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交会成就广州

来源 :瞭望东方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zpsx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0月15日,第130届广交会现场(刘大伟/摄)

  2021年10月19日,第130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以下简称“广交会”)顺利闭幕。新冠疫情发生之后,这是广交会首次恢复线下展会活动,也是全球率先恢复的最大规模线下展会。
  在本届广交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指出:“广交会要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创新机制,丰富业态,拓展功能,努力打造成为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促进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平台。”
  从1957年创办以来,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广交会每年举办两届,65年从未中断,是中国会展业名副其实的金字招牌。广州成就了广交会,广交会也成就了广州,这个历史悠久的国际性展会早已成为广州的城市名片,叫响了广州“祖国南大门”的名号。

托起金字招牌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出席第130届广交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时强调:“一部广交会的历史,就是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融入世界经济的历史。”
  上海进博会、北京服贸会、广州广交会被称为国内的“三大展会”,处在国家级展会的第一矩阵。

  在广交会的带动下,广州在国内一线城市中有了一张世界级的闪亮名片,也让自己作为“中国南大门”在世界城市中拥有了品牌美誉度。

  在“三大展会”中,广交会资格最老。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副秘书长、产业会展促进中心主任姜淮对《瞭望东方周刊》说:“广交会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层次最高、规模最大、商品种类最为齐全、到会采购商最多而且分布的国别最为广泛、成交效果最好的综合性国际贸易盛会。”
  广交会创办的初衷,是为了解决经济建设需要、发展国际贸易换取外汇。当时,新中国急需打开一条通往国际市场的路,以商品展览会为窗口,展示和交易出口商品,而这个展览会的举办城市,要有对外贸易基础,还要有独特的区位优势。
  放眼当时的中国,广州是不二之选。
  广州号称“千年商都”,对外贸易历史悠久,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还是封建王朝闭关锁国政策下少数的通商口岸。
  从区位上看,广东临近港澳,对于港商来说最为便捷。彼时深圳还是宝安县里的小渔村,整个广东唯有广州能承担“广交天下”的历史使命。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记得,在她小时候,经常听到身边做生意的人说要去“春交会”“秋交会”,而“春交会”“秋交会”就是生意人们对广交会每年春秋两届活动的别称。
  通过广交会走向世界的中国商品和品牌不计其数。在广交会上,茅台酒厂接受了香港商贸界人士建议,把黑陶酒瓶改成白瓷酒瓶,红星商标变为参考敦煌壁画的飞天商标,从此一路畅销,享誉全球。
  如今,广州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是全國乃至全球重要的航空枢纽、航运枢纽和轨道交通枢纽。同时,广州背靠珠三角,作为制造业大省的省会,可以汇集源源不断生产出来的“广货”,在举办商品交易会时具有得天独厚的货源优势。
  “广州地处中国对外开放水平最高、经济最为活跃,产业体系特别是制造业健全的省份,在全球的资源配置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力,既是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也完全能够支撑广交会打造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平台。”姜淮说。

擦亮“中国南大门”


  其实,广交会也曾差点离开广州。
  1993年,国家外经贸部提出,将广交会展馆迁址重建,办成规模更宏大、设施更先进的世界级博览会,确定新址的过程,将不局限于广州,而是在国内几个城市之间进行比较。全国的各大城市纷纷竞逐,能否把广交会留住,成了广州的要紧事。
  彼时广交会在广州已经举办了将近40年,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展会规模越来越大,参展商越来越多,过去的主展馆已经难以容纳,很多参展商得到的展位面积都不足以展示新产品。在1989年的广交会上,方太集团创始人茅理翔就因为没有展位而不得不在会场外推销自己的点火枪产品。
  为了留住广交会,广州一方面筹划新展馆的建设,另一方面也开始强化城市自身的基础建设,比如提出要兴建能服务广交会的地铁线路。最终,广交会还是留在了广州,而广交会在广州也搬过四次家,展馆建筑面积由最初的1.8万平方米,扩大到如今的110万平方米。
  这并不是广交会第一次催化广州城市基础设施的升级。实际上,自从广交会落地广州,这个国际性大展会就给广州带来了巨变。
  可以说,广交会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广州的城市格局,广交会主展馆的搬迁也往往和广州城市的发展格局变化密不可分。
  从早期兴建的大批涉外宾馆,到城市火车站、汽车站和旧白云机场等交通枢纽,不少城市地标的选址都与广交会的区位有关。在广交会还在广州流花地区举办时,流花地区俨然就是广州面向国际的窗口。后来,广交会迁址琶洲,同样带动了周围商贸、交通和服务业发展。
  在广交会的带动下,广州在国内一线城市中有了一张世界级的闪亮名片,也让自己作为“中国南大门”在世界城市中拥有了品牌美誉度。
  对于国内其他城市来说,广交会对广州的改变,就像城市会展经济的一堂大课,展示了大型会展对城市发展的带动作用。


2020年10月16日, 第128届网上广交会的线下双循环贸易促进活动上,企业代表查阅广交会网站页面(邓华/ 摄)
  在疫情期间,广交会以线上形式举办;在疫情常态化防控阶段,广交会则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顺利举行,也可谓当前城市发展会展经济的一场全新实践。
  2020年,广州全年举办了575场展览会,位列全国第一,展览面积达到471万平方米,位列全国第二,全市落地亿元以上产业项目同比增长1.6倍,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7.5%,增速高于全国、全省,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55.27万户,同比增长24.88%。
  在疫情影响下,達到这样的数字并不容易,首次线上线下结合办广交会,既是考验,也是提升城市防疫水准和科技创新手段的契机。2021年前3季度,广州已举办126场贸易类展会,展览面积达到420万平方米。
  “在复杂的国际贸易竞争环境下,广交会承载着国家在国际竞争及经济复苏上的使命和责任,同时又是国际贸易的窗口和晴雨表。”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段淳林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抢鲜”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2021年7月19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名单,全国共有五大城市入选,而广州是其中唯一的非直辖市。
  “老广”爱喝“头啖汤”,也就是第一口汤,对“头啖汤”的抢鲜,被延伸为敢为人先的广州精神。
  广州已经尝到了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头啖汤”。据悉,目前广州市已经全面启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计划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建成面向世界的数智化、时尚化、现代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现从“卖全球”向“卖全球、买全球”转变。
  段淳林认为:“努力将广交会打造成为中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平台,将是广交会和广州重要的任务。”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将是扩大国内消费的增长极,广州作为华南地区的消费中心,通过广交会“广聚天下客、广卖天下货、广货卖天下”。显然,广交会就是广州加速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催化剂。
  在2021年10月16日举办的“广交会与广州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新闻发布会”上,广州市商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林国强表示,广州将“把握第130届广交会带来的新机遇、新空间,坚持以改革创新和扩大开放为动力,有序推动贸易与产业、进口与出口、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贸易与双向投资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
  65年来,广交会带来的人流,直接或间接地带动了广州及周边地区的餐饮、住宿、旅游、交通等多方位消费。林国强表示:“广交会对提升广州商贸国际化水平,扩大优质商品进口,促进本地消费,发挥广州对周边城市和东南亚国家经济发展辐射作用具有不可低估的贡献。”
  未来,这种辐射作用将随着广州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而增强。
  一个例子是,广交会展会正在开展第四期的扩建,扩建后的广交会将成为全球最大的会展综合体,建筑总面积161.5万平方米。
  在广州谋划的国际消费中心空间体系中,广交会所在的琶洲片区被囊括在“世界级消费功能核心承载区”之内。未来,广州东站、天河体育中心、花城广场、广州塔及周边地区、琶洲片区、海珠创新湾等一系列消费地标,将得到连片提升。
其他文献
树木呈现秋色之美  林间小路变得干燥  在十一月的薄暮下  湖面如镜,映照静穆的天空  秋水盈盈,石頭参差错落  五十九只天鹅优游其间  自从我第一次细数那些天鹅  到如今已然过去十九个年头  那时我还没来得及遍数  就看见它们骤然起飞  哗然振翅翱翔,形成大而破碎的圆圈  我曾凝视那些耀眼的生灵  而此刻,我陷入悲伤  一切都已改变,自从在那薄暮中  我伫立水边,第一次听到  它们在我头顶振翅飞
期刊
在深圳,油漆厂、铝厂的旧厂房华丽转身,成为新兴产业集聚空间;在苏州,古典园林搭起浸入式昆曲戏台,两大文化遗产珠联璧合;在长沙,各区抓紧实施建设街角花园,为居民打造身边微景观……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百姓生活水平提升,不少城市空间面貌一新,焕发出生机活力。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进一步为城市建设绿色低碳转型指明了方向,为城市从
期刊
深圳滨河京基大厦  2021年迈入第四季度,写字楼市场终于有了起色。  综合多方数据来看,我国写字楼市场需求于2021年第三季度开始恢复,一线城市和重点二线城市写字楼空置率逐步降低、租金企稳,净吸纳量也有所提升,反映出中国经济总体保持恢复态势,在总体“稳”的基础上继续向着高质量“进”。  写字楼从来就不是单纯的建筑概念——经济学家将其视为城市经济的晴雨表,人类学家将其视为现代商业文明的具象,作家和
期刊
上海陆家嘴  早上9点,一批又一批的上班族不断从北京国贸地铁口涌出,面色匆忙地疾步行走。他们的目的地是国贸商圈的写字楼。  每一个工作日,城市白领的足迹都在住处和写字楼之间往复。  作为承载、传递和催化经济增长的平台,我国写字楼市场的故事与改革开放同轨,也遵循着社会经济转型的规律。  大浪涌动,将一幢幢气派的写字楼托了起来。城市经济发展的需求牵引着写字楼的进化史,楼宇经济成为一种新型城市经济形态。
期刊
2020年2月10日,深圳第一高楼、位于福田CBD的平安国际金融中心,工作人员使用测温红外热像仪对进入写字楼的人员进行体温监测(梁旭/ 摄)  “上班迈入方形大楼,踏入方形电梯,走入方形办公室,坐在方形格子间里面,面对着一台方形电脑。”2011年拍摄的电视剧《北京青年》如此描述在写字楼里上班的生活。  10年過去,更多的写字楼出现在了城市当中。根据贝壳研究院发布的《2021年中国“新商办”行业发展
期刊
出于防疫需要,人们被迫居家办公。久而久之,有些公司意外地发现,居家办公并没有明显降低效率,有些员工也体会到了居家办公的舒适。  其实,在新冠疫情发生以前,各种有利于居家办公的因素已悄然涌现。  新一代移动互联网和5G通信技术赋予了网络终端更强大的功能、更快的网速、更大的存储空间,提升了远程办公的质量与稳定性。大量个体化、专业化职业的出现也淡化了公司组织的意义。视频网站上涌现出来的UP主如雨后春笋,
期刊
顾客在上海中心大厦的朵云书院内阅读(刘颖/摄)  一座城市的代表性写字楼集群,就像城市的封面。当写字楼组成的钢筋丛林出现在电影、城市宣传片里,总能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写字楼也是城市经济活动的舞台,承载着城市经济发展的梦想与雄心:在2018年和2019年,诸多城市持续发力楼宇经济,以期催生行业聚合效应,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  因城市整体经济实力、发展潜力以及产业结构的不同,中国各
期刊
“双减”政策后,有些教育培训机构搬离了北京海淀黄庄银网中心写字楼(何欣/摄)  “宇宙补课中心”进入了一个望不见尽头的假期,空荡荡的课桌和椅子散乱摆放着,白板上还残留着不知何时写下的公式与单词。  在北京海淀黄庄的银网中心、理想大厦和海淀文化艺术大厦,街上来来往往的补课学生不见了踪影。“双减”政策下,集聚于此的教培机构纷纷撤离,留下整层的空房间。  不过,附近那些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要租户的写字楼,
期刊
2020年4月1日,海南生态软件园一家企业的员工在办公(郭程/ 摄)  经历疫情影响后,写字楼市场正面临在变局中开新局的命题。当前,我国处于经济社会复苏起势的开端,城市应如何定位写字楼的功能,发挥楼宇经济的引领作用?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商业旅游地产委员会秘书长蔡云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在新发展格局下,写字楼市场处于全新的宏观发展环境中,迸发出诸多新特点和新趋势。未来,写字楼应当主动求变,通过科技
期刊
香港北部将发展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都会区     深圳河两岸迎来新风口。  10月6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本届特区政府最后一份施政报告中提出建设香港北部都会区,涉及面积达300平方公里,可容纳250万人居住,就业岗位增至约65万个,并在北部都会区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同日,特区政府公布了《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以下简称《发展策略》)。  《发展策略》提出未来将形成深港两地“双城三圈”的空间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