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少数民族学生不仅要学习汉语,而且还要学好汉语。而学好汉语的关键是使少数民族学生初步具有理解和运用汉语的能力。这种能力在写作中得到具体体现。但要提高少数民族小学生的汉语写作能力,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为此在坚持正常的汉语基础知识、文体知识、文学常识等教学工作的同时,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写作能力呢?
1 丰富学生的阅读量
阅读是小学生了解自然与社会、获取知识的基本手段,是提高小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增强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因此,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是造就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然而,少数民族学生由于受到文化习惯、生活环境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学习汉语比较困难,加上其智力开发相对较晚,阅读、理解、思考、辨析能力较弱。
(1)课内阅读的总量是有限的,仅仅依靠课堂教学,还远不能达到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习惯的效果。课外阅读可以成倍、成十倍地增加阅读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独立读书的良好习惯,提高独立读书的能力以及泛读速读的能力。教师不但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阅读趣味性浓的课外书籍,而且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提出有趣的问题或在阅读中运用形象的例子、恰当的比喻,把枯燥无味的知识化为生动有趣的实例,引导学生在兴趣中探求知识、发展思维、开发智力。开展读书心得交流会、讲故事、猜谜语、手抄报、朗诵比赛、古诗背诵大赛、谈天说地、读书汇报会等各种生动有趣的读书活动,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2)注重读写结合,把阅读和写作教学紧密结合起来,读中有写,写中有读,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在读写训练过程中,带动听说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小学语文课本的每一篇课文,都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范例。在低年级重点让学生借助读学会写生动形象的一句或几句话,逐步积累学生的词汇、语句;而中段则应让学生仿写课文的精彩片段或是旁白,将课文中的句子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加以运用、把美景转化为文字,培养学生良好收集、运用能力和良好的习作习惯;高年级训练的形式就比较多了,如写人、物、景的习作,课文续写,写故事梗概,读后感等,其中写读后感最能体现阅读能力的综合性。
在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既要多学习和借鉴发达地区的教育教学经验,又要根据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整合优势资源,不断创新。
2 培养学生的汉语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作文是语言的文字体现。因此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对他们的写作能力影响很大。
部分少数民族学生长期以来只使用少数民族语言进行交流——因而,在学习语文时非常吃力,不要说流利的语言表达,大部分学生连汉话也听不懂,偶尔说出一句话也是颠三倒四的。因而从低段抓好口语交际能力,对后期的学习及习作尤为重要。
少数民族学生自幼生长在民族语言的环境里,他们长期以来使用少数民族语言进行交流——因而,在学习汉语时非常吃力,不要说语言表达,部分学生就连汉话也听不懂,偶尔说出一句话也是颠三倒四的(如:吃饭了说成饭吃了;老师开会了说成老师会开了)——因民族语言部分与汉语语法刚好相反。所以,少数民族学生最怕学习语文,怕开口说汉话,因为他们怕说错,怕被别人笑。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任课教师也最怕上语文课,特别是低段,他们常常埋怨学生难教,教学质量难搞上去,真有点事倍功半;因而,我认为:从低段培养山区少数民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尤为重要,甚至可以说迫在眉睫。
如何利用文本内容及课外生活,挖掘出多姿多彩的口语交际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呢?
少数民族学生刚刚进入校园,对语言接触有恐惧心理,与同学之间交际的距离增大,不愿与他人接触、谈话。有的学生在家里能说会道,而进入校园则一言不发,缺乏与老师、同学的简单沟通。以上情况,少数民族学生尤为明显。小学生受知识量、感知面的影响,在口语交际中,即使能够主动、大胆,其内容也只能是简略的。教师往往不遗余力地指导学生先说什么,后说什么,而未教给学生听的方法,导致学生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听话不知道抓住要领。
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密切联系生活实践,创设情景,多途径地训练,让每个学生想说、乐说,大胆地、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而后才能更好的进行写作教学。
3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一定的观察能力,并把所看到和观察到的写出来,描述的栩栩如生。俗语说:习惯成自然,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学习就会成为一件轻松省力的事情。多读一些课外书、写日记、背歌词和自己喜欢的散文。日常学习中要学会积累,一点一点的积累材料,为今后的写作提供条件。平时看病吃药要注意,看药的用量、用法,外用还是口服的,有没有过期等等。
总之,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要提高教学艺术,就要求教师掌握教学规律,具备渊博的知识,丰富的语言技巧,广泛的审美情趣,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能根据学生的心理变化,适时调整教学,使整个教学自始至终处于一种愉快舒适的气氛和环境之中,使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完成每一次的写作练习。
1 丰富学生的阅读量
阅读是小学生了解自然与社会、获取知识的基本手段,是提高小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增强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因此,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是造就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然而,少数民族学生由于受到文化习惯、生活环境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学习汉语比较困难,加上其智力开发相对较晚,阅读、理解、思考、辨析能力较弱。
(1)课内阅读的总量是有限的,仅仅依靠课堂教学,还远不能达到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习惯的效果。课外阅读可以成倍、成十倍地增加阅读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独立读书的良好习惯,提高独立读书的能力以及泛读速读的能力。教师不但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阅读趣味性浓的课外书籍,而且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提出有趣的问题或在阅读中运用形象的例子、恰当的比喻,把枯燥无味的知识化为生动有趣的实例,引导学生在兴趣中探求知识、发展思维、开发智力。开展读书心得交流会、讲故事、猜谜语、手抄报、朗诵比赛、古诗背诵大赛、谈天说地、读书汇报会等各种生动有趣的读书活动,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2)注重读写结合,把阅读和写作教学紧密结合起来,读中有写,写中有读,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在读写训练过程中,带动听说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小学语文课本的每一篇课文,都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范例。在低年级重点让学生借助读学会写生动形象的一句或几句话,逐步积累学生的词汇、语句;而中段则应让学生仿写课文的精彩片段或是旁白,将课文中的句子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加以运用、把美景转化为文字,培养学生良好收集、运用能力和良好的习作习惯;高年级训练的形式就比较多了,如写人、物、景的习作,课文续写,写故事梗概,读后感等,其中写读后感最能体现阅读能力的综合性。
在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既要多学习和借鉴发达地区的教育教学经验,又要根据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整合优势资源,不断创新。
2 培养学生的汉语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作文是语言的文字体现。因此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对他们的写作能力影响很大。
部分少数民族学生长期以来只使用少数民族语言进行交流——因而,在学习语文时非常吃力,不要说流利的语言表达,大部分学生连汉话也听不懂,偶尔说出一句话也是颠三倒四的。因而从低段抓好口语交际能力,对后期的学习及习作尤为重要。
少数民族学生自幼生长在民族语言的环境里,他们长期以来使用少数民族语言进行交流——因而,在学习汉语时非常吃力,不要说语言表达,部分学生就连汉话也听不懂,偶尔说出一句话也是颠三倒四的(如:吃饭了说成饭吃了;老师开会了说成老师会开了)——因民族语言部分与汉语语法刚好相反。所以,少数民族学生最怕学习语文,怕开口说汉话,因为他们怕说错,怕被别人笑。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任课教师也最怕上语文课,特别是低段,他们常常埋怨学生难教,教学质量难搞上去,真有点事倍功半;因而,我认为:从低段培养山区少数民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尤为重要,甚至可以说迫在眉睫。
如何利用文本内容及课外生活,挖掘出多姿多彩的口语交际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呢?
少数民族学生刚刚进入校园,对语言接触有恐惧心理,与同学之间交际的距离增大,不愿与他人接触、谈话。有的学生在家里能说会道,而进入校园则一言不发,缺乏与老师、同学的简单沟通。以上情况,少数民族学生尤为明显。小学生受知识量、感知面的影响,在口语交际中,即使能够主动、大胆,其内容也只能是简略的。教师往往不遗余力地指导学生先说什么,后说什么,而未教给学生听的方法,导致学生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听话不知道抓住要领。
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密切联系生活实践,创设情景,多途径地训练,让每个学生想说、乐说,大胆地、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而后才能更好的进行写作教学。
3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一定的观察能力,并把所看到和观察到的写出来,描述的栩栩如生。俗语说:习惯成自然,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学习就会成为一件轻松省力的事情。多读一些课外书、写日记、背歌词和自己喜欢的散文。日常学习中要学会积累,一点一点的积累材料,为今后的写作提供条件。平时看病吃药要注意,看药的用量、用法,外用还是口服的,有没有过期等等。
总之,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要提高教学艺术,就要求教师掌握教学规律,具备渊博的知识,丰富的语言技巧,广泛的审美情趣,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能根据学生的心理变化,适时调整教学,使整个教学自始至终处于一种愉快舒适的气氛和环境之中,使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完成每一次的写作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