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技法阐释】
“散点取材”型散文因其取点较多,叙写时用语容易失之于粗疏,缺少灵动之气。刊于《人民日报》“泥土芬芳”栏目的《晒秋》一文,取材涉及农村动物植物、农具农活等十余种,还有壮男农妇的劳作场面,但因为作者具有高超的淬炼语言功夫,所以文章“晒”出了浓厚的秋天气息,“晒”出了别样的芬芳醇香。
【名家示范】
晒 秋
段吉雄
蟋蟀一声紧似一声的弹奏声中,村庄日渐丰腴。從田野里飘出来的风挟裹着瓜果醇香,沿着那条深邃小路踢踏踢踏就走进了季节深处。天空一副了无心事的样子,像是被水濯洗过,清爽,干净,素衣猎猎。
藏在岁月深处的镰刀被季节唤醒,在月光下被磨去斑斑锈迹。刺啦刺啦,刀刃紧贴着纹路细腻的石片,在月牙一样的磨石上面荡着秋千,渐渐闪出银色光芒。当月光开始在镰刀上打旋的时候,磨刀声停了。农人用粗壮的大拇指肚在刀刃上轻轻荡着,手上能感到刀锋的寒气,听得到刀刃触摸指纹沟壑的声响。镰刀磨成这样,干起活来才不会拖泥带水。收割庄稼,一下就是一大把。就是伸向天空收割云彩,也是轻轻一挥,就会揽下满怀五彩缤纷。
一墙之隔的老牛梦呓般的咀嚼被打断,摆动着尾巴送走悠闲梦境,踱步走进季节的繁忙中。男人腰上插着两把镰刀,身后是老牛健壮的身影,像是要仗剑闯荡江湖。他们同步迈出农家小院,消失在牛铃铛摇曳的清脆中。院子里模糊的轮廓渐次清晰。先是挂在屋檐下的辣椒、黄豆,然后是堆砌的玉米、芝麻。女人推开房门,打着哈欠来到院子中央,扫一眼天空。太阳挣扎着,一点一点地蠕动着,光线从罅缝中迸出。仅扫一眼,女人便知晓今天是个大晴天。她把衣服掖了掖,撸起袖子,忙碌起来。
水泥地上,原本灰白的颜色现在却是一片深沉。蒙在玉米上面的塑料布有一层细细的水珠,看来昨夜的露水确实不小。女人边抖动着塑料布边在心里盘算着,今天院子里的粮食怎么晒,地里的农活怎么做。心里想着,手脚不停歇,轻轻一脚就叩开紧闭的鸡笼门。早就欠着颀长脑袋的那群生灵争着从笼子里出来,挤在门口谁也不肯让谁。还是那只一身雪白羽毛、顶着红润鸡冠的占得上风,成功突围,趾高气扬地踱着步,一个跃身,飞到院墙上,抖搂着身上的羽毛,引颈放喉。
村庄在激昂的呼唤声中彻底醒过来。女人此时已经把院子里扫干净了,灰尘,露水还有喧嚣,以及一夜的慵懒。水泥院子还需要再晾晒一下,要经过太阳的消毒才能把粮食铺在上面,不然容易返潮。趁着这个功夫,她还有不少事要做,一边呼喝着赖床的孩子,一边走向厨房。
面团意气风发坐在锅中盆里,膨胀的面团都快要溢出来。这季节发酵,不加点温度是无论如何也达不到这种效果的。看到这盆发酵好的面团,女人心里很欢喜,如同这个沉甸甸的季节带给她的喜悦。屋子里,玉米、花生、芝麻已经堆得插不下去脚了,只好挪到屋檐下。还不止这些呢,地里还有,雪白的棉花还未来得及摘,长得快要撑破地面的红薯还需要个把月沉淀。满院子都是醇浓的果浆味。雪白的面团在案板上来回滚动。满身热情顺着胳膊汩汩流进面里。千揉百转之后,放进笼屉,按上锅盖,蒙上湿布,灶膛里塞上两根干硬的松木棒子,火舌一下子就伸出来了。
女人快步走出厨房,秋阳已经在院子里铺上金色地毯。是时候了,她一伸手,先把那黄豆荚从屋檐下抱下来,几步走到院子的一边,胳膊轻轻一抖,豆荚就均匀地铺在了地上,无需再去翻动。满屋玉米也需要太阳猛晒。女人半蹲着身子,两手轮流捡起玉米,挥臂把它们掷出门。那些玉米棒子撞击在地面,尖叫着、蹦跳着,朝远处滚去。也有玉米粒从上面脱落,在院子里打着口哨。很快,院子就变了样,金色一点一点吞噬着冷凝。
女人想起锅里的馍馍,急忙起身。还没到厨房,就有一股甜醇的面香迎了过来。掀起锅盖,腾起的水雾一下子把半个身子都罩住了。她揭起一个冒着热气的白馍,在手里左右倒着,朝坐在院子角落的孩子走去。
田地里,男人和牛已经把那块泛着油光的黑泥地犁了一半。老牛不紧不慢,与男人默契,十分娴熟地在这块地上走出一条条笔直的痕迹。他们不是在犁地,是在翻阅大地这本厚重而古老的书籍。
太阳已经跃上山头,薄雾慢慢消失,阳光徜徉在这雾霭中,给山岗和大地都披上金霞。晨霭另一头,女人提着沉甸甸的篮子走来。男人回过头,看着那个身影,扭回头,鞭子在空中扯一个清脆的鞭花,气沉丹田,喊出整个田野里最得意的声音:
?摇?摇“嘚——”?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
(选自2018年11月17日《人民日报》)
【点 评】
一、多觉融合。作者一落笔,就调动读者的三种感官进入农村秋景:“蟋蟀弹奏声”诉诸听觉,“瓜果醇香”诉诸嗅觉,“清爽,干净”的“天空”诉诸视觉。生动的“三觉”融合,促使读者也“走进了季节深处”——繁忙有序、辛苦和乐的秋收秋种生活。
二、辞格添彩。先说比喻。“秋阳已经在院子里铺上金色地毯”一句,将“秋阳”喻为“金色地毯”,取两者色、态之相似点,据此,下文豆荚、玉米棒子摊晒于“地毯”便有了诗意,“金色一点一点吞噬着冷凝”更为农家院子增添生气。再说比拟等辞格。第二段写镰刀,妙语连珠:镰刀像人一样能被“唤醒”,被磨的模样如“荡着秋千”,一种费劲的力气活因为运用了拟人手法而散发出轻松活泼的情趣;作者接着由锋利的镰刀“收割”庄稼发挥奇想,描写它“就是伸向天空收割云彩,也是轻轻一挥,就会揽下满怀五彩缤纷”,把“庄稼”写成可“收割”之物,运用的是拟物辞格,描写“收割”所得为满满的“五彩缤纷”,又兼用了拈连、借代辞格,于是,劳动场面诗意化,给读者带来出自农田的审美享受。
三、创新用语。这里的“创新”是指描写用语用他人所未曾用,新奇独特。例如写太阳渐升,文章先运用的动词是“挣扎”“蠕动”,光线是“从罅缝中迸出”;后面用的是“跃上”“徜徉”,体现了物随时移,词因物异的创新用语特色;又如作者用“尖叫着、蹦跳着,朝远处滚去”描写被“掷出门”的玉米棒子撞击地面的情状,脱落的玉米粒则是“打着口哨”,如此鲜活的创新用语,与其说是在形容玉米,不如说是在抒发劳动者的幸福愉悦之情。 四、议论点睛。文章在叙写中自然插入一两句精到的议论,言简意赅。描写老牛“不紧不慢”“娴熟”地犁地,作者插入一句生动形象又含义深邃的议论:“他们不是在犁地,是在翻阅大地这本厚重而古老的书籍。”句中的“翻阅”,实为画龙点睛之笔,对农人勤劳品质的赞美,对农耕文化传承者的致敬,全都寓于其中,給读者留下的沉思空间是多维的。
五、一字留韵。文章用一个有拖音的象声词“嘚”结尾,余音袅袅。“女人”送早饭到田头,作者为“男人”精心构建了动作群描写——“回”“看”“扭”“扯”“沉”“喊”,文章立意由物及人,由外及情,“嘚——”这个“最得意的声音”直抵读者心灵并弥漫回旋:劳动者的奋斗之乐、收获幸福;新农村的人际和谐、生活美满……
【佳作展示】
晒 老 街
苏佳佳
碎霰落地,扣着青石板,一摊苔花自眸前走过,似有笑声清朗。我撑伞独行,心生些许惆怅。
耳畔评弹悠悠,我不觉加快步伐。拐角处有一老妪,发已斑白,眼角皱纹历历可见。可她的手指依旧灵动,眼神依旧明亮,细指翩飞,已奏出一曲春天。环顾四望,无人;老妪眼里亦无人。她只与她的音乐独处,心里就漾起幸福涟漪,她只愿与她的音乐为伴,物质上的孤独就随风远去。
雨不停,老街上空已迷漫着一股似雾非雾的水气。伸手挥舞水气,却是剪不断,理还乱。我不禁思忖,城里恐怕难以看到这等澄澈的薄雾,因为城中早就掺杂了车水马龙的交响。这静卧在城市一隅独自感叹岁月流金的老街,这独处在水一方默默呼吸历史的老街,虽然没有多彩的霓红灯,没有成箱成柜的奢侈品。没有老楼林立的气势,没有喧嚣的人喧车鸣,却因为一份安静的独处而拥有了新的高度。浮华的外表容易沦为外在的粉饰,而老街拥有的却是灵魂的高度,是另一方的城市难以企及的高度。
老街两旁大多是一座座黑瓦白墙的老屋,木门多半破旧,墙壁也被岁月染成烟灰色。透过门缝和模糊的窗纸,依稀可以看见室内陈设:地上是黯淡的石砖,木柜木桌虽老旧,却是一尘不染;木凳或藤椅前总摆着老式的“大屁股”电视,传出别有韵味的戏曲声。即便简陋如此,家家户户的屋旁总有几点生机盎然的绿意,或是长在白瓷盆中的铜钱草,或是爬满一墙如绿浪般的爬山虎,或是摆在窗台上的吊兰、芦荟……更多的则是不知名的小花小草,墙根边、红砖缝里、屋边的淤泥中……处处可见它们茁壮生长的踪影。
鼻翼猛然飘来一阵清香。像春天的蜗牛在泥土里等待的味道,像草木沐发后产生的土腥气。顺味寻找,发现那味儿从渔船中飘出,缓缓向空气推销着袅袅茗香——是茶香。想起了那甘心做几千年茶仙的陆羽,烟熏火燎的年代,万物羁绊不了他品茶的心。与他的茶独处,什么样的愁闷都会烟消云散。能抚平陆羽心绪的,是一种境界,一份停留在凡尘之外的自律,一种甘与茶相处的心灵。
雨脚渐停,天色向晚,天际已泛出一抹鹅黄。街边的桂花含雨而发,芳心半吐。我禁不住走近,只见一粒粒滚动的水珠点缀在花瓣之上,那些淡黄的桂花好似羞红了脸,晕起阵阵红光。回过神来,又忍不住为自己的联想沾沾自喜。川端康成在《花未眠》中曾说:“凌晨三点发现海棠花未眠,我大吃一惊。”是怎样的闲情雅致才会引发这样的感慨?是一份以心与花相处的情调,一份与花美美与共的合二为一。
月已如钩,晚风徐徐,吹动思绪,我心已经不再惆怅。老街虽“老”,但沉淀着危楼大厦缺失的“岁月静好”,气质未老,生态未老。倏然间,桂树枝叶轻微抖动,一个小精灵振翅抖落雨滴,向狭窄的天空飞去,留下两声鸣叫:“叽叽——”“叽——”?摇?摇?摇
【点 评】
这篇“散点取材”型散文借鉴范文淬炼语言的五种技法,生动而有个性地“晒”出老街古朴宁静的本色气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幸福味道和淡泊前行的生活节奏;引用名人名句,与描写自然结合的议论,结尾描写的两声鸣叫,都使文章形散神聚,富有余韵。
[作者通联:江苏如东高级中学]
“散点取材”型散文因其取点较多,叙写时用语容易失之于粗疏,缺少灵动之气。刊于《人民日报》“泥土芬芳”栏目的《晒秋》一文,取材涉及农村动物植物、农具农活等十余种,还有壮男农妇的劳作场面,但因为作者具有高超的淬炼语言功夫,所以文章“晒”出了浓厚的秋天气息,“晒”出了别样的芬芳醇香。
【名家示范】
晒 秋
段吉雄
蟋蟀一声紧似一声的弹奏声中,村庄日渐丰腴。從田野里飘出来的风挟裹着瓜果醇香,沿着那条深邃小路踢踏踢踏就走进了季节深处。天空一副了无心事的样子,像是被水濯洗过,清爽,干净,素衣猎猎。
藏在岁月深处的镰刀被季节唤醒,在月光下被磨去斑斑锈迹。刺啦刺啦,刀刃紧贴着纹路细腻的石片,在月牙一样的磨石上面荡着秋千,渐渐闪出银色光芒。当月光开始在镰刀上打旋的时候,磨刀声停了。农人用粗壮的大拇指肚在刀刃上轻轻荡着,手上能感到刀锋的寒气,听得到刀刃触摸指纹沟壑的声响。镰刀磨成这样,干起活来才不会拖泥带水。收割庄稼,一下就是一大把。就是伸向天空收割云彩,也是轻轻一挥,就会揽下满怀五彩缤纷。
一墙之隔的老牛梦呓般的咀嚼被打断,摆动着尾巴送走悠闲梦境,踱步走进季节的繁忙中。男人腰上插着两把镰刀,身后是老牛健壮的身影,像是要仗剑闯荡江湖。他们同步迈出农家小院,消失在牛铃铛摇曳的清脆中。院子里模糊的轮廓渐次清晰。先是挂在屋檐下的辣椒、黄豆,然后是堆砌的玉米、芝麻。女人推开房门,打着哈欠来到院子中央,扫一眼天空。太阳挣扎着,一点一点地蠕动着,光线从罅缝中迸出。仅扫一眼,女人便知晓今天是个大晴天。她把衣服掖了掖,撸起袖子,忙碌起来。
水泥地上,原本灰白的颜色现在却是一片深沉。蒙在玉米上面的塑料布有一层细细的水珠,看来昨夜的露水确实不小。女人边抖动着塑料布边在心里盘算着,今天院子里的粮食怎么晒,地里的农活怎么做。心里想着,手脚不停歇,轻轻一脚就叩开紧闭的鸡笼门。早就欠着颀长脑袋的那群生灵争着从笼子里出来,挤在门口谁也不肯让谁。还是那只一身雪白羽毛、顶着红润鸡冠的占得上风,成功突围,趾高气扬地踱着步,一个跃身,飞到院墙上,抖搂着身上的羽毛,引颈放喉。
村庄在激昂的呼唤声中彻底醒过来。女人此时已经把院子里扫干净了,灰尘,露水还有喧嚣,以及一夜的慵懒。水泥院子还需要再晾晒一下,要经过太阳的消毒才能把粮食铺在上面,不然容易返潮。趁着这个功夫,她还有不少事要做,一边呼喝着赖床的孩子,一边走向厨房。
面团意气风发坐在锅中盆里,膨胀的面团都快要溢出来。这季节发酵,不加点温度是无论如何也达不到这种效果的。看到这盆发酵好的面团,女人心里很欢喜,如同这个沉甸甸的季节带给她的喜悦。屋子里,玉米、花生、芝麻已经堆得插不下去脚了,只好挪到屋檐下。还不止这些呢,地里还有,雪白的棉花还未来得及摘,长得快要撑破地面的红薯还需要个把月沉淀。满院子都是醇浓的果浆味。雪白的面团在案板上来回滚动。满身热情顺着胳膊汩汩流进面里。千揉百转之后,放进笼屉,按上锅盖,蒙上湿布,灶膛里塞上两根干硬的松木棒子,火舌一下子就伸出来了。
女人快步走出厨房,秋阳已经在院子里铺上金色地毯。是时候了,她一伸手,先把那黄豆荚从屋檐下抱下来,几步走到院子的一边,胳膊轻轻一抖,豆荚就均匀地铺在了地上,无需再去翻动。满屋玉米也需要太阳猛晒。女人半蹲着身子,两手轮流捡起玉米,挥臂把它们掷出门。那些玉米棒子撞击在地面,尖叫着、蹦跳着,朝远处滚去。也有玉米粒从上面脱落,在院子里打着口哨。很快,院子就变了样,金色一点一点吞噬着冷凝。
女人想起锅里的馍馍,急忙起身。还没到厨房,就有一股甜醇的面香迎了过来。掀起锅盖,腾起的水雾一下子把半个身子都罩住了。她揭起一个冒着热气的白馍,在手里左右倒着,朝坐在院子角落的孩子走去。
田地里,男人和牛已经把那块泛着油光的黑泥地犁了一半。老牛不紧不慢,与男人默契,十分娴熟地在这块地上走出一条条笔直的痕迹。他们不是在犁地,是在翻阅大地这本厚重而古老的书籍。
太阳已经跃上山头,薄雾慢慢消失,阳光徜徉在这雾霭中,给山岗和大地都披上金霞。晨霭另一头,女人提着沉甸甸的篮子走来。男人回过头,看着那个身影,扭回头,鞭子在空中扯一个清脆的鞭花,气沉丹田,喊出整个田野里最得意的声音:
?摇?摇“嘚——”?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
(选自2018年11月17日《人民日报》)
【点 评】
一、多觉融合。作者一落笔,就调动读者的三种感官进入农村秋景:“蟋蟀弹奏声”诉诸听觉,“瓜果醇香”诉诸嗅觉,“清爽,干净”的“天空”诉诸视觉。生动的“三觉”融合,促使读者也“走进了季节深处”——繁忙有序、辛苦和乐的秋收秋种生活。
二、辞格添彩。先说比喻。“秋阳已经在院子里铺上金色地毯”一句,将“秋阳”喻为“金色地毯”,取两者色、态之相似点,据此,下文豆荚、玉米棒子摊晒于“地毯”便有了诗意,“金色一点一点吞噬着冷凝”更为农家院子增添生气。再说比拟等辞格。第二段写镰刀,妙语连珠:镰刀像人一样能被“唤醒”,被磨的模样如“荡着秋千”,一种费劲的力气活因为运用了拟人手法而散发出轻松活泼的情趣;作者接着由锋利的镰刀“收割”庄稼发挥奇想,描写它“就是伸向天空收割云彩,也是轻轻一挥,就会揽下满怀五彩缤纷”,把“庄稼”写成可“收割”之物,运用的是拟物辞格,描写“收割”所得为满满的“五彩缤纷”,又兼用了拈连、借代辞格,于是,劳动场面诗意化,给读者带来出自农田的审美享受。
三、创新用语。这里的“创新”是指描写用语用他人所未曾用,新奇独特。例如写太阳渐升,文章先运用的动词是“挣扎”“蠕动”,光线是“从罅缝中迸出”;后面用的是“跃上”“徜徉”,体现了物随时移,词因物异的创新用语特色;又如作者用“尖叫着、蹦跳着,朝远处滚去”描写被“掷出门”的玉米棒子撞击地面的情状,脱落的玉米粒则是“打着口哨”,如此鲜活的创新用语,与其说是在形容玉米,不如说是在抒发劳动者的幸福愉悦之情。 四、议论点睛。文章在叙写中自然插入一两句精到的议论,言简意赅。描写老牛“不紧不慢”“娴熟”地犁地,作者插入一句生动形象又含义深邃的议论:“他们不是在犁地,是在翻阅大地这本厚重而古老的书籍。”句中的“翻阅”,实为画龙点睛之笔,对农人勤劳品质的赞美,对农耕文化传承者的致敬,全都寓于其中,給读者留下的沉思空间是多维的。
五、一字留韵。文章用一个有拖音的象声词“嘚”结尾,余音袅袅。“女人”送早饭到田头,作者为“男人”精心构建了动作群描写——“回”“看”“扭”“扯”“沉”“喊”,文章立意由物及人,由外及情,“嘚——”这个“最得意的声音”直抵读者心灵并弥漫回旋:劳动者的奋斗之乐、收获幸福;新农村的人际和谐、生活美满……
【佳作展示】
晒 老 街
苏佳佳
碎霰落地,扣着青石板,一摊苔花自眸前走过,似有笑声清朗。我撑伞独行,心生些许惆怅。
耳畔评弹悠悠,我不觉加快步伐。拐角处有一老妪,发已斑白,眼角皱纹历历可见。可她的手指依旧灵动,眼神依旧明亮,细指翩飞,已奏出一曲春天。环顾四望,无人;老妪眼里亦无人。她只与她的音乐独处,心里就漾起幸福涟漪,她只愿与她的音乐为伴,物质上的孤独就随风远去。
雨不停,老街上空已迷漫着一股似雾非雾的水气。伸手挥舞水气,却是剪不断,理还乱。我不禁思忖,城里恐怕难以看到这等澄澈的薄雾,因为城中早就掺杂了车水马龙的交响。这静卧在城市一隅独自感叹岁月流金的老街,这独处在水一方默默呼吸历史的老街,虽然没有多彩的霓红灯,没有成箱成柜的奢侈品。没有老楼林立的气势,没有喧嚣的人喧车鸣,却因为一份安静的独处而拥有了新的高度。浮华的外表容易沦为外在的粉饰,而老街拥有的却是灵魂的高度,是另一方的城市难以企及的高度。
老街两旁大多是一座座黑瓦白墙的老屋,木门多半破旧,墙壁也被岁月染成烟灰色。透过门缝和模糊的窗纸,依稀可以看见室内陈设:地上是黯淡的石砖,木柜木桌虽老旧,却是一尘不染;木凳或藤椅前总摆着老式的“大屁股”电视,传出别有韵味的戏曲声。即便简陋如此,家家户户的屋旁总有几点生机盎然的绿意,或是长在白瓷盆中的铜钱草,或是爬满一墙如绿浪般的爬山虎,或是摆在窗台上的吊兰、芦荟……更多的则是不知名的小花小草,墙根边、红砖缝里、屋边的淤泥中……处处可见它们茁壮生长的踪影。
鼻翼猛然飘来一阵清香。像春天的蜗牛在泥土里等待的味道,像草木沐发后产生的土腥气。顺味寻找,发现那味儿从渔船中飘出,缓缓向空气推销着袅袅茗香——是茶香。想起了那甘心做几千年茶仙的陆羽,烟熏火燎的年代,万物羁绊不了他品茶的心。与他的茶独处,什么样的愁闷都会烟消云散。能抚平陆羽心绪的,是一种境界,一份停留在凡尘之外的自律,一种甘与茶相处的心灵。
雨脚渐停,天色向晚,天际已泛出一抹鹅黄。街边的桂花含雨而发,芳心半吐。我禁不住走近,只见一粒粒滚动的水珠点缀在花瓣之上,那些淡黄的桂花好似羞红了脸,晕起阵阵红光。回过神来,又忍不住为自己的联想沾沾自喜。川端康成在《花未眠》中曾说:“凌晨三点发现海棠花未眠,我大吃一惊。”是怎样的闲情雅致才会引发这样的感慨?是一份以心与花相处的情调,一份与花美美与共的合二为一。
月已如钩,晚风徐徐,吹动思绪,我心已经不再惆怅。老街虽“老”,但沉淀着危楼大厦缺失的“岁月静好”,气质未老,生态未老。倏然间,桂树枝叶轻微抖动,一个小精灵振翅抖落雨滴,向狭窄的天空飞去,留下两声鸣叫:“叽叽——”“叽——”?摇?摇?摇
【点 评】
这篇“散点取材”型散文借鉴范文淬炼语言的五种技法,生动而有个性地“晒”出老街古朴宁静的本色气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幸福味道和淡泊前行的生活节奏;引用名人名句,与描写自然结合的议论,结尾描写的两声鸣叫,都使文章形散神聚,富有余韵。
[作者通联:江苏如东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