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7月5日,烟台万华工业园区耸立起巨大的丙烯塔。巨塔与搭载它的钢铁巨人——世界最大履带式起重机XCG88000在工作人员的操纵下,紧张有序地进行着安装工作。在历时四个小时的奋战下,安装工作圆满完成。以工程机械行业的巨人徐工集团与中石化相关公司合作设计的XGC88000首秀为标志,徐工在履带起重机领域已经超越了所有的竞争对手,创造了世界履带式起重机发展的又一个巅峰。
千亿元时代
2013年的2月,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李格正式宣布徐工集团2012年全年营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2003年,徐工集团实现了规模超过100亿,成为行业首个“百亿集团”;2006年以来又取得了连年净增超百亿的发展奇迹,2006年202亿,2007年308亿,2008年408亿,2009年达到505亿,2010年660亿,2011年870亿,2012年突破1000亿。
在工程机械市场急刹车的2011年与2012年里,业界的各种指标箭头就像摔下了悬崖,惊险地进入2013年后便化作一道直角L线,于是市场持续低迷,乱象纷繁。进入2013,低迷在继续,三一和中联的“长沙德比”在继续。徐工集团这家偏居苏鲁交界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小国企俨然已成为一个巨无霸,成为了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第一家真正意义上实现千亿级突破的企业。
1999年是徐工的关键一年,历史也正是在这年埋下伏笔。1999年,徐工的现任掌门人总书记王民董事长走马上任,王民上任后按照国家新型工业化的规划要求,徐工以变革创新、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为核心,对下属的56家二、三、四级单位进行改制剥离,全员上下进行“人事、劳动、分配”三项制度改革,而对国企中最敏感、最关键的人的改革上,徐工立即启动了矛头直指干部作风的七项专项治理,从严治理干部。同年,徐工成功开发了具有国内领先、国际同步水平的第三代装载机,彻底结束了我国高端装载机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掀起了中国行业的技术革命。这年,体制与机制的改革;自主研发高水平的产品同时出现在徐工的历史节点。在危机中寻找机遇,寻求体制与机制的变革;在引进吸收中学习工程机械行业技术之道、经营之道,徐工集团一以贯之。
此后的每一次历史机遇,身为全国第一的徐工集团都是沉着应战。2007年凯雷事件的告终,打破了徐工重组再启动的枷锁;2010年徐工退出与卡特彼勒的合资公司,为企业产品线的延伸铺好了基石,再到后来收购施维英以及最近机构调整的“汉风计划”千亿元时代的徐工与以前一样扎实。
各项配套零部件稳步推进
众所周知,工程机械零部件产业往往有很高的利润空间。长期以来我国工程机械产业倍受零部件受制于人的苦恼。徐工集团对此领域的战略有“拓宽提升工程机械主机产品和核心零部件领域”的发展口号,近期徐工集团旗下的液压件公司从新品研发、技术落地、人才队伍建设等多方面发力,在液压阀产品的研发制造上可圈可点。
徐工集团发展零部件配套经营的思路清晰明确。徐工坚持“中端切入、高端突破、低端补充”的发展规划:以起重机、旋挖钻机、泵车的负载敏感多路阀以及泵车新型主阀组开发为切入点,快速形成产品的差异化;以挖掘机主阀开发为代表,实现核心技术的突破,占领行业竞争的制高点;开发起重机、泵车液控多路阀、集成阀组以及装载机阀,扩展产品系列,实现规模化。
目前,在多路阀项目中,液压件公司已完成起重机100K多路阀的图纸转化、工艺编制,以及96件阀体的加工;完成了自制阀体100K多路阀6台的装配并全部通过研究院的测试;在主机的集成阀组开发上,目前已经完成起重机集成阀组及部分旋挖钻机配套产品的设计;在泵车阀方面,组建专业项目团队,力争完成泵车新型主阀的关键技术突破。
在技术研究方面,液压件公司正对液压阀传统设计技术、试验验证技术、虚拟仿真技术进行专项研究,力争尽快实现技术突破;同时,对阀体机加工、清洗、热能去毛刺、阀总成装配、试验等环节进行研究;下一步针对阀体铸造、阀杆加工等方面进行的研究,将推动液压件公司尽快形成核心制造技术。
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该公司目前已配备技术人员20人,其中引进技术专家1名,在荷兰AMCA公司经过培训的技术人员4名。该公司将继续加大对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力度,力争在2014年打造出40人规模的研发队伍。同时在依托徐工集团收购的欧洲FT、AMCA公司的研发平台上,吸收其技术优势,加大高端液压阀的研发和生产投入,同时加速向高端泵、马达领域布局。该公司致力于成为“成套液压方案解决者”,为徐工集团及国内外工程机械主机企业差异化竞争提供有力的产品和技术支撑。
深度融合式发展
2012年的全球起重机峰会上,一场浓缩徐工集团发展经营智慧的演讲另人们印象深刻。徐工集团副总裁陆川在介绍徐工4000吨履带吊时向世人介绍了徐工集团几种方式的“深度融合”发展思路,他的原文说道:“....一种前所未有的深度融合,即科技创新与客户需求、国际资源整合的深度融合。”
徐工集团为中石化“量身定做”的XGC88000便是“深度融合”的典范。其结合用户实际应用工况,运用成熟的技术与工艺,紧密跟随大型工程进行“深度预制”同时展开创新设计,从而达到用户的需求。在这样的思路下,徐工集团填补了中国大型装备制造业一个又一个技术空白。轮式起重机、履带起重机从QAY500到QAY1200;从QUY28000创造的亚洲巅峰到XGC88000的世界奇迹。从20世纪末的与军方合作研发随车起重机,徐工集团追随国家的脚步一路前行。
进入后千亿元时代,徐工集团的“深度融合”发展模式不断取得成功的背后,是徐工集团扎实稳健的行事作风。是各事业部的共同努力,是对重要核心零部件产业的精心投入与经营。徐工集团不断着刷新国内生产大吨位起重机的同时,其配套的油缸部件已经基本实现自主生产,已然实现8吨到1600吨全地面起重机油缸100%全配套。
展望未来,这位低调的工程机械巨人很清楚人们会逐步从最初对中国企业接连突破“世界最大”的惊喜中冷静下来,徐工集团会更深入地融入工程应用和用户需求,不断改革创新进入下一个千亿元时代。
千亿元时代
2013年的2月,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李格正式宣布徐工集团2012年全年营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2003年,徐工集团实现了规模超过100亿,成为行业首个“百亿集团”;2006年以来又取得了连年净增超百亿的发展奇迹,2006年202亿,2007年308亿,2008年408亿,2009年达到505亿,2010年660亿,2011年870亿,2012年突破1000亿。
在工程机械市场急刹车的2011年与2012年里,业界的各种指标箭头就像摔下了悬崖,惊险地进入2013年后便化作一道直角L线,于是市场持续低迷,乱象纷繁。进入2013,低迷在继续,三一和中联的“长沙德比”在继续。徐工集团这家偏居苏鲁交界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小国企俨然已成为一个巨无霸,成为了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第一家真正意义上实现千亿级突破的企业。
1999年是徐工的关键一年,历史也正是在这年埋下伏笔。1999年,徐工的现任掌门人总书记王民董事长走马上任,王民上任后按照国家新型工业化的规划要求,徐工以变革创新、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为核心,对下属的56家二、三、四级单位进行改制剥离,全员上下进行“人事、劳动、分配”三项制度改革,而对国企中最敏感、最关键的人的改革上,徐工立即启动了矛头直指干部作风的七项专项治理,从严治理干部。同年,徐工成功开发了具有国内领先、国际同步水平的第三代装载机,彻底结束了我国高端装载机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掀起了中国行业的技术革命。这年,体制与机制的改革;自主研发高水平的产品同时出现在徐工的历史节点。在危机中寻找机遇,寻求体制与机制的变革;在引进吸收中学习工程机械行业技术之道、经营之道,徐工集团一以贯之。
此后的每一次历史机遇,身为全国第一的徐工集团都是沉着应战。2007年凯雷事件的告终,打破了徐工重组再启动的枷锁;2010年徐工退出与卡特彼勒的合资公司,为企业产品线的延伸铺好了基石,再到后来收购施维英以及最近机构调整的“汉风计划”千亿元时代的徐工与以前一样扎实。
各项配套零部件稳步推进
众所周知,工程机械零部件产业往往有很高的利润空间。长期以来我国工程机械产业倍受零部件受制于人的苦恼。徐工集团对此领域的战略有“拓宽提升工程机械主机产品和核心零部件领域”的发展口号,近期徐工集团旗下的液压件公司从新品研发、技术落地、人才队伍建设等多方面发力,在液压阀产品的研发制造上可圈可点。
徐工集团发展零部件配套经营的思路清晰明确。徐工坚持“中端切入、高端突破、低端补充”的发展规划:以起重机、旋挖钻机、泵车的负载敏感多路阀以及泵车新型主阀组开发为切入点,快速形成产品的差异化;以挖掘机主阀开发为代表,实现核心技术的突破,占领行业竞争的制高点;开发起重机、泵车液控多路阀、集成阀组以及装载机阀,扩展产品系列,实现规模化。
目前,在多路阀项目中,液压件公司已完成起重机100K多路阀的图纸转化、工艺编制,以及96件阀体的加工;完成了自制阀体100K多路阀6台的装配并全部通过研究院的测试;在主机的集成阀组开发上,目前已经完成起重机集成阀组及部分旋挖钻机配套产品的设计;在泵车阀方面,组建专业项目团队,力争完成泵车新型主阀的关键技术突破。
在技术研究方面,液压件公司正对液压阀传统设计技术、试验验证技术、虚拟仿真技术进行专项研究,力争尽快实现技术突破;同时,对阀体机加工、清洗、热能去毛刺、阀总成装配、试验等环节进行研究;下一步针对阀体铸造、阀杆加工等方面进行的研究,将推动液压件公司尽快形成核心制造技术。
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该公司目前已配备技术人员20人,其中引进技术专家1名,在荷兰AMCA公司经过培训的技术人员4名。该公司将继续加大对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力度,力争在2014年打造出40人规模的研发队伍。同时在依托徐工集团收购的欧洲FT、AMCA公司的研发平台上,吸收其技术优势,加大高端液压阀的研发和生产投入,同时加速向高端泵、马达领域布局。该公司致力于成为“成套液压方案解决者”,为徐工集团及国内外工程机械主机企业差异化竞争提供有力的产品和技术支撑。
深度融合式发展
2012年的全球起重机峰会上,一场浓缩徐工集团发展经营智慧的演讲另人们印象深刻。徐工集团副总裁陆川在介绍徐工4000吨履带吊时向世人介绍了徐工集团几种方式的“深度融合”发展思路,他的原文说道:“....一种前所未有的深度融合,即科技创新与客户需求、国际资源整合的深度融合。”
徐工集团为中石化“量身定做”的XGC88000便是“深度融合”的典范。其结合用户实际应用工况,运用成熟的技术与工艺,紧密跟随大型工程进行“深度预制”同时展开创新设计,从而达到用户的需求。在这样的思路下,徐工集团填补了中国大型装备制造业一个又一个技术空白。轮式起重机、履带起重机从QAY500到QAY1200;从QUY28000创造的亚洲巅峰到XGC88000的世界奇迹。从20世纪末的与军方合作研发随车起重机,徐工集团追随国家的脚步一路前行。
进入后千亿元时代,徐工集团的“深度融合”发展模式不断取得成功的背后,是徐工集团扎实稳健的行事作风。是各事业部的共同努力,是对重要核心零部件产业的精心投入与经营。徐工集团不断着刷新国内生产大吨位起重机的同时,其配套的油缸部件已经基本实现自主生产,已然实现8吨到1600吨全地面起重机油缸100%全配套。
展望未来,这位低调的工程机械巨人很清楚人们会逐步从最初对中国企业接连突破“世界最大”的惊喜中冷静下来,徐工集团会更深入地融入工程应用和用户需求,不断改革创新进入下一个千亿元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