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诗歌的翻译有利于学生再现诗歌所描述的画面,理解诗歌所描述的意境;有利于学生对诗歌表达方式的理解和把握;能够促进学生把自己移入到诗人所创设的意境当中。做好诗歌的翻译能有效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及答题的得分率。
【关键词】诗歌鉴赏翻译再现画面表达方式意境
“诗言志”,诗歌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学者用以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最佳方式,诗歌的内容就是那情感的外化,是作者思想的物质化表现,所以鉴赏诗歌、回答问题首先要读诗、读懂诗。经过几年的一线教学的摸索和实验,我发现诗歌的翻译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及答题的得分率。
一、诗歌的翻译有利于学生再现诗歌所描述的画面,理解诗歌所描述的意境
古人写诗大多因时、因事、因景、因情而作,因而总是把自己内心的想法寄予眼前所见之景、所做之事,那么,通过对诗歌内容的解读、想象,把诗歌所描述的画面再现出来,这样就能让学生充分地进入到诗歌的境界中。例如:蔡肇的《题李世南画扇》:“野水潺潺平落间,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可以这样翻译:潺潺溪水在山间缓缓流淌,瑟瑟秋风和缓地吹来,山间林木随风摇曳。诗人此刻遇到一个抱着水瓮的村妇,看她不急不缓的样子就知道她离家不远,村庄也不会太远了。隐隐约约的钟声从山林穿入耳中,难道深山里还藏着寺庙吗?经过这样的翻译,诗人笔下那和谐、宁静、祥和的意境就不知不觉地显现出来了,而诗歌所表现的乡野情趣也就一目了然了。又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这句诗可译为:独自站在花前看着花瓣在一片一片地凋零,抬头又看见细雨之中两只燕子在轻快地双宿双飞。经过这样一翻译,诗人所要表现的主人公孤独、凄苦的画面如在眼前,主人公内心强烈的思念之情就不言而喻了。
二、有利于学生对诗歌表达方式的理解和把握
诗歌的画面是通过一组意象表现出来的,而诗歌中的意象不是简单的罗列,而是作者根据写作目的,运用一定的方法組织起来的,如对比、象征、比喻、拟人等。在诗歌的翻译过程中,学生自然会有意无意地把这些方法表现出来。学生通过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对诗歌进行合理化的翻译后,会使这些方法凸显出来。经过翻译就降低了难度。如读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学生把它翻译成:春花啊,秋月啊,你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在我面前出现呢?你我过去那美好的往事你还记得多少呢?这样一翻译,学生就能意识到本句采用了拟人、反问的修辞,表现了作者不想看到春花、秋月的思想情感。为什么不想看到它们呢?因为它们勾起了作者对故乡、故国无限的思念之情。因此这种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也就容易分析了。
三、诗歌的翻译还能够促进学生把自己移入到诗人所创设的意境当中
当学生能感性地读懂诗歌,就能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从而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这时再去答题就水到渠成了。例如,读严羽的《江行》:“冥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残雪和断雁,新月带潮生。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声。”这首诗学生是这样翻译的:远处芦苇丛生,暮色苍茫,我登上甲板极目远眺,心中感慨万千;近处点点残雪陪伴着一只离群的孤雁,一轮明月和潮水一起上升,舟随着桨的拍打向水天相接的尽头行去。离开家已经好多年了,我厌恶听到船公们的号声。经过这样的翻译,学生会自觉地走进诗人所描述的画面,仿佛自己正处于那境界之中,那此刻的心情自然会有所体悟。这时候再去让他回答诗歌的意象以及诗歌的情和景关系自然就不难了,答题的正确率也会大大提高。
当然,这儿讲的诗歌的翻译与传统的文言文的翻译不一样,它不要求字词句的绝对落实,而是非常宽泛的意译,要求学生调动思维、放飞想象、展开联想,融入自己对画面的理解,领略诗歌的画面美、意境美和情感美,综合运用各种修辞,用自己的语言力所能及地把诗歌内容描述出来。久而久之,也许哪一天他们不需要翻译就能走进诗歌,独立进行诗歌鉴赏了。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第一中学。
【关键词】诗歌鉴赏翻译再现画面表达方式意境
“诗言志”,诗歌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学者用以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最佳方式,诗歌的内容就是那情感的外化,是作者思想的物质化表现,所以鉴赏诗歌、回答问题首先要读诗、读懂诗。经过几年的一线教学的摸索和实验,我发现诗歌的翻译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及答题的得分率。
一、诗歌的翻译有利于学生再现诗歌所描述的画面,理解诗歌所描述的意境
古人写诗大多因时、因事、因景、因情而作,因而总是把自己内心的想法寄予眼前所见之景、所做之事,那么,通过对诗歌内容的解读、想象,把诗歌所描述的画面再现出来,这样就能让学生充分地进入到诗歌的境界中。例如:蔡肇的《题李世南画扇》:“野水潺潺平落间,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可以这样翻译:潺潺溪水在山间缓缓流淌,瑟瑟秋风和缓地吹来,山间林木随风摇曳。诗人此刻遇到一个抱着水瓮的村妇,看她不急不缓的样子就知道她离家不远,村庄也不会太远了。隐隐约约的钟声从山林穿入耳中,难道深山里还藏着寺庙吗?经过这样的翻译,诗人笔下那和谐、宁静、祥和的意境就不知不觉地显现出来了,而诗歌所表现的乡野情趣也就一目了然了。又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这句诗可译为:独自站在花前看着花瓣在一片一片地凋零,抬头又看见细雨之中两只燕子在轻快地双宿双飞。经过这样一翻译,诗人所要表现的主人公孤独、凄苦的画面如在眼前,主人公内心强烈的思念之情就不言而喻了。
二、有利于学生对诗歌表达方式的理解和把握
诗歌的画面是通过一组意象表现出来的,而诗歌中的意象不是简单的罗列,而是作者根据写作目的,运用一定的方法組织起来的,如对比、象征、比喻、拟人等。在诗歌的翻译过程中,学生自然会有意无意地把这些方法表现出来。学生通过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对诗歌进行合理化的翻译后,会使这些方法凸显出来。经过翻译就降低了难度。如读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学生把它翻译成:春花啊,秋月啊,你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在我面前出现呢?你我过去那美好的往事你还记得多少呢?这样一翻译,学生就能意识到本句采用了拟人、反问的修辞,表现了作者不想看到春花、秋月的思想情感。为什么不想看到它们呢?因为它们勾起了作者对故乡、故国无限的思念之情。因此这种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也就容易分析了。
三、诗歌的翻译还能够促进学生把自己移入到诗人所创设的意境当中
当学生能感性地读懂诗歌,就能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从而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这时再去答题就水到渠成了。例如,读严羽的《江行》:“冥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残雪和断雁,新月带潮生。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声。”这首诗学生是这样翻译的:远处芦苇丛生,暮色苍茫,我登上甲板极目远眺,心中感慨万千;近处点点残雪陪伴着一只离群的孤雁,一轮明月和潮水一起上升,舟随着桨的拍打向水天相接的尽头行去。离开家已经好多年了,我厌恶听到船公们的号声。经过这样的翻译,学生会自觉地走进诗人所描述的画面,仿佛自己正处于那境界之中,那此刻的心情自然会有所体悟。这时候再去让他回答诗歌的意象以及诗歌的情和景关系自然就不难了,答题的正确率也会大大提高。
当然,这儿讲的诗歌的翻译与传统的文言文的翻译不一样,它不要求字词句的绝对落实,而是非常宽泛的意译,要求学生调动思维、放飞想象、展开联想,融入自己对画面的理解,领略诗歌的画面美、意境美和情感美,综合运用各种修辞,用自己的语言力所能及地把诗歌内容描述出来。久而久之,也许哪一天他们不需要翻译就能走进诗歌,独立进行诗歌鉴赏了。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