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大学章程是实现教育法治化的重要前提.通过对全国14所应用型高校的章程抽样调查,发现应用型高校章程建设普遍存在着同质化、建设缓慢、办学定位模糊、程序规则缺失、部分利益主体权益缺位、外部关系制度建设薄弱等方面的问题,给教育治理现代化带来了不少的挑战.针对上述问题,建议应用型高校章程建设应明确高校的办学定位、选择适合的章程建设主体、完善章程的程序性规则、充实外部关系制度,不断提升大学章程的建设质量,努力为应用型高校建设“保驾护航”.
【机 构】
:
浙江树人大学科研处,杭州 310015;东南大学法学院,南京 211189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章程是实现教育法治化的重要前提.通过对全国14所应用型高校的章程抽样调查,发现应用型高校章程建设普遍存在着同质化、建设缓慢、办学定位模糊、程序规则缺失、部分利益主体权益缺位、外部关系制度建设薄弱等方面的问题,给教育治理现代化带来了不少的挑战.针对上述问题,建议应用型高校章程建设应明确高校的办学定位、选择适合的章程建设主体、完善章程的程序性规则、充实外部关系制度,不断提升大学章程的建设质量,努力为应用型高校建设“保驾护航”.
其他文献
中医药健康产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是重要的环节.文章通过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和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模型,对16家中医药健康产业上市企业2012-2020年的经营绩效予以测度与分析.研究结果发现:中医药健康产业上市企业经营绩效整体水平相对较高;中医药健康产业上市企业经营绩效年度间有波动,且大体呈现出轻微下降的态势;技术进步是中医药健康产业上市企业经营绩效的主要动力,但技术效率的提升还不够充分.并据此提出建议:加强中医药健康产业的成本控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率;加大投入,扩大规模,充分释放规模经济效应
现代化是世界各国努力发展的共同方向,但各国设计、追求的现代化战略目标体系有所不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百年奋斗,追求的是“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战略目标体系的探索,经历了从工业化到五个文明的不断深化和系统化的演进过程.五个文明构成了比较完整、系统的中国式现代化战略目标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中国式现代化战略目标体系的历史演进给我们重要启示:现代化战略目标体系有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必须立足于本国国情,具
《老子》有《道》《德》二篇,郭店简、马王堆帛书、北大汉简皆有《老子》,章节编排有些不同,但大体上比较固定.由《德》篇的第六十七章“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以及《德》篇对《道》篇某些问题的补充来看,《德》篇可能比《道》篇晚,甚至《德》篇第六十七章之后的某些内容是《德》篇内部比较晚形成的文本,由此《德》篇在早期是《老子上经》.这种历时性认识,对研究《老子》或有一定帮助,可带来新的看法.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时代,所呈现的人和自然的矛盾及其生态环境问题等表征各异.从发展范式转换的视角来研究中国生态环境管理问题,有利于准确把握不同文明时代生态环境管理的本质、边界、特点及转换规律.生态环境管理范式的解构与重构过程,既是自我否定的过程,也是传承合理内核的过程,生态环境管理的本体论、认识论及方法论都将发生质的变化.中国生态环境管理的本质先后经历了生态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生态文明等几次演进.在思想认知方面,先从生存需求主导向发展优先转换,再向经济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转换.在管理方法上,传统生态环
养老服务补贴制度不仅是基本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通过分析全国12个省份的养老服务补贴政策可知,我国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存在碎片化现象、补贴标准偏低、补贴标准的制定缺乏科学依据、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以及覆盖范围狭窄等诸多困境.为此,应从做好制度顶层设计、适当提高补贴标准、制定科学的补贴依据、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以及扩大制度覆盖范围等方面来优化养老服务补贴制度.
儒家义利观一般被认为是重义轻利,但实际上,孔孟儒家认为义、利二者是异质的、不可通约的.这就是说,义、利在价值上是不能进行所谓的轻重比较的.儒家义利观之所以被认为是重义轻利,是因为混淆了义利观和义利之辨这两个实际上截然不同的概念.义利观是关于道德与物质利益关系问题的思想认识,儒家的义利观既不是重义轻利,也不是义利并重,而是见利思义;儒家义利之辨是心理动机上的怀义、怀利之辨,是儒家基本的修身实践工夫.对二者的辨析,有助于消除对儒家义、利价值观的误解,也有助于重新发现义利之辨在儒学中的重要意义.
金融科技助推了以跨境提供模式为主的跨境金融服务的发展,GATS下传统“国民待遇”标准的适用受到严峻挑战,包括概念的重叠、解释的差异、适用的模糊以及原产地规则缺乏等法律适用方面的问题,其原因在于技术的革新所引发的各主权国家管辖权的变化、监管规则间的差异以及部分法律规范的空白.新一代自由贸易协定在跨境金融服务“国民待遇”标准方面呈现出了重构的趋势,如概念的重新划分、同类情形的新基准、原产地规则的增加等,但也初显碎片化的状况.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下,可率先在国际层面提出灵活性和可预期性的
我国环境民事诉讼程序同时容纳私益诉讼和公益诉讼,涵盖公民、法人、社会组织、检察机关和政府多种诉讼主体.实践中,环境民事诉讼的复杂性和新颖性需要法官发挥积极作用,其原告的特殊性使诉讼两造无法形成充分对抗,同时,法官可超越或重构原告的诉讼请求进行裁判.这使得民事诉讼中所坚持的当事人主义在环境民事诉讼中受到质疑.诉讼模式决定诉讼制度的整体基调,协动主义和职权主义无法成为环境民事诉讼的分析框架,当事人主义依然是当前我国环境民事诉讼模式的理性选择.环境民事诉讼应将程序规则在当事人主义的技术方案中进行解释,基于公益、
我国立法因未明确公司价值评估规则,导致上市公司进行股份回购的情形可能被滥用.证券交易所出台关于股份回购的实施细则,误读了“公司价值”为“股票市值”,这难以有效控制该回购情形产生的负面效应,无法回应监管与司法实践需求.分析并明确公司价值内涵及其评估规则,必须结合商法语境,尊重应用经济学理论,运用法律规范解释方法,推论跨法域公司价值评估规则,揭示公司价值评估规则的共性.我国公司价值评估规则的构成应为优先适用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定性规则,同时结合具体会计方法的定量规则.
为了有效维持政治秩序,韩非提出以内心恐惧约束行为的观点.《韩非子》中“恐惧”分为两个层级:基础级为畏惧法律,进阶级为悚惧君主.“悚惧”是《韩非子》中描写君主对臣属心理震慑的专用词汇.虽然儒家亦赞成臣属对君主怀有畏惧之心,但是法、儒之别在于法家的“悚惧”拒绝仁爱且更注重心理认知.为使臣属心生悚惧,就需要将君主塑造为“神”.韩非的神明观以老子道论为哲学基础,“惟恍惟惚”的道经过“莫知其极”的过渡,在政治治理层面转化为“神隐不测”.秦汉皇权建立后,思想与现实产生共振,本欲震慑重臣使其不敢为非的“悚惧”显露两种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