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评价天平失衡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yzhang19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传统的评价方式和语言都给人一种居高临下、程式化的感觉,新课程对学生的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多地体现了人文性、科学性和激励性,以尊重为前提,以科学为准绳,以激励为最终指向目标。评价看似简单。实则包含了更多的教育机智,更高的教育理念。是一个教师综合素质的外化体现。
  关键词:精当 含蓄 有味 真实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老师尊重每一个学生个体,尊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种尊重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传统的评价方式和语言都给人一种居高临下、程式化的感觉,新课程对学生的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多地体现了人文性、科学性和激励性,以尊重为前提,以科学为准绳,以激励为最终指向目标。评价看似简单,实则包含了更多的教育机智,更高的教育理念,是一个教师综合素质的外化体现。
  我认为对学生的评价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评价次数要精当,既过“滥”。
  
  新课程要求教师改变传统教育静态的、功利性的评价观,树立动态的、发展性的评价观。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但是。新课程理念对评价的重视刺激了一些教师过分重视评价在教学过程的运用。我听过一节课,为了体现对学生的激励作用,课堂上掌声不断,一有表现不错的同学,老师就说“你真棒,我们鼓励一下”其他同学举起小手,习惯性机械地拍拍手,一节课下来共拍手20次;课下。我曾问过被鼓励的同学什么感觉,这位同学说;“没感觉。我们经常这样。”试想这样的评价对学生有何用?当评价多得让学生目不暇接成为习惯木然地接收时,当同样的评价泛滥成灾时。评价已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成为了没有灵魂的空壳。作为执教者,要善于把握教育契机,洞察学生心灵,适时恰当的对学生评价,让评价少而精,多一点价值。我班有个学生,学习好,但胆子很小,且不善言辞。一天,她上课意外地举起小手,我立刻让她发言,声音虽很小,但她已经鼓起了勇气,我兴奋且真诚地说;“闪闪,我很感动。为你出色的回答,更为你的勇气,愿坚强始终陪伴着你,愿快乐时刻围绕着你,相信你会更出色。”教室里出奇得安静,我甚至能听到这位同学心动的声音,涨得通红的小脸洋溢着幸福之情。同学们也被深深得感动了,不由自主地鼓起掌来。自此,这位同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那次评价也给同学们的心灵以震撼,在班内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这种评价真正是掷地有声,真正触动了学生的内心,评得有价值。
  总之,评价应少而精,避免过“滥”,真正评到点子上,让学生倍加“珍惜”。感到评价的珍贵。
  
  二、评价表现要含蓄,忌过“露”。
  
  我们知道首次表扬或批评对学生的刺激程度会逐渐减弱,其价值就会越来越低。尤其是当众评价,其厉害度更高。第一次当众批评学生,有可能使学生一蹶不振,而多次的当众批评又可能使学生麻木,批评不成为批评;第一次当众表扬学生,虽能使这个学生兴奋不已。却同时又可能在无形的对比中伤害其他学生,而多次的当众表扬也可能使学生麻木,表扬不成表扬,这正是学习年级越高,学生年龄越大,教师当众评价的效果呈降低趋势的原因所在。鉴此,我认为教师应适当减少当众评价的频率,并在不伤害学生的前提下采用当众评价这种方式,应积极寻求其他合适的评价方法来代替。
  评价可采用多种形式,如鼓励性的、鞭策性的、引导性的、提醒式的等等。除课堂上抓住契机进行评价外,课下还可通过信的交流、纸上评语以及成长记录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正确评价,这种评价不仅可避免其它学生对其的看法可能引起的消极影响,而且还给了学生一种阅读评语的渴望欲,给了学生一种相互交流的选择权,评价更中肯、全面。因此学生更容易接受,更能引起心灵的震颤。评价形式含蓄,评价语言也切忌直白,而要含蓄、幽默,婉转。
  总之。评价应避免过“露”,让评价多一点“神秘”,让学生倍感“诱惑。”
  
  三、评价实物要有味,忌过“淡”。
  
  有些老师对学生评价时经常采用实物的形式,如奖一朵小红花,奖一朵红星或一些学习用具,得到奖励的同学是眉飞色舞,得不到的是垂头丧气,学生的心思都转移到了实物上,心里早都脱离了老师的掌控;同学们甚至你争我夺,课堂顿时失去控制。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所获实物奖励的增多,他们发现这些实物并没有多少“用途”——“他有、你有、大家有,已不稀奇;东有、西有,满桌有,已成富余。”单一的评价方式逐渐消磨着他们的乐趣。原来的“糖水”变成了“淡水”,让学生嚼之无味。怎样使“淡水”恢复“甜味”,重新燃起学生的激情,我认为,不妨试一试以下方式:
  
  (一)以新换旧——改变实物形态
  用学生感兴趣的一些小玩具或动画图案以及学习用品取代那些已不再让学生焕发激情的物品,并不断变换品种,让学生尝到“新鲜”,不产生腻烦的感觉。
  
  (二)以旧换新——发展实物形态
  学生挤满几个相同奖品后,教师就给学生其他奖品。例如把学生所获奖品“换”成一种奖项记入成长记录或成长档案,让学生每次都有“成功”的快乐和“长大”的兴奋。又如让学生把自己的奖品加以装饰,并展示出来,同样也能激发学生重新表现的欲望。
  评价应避免过“淡”,多一点“味道”,让学生倍感新鲜感。
  
  (四)评价情意要真实,忌过“假”
  吴刚平博士认为“教育不应只是一种技巧和方法,否则它可能将丢掉教育的灵魂。教育应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丰富人生……”评价应以不伤害学生为底线,给学生一种真实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首先评价的前提是真爱,教师要满怀真心实意的爱来对待学生、评价学生,这样的评价才会真正感动学生。教师缺乏真爱的表扬-只会造成“皮笑肉不笑”式的尴尬,“微笑的和被微笑的都将是一种痛苦”。缺乏真爱的批评只会造成“狂风暴雨”式的打击,“气愤和被气愤的都将是一种伤害。”其次,评价的结果是真给。教师不要言行不一致,不要给学生一种欺骗的感觉。不要让学生生发对教师怀疑的态度。例如,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就应真正给学生发言、提问的权利和自由,不要过多限制学生。即使回答错误,也应大度宽容,切不可视之为“大逆不道”。要把上课看做真实的生活,付出真心和真诚。
  事物的发展总是很矛盾,轻视教学评价,无疑会使评价的天平失衡,而过分重视教学评价后的行为不当,也会使评价的天平失衡。新课程倡导的重视教学评价的作用。应该在评价天平平衡的状态下的“重视”。为此,我们必须避免以上四个“过分”,谨防评价的天平过重而失衡。
其他文献
一个优秀的注册会计师,其最高境界,以笔者看来是在专业上记住中医看病的五个字。
复习课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加深已学过的知识。所要解决的是知识的点、线、面三者的结合,它承载着回顾与整理、沟通与生长的独特功能。因此。复习课的教学任务要重视“理”,达到“化”。把平时一个个课时所学的知识从新的角度,按新的要求进行梳理,组织练习,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归纳、总结,使之条理化、系统化,最终达到浓缩化,让学生在完善认知结构的过程中温故而知新,发展数学思考,领悟思想方法,提升数学素养。在新课
周记有着自己的独特优势,它卸下正式作文的森严面具,面目亲切、形式自由,且贴近生活,流露真性情,消除了学生写作的畏难情绪.教师要发挥好评语的引导性功能,针对不同个体设计
"主权在民"、普选制是中共革命时期始终不变的追求,但与对选举价值认知的"常"相比,实践中的选举策略则表现为"变"。建党之初中共提出实行"无限制的普通选举制";国共合作期间
近年,本人有幸参与了“科学认读”省级课题的研究.作为一名参与者和一线的实践者,在研究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新的教学理念,并逐步地影响着自己平时的课堂教学,在学习中实践,在
最近,听了云凤肖英老师执教的小学四年级阅读课一《触摸春天》。整堂课肖英老师并没有像以前的老师那样对学生说“怎样怎样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哪语气要激昂,哪语气要低沉,哪语气要读出快乐……”,但听课的老师都说肖英老师导得好,学生读出了感情,那么,肖英老师是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  我们知道,朗读是活的,讲解是死的:朗读赋予作品生命,讲解是让人知道,朗读是让人感受,甚至是感动。朗读好了,能让学生聪明起来
建设节约型企业已经成为当今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Building a conservation-oriented enterprise has b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程的实施,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是教师。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升新课程实施的理念,而在观念、理念之下。更重要的是自身教育教学角色的转变。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师角色转变应该是一次革命性的过程。就教师的教学过程而言,我认为当好指导者、合作者以及研究者是最根本的要求,本文想就此谈谈个人的认识。    一、变知识的传授者为指导者    有专家认为,新的课堂知识应由三方面组成,即教科书及参
小学语文教材中,除略读课文外,每篇课文的后面均编排有练习题。课后练习的设计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体现了教材编辑者的意图,也是课堂教学目标的具体呈现。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把课文后练习落实在课堂上。    一、把读书要求落实在课堂上。    小学课文的课后练习,均把读书放在了首位。针对不同课文的特点,提出不同的读书要求。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以港兴市、以市促港”是世界港口城市发展的共同战略.随着科技进步,历史上的“单港兴单市”、“此兴彼衰”向“群港兴群市”、“共兴共荣”转变.宁波市和宁波港理所当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