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娘是红芋命
2010年4月12日,是母亲辞世50周年的忌日。50年来,看到红芋,每每就会想起母亲;端起红芋饭碗、拿起红芋窝头,眼前每每浮现母亲慈祥的面容,耳边仿佛响着母亲轻柔的声音:娘是红芋命。
我家在宿州老汪湖北岸一片丘陵地上。历史上这里一直是3天不下雨就旱、连降3天雨就一片汪洋,庄稼十种九不收。只有红芋生命力顽强,有土就扎根,大水淹不死,大旱干不死,秋后从地下挖出来的块根红皮粉心,蒸煮熟了,又甜又香。
母亲嫁来时我们家可谓一贫如洗,房是偏屋,地仅一陇。她先是领着我没出阁的姑母,后是带着我年幼的兄长,起早贪黑、披星戴月上山开荒,渴了喝口山涧水,饿了啃口红芋,把从地里挖出的石头捡出来,顺着山势一块一块垒起,作为新开荒地的挡土墙,以防水土流失。母亲纤细的双手布满老茧,满头乌发掺入了缕缕银丝,挺直的腰肢慢慢佝偻了起来。经过10多年的辛劳,陆续开出来的10多亩山地,全部种上了春红芋,养活着一家10多口人,使我们有衣蔽体、有芋充饥。
从我记事起,就总是一边听母亲说着“红芋饭,红芋馍,离了红芋不能活”、“红芋窝头就辣椒,越吃越添膘”、“娘是红芋命,儿坐黄金凳”等顺口溜,一边大口喝着红芋稀饭,咬着红芋窝头,就着炒红芋丝,咽下一口口红芋制成的食品。由幼儿而少年、而青年。
每年秋霜降后,母亲带着哥嫂上山,割下红芋藤晾在地边,留作羊的越冬饲料;剩下的红芋叶晒干,拣出大片的供一家人食用,其他的囤起来喂猪。挖出的红芋,一部分放进地窖供冬春食用及留种,一部分切片就地晒干,作长年食粮,一部分磨碎后淋淀粉、粉渣喂禽畜,剩下的根根梢梢煮熟后放在大缸里,加入大麦芽,再熬制成饴糖。辛苦一年的收获用于养活全家的生命,几无遗漏。
1954年秋,12岁的我小学毕业考入宿县四中。母亲用亲手织的染上靛兰的土布连夜赶制新衣裤,又烙了包着薄薄一层麦面皮的红芋面饼子。我穿上衣服,带上饼子,步行去35里外的学校,开始初中生活。初中3年里,周六下课后就匆匆回家,等着母亲准备下星期的干粮。
母亲从周日早上开始赶制干粮:或是红芋面烙饼,或是红芋面掺入红芋叶蒸的菜窝头,抑或是蒸熟、经过挑选的大片红芋干,装满一笆斗,午饭后由父亲背着,送过18里山路,再由我背到学校,吃上一星期。因为天暖,菜窝头上常常长满长长的白色霉毛,像徽州的毛豆腐;雪白的山芋干上生满黑色霉斑,仿佛一朵朵金钱菇。但我也舍不得扔掉,这是父母的心血和汗水啊。
1960年7月,高考结束后,我被强留在学校甜菜场劳动。8月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天,团支部书记给了我一封拆开的信,说这是你家里4月的来信,学校怕影响大家迎考,凡农村来的信全都扣压下来。我看是你的信,偷偷留下来的,你不要难过。我打开信,是三哥4月18日写的:母亲已于4月12日去世。我一下子呆了,泪水汩汩涌出双眼,生我、养我、疼我的母亲离我而去了……恨不得生双翅膀飞回家。
学校终于放我们回家了。我见到了面黄肌瘦的三哥,听他断断续续说母亲去世的经过。饥荒特别严重的春天,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的食堂只能给社员每餐一碗红芋梗制成的浑水喝,母亲还要匀一点给奶奶和孙女,她骨瘦如柴,几乎不能动了。四哥因为跟县领导蹲点,好容易省了2斤半粮票,换了10多斤红芋送回家来。全民大炼钢铁、公社大办食堂时早把社员家里的炊具席卷一空,三哥只好把洗好的一块红芋用小刀削碎,夜深人静时放在洗脸用的瓦罐里炖熟,一家人分着喝。就这样还是被发现了,生产队长带人把红芋和瓦罐收走了。为此,三哥还被大队关了一天。
母亲终于油尽灯枯了,口里喃喃着“红芋、红芋”,直到永远闭上双眼。没有别的亲人送行。为了活命,之前母亲已让姐姐领父亲去江苏逃荒讨饭;为了活命,大哥早在战乱中失踪,二哥流浪南方不知音信,四哥在外乡农村无法通知到,老五我则被封闭在学校中。母亲为此流干了泪水,哭坏了眼睛。只有三哥一人将母亲陪嫁的衣柜改成棺材,为母亲入殓,送到了她亲手开垦的山地里。
我在三哥的陪伴下,艰难地爬上山坡,来到母亲坟前。坟的阳坡前,一棵散落的红芋秧正顽强生长,仿佛是母亲的身躯延续着生命。绿绿的叶片像她张开的手掌在接收大自然的阳光雨露,变化成丰富的奶汁,通过红色藤蔓向地下输送,孕育出一个个红皮粉肉的生命,一代一代衍生,以至无穷。
1960年9月下旬,在大学读书的我接到了千里之外的家信:父亲不幸去世,已入土为安。
9月初,在外乞讨的父亲回到家中,知道母亲已逝,立即拖着羸弱的身子上山,伏在母亲坟前无声啜泣,泪水淌在历经沧桑的脸上。他任由姐姐哥哥劝慰,默不作声,守着母亲坟头不愿归家。后来他被邻居多人强拉回去,躺在床上不吃不喝,短短几天,人就脱了形。9月18日父亲追随母亲而去,在另一个世界永远陪伴母亲,长相厮守。
在那个特殊年代,由于家境贫寒,他们没有留下一张照片。作为儿子,想与他们相见,只能是在梦中。50年来,只要见到红芋,眼前就浮现母亲慈祥的面容。50年来,感觉自己一直生活在父母的关爱之中。
2010年4月12日,是母亲辞世50周年的忌日。50年来,看到红芋,每每就会想起母亲;端起红芋饭碗、拿起红芋窝头,眼前每每浮现母亲慈祥的面容,耳边仿佛响着母亲轻柔的声音:娘是红芋命。
我家在宿州老汪湖北岸一片丘陵地上。历史上这里一直是3天不下雨就旱、连降3天雨就一片汪洋,庄稼十种九不收。只有红芋生命力顽强,有土就扎根,大水淹不死,大旱干不死,秋后从地下挖出来的块根红皮粉心,蒸煮熟了,又甜又香。
母亲嫁来时我们家可谓一贫如洗,房是偏屋,地仅一陇。她先是领着我没出阁的姑母,后是带着我年幼的兄长,起早贪黑、披星戴月上山开荒,渴了喝口山涧水,饿了啃口红芋,把从地里挖出的石头捡出来,顺着山势一块一块垒起,作为新开荒地的挡土墙,以防水土流失。母亲纤细的双手布满老茧,满头乌发掺入了缕缕银丝,挺直的腰肢慢慢佝偻了起来。经过10多年的辛劳,陆续开出来的10多亩山地,全部种上了春红芋,养活着一家10多口人,使我们有衣蔽体、有芋充饥。
从我记事起,就总是一边听母亲说着“红芋饭,红芋馍,离了红芋不能活”、“红芋窝头就辣椒,越吃越添膘”、“娘是红芋命,儿坐黄金凳”等顺口溜,一边大口喝着红芋稀饭,咬着红芋窝头,就着炒红芋丝,咽下一口口红芋制成的食品。由幼儿而少年、而青年。
每年秋霜降后,母亲带着哥嫂上山,割下红芋藤晾在地边,留作羊的越冬饲料;剩下的红芋叶晒干,拣出大片的供一家人食用,其他的囤起来喂猪。挖出的红芋,一部分放进地窖供冬春食用及留种,一部分切片就地晒干,作长年食粮,一部分磨碎后淋淀粉、粉渣喂禽畜,剩下的根根梢梢煮熟后放在大缸里,加入大麦芽,再熬制成饴糖。辛苦一年的收获用于养活全家的生命,几无遗漏。
1954年秋,12岁的我小学毕业考入宿县四中。母亲用亲手织的染上靛兰的土布连夜赶制新衣裤,又烙了包着薄薄一层麦面皮的红芋面饼子。我穿上衣服,带上饼子,步行去35里外的学校,开始初中生活。初中3年里,周六下课后就匆匆回家,等着母亲准备下星期的干粮。
母亲从周日早上开始赶制干粮:或是红芋面烙饼,或是红芋面掺入红芋叶蒸的菜窝头,抑或是蒸熟、经过挑选的大片红芋干,装满一笆斗,午饭后由父亲背着,送过18里山路,再由我背到学校,吃上一星期。因为天暖,菜窝头上常常长满长长的白色霉毛,像徽州的毛豆腐;雪白的山芋干上生满黑色霉斑,仿佛一朵朵金钱菇。但我也舍不得扔掉,这是父母的心血和汗水啊。
1960年7月,高考结束后,我被强留在学校甜菜场劳动。8月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天,团支部书记给了我一封拆开的信,说这是你家里4月的来信,学校怕影响大家迎考,凡农村来的信全都扣压下来。我看是你的信,偷偷留下来的,你不要难过。我打开信,是三哥4月18日写的:母亲已于4月12日去世。我一下子呆了,泪水汩汩涌出双眼,生我、养我、疼我的母亲离我而去了……恨不得生双翅膀飞回家。
学校终于放我们回家了。我见到了面黄肌瘦的三哥,听他断断续续说母亲去世的经过。饥荒特别严重的春天,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的食堂只能给社员每餐一碗红芋梗制成的浑水喝,母亲还要匀一点给奶奶和孙女,她骨瘦如柴,几乎不能动了。四哥因为跟县领导蹲点,好容易省了2斤半粮票,换了10多斤红芋送回家来。全民大炼钢铁、公社大办食堂时早把社员家里的炊具席卷一空,三哥只好把洗好的一块红芋用小刀削碎,夜深人静时放在洗脸用的瓦罐里炖熟,一家人分着喝。就这样还是被发现了,生产队长带人把红芋和瓦罐收走了。为此,三哥还被大队关了一天。
母亲终于油尽灯枯了,口里喃喃着“红芋、红芋”,直到永远闭上双眼。没有别的亲人送行。为了活命,之前母亲已让姐姐领父亲去江苏逃荒讨饭;为了活命,大哥早在战乱中失踪,二哥流浪南方不知音信,四哥在外乡农村无法通知到,老五我则被封闭在学校中。母亲为此流干了泪水,哭坏了眼睛。只有三哥一人将母亲陪嫁的衣柜改成棺材,为母亲入殓,送到了她亲手开垦的山地里。
我在三哥的陪伴下,艰难地爬上山坡,来到母亲坟前。坟的阳坡前,一棵散落的红芋秧正顽强生长,仿佛是母亲的身躯延续着生命。绿绿的叶片像她张开的手掌在接收大自然的阳光雨露,变化成丰富的奶汁,通过红色藤蔓向地下输送,孕育出一个个红皮粉肉的生命,一代一代衍生,以至无穷。
1960年9月下旬,在大学读书的我接到了千里之外的家信:父亲不幸去世,已入土为安。
9月初,在外乞讨的父亲回到家中,知道母亲已逝,立即拖着羸弱的身子上山,伏在母亲坟前无声啜泣,泪水淌在历经沧桑的脸上。他任由姐姐哥哥劝慰,默不作声,守着母亲坟头不愿归家。后来他被邻居多人强拉回去,躺在床上不吃不喝,短短几天,人就脱了形。9月18日父亲追随母亲而去,在另一个世界永远陪伴母亲,长相厮守。
在那个特殊年代,由于家境贫寒,他们没有留下一张照片。作为儿子,想与他们相见,只能是在梦中。50年来,只要见到红芋,眼前就浮现母亲慈祥的面容。50年来,感觉自己一直生活在父母的关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