年级的英语课堂教学中巧妙使用思维导图,以思维导图激发学生复述故事的能力以及重写故事的能力。
【关键词】思维导图;以读促写;创新思维
一、前言
创新思维的理念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因此各个阶段的教学都十分重视创新思维的培养,培养发散思维也已经成为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所具备的素质之一。但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虽然目前各个年级已经将创新思维的理念放入日常课程教学之中,但是所取得的效果并不显著。总体呈现出文章阅读和知识获取的碎片化和疏离化的状态,因此在创新思维如何贯彻的问题上,仍需要更多的研究的贡献。本文认为创新思维理念的具体实施可以将思维导图这一具象化的形式作为焦点,由此延展开来,探索小学高年级英语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研究认为通过探讨建立阅读材料中的思维导图,从而以读促写,以此方式来加强学生的思想的发散性。实践證明,英语教学之中的思维导图的确一直都发挥重要的作用。本论文聚焦于如何在小学高年级的英语课堂教学之中巧妙使用思维导图,以思维导图激发学生复述故事的能力以及重写故事的能力。
二、思维导图运用的背景
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学习行为是刺激、强化、反应的过程。在这样的观点之下,学习便是一种习惯的养成。因而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思维都是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后天的训练而形成。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学习,可以被视为条件反射,这种反射需要通过长期的反复训练和适当的满足感来实现。当反射达到自动的程度,便可认为是成功的语言学习。以此反观小学英语教学,教师应当一改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这样的形式固然是知识传递不可或缺的步骤,但同时也具有无法使学生灵活运用、缺乏与现实的联系等缺点。因而最佳的方式便是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之中,在互动之中形成对英语学习的发散性思维的良好反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是要做一个命令实施者,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而是作为引导者,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以点带面,举一反三,使学生能够充分将所学运用起来。
三、思维导图的应用实践
教师需要在传统阅读教授的观点,即自下而上的模式中寻求创新,所谓阅读模式便是从词到句,从句到篇的过程。整体的教学目的应当是以让学生把握文章的脉络,而非支离破碎的文章。既要让学生学习到语言的基础知识,又能获得丰富完整的文章信息。因此,这需要涵盖广泛的内容,包括前期对短文的背景介绍,生词教学、问题引导以激发侧面的相关知识,如由本文的主旨出发,扩散出多项相关的分支信息,信息的扩展应注重相关性和延展性。具体而言,可以将阅读教学的思路分为三个过程,即引入话题、构建思维导图和故事延展。
(一)引入话题
第一个过程是引入话题,也即“热身”。 思考当下的教材,固然是在总结前人的研究和经验上所得到的复合各年龄阶段学生学习的参考书,但教材的使用并非一成不变,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况、学生情况等方面进行考虑,并有一定的取舍。因而要让教材充分发挥作用,关键仍在于教师的备课和讲解。只有在讲解之前,让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被吸引,让学生对文章有一定的阅读和期待,才能够有效过渡到教材课文的讲解。这意味着教师需要在备课之时,对短文的内容进行充分全面的准备,既要了解到本文的主题,也要结合时下新颖的案例作为预热。如以PEP六年级上册中的“What does he do?”单元为例,在Read and write课时的讲解上,在预热环节可以先用一些和职业相关的图片进行描述,他们是做什么的,进而描述他们的工作内容,然后让学生根据描述来猜是什么职业。
此外,在“What does he do?”单元Read and write课时的正式讲解之前,需要通过一些和文章紧扣的话题,如“你对于职业的理解是什么?”“你认为职业和事业不同的地方在哪?”“你想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作为话题的切入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自然引入到文章内容之中。需要注意到的是,背景知识并非只是被简单提出,而是需要进一步的延展。因为背景知识只能提到激活的作用,但教师需要让背景知识和学生的学习生活发生更多的联结,使学生能够对此产生共鸣,从而将自己脑海中已有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重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而非只是老师单一的讲解。这个过程主要是实现学生对于短文知识从无到有的概念,使主题渐渐明朗化。这样做的目的都是为了从课程的开始到课程的结束,学生能建立一个关于文章的完整的知识体系和脉络。例如,在“What does he do?”单元Read and write课时提出完成预热的前半部分之后,可以进一步在职业的描述的基础上,询问学生对于未来的职业的规划,他们的职业梦想,以及选择这个职业的理由。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二)思维导图
第二个过程是对短文思维导图的构建,主要是以图表的形式呈现,作用在于树立文章的信息框架,包括文章层级、逻辑和关系等,对文章加以高度的概括,将一个紧密联结的结构和信息呈现给学生。思维导图即“围绕文章的中心主题,从中央主干向四周放射关联的分支。这一思维工具虽然简单,但符合人类大脑的思维方式。发散性思维训练的关键之处便是向学生展示多维度、多方向解题的过程,简言之,就是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过程。所以,思维导图的作用便是引导学生如何通过关键词、关键句、关键段对短文进行一个归纳和凝练,而通过这些关键词,学生可以快速回忆短文的内容并进行复述。以“What does he do?”为例,可以先让同学在投影仪上展现自己所做的思维导图,并针对此提一些问题让其他的同学回答。比如:What does Mike’s father do?”同时也让同学向思维导图者提问。在邀请几名学生展示完自己的思维导图之后,教师再对本课的完整的思维导图进行展现。 以PEP三年级下册Unit3 Let’s talk为例,这篇课文的重点在于掌握两个常用句式,并能够将句式用以描述生活中的场景,是可以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联系生活实际的一篇课文。传统的阅读方式很难使学生快速把握课文内容。因此在课上先对基础句型“Look at……”和“It has……”句型进行讲解,在学生理解两个句子的用法之后,之后以elephant为中心词制作思维导图,如图一所示。思维导图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快速把握课文内容,将大象和它所具有的“a long nose”“a short tail”“small eyes”等特征联结在一起。在思维导图归纳之后,进一步要求学生根据思维导图,描述大象的特征,加深对所学句型的记忆和使用。
(三)故事延展
第三个过程,是故事延展,即话题讨论和头脑风暴。在小学英语课程的教学之中,最重要的便是在思维导图的基础上,推动新话题的产生,在已有的情景之中构建多维度的联系,训练学生根据已有故事讲述新故事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了解的全文的构造之后,由教师进行引导,仍是在短文的基础上,保证话题的开放性,让学生有充分的空间向外联结,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发散思维的有效培养。以“What does he do?”课文的讲解为例,在对基本的语言知识点、语篇知识点在思维导图的引导下讲完之后,就要鼓励学生在这个基础之上讨论和职业相关的其他话题,大家场所语言,并由同学对所讲故事进行点评,并说出自己的感想。
以PEP六年级下册Recycle “Mike’s school sent him an invitation”为例,这篇课文主要是关于小学升初中的告别联欢会通知,对告别会的主题、地址、活动内容进行简单的介绍,如果只是对课文进行简单的讲解,学生容易忽略对要素的掌握,因此可以通过图二所示的思维导图让学生进行填空,并根据问题“What are you going to…?”和回答句式“We’re going to…”等句式的引導,复述短文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提供food sharing party, Children’s Day party, birthday party, Halloween party等主题,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写一篇小短文,加深对文章的印象,也巩固对句子的使用。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了解全文的构造之后,由教师进行引导,仍是在短文的基础上,保证话题的开放性。让学生有充分的空间向外联结,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发散思维的有效培养。
四、结语
通过对以上短文阅读三个阶段的整理,可以发现,小学英语的教学应该跳脱出固有的自下而上的单一模式,而是应该重点把握文章的综合知识,既包括文章的背景知识,也包括文章的关系、脉络的梳理,通过思维导图的使用,达到以读促写的综合作用。思维导图的使用,其目的正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巩固学生听、说、读、写基本技能技巧之外,也提升学生英语学习的综合能力。因此,思维导图有助于学生活跃、发散自己的思维,在掌握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充分扩展自己的视野。
参考文献:
[1]高永梅,刘晓丽.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08):49-52.
[2]黄晓青.思维导图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路径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32):105-106.
[3]朱芫. 思维导图在小学高段英语阅读中的运用[A].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年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教师教育论坛资料汇编[C]2019:3.
【关键词】思维导图;以读促写;创新思维
一、前言
创新思维的理念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因此各个阶段的教学都十分重视创新思维的培养,培养发散思维也已经成为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所具备的素质之一。但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虽然目前各个年级已经将创新思维的理念放入日常课程教学之中,但是所取得的效果并不显著。总体呈现出文章阅读和知识获取的碎片化和疏离化的状态,因此在创新思维如何贯彻的问题上,仍需要更多的研究的贡献。本文认为创新思维理念的具体实施可以将思维导图这一具象化的形式作为焦点,由此延展开来,探索小学高年级英语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研究认为通过探讨建立阅读材料中的思维导图,从而以读促写,以此方式来加强学生的思想的发散性。实践證明,英语教学之中的思维导图的确一直都发挥重要的作用。本论文聚焦于如何在小学高年级的英语课堂教学之中巧妙使用思维导图,以思维导图激发学生复述故事的能力以及重写故事的能力。
二、思维导图运用的背景
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学习行为是刺激、强化、反应的过程。在这样的观点之下,学习便是一种习惯的养成。因而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思维都是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后天的训练而形成。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学习,可以被视为条件反射,这种反射需要通过长期的反复训练和适当的满足感来实现。当反射达到自动的程度,便可认为是成功的语言学习。以此反观小学英语教学,教师应当一改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这样的形式固然是知识传递不可或缺的步骤,但同时也具有无法使学生灵活运用、缺乏与现实的联系等缺点。因而最佳的方式便是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之中,在互动之中形成对英语学习的发散性思维的良好反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是要做一个命令实施者,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而是作为引导者,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以点带面,举一反三,使学生能够充分将所学运用起来。
三、思维导图的应用实践
教师需要在传统阅读教授的观点,即自下而上的模式中寻求创新,所谓阅读模式便是从词到句,从句到篇的过程。整体的教学目的应当是以让学生把握文章的脉络,而非支离破碎的文章。既要让学生学习到语言的基础知识,又能获得丰富完整的文章信息。因此,这需要涵盖广泛的内容,包括前期对短文的背景介绍,生词教学、问题引导以激发侧面的相关知识,如由本文的主旨出发,扩散出多项相关的分支信息,信息的扩展应注重相关性和延展性。具体而言,可以将阅读教学的思路分为三个过程,即引入话题、构建思维导图和故事延展。
(一)引入话题
第一个过程是引入话题,也即“热身”。 思考当下的教材,固然是在总结前人的研究和经验上所得到的复合各年龄阶段学生学习的参考书,但教材的使用并非一成不变,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况、学生情况等方面进行考虑,并有一定的取舍。因而要让教材充分发挥作用,关键仍在于教师的备课和讲解。只有在讲解之前,让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被吸引,让学生对文章有一定的阅读和期待,才能够有效过渡到教材课文的讲解。这意味着教师需要在备课之时,对短文的内容进行充分全面的准备,既要了解到本文的主题,也要结合时下新颖的案例作为预热。如以PEP六年级上册中的“What does he do?”单元为例,在Read and write课时的讲解上,在预热环节可以先用一些和职业相关的图片进行描述,他们是做什么的,进而描述他们的工作内容,然后让学生根据描述来猜是什么职业。
此外,在“What does he do?”单元Read and write课时的正式讲解之前,需要通过一些和文章紧扣的话题,如“你对于职业的理解是什么?”“你认为职业和事业不同的地方在哪?”“你想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作为话题的切入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自然引入到文章内容之中。需要注意到的是,背景知识并非只是被简单提出,而是需要进一步的延展。因为背景知识只能提到激活的作用,但教师需要让背景知识和学生的学习生活发生更多的联结,使学生能够对此产生共鸣,从而将自己脑海中已有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重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而非只是老师单一的讲解。这个过程主要是实现学生对于短文知识从无到有的概念,使主题渐渐明朗化。这样做的目的都是为了从课程的开始到课程的结束,学生能建立一个关于文章的完整的知识体系和脉络。例如,在“What does he do?”单元Read and write课时提出完成预热的前半部分之后,可以进一步在职业的描述的基础上,询问学生对于未来的职业的规划,他们的职业梦想,以及选择这个职业的理由。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二)思维导图
第二个过程是对短文思维导图的构建,主要是以图表的形式呈现,作用在于树立文章的信息框架,包括文章层级、逻辑和关系等,对文章加以高度的概括,将一个紧密联结的结构和信息呈现给学生。思维导图即“围绕文章的中心主题,从中央主干向四周放射关联的分支。这一思维工具虽然简单,但符合人类大脑的思维方式。发散性思维训练的关键之处便是向学生展示多维度、多方向解题的过程,简言之,就是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过程。所以,思维导图的作用便是引导学生如何通过关键词、关键句、关键段对短文进行一个归纳和凝练,而通过这些关键词,学生可以快速回忆短文的内容并进行复述。以“What does he do?”为例,可以先让同学在投影仪上展现自己所做的思维导图,并针对此提一些问题让其他的同学回答。比如:What does Mike’s father do?”同时也让同学向思维导图者提问。在邀请几名学生展示完自己的思维导图之后,教师再对本课的完整的思维导图进行展现。 以PEP三年级下册Unit3 Let’s talk为例,这篇课文的重点在于掌握两个常用句式,并能够将句式用以描述生活中的场景,是可以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联系生活实际的一篇课文。传统的阅读方式很难使学生快速把握课文内容。因此在课上先对基础句型“Look at……”和“It has……”句型进行讲解,在学生理解两个句子的用法之后,之后以elephant为中心词制作思维导图,如图一所示。思维导图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快速把握课文内容,将大象和它所具有的“a long nose”“a short tail”“small eyes”等特征联结在一起。在思维导图归纳之后,进一步要求学生根据思维导图,描述大象的特征,加深对所学句型的记忆和使用。
(三)故事延展
第三个过程,是故事延展,即话题讨论和头脑风暴。在小学英语课程的教学之中,最重要的便是在思维导图的基础上,推动新话题的产生,在已有的情景之中构建多维度的联系,训练学生根据已有故事讲述新故事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了解的全文的构造之后,由教师进行引导,仍是在短文的基础上,保证话题的开放性,让学生有充分的空间向外联结,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发散思维的有效培养。以“What does he do?”课文的讲解为例,在对基本的语言知识点、语篇知识点在思维导图的引导下讲完之后,就要鼓励学生在这个基础之上讨论和职业相关的其他话题,大家场所语言,并由同学对所讲故事进行点评,并说出自己的感想。
以PEP六年级下册Recycle “Mike’s school sent him an invitation”为例,这篇课文主要是关于小学升初中的告别联欢会通知,对告别会的主题、地址、活动内容进行简单的介绍,如果只是对课文进行简单的讲解,学生容易忽略对要素的掌握,因此可以通过图二所示的思维导图让学生进行填空,并根据问题“What are you going to…?”和回答句式“We’re going to…”等句式的引導,复述短文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提供food sharing party, Children’s Day party, birthday party, Halloween party等主题,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写一篇小短文,加深对文章的印象,也巩固对句子的使用。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了解全文的构造之后,由教师进行引导,仍是在短文的基础上,保证话题的开放性。让学生有充分的空间向外联结,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发散思维的有效培养。
四、结语
通过对以上短文阅读三个阶段的整理,可以发现,小学英语的教学应该跳脱出固有的自下而上的单一模式,而是应该重点把握文章的综合知识,既包括文章的背景知识,也包括文章的关系、脉络的梳理,通过思维导图的使用,达到以读促写的综合作用。思维导图的使用,其目的正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巩固学生听、说、读、写基本技能技巧之外,也提升学生英语学习的综合能力。因此,思维导图有助于学生活跃、发散自己的思维,在掌握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充分扩展自己的视野。
参考文献:
[1]高永梅,刘晓丽.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08):49-52.
[2]黄晓青.思维导图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路径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32):105-106.
[3]朱芫. 思维导图在小学高段英语阅读中的运用[A].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年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教师教育论坛资料汇编[C]2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