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介词是汉语中一个重要的词类,真正意义上开始对汉语介词研究是以《马氏文通》(1898)的出版为标志的。一个多世纪以来,不同时期、不同研究者对于介词和介词短语的性质有不同的看法,有关介词的名称、范围和性质一直都存在着争议。但是,介词存在的合理性和介词是由动词虚化而来这两点已经成为研究者的共识。本文仅以启海方言中独特的把字句和被动句现象来谈谈动词虚化为介词的现象。
启海方言,又称沙地话、沙上话、崇明话,是吴语的一个分支,属太湖片苏沪嘉小片。分布于江苏省的启东、海门、通州、海安、张家港、南通开发区、如东、大丰、射阳、东台,上海市的崇明、宝山、南汇、奉贤等两省市的14县市区,使用人口达400万以上。翻开地图,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县市大都分布在长江口两岸及长江口两侧的沿海地区。这些地区的大多数地方在几百年、甚至一百多年前只是长江口的沙洲,地方相对闭塞,因而语言较少受外来语言影响,保留了较多的古汉语词汇及语法特征。
一.现代汉语中动词向介词的虚化过程
在现代汉语中,大多数介词是从动词虚化而来的。以现代汉语中专示被动的介词“被”来举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用法的演化。
在先秦两汉时期,“被”主要是作动词用法,表示“覆盖”、“蒙受”、“遭受”义。如:
例句1 晋侯梦大厉,被发及地,搏膺而踊。(《左传·成公十年》)
例句2 芙蓉覆水,秋兰被涯。(张衡《二京赋》)
发展到汉代以后,“被”字用作被动句的用法逐渐增多,同时“被”字仍作动词用法。在这一时期,“被”字表被动的句子如:
例句3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例句4 一朝被马踏,唇裂版齿无。(杜甫《戏赠友》)
发展至现代汉语,“被”字的用法已主要为表被动的引进施事主语的介词,“被”字句也逐渐取代了其他表示被动的句式。如:
例句5 许云峰被特务盯上了。
例句6 教室被我们打扫干净了。
同时,在现代汉语中,“被”字的动词用法也基本消亡,一般只保留在成语中。
由此可见,动词虚化为介词的发展过程大略如下:仅作动词——兼作动词、介词——主要作介词。
二.启海方言中的动词、介词兼用现象
而在启海方言中,单纯作介词的词几乎没有,动词兼作介词的现象相当普遍。可以说,启海方言中的动词虚化为介词仍处在上述三个阶段中的第二阶段,并生动地反应了这一过程。现以启海方言中最典型的表被动的词“被”和把字句中介词“把”来举例分析。
(一)“被”字动、介兼用举例
在启海方言中,“被” 字音“bē”,是一个最常用的表被动的介词,同时又是一个相当常见的动词。
先看启海方言中“被”的介词用法:
例句7 今天上午小明被老师批评了一顿。
例句8 伊勿小心被了小蟊贼偷去了一只皮夹子。(他不小心被贼偷走了一个皮夹。)
例句8中的被动句用法也与普通话中用法大有不同,启海方言的被动句中能在“被”字后加助词“了”,在普通话中是没有这种用法的。
“被”在启海方言中作动词时,解释为“给”。如:
例句9 天冷了,妈妈托人带了些衣服被小明。
例句10 爸爸,被点钞票我,好吗?
有时,表被动的“被”和动词“被”会出现在一个句子中。如:
例句11 方方发到了一张电影票,被了伊被了别人家了。(方方发到了一张电影票,被他给了别人。)
(二)“把(拿)”字动、介兼用举例
启海方言中把字句,其介词并不用“把”字充当,而是用介词“拿”(音nái)组成把字句。
作介词时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把”,作动词时就等同于现代汉语中的“拿”。这里举启海方言中一个介词、动词放在一起时的把字句:
例句12 哈宁拿这个盒子放在这里的,快些拿特。
这句话的意思是:谁把这个盒子放在这里的,快些拿走。前一个“拿”字是把字句的标志,后一个“拿”是动词。
从上述启海方言中被动句、把字句中介词兼作动词的现象,我们不难看出动词向介词虚化的印迹。
三.现代汉语把字句与启海方言中把字句用法区别
我们重点比较一下启海方言中把字句与现代汉语中把字句的区别,从两者区别中也可看出启海方言中动词正在向介词虚化的过程。
(一)相同用法
我们知道现代汉语中的把字句中,介词“把”的后边引出的是主语所处置的事物,或者是谓语动词的受事客体。如:
例句13 蔺相如把秦王击败了。
在这个句子中,“把”字后边的“秦王”是主语“蔺相如”所处置的事物,也是动词“击败”的受事客体。故而,我们可以把这个句子改为:
例句14 蔺相如击败了秦王。
启海方言中被动句当然也具有这样的用法,如上面的例句7可以改成:
例句15 今天上午老师批评了小明。
(二)启海方言中把字句的独特用法
启海方言的把字句还有现代汉语所不同的用法:把字句中介词“拿”字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不是被处置的事物,也不是谓语动词的受事客体,而表示行为动作的依据或方法。如:
例句16 小朱拿眼睛乌珠朝伊白了几下,流露出看勿起的神色。(小朱拿眼睛向他白了几下,流露出看不起的神色。)
这个句子中“拿”其实仍然带有动词性质,尚未完全虚化为介词,这种形式的把字句也无法转变为正常的主谓宾句式。启海方言中这种特色的把字句式可以看作是动词“拿”向介词“拿”演变中的过渡状态。
而这种用法,在明清作品中也常常见到,而这一时期也正处于动词向介词虚化的第二阶段。如在名著《红楼梦》中,这种把字句用法有相当数量:
贾芸一面走,一面拿眼把红玉一溜,那红玉只装着和坠几谈话,也把眼去一溜贾芸。(26回)
袭人忙爬起来按住,把手去他头上一摸觉得微微有些发烧。(82回)
宝玉道:“不怕,我拿我的心给你瞧。”还把手在划开的地方儿乱抓。(82回)
宝蟾便哭着来揪香菱,说他把药药死了奶奶了。(103回)
还亏得探春能言,见解亦高,把话来慢慢儿的劝解了好些时。(119回)
总体说来,在现代汉语中,介词是由动词虚化而来的词类,它在句中的作用仍带有动词性质的痕迹。而在启海方言中,基本上所有的介词都有动词用法,表明虚化的过程还正在进行中。
方言在一定程度上是语言的化石,这也正是方言所具有的独特意义和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蔡英杰.动词虚化为介词的过程及特点[J].南都学坛,1997(2).
[2]金昌吉.谈动词向介词的虚化[J].汉语学习,1996(2).
[3]卜雅娜.明清以来汉语介词的演变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字报,2011.
[4]齐春红,邱渊.谈动词到介词的虚化和介宾短语入句的位置[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3(2).
[5]吕景先.唐明之间汉语的被动式[J].河南师大学报,1980(2):80-88.
[6]石毓智,王统尚.方言中处置式和被动式拥有共同标记的原因[J].汉语学报,2009(2):43-53.
[7]周萍.浅论古汉语的实词虚词化现象[J].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6).
黄萍萍,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启东。责任编校:左晓光
启海方言,又称沙地话、沙上话、崇明话,是吴语的一个分支,属太湖片苏沪嘉小片。分布于江苏省的启东、海门、通州、海安、张家港、南通开发区、如东、大丰、射阳、东台,上海市的崇明、宝山、南汇、奉贤等两省市的14县市区,使用人口达400万以上。翻开地图,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县市大都分布在长江口两岸及长江口两侧的沿海地区。这些地区的大多数地方在几百年、甚至一百多年前只是长江口的沙洲,地方相对闭塞,因而语言较少受外来语言影响,保留了较多的古汉语词汇及语法特征。
一.现代汉语中动词向介词的虚化过程
在现代汉语中,大多数介词是从动词虚化而来的。以现代汉语中专示被动的介词“被”来举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用法的演化。
在先秦两汉时期,“被”主要是作动词用法,表示“覆盖”、“蒙受”、“遭受”义。如:
例句1 晋侯梦大厉,被发及地,搏膺而踊。(《左传·成公十年》)
例句2 芙蓉覆水,秋兰被涯。(张衡《二京赋》)
发展到汉代以后,“被”字用作被动句的用法逐渐增多,同时“被”字仍作动词用法。在这一时期,“被”字表被动的句子如:
例句3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例句4 一朝被马踏,唇裂版齿无。(杜甫《戏赠友》)
发展至现代汉语,“被”字的用法已主要为表被动的引进施事主语的介词,“被”字句也逐渐取代了其他表示被动的句式。如:
例句5 许云峰被特务盯上了。
例句6 教室被我们打扫干净了。
同时,在现代汉语中,“被”字的动词用法也基本消亡,一般只保留在成语中。
由此可见,动词虚化为介词的发展过程大略如下:仅作动词——兼作动词、介词——主要作介词。
二.启海方言中的动词、介词兼用现象
而在启海方言中,单纯作介词的词几乎没有,动词兼作介词的现象相当普遍。可以说,启海方言中的动词虚化为介词仍处在上述三个阶段中的第二阶段,并生动地反应了这一过程。现以启海方言中最典型的表被动的词“被”和把字句中介词“把”来举例分析。
(一)“被”字动、介兼用举例
在启海方言中,“被” 字音“bē”,是一个最常用的表被动的介词,同时又是一个相当常见的动词。
先看启海方言中“被”的介词用法:
例句7 今天上午小明被老师批评了一顿。
例句8 伊勿小心被了小蟊贼偷去了一只皮夹子。(他不小心被贼偷走了一个皮夹。)
例句8中的被动句用法也与普通话中用法大有不同,启海方言的被动句中能在“被”字后加助词“了”,在普通话中是没有这种用法的。
“被”在启海方言中作动词时,解释为“给”。如:
例句9 天冷了,妈妈托人带了些衣服被小明。
例句10 爸爸,被点钞票我,好吗?
有时,表被动的“被”和动词“被”会出现在一个句子中。如:
例句11 方方发到了一张电影票,被了伊被了别人家了。(方方发到了一张电影票,被他给了别人。)
(二)“把(拿)”字动、介兼用举例
启海方言中把字句,其介词并不用“把”字充当,而是用介词“拿”(音nái)组成把字句。
作介词时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把”,作动词时就等同于现代汉语中的“拿”。这里举启海方言中一个介词、动词放在一起时的把字句:
例句12 哈宁拿这个盒子放在这里的,快些拿特。
这句话的意思是:谁把这个盒子放在这里的,快些拿走。前一个“拿”字是把字句的标志,后一个“拿”是动词。
从上述启海方言中被动句、把字句中介词兼作动词的现象,我们不难看出动词向介词虚化的印迹。
三.现代汉语把字句与启海方言中把字句用法区别
我们重点比较一下启海方言中把字句与现代汉语中把字句的区别,从两者区别中也可看出启海方言中动词正在向介词虚化的过程。
(一)相同用法
我们知道现代汉语中的把字句中,介词“把”的后边引出的是主语所处置的事物,或者是谓语动词的受事客体。如:
例句13 蔺相如把秦王击败了。
在这个句子中,“把”字后边的“秦王”是主语“蔺相如”所处置的事物,也是动词“击败”的受事客体。故而,我们可以把这个句子改为:
例句14 蔺相如击败了秦王。
启海方言中被动句当然也具有这样的用法,如上面的例句7可以改成:
例句15 今天上午老师批评了小明。
(二)启海方言中把字句的独特用法
启海方言的把字句还有现代汉语所不同的用法:把字句中介词“拿”字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不是被处置的事物,也不是谓语动词的受事客体,而表示行为动作的依据或方法。如:
例句16 小朱拿眼睛乌珠朝伊白了几下,流露出看勿起的神色。(小朱拿眼睛向他白了几下,流露出看不起的神色。)
这个句子中“拿”其实仍然带有动词性质,尚未完全虚化为介词,这种形式的把字句也无法转变为正常的主谓宾句式。启海方言中这种特色的把字句式可以看作是动词“拿”向介词“拿”演变中的过渡状态。
而这种用法,在明清作品中也常常见到,而这一时期也正处于动词向介词虚化的第二阶段。如在名著《红楼梦》中,这种把字句用法有相当数量:
贾芸一面走,一面拿眼把红玉一溜,那红玉只装着和坠几谈话,也把眼去一溜贾芸。(26回)
袭人忙爬起来按住,把手去他头上一摸觉得微微有些发烧。(82回)
宝玉道:“不怕,我拿我的心给你瞧。”还把手在划开的地方儿乱抓。(82回)
宝蟾便哭着来揪香菱,说他把药药死了奶奶了。(103回)
还亏得探春能言,见解亦高,把话来慢慢儿的劝解了好些时。(119回)
总体说来,在现代汉语中,介词是由动词虚化而来的词类,它在句中的作用仍带有动词性质的痕迹。而在启海方言中,基本上所有的介词都有动词用法,表明虚化的过程还正在进行中。
方言在一定程度上是语言的化石,这也正是方言所具有的独特意义和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蔡英杰.动词虚化为介词的过程及特点[J].南都学坛,1997(2).
[2]金昌吉.谈动词向介词的虚化[J].汉语学习,1996(2).
[3]卜雅娜.明清以来汉语介词的演变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字报,2011.
[4]齐春红,邱渊.谈动词到介词的虚化和介宾短语入句的位置[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3(2).
[5]吕景先.唐明之间汉语的被动式[J].河南师大学报,1980(2):80-88.
[6]石毓智,王统尚.方言中处置式和被动式拥有共同标记的原因[J].汉语学报,2009(2):43-53.
[7]周萍.浅论古汉语的实词虚词化现象[J].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6).
黄萍萍,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启东。责任编校:左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