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价飞涨,是这些年舆论一直口诛笔伐的话题。不可否认的是房价在一段时期内的过快上涨让很多人倍感压力。但如果要说中国这些年物价一直在飞涨,恐怕不仅是不客观,而且是违背基本常识的。
我们每一个当代的中国年轻人都必须要搞清楚当今世界的经济规律和生活水平等的真实情况。因为世界归根到底是年轻人的,当有一天权力不可避免地递交到年轻人手上时,希望我们这一代人不要因为幼稚和天真而输掉这场持续了数百年的物价战争。
前几年,曾经做过一期关于八十年代生活水平的对话节目,当时在节目里我讲了一个自己小时候的故事。后来,很多网友一直在微信上追问说“你说的那个故事到底是不是真的?”——在这里我可以保证那个故事是真实的。
我人生中吃到的第一颗荔枝就是从路边扫地阿姨的大扫帚下捡来的,而且那颗荔枝的壳已经黑掉,果肉也已经烂掉了一半,可我还是忍不住把看起来还好的那一半吃掉了。那一年,我刚上小学三年级。
那颗烂掉的荔枝使我当天晚上就腹痛如绞,呕吐发烧,去医院后的诊断结果是急性肠炎。我记得当时父母着急得一直追问我,是不是因为吃了学校门口卖的那些不干净的东西,我说没有。然后他们就一直在自责,可能因为做的早饭搭配不当,引起了我的肠胃不适。
这件事在多年后我才对父亲说出了实情,我记得当时父亲的眼圈一下子红了。我当时不敢说自己生病是因为吃了从地上捡的已经烂掉的荔枝,是害怕父亲会在冲动下给我去买几颗。
那年我父亲的工资不过几十元,还要承担一家老小的衣、食、住、行以及我的学杂费,而当时的一斤荔枝却能卖到十几元的高价。本来面对这样高价的商品,我是根本想都不会去想的。但我在学校听到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常做岭南人”的诗句之后,就一直十分渴望能亲口尝一尝荔枝究竟是什么味道。
记得在我捡烂荔枝吃的前一天晚上,父亲带着我和母亲在街边散步,当我们走过唯一的那个水果摊时,我看到了一串诱人的荔枝,于是便挣脱父母的手,跑过去盯着那串荔枝不肯挪步。父亲走过来询问过价格之后,拿起几颗想了想又放下,看看我就又拿起来,想了想又放下,这样反复几次之后我选择了懂事,由父母牵着手,往家的方向走去。
在八十年代街边昏黄的路灯映照下,我们一家人的影子被拖得很长很长,光影交错间折射出的是那个物资极度匮乏年代一个父亲的无奈。而像我这样的故事在八十年代十分普遍,可以说几乎人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而我所讲的只不过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
如今中国的孩子们生活肯定比我们当年好了不止百倍,有时候我跟他们说起当年我想要喝一听可乐,都要等上半年才有机会时很多人都表示不敢相信,但那却是事实。在人均工资只有几十元的那个年代,一听可乐的价格照样是3.5元。而今人均工资涨了个天翻地覆,可乐的价格却反而变成了2元一聽。
虽然在有些方面通货膨胀率超过了人均工资水平,但在更多方面我们只要摸摸良心,就又不得不承认工资水平确实跑过了通货膨胀率。尤其是在衣和食这两个事关老百姓生存的领域,人均工资购买力水平大幅上升是无可辩驳的事实。
我小时候有一件化纤的咖啡色呢子衣,从3岁开始穿,一直穿到了13岁。一开始的时候是当大衣穿,后来是当紧身衣穿。而一到冬天我穿的保暖裤和保暖衣都是母亲把父亲的一双双劳动手套给拆成棉线之后,再重新针织而成。
但即便如此,我都还算穿得不错的那种,因为那会儿很多同学穿的衣服都是用蓝布或碎花布制成的,且满是补丁。一件衣服往往是哥哥穿了给弟弟,弟弟穿了给妹妹,孩子们要想穿上一件新衣服近乎是一种奢望。
由于我是独生子女,家里没有弟弟妹妹,所以为了节省钱,从小学到初中我的衣服从来就没有合身过。因为每次买衣服的时候,母亲总是要给我买大几号的,先把袖口和裤腿向内卷进去用线缝起来,等我长高一点时再拆开线把袖子和裤管放长一点,再重新缝好。等到好不容易穿到正合身的时候,往往已经破旧得不成样子了。
真相要经得起推敲,只有仔细梳理这些过往和当下的生活细节时,我们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我们才能理解这个时代是一个好时代还是一个坏时代,我们才能参透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直以来所走的道路究竟是对还是错。
所以我常常说,很多人根本没有经历过什么叫物价飞涨,却一有风吹草动就大呼小叫。有一个经典的物价比较文章在几乎所有的媒体上都曾经刊载过。大致内容就是说八十年代100元可以买1000个鸡蛋,而如今100元只能买200个鸡蛋,所以证明中国物价飞涨了数倍。
但这种比较方法纯粹是偷换概念,因为想要在八十年代挣到100元,比在今天挣到3000元要难太多太多。有些人经常拿当年上学只要几块钱的例子来证明今天中国的教育成本过高,但他们却从来不提当年根本就没有多少人能从牙缝中挤出那么几块钱的学费来。
如今中国已经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且学杂费全免,老少边穷地区的学生还享受午餐补贴,但是在八十年代的中国,几块钱的学费却可以决定一个人的一生。
我外公早些年在国外参与铁路援建设计工作,所以他的孩子能够勉强缴得起一个学期几块钱的学费。然而和我那些叔叔阿姨一个村子里的人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他们当中很多没能念完小学,改革开放之后依然只能从事最低端的体力劳动和简单的非技术岗位,有些人不到60岁就因操劳过度而过早去世了。一个人的命运竟然可以被几块钱,甚至一块钱决定,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如同天方夜谭一般。
如今我的表兄妹们每当学校放假时都会选择外出旅游,读万卷书之余也行万里路。但在八十年代那会儿这是绝大多数人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因为即便到了暑假和寒假大家也只能在家里呆着。记得有一次我在日记里写了一段坐火车的感受,结果全班同学没有一个人相信我,都嘲笑我是吹牛大王。
因为在他们看来,火车是书本和电视里才会有的东西,根本不可能在现实社会中出现。而我在八十年代坐火车的经历也绝非是出门旅游之类值得骄傲的事情,而是因为父母工作原因而不得不经常四处奔波。 那些年似乎中国到处都在修路,从自贡到成都如今只需两个多小时的车程,当初竟然要十几个小时,汽车在坑坑洼洼的泥泞小道上颠簸前行,有一次司机还停下车来,去路中间抓到一只被车灯晃花了眼的野兔,可见当时中国这片土地是多么地蛮荒。
而当年中国的火车情况也十分糟糕,想买到座位那是绝对不可能的,每次父亲都会用行李包在地上垒出一个座位来,我们背靠背地坐在行李上,一坐就是两天,因为那个时候的铁路小,经常因为错车、调度的安排,一停就是好几个小时。
有一年暑假,父亲决定带我回他出生的那个小村庄探亲,顺便给爷爷上坟。从四川自贡到渠县在今天看来不过是半天的路程,我们却花了三天三夜的时间。坐完汽车换火车,换完火车换班车,换完班车换牛车,换完牛车爬大山,等最后终于到达父亲出生的那个小山村时,我都累得快直不起腰了。而那一年父亲背回去的那台黑白电视机竟在村子里引起了一场轰动,一到晚上,全村的男女老幼每个人都带着凳子和茶缸来到奶奶家,围坐在电视机旁。
八十年代的一斤猪肉 ,需要消耗一个普通工薪家庭两天的工资。八十年代一袋大米,需要消耗一个普通家庭一周的工资。八十年代的一件普通的新衣服,需要一个普通工薪家庭两个月不吃不喝才买得起。八十年代一台黑白电视机,需要一个普通工薪家庭一年不吃不喝才买得起。八十年代的一部电话机,需要一个普通工薪家庭兩年不吃不喝才买得起。八十年代的一台彩色电视机,则需要一个普通工薪家庭三年不吃不喝才买得起。而八十年代的一台最便宜的普通桑塔纳轿车,需要一个普通工薪家庭两百年不吃不喝才买得起。至于八十年代的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人们则根本连想都不敢想。
所以,如果你没有经历过这些,你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做物价飞涨。那么,八十年代我们究竟缺了什么才导致物资如此匮乏呢?
有人归咎于中国的国有企业,说是由垄断经营造成的,但实际上这一理论行不通。比如韩国 ,仅一家三星公司全年收入就占到了国家总收入的20%左右。而美联储直接或间接控股的一百家巨头企业,如通用、波音、微软、IBM等更是占据了美国经济70%以上的体量,就更别提日本政府通过三井等财团对市场进行的高度集约了。而中国的国有企业发展到今天,也仅占财政收入的24%左右。事实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出现过因为集中化生产而造成物价飞涨的情况。因为商品的定价必然是迎合市场规律才能生存,否则企业必然因为滞销而得不偿失。那么既然如此,中国八十年代物价为何那么奇高呢?答案就是:经济体符合丛林法则,大鱼吃小鱼是不变的自然法则,所谓的快鱼吃慢鱼只能在相等体量时才会发生。
所以世界经济秩序和游戏规则始终是由最大的经济体来制定的。以美元为核心的“新布雷顿森林体系”实质上控制着全球80%的资源和货物以及海上贸易渠道,所以中国从刚开始搞自主建设那天起就一直面对着美国这个超重量级的选手,在美国发动的货物战争面前,几乎没有国家能幸免。
我们每一个当代的中国年轻人都必须要搞清楚当今世界的经济规律和生活水平等的真实情况。因为世界归根到底是年轻人的,当有一天权力不可避免地递交到年轻人手上时,希望我们这一代人不要因为幼稚和天真而输掉这场持续了数百年的物价战争。
前几年,曾经做过一期关于八十年代生活水平的对话节目,当时在节目里我讲了一个自己小时候的故事。后来,很多网友一直在微信上追问说“你说的那个故事到底是不是真的?”——在这里我可以保证那个故事是真实的。
我人生中吃到的第一颗荔枝就是从路边扫地阿姨的大扫帚下捡来的,而且那颗荔枝的壳已经黑掉,果肉也已经烂掉了一半,可我还是忍不住把看起来还好的那一半吃掉了。那一年,我刚上小学三年级。
那颗烂掉的荔枝使我当天晚上就腹痛如绞,呕吐发烧,去医院后的诊断结果是急性肠炎。我记得当时父母着急得一直追问我,是不是因为吃了学校门口卖的那些不干净的东西,我说没有。然后他们就一直在自责,可能因为做的早饭搭配不当,引起了我的肠胃不适。
这件事在多年后我才对父亲说出了实情,我记得当时父亲的眼圈一下子红了。我当时不敢说自己生病是因为吃了从地上捡的已经烂掉的荔枝,是害怕父亲会在冲动下给我去买几颗。
那年我父亲的工资不过几十元,还要承担一家老小的衣、食、住、行以及我的学杂费,而当时的一斤荔枝却能卖到十几元的高价。本来面对这样高价的商品,我是根本想都不会去想的。但我在学校听到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常做岭南人”的诗句之后,就一直十分渴望能亲口尝一尝荔枝究竟是什么味道。
记得在我捡烂荔枝吃的前一天晚上,父亲带着我和母亲在街边散步,当我们走过唯一的那个水果摊时,我看到了一串诱人的荔枝,于是便挣脱父母的手,跑过去盯着那串荔枝不肯挪步。父亲走过来询问过价格之后,拿起几颗想了想又放下,看看我就又拿起来,想了想又放下,这样反复几次之后我选择了懂事,由父母牵着手,往家的方向走去。
在八十年代街边昏黄的路灯映照下,我们一家人的影子被拖得很长很长,光影交错间折射出的是那个物资极度匮乏年代一个父亲的无奈。而像我这样的故事在八十年代十分普遍,可以说几乎人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而我所讲的只不过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
如今中国的孩子们生活肯定比我们当年好了不止百倍,有时候我跟他们说起当年我想要喝一听可乐,都要等上半年才有机会时很多人都表示不敢相信,但那却是事实。在人均工资只有几十元的那个年代,一听可乐的价格照样是3.5元。而今人均工资涨了个天翻地覆,可乐的价格却反而变成了2元一聽。
虽然在有些方面通货膨胀率超过了人均工资水平,但在更多方面我们只要摸摸良心,就又不得不承认工资水平确实跑过了通货膨胀率。尤其是在衣和食这两个事关老百姓生存的领域,人均工资购买力水平大幅上升是无可辩驳的事实。
我小时候有一件化纤的咖啡色呢子衣,从3岁开始穿,一直穿到了13岁。一开始的时候是当大衣穿,后来是当紧身衣穿。而一到冬天我穿的保暖裤和保暖衣都是母亲把父亲的一双双劳动手套给拆成棉线之后,再重新针织而成。
但即便如此,我都还算穿得不错的那种,因为那会儿很多同学穿的衣服都是用蓝布或碎花布制成的,且满是补丁。一件衣服往往是哥哥穿了给弟弟,弟弟穿了给妹妹,孩子们要想穿上一件新衣服近乎是一种奢望。
由于我是独生子女,家里没有弟弟妹妹,所以为了节省钱,从小学到初中我的衣服从来就没有合身过。因为每次买衣服的时候,母亲总是要给我买大几号的,先把袖口和裤腿向内卷进去用线缝起来,等我长高一点时再拆开线把袖子和裤管放长一点,再重新缝好。等到好不容易穿到正合身的时候,往往已经破旧得不成样子了。
真相要经得起推敲,只有仔细梳理这些过往和当下的生活细节时,我们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我们才能理解这个时代是一个好时代还是一个坏时代,我们才能参透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直以来所走的道路究竟是对还是错。
所以我常常说,很多人根本没有经历过什么叫物价飞涨,却一有风吹草动就大呼小叫。有一个经典的物价比较文章在几乎所有的媒体上都曾经刊载过。大致内容就是说八十年代100元可以买1000个鸡蛋,而如今100元只能买200个鸡蛋,所以证明中国物价飞涨了数倍。
但这种比较方法纯粹是偷换概念,因为想要在八十年代挣到100元,比在今天挣到3000元要难太多太多。有些人经常拿当年上学只要几块钱的例子来证明今天中国的教育成本过高,但他们却从来不提当年根本就没有多少人能从牙缝中挤出那么几块钱的学费来。
如今中国已经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且学杂费全免,老少边穷地区的学生还享受午餐补贴,但是在八十年代的中国,几块钱的学费却可以决定一个人的一生。
我外公早些年在国外参与铁路援建设计工作,所以他的孩子能够勉强缴得起一个学期几块钱的学费。然而和我那些叔叔阿姨一个村子里的人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他们当中很多没能念完小学,改革开放之后依然只能从事最低端的体力劳动和简单的非技术岗位,有些人不到60岁就因操劳过度而过早去世了。一个人的命运竟然可以被几块钱,甚至一块钱决定,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如同天方夜谭一般。
如今我的表兄妹们每当学校放假时都会选择外出旅游,读万卷书之余也行万里路。但在八十年代那会儿这是绝大多数人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因为即便到了暑假和寒假大家也只能在家里呆着。记得有一次我在日记里写了一段坐火车的感受,结果全班同学没有一个人相信我,都嘲笑我是吹牛大王。
因为在他们看来,火车是书本和电视里才会有的东西,根本不可能在现实社会中出现。而我在八十年代坐火车的经历也绝非是出门旅游之类值得骄傲的事情,而是因为父母工作原因而不得不经常四处奔波。 那些年似乎中国到处都在修路,从自贡到成都如今只需两个多小时的车程,当初竟然要十几个小时,汽车在坑坑洼洼的泥泞小道上颠簸前行,有一次司机还停下车来,去路中间抓到一只被车灯晃花了眼的野兔,可见当时中国这片土地是多么地蛮荒。
而当年中国的火车情况也十分糟糕,想买到座位那是绝对不可能的,每次父亲都会用行李包在地上垒出一个座位来,我们背靠背地坐在行李上,一坐就是两天,因为那个时候的铁路小,经常因为错车、调度的安排,一停就是好几个小时。
有一年暑假,父亲决定带我回他出生的那个小村庄探亲,顺便给爷爷上坟。从四川自贡到渠县在今天看来不过是半天的路程,我们却花了三天三夜的时间。坐完汽车换火车,换完火车换班车,换完班车换牛车,换完牛车爬大山,等最后终于到达父亲出生的那个小山村时,我都累得快直不起腰了。而那一年父亲背回去的那台黑白电视机竟在村子里引起了一场轰动,一到晚上,全村的男女老幼每个人都带着凳子和茶缸来到奶奶家,围坐在电视机旁。
八十年代的一斤猪肉 ,需要消耗一个普通工薪家庭两天的工资。八十年代一袋大米,需要消耗一个普通家庭一周的工资。八十年代的一件普通的新衣服,需要一个普通工薪家庭两个月不吃不喝才买得起。八十年代一台黑白电视机,需要一个普通工薪家庭一年不吃不喝才买得起。八十年代的一部电话机,需要一个普通工薪家庭兩年不吃不喝才买得起。八十年代的一台彩色电视机,则需要一个普通工薪家庭三年不吃不喝才买得起。而八十年代的一台最便宜的普通桑塔纳轿车,需要一个普通工薪家庭两百年不吃不喝才买得起。至于八十年代的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人们则根本连想都不敢想。
所以,如果你没有经历过这些,你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做物价飞涨。那么,八十年代我们究竟缺了什么才导致物资如此匮乏呢?
有人归咎于中国的国有企业,说是由垄断经营造成的,但实际上这一理论行不通。比如韩国 ,仅一家三星公司全年收入就占到了国家总收入的20%左右。而美联储直接或间接控股的一百家巨头企业,如通用、波音、微软、IBM等更是占据了美国经济70%以上的体量,就更别提日本政府通过三井等财团对市场进行的高度集约了。而中国的国有企业发展到今天,也仅占财政收入的24%左右。事实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出现过因为集中化生产而造成物价飞涨的情况。因为商品的定价必然是迎合市场规律才能生存,否则企业必然因为滞销而得不偿失。那么既然如此,中国八十年代物价为何那么奇高呢?答案就是:经济体符合丛林法则,大鱼吃小鱼是不变的自然法则,所谓的快鱼吃慢鱼只能在相等体量时才会发生。
所以世界经济秩序和游戏规则始终是由最大的经济体来制定的。以美元为核心的“新布雷顿森林体系”实质上控制着全球80%的资源和货物以及海上贸易渠道,所以中国从刚开始搞自主建设那天起就一直面对着美国这个超重量级的选手,在美国发动的货物战争面前,几乎没有国家能幸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