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品德与社会》教材的开发性使用要根据学生的生活内容整合教材,使教材与生活“同构”;要巧用教材范例、话题,把学生的生活体验生成教材的“活资源”;要活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补充教材“留白”,开发学生“自己的教材”,才能使《品德与社会》教学充满生命活力。
【关键词】整合 活化 补充 教材
【中图分类号】G4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09)12-0057-02
《品德与社会》教材呈现的是静态的教学内容,教材编写的框架结构基本预设了教学的流程。但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生活化课程,追求的是动态的、过程性的真实教育。在教学中我尝试着静态教材动态施教的方法处理教材,使教材真正成为师生思想交流、情感沟通、生命对话的载体,使之真正成为师生“自己的教材”。
1 根据学生的生活内容整合教材,使教材与生活“同构”
《品德与社会》教材不是以学科知识体系或道德规范逻辑来演绎的,而是以灵活多元的生活逻辑来编排,常以主题引领、层级衔接的“单元主题——板块主题——主题活动”的体系结构呈现,没有明确的课时划分。教材内容的单元式分布、主题活动的点状结构以及活动式、体验式的呈现方式,赋予教师开发性使用教材的更大空间。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坚持静态教材动态施教,直面学生的现实生活,根据生活中即时生成的、发展变化着的教育内容整合教材,设计出不同的教学结构,以具有弹性的、动态的流程实施教学,使教材与学生的生活“同构”。 使得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连、相通、相融。当学生与教材有了沟通、共鸣,有了理解、体验,教材就真实可信,就有生命力了。
《居家安全与保护》是冀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个主题。我制定了“线面结合、综合渗透、拓展创新、螺旋上升”的设计思路,依据教学目标及学生实际灵活地处理了教材,调整了活动主题的排列顺序,将“防火”、“防触电”、“防中毒”三个主题由浅入深地分解到“上学路上”、“老师的话”、“做午饭”、“回到家”等四个教学环节中,设计了《安全每一天》一课。这四个教学环节既各成主题又彼此联系,教学中循序渐进,层层推进,较好地实现了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等的综合性目标。
另外,我还运用互补原理调整了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教材中呈现的文字、画面是静止的,“上学路上”、“做午饭”等三维动画、录像是活动的,这是动静互补;教材中食物中毒介绍比较简略,而学生课外查找获取的食物中毒知识非常丰富,这是详略互补;教材中救护方法介绍是较抽象的,教师则安排了“组成临时家庭,举行救护大赛”的教学活动,学生兴致勃勃,此为虚实互补。本堂课由情景激趣开始,至课中的交流合作,到最后的体验感悟,均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充分激起了学生表达、探究的欲望。
教师在对教材进行整合时要注意:起步要实,即根据课程标准、针对学生实际制订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流程。处理要活,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图片虽然有一定的逻辑顺序,但并不要求教师按部就班,可以从儿童生活中真实的问题切入,可以把生活场景中遭遇的事情重组,也可以让儿童来叙述自己的生活。内容要新,即在教学时应适时引入学生生活中的新材料、新观念、新信息。系统要强,即增加的补充教材应密切配合主教材,使教学内容更为丰富,以求更优的教学效果。
2 巧用教材范例、话题,把学生的生活体验生成教材的“活资源”
《品德与社会》教材呈现的教与学的内容是提示学习活动的范例,教材不只是传递知识信息的载体,更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所凭借的话题。教材向学生叙述一个个生活事件,却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展示社会生活的全部。学习教材并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我们应该把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纳入课程内容中,并由此调整、生成话题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共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学中学生真实的体验和反馈将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使教材被活化。
教材中的学习资源是有限的,而教师和学生由此创造出来的学习资源却是无限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交流、述说、碰撞生成教材的“活资源”,使得教育内容更为广博。可见,教学不一定是教教材,但一定是借助教材引发、生成问题,且师生以话题为中介进行交往,获得发展。使这课堂真实了起来,与学生亲近了起来,更具有吸引力。
3 活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补充教材“留白”,开发学生“自己的教材”
《品德与社会》教材的呈现形式与以前的《思想品德》教材和《社会》教材有很大的不同:只有“片言只语”和一组组图片,且在图例之后都会出现“……”、“?”或要求学生直接动手写写画画的内容。这些定的空间就是留白,教材留白,是新教学理念的一种体现,蕴涵着重要意义:留白使教材的功能得到了拓展,有利于对话,有利于开放,有利于实践,有利于探索,有利于使用地方性教材和实施校本课程……教材中留白的种类很多,有根据自己生活经验去填补的展示性留白;有对未来行动计划的发展性留白;还有对对他人的评价、自己的反思的评价性留白;有的是侧重于绘画、剪贴的操作性留白;还有的是旨在激活想象、引发道德思考的省略性留白。这就需要教师先要结合教材,搞清楚留出空间的目的是什么,该怎样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活动。然后引领学生,借助留白,抒发心声,表达创意,促使预设的教学目标在开放的教学过程中产生超出预设的“溢出效应”,实现教材、学生对已有知识经验的重构与发展。
冀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引以为荣的家乡》主题活动《多样的风俗》中的留白是让学生调查家乡最有特点的事物有哪些。借助此处留白,我设计了“课前搜集——信息发布——讨论确定——表演展示——制作(家乡名片)”等教学环节。
学生在课前自由组合成活动小组搜集、发现家乡广宗的民风民俗,并以文字、图片、照片甚至录像的形式保存了下来。在课内召开了信息发布会,学生将丰富的素材一一展示,教师则协助分类,再组合,协助学生按广宗的传说故事、名胜古迹、戏曲艺术及民间武术……设计表演展示的板块。经过一周准备的表演展示可谓精彩纷呈:学生讲述了“广宗”地名的来历,“沙丘宫”的传说,崔尚书的故事,展示了广宗沙丘平台遗址、官署正堂、景廷宾故居的照片。学生带来了广宗的特产:薄饼、蜜枣等风味小吃,流传千古的太平道乐、黄巾鼓给学生带来了美的享受,武术表演《梅花拳》气氛热烈,形式奇特让人叹为观止!……他们在表演展示中加深了对家乡的了解,升华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留白”是教材中的弹性空间,意味着教师和学生需要参与教材的意义建构。它是老师尊重每个儿童独特的情感和生活体验、关注儿童的思考和创造能力的表现。借助此处留白,教师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引导学生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进行探索和研究,在搜集照片、图片、文字中积累有关广宗人文风情的材料和事实。最后,学生在设计制作“广宗名片”中开发出极具广宗特色的乡土教材。在学生开发的“自己的教材”上凝聚着自己的思考和情感,留下的是心中最美的图片或文字。此时,教材已成为孩子的创作手册、心灵档案,成了孩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总之,在教学中处理教材要以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课程特点、课程理念、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为基础,要根据学生的生活内容、生活体验和生活经验对教材内容进行开发性处理,才能使《品德与社会》教学充满生命活力。
【关键词】整合 活化 补充 教材
【中图分类号】G4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09)12-0057-02
《品德与社会》教材呈现的是静态的教学内容,教材编写的框架结构基本预设了教学的流程。但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生活化课程,追求的是动态的、过程性的真实教育。在教学中我尝试着静态教材动态施教的方法处理教材,使教材真正成为师生思想交流、情感沟通、生命对话的载体,使之真正成为师生“自己的教材”。
1 根据学生的生活内容整合教材,使教材与生活“同构”
《品德与社会》教材不是以学科知识体系或道德规范逻辑来演绎的,而是以灵活多元的生活逻辑来编排,常以主题引领、层级衔接的“单元主题——板块主题——主题活动”的体系结构呈现,没有明确的课时划分。教材内容的单元式分布、主题活动的点状结构以及活动式、体验式的呈现方式,赋予教师开发性使用教材的更大空间。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坚持静态教材动态施教,直面学生的现实生活,根据生活中即时生成的、发展变化着的教育内容整合教材,设计出不同的教学结构,以具有弹性的、动态的流程实施教学,使教材与学生的生活“同构”。 使得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连、相通、相融。当学生与教材有了沟通、共鸣,有了理解、体验,教材就真实可信,就有生命力了。
《居家安全与保护》是冀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个主题。我制定了“线面结合、综合渗透、拓展创新、螺旋上升”的设计思路,依据教学目标及学生实际灵活地处理了教材,调整了活动主题的排列顺序,将“防火”、“防触电”、“防中毒”三个主题由浅入深地分解到“上学路上”、“老师的话”、“做午饭”、“回到家”等四个教学环节中,设计了《安全每一天》一课。这四个教学环节既各成主题又彼此联系,教学中循序渐进,层层推进,较好地实现了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等的综合性目标。
另外,我还运用互补原理调整了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教材中呈现的文字、画面是静止的,“上学路上”、“做午饭”等三维动画、录像是活动的,这是动静互补;教材中食物中毒介绍比较简略,而学生课外查找获取的食物中毒知识非常丰富,这是详略互补;教材中救护方法介绍是较抽象的,教师则安排了“组成临时家庭,举行救护大赛”的教学活动,学生兴致勃勃,此为虚实互补。本堂课由情景激趣开始,至课中的交流合作,到最后的体验感悟,均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充分激起了学生表达、探究的欲望。
教师在对教材进行整合时要注意:起步要实,即根据课程标准、针对学生实际制订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流程。处理要活,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图片虽然有一定的逻辑顺序,但并不要求教师按部就班,可以从儿童生活中真实的问题切入,可以把生活场景中遭遇的事情重组,也可以让儿童来叙述自己的生活。内容要新,即在教学时应适时引入学生生活中的新材料、新观念、新信息。系统要强,即增加的补充教材应密切配合主教材,使教学内容更为丰富,以求更优的教学效果。
2 巧用教材范例、话题,把学生的生活体验生成教材的“活资源”
《品德与社会》教材呈现的教与学的内容是提示学习活动的范例,教材不只是传递知识信息的载体,更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所凭借的话题。教材向学生叙述一个个生活事件,却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展示社会生活的全部。学习教材并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我们应该把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纳入课程内容中,并由此调整、生成话题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共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学中学生真实的体验和反馈将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使教材被活化。
教材中的学习资源是有限的,而教师和学生由此创造出来的学习资源却是无限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交流、述说、碰撞生成教材的“活资源”,使得教育内容更为广博。可见,教学不一定是教教材,但一定是借助教材引发、生成问题,且师生以话题为中介进行交往,获得发展。使这课堂真实了起来,与学生亲近了起来,更具有吸引力。
3 活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补充教材“留白”,开发学生“自己的教材”
《品德与社会》教材的呈现形式与以前的《思想品德》教材和《社会》教材有很大的不同:只有“片言只语”和一组组图片,且在图例之后都会出现“……”、“?”或要求学生直接动手写写画画的内容。这些定的空间就是留白,教材留白,是新教学理念的一种体现,蕴涵着重要意义:留白使教材的功能得到了拓展,有利于对话,有利于开放,有利于实践,有利于探索,有利于使用地方性教材和实施校本课程……教材中留白的种类很多,有根据自己生活经验去填补的展示性留白;有对未来行动计划的发展性留白;还有对对他人的评价、自己的反思的评价性留白;有的是侧重于绘画、剪贴的操作性留白;还有的是旨在激活想象、引发道德思考的省略性留白。这就需要教师先要结合教材,搞清楚留出空间的目的是什么,该怎样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活动。然后引领学生,借助留白,抒发心声,表达创意,促使预设的教学目标在开放的教学过程中产生超出预设的“溢出效应”,实现教材、学生对已有知识经验的重构与发展。
冀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引以为荣的家乡》主题活动《多样的风俗》中的留白是让学生调查家乡最有特点的事物有哪些。借助此处留白,我设计了“课前搜集——信息发布——讨论确定——表演展示——制作(家乡名片)”等教学环节。
学生在课前自由组合成活动小组搜集、发现家乡广宗的民风民俗,并以文字、图片、照片甚至录像的形式保存了下来。在课内召开了信息发布会,学生将丰富的素材一一展示,教师则协助分类,再组合,协助学生按广宗的传说故事、名胜古迹、戏曲艺术及民间武术……设计表演展示的板块。经过一周准备的表演展示可谓精彩纷呈:学生讲述了“广宗”地名的来历,“沙丘宫”的传说,崔尚书的故事,展示了广宗沙丘平台遗址、官署正堂、景廷宾故居的照片。学生带来了广宗的特产:薄饼、蜜枣等风味小吃,流传千古的太平道乐、黄巾鼓给学生带来了美的享受,武术表演《梅花拳》气氛热烈,形式奇特让人叹为观止!……他们在表演展示中加深了对家乡的了解,升华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留白”是教材中的弹性空间,意味着教师和学生需要参与教材的意义建构。它是老师尊重每个儿童独特的情感和生活体验、关注儿童的思考和创造能力的表现。借助此处留白,教师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引导学生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进行探索和研究,在搜集照片、图片、文字中积累有关广宗人文风情的材料和事实。最后,学生在设计制作“广宗名片”中开发出极具广宗特色的乡土教材。在学生开发的“自己的教材”上凝聚着自己的思考和情感,留下的是心中最美的图片或文字。此时,教材已成为孩子的创作手册、心灵档案,成了孩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总之,在教学中处理教材要以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课程特点、课程理念、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为基础,要根据学生的生活内容、生活体验和生活经验对教材内容进行开发性处理,才能使《品德与社会》教学充满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