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蔡熙教授的著作《当代英美狄更斯学术史研究(1940—2015)》系统梳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英美的狄更斯批评史。该著史料翔实可靠,逻辑建构合理,视野开阔,阐释深微,不少地方闪烁着作者思想的光华,是一部有史料、有思想、有学术价值,前瞻、丰赡、立体的学术史研究专著,彰显了作者融汇中西的学识与功力。
关键词:《当代英美狄更斯学术史研究(1940—2015)》 蔡熙
葛桂录先生认为,学术史研究不是研究成果的资料汇编,应以文献、学术、思想为核心,构成研究的三个层面:有史料的学术史、有思想的学术史、有学术的思想史,建构立体的学术史研究。这是对学术史研究的较高要求,也是对学术史撰述者知识、视野、方法的较大考验。蔡熙教授的《当代英美狄更斯学术史研究(1940—201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1}正是这样一部立体、厚重的学术史研究专著。
《当代英美狄更斯学术史研究(1940—2015)》(以下简称《研究》)是赵炎秋先生主编的《英美狄更斯学术史研究》丛书的第二卷,是蔡熙教授在博士学位论文《当代英美狄更斯学术史研究(1940—2010)》的基础上修改、完善的最终成果。作者从2009年开始潜心研读英美的狄更斯批评原著,到2014年获评“湖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到2016年修订出版该书,可谓良工苦心。全书三十二万五千字,分四章:第一章探讨1940—1959年狄更斯研究的第一次转向;第二章考察1960—1979年“狄更斯产业”的健康发展;第三章考察1980—2015年狄更斯研究后现代批评与传统批评方法的融合互渗;第四章从历史的维度,对“二战”后英美的狄更斯批评进行研究之研究,并从中国文化的立场臧否其得失。
在此就该书的几个特点略抒己见。
一、翔实可靠的史料
文献史料的搜罗考订、编年整理是学术史研究的基础,“有史料的学术史,解决的是学术史研究中‘知其然’的问题”{2}。“二战”至今有关狄更斯的研究论文、专著可谓汗牛充栋。为了史料的客观、真实、经典,作者精心研读了《狄更斯世界》《狄更斯与犯罪》《狄更斯:从匹克威克到董贝》《狄更斯与家庭政治学》《重读城市:重读狄更斯》等百余部英文版狄更斯批评专著;深入细读了《狄更斯:当代评价》《狄更斯的道德艺术》《工匠狄更斯:再现策略》《狄更斯批评家》《狄更斯与20世纪》《狄更斯批评价值》《狄更斯产业:批评视角,1836—2005》等狄更斯研究论文集;细读了乌钠·蒲柏·轩尼诗《狄更斯》、希尔维德·莫诺德《小说家狄更斯》、弗雷德·卡兰普《狄更斯》、彼得·阿克罗伊德《狄更斯》等传记;重点关注了《狄更斯研究》《狄更斯研究年鉴》《狄更斯研究通讯》等狄更斯研究专门杂志的成果;详细了解了哈姆雷·豪斯、多萝西·凡·根特、爱德华·瓦根内克特、菲利普·柯林斯、希尔维瑞·莫诺德、史蒂芬·马库斯、格雷厄姆·史密斯、A.O.J.科克香等二百余人的狄更斯研究,并比照百余年的中国狄更斯研究,对当代西方的狄更斯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审视。
学术史研究“去芜杂的枝蔓和重复的敷衍,留精粹要义和真知灼见是必然的,但也是不容易做到的。它考验我们涉猎的深度和广度,而且也是检验我们学术水准和价值判断的重要环节”{3}。从史料占有的角度来说,《研究》既注重面的广度,又重视史料的代表性;既关注狄更斯研究专家的批评,又涉猎不同职业身份者的研究,读者读后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体现了非常高的学术水准。
二、严谨缜密的思维逻辑
陈平原先生将学术史与各项专门研究之间的关系比喻成“清道夫”與“建筑工”,学术史撰述尤其“抱着深深的敬意”,认为学术史研究是“自清洁”,为专门课题的“大进军”提供可能。{4}当然,这种“清洁”要求工作者具有开阔的学术视野,通过历史的还原与逻辑的推演,将零散的、个性化的批评系统化,展现一个时代的学术研究风貌,挖掘研究对象的文学史、思想史、社会史意义,审视前人批评的得失利弊,构建学术思想、社会思潮的演进史。
在纵向层面,《研究》以时间为序,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英美狄更斯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1940—1959年狄更斯研究的转向期,1960—1979年“狄更斯产业”的发展期,1980—2015年狄更斯批评的融合期。这一梳理既展现了狄更斯研究从业余批评走向职业批评,从传统批评走向后现代批评,后现代批评与传统批评走向融合的发展轨迹,又将狄更斯研究纳入世界学术史、思想史发展演变之中,同时也符合中国读者对当代史分期的认知。在横向层面,《研究》以批评方法为线,将1940—1959年的狄更斯研究分成对狄更斯的定位、形式主义批评、传记批评三大主题;将1960—1979年的狄更斯研究分成主题研究、形式主义批评、影响研究、心理批评、原型批评、综合批评六大主题进行梳理,通过对狄更斯研究专家菲利普·柯林斯、希尔维瑞·莫诺德、史蒂芬·马库斯、爱德华·瓦根内克特、格雷厄姆·史密斯研究成果的述评,对狄更斯逝世一百周年成果的梳理,呈现“狄更斯产业”健康发展的整体风貌。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三十多年,是狄更斯研究的繁荣时期,多元理论话语,如解构主义、接受理论、新历史主义、女性主义、文化批评、后殖民主义批评进入狄更斯研究领域,传统批评成果不断问世,批评方法日趋多元化,批评专著、传记、论文数以万计。《研究》从后现代批评与传统批评两方面进行梳理,突出三个主流批评倾向:马克思主义批评、心理批评和女性主义批评。狄更斯是颇受争议的作家,最后,作者对狄更斯学术史上争议较多的问题进行探究,如狄更斯与现代性、狄更斯与现实主义、狄更斯的“异托邦”空间、狄更斯研究的道德批评传统等,彰显中国文化的立场。
通过历时性与共时性相结合的梳理厘定,包含辩证理性的逻辑构建,《研究》清晰地勾勒出当代英美狄更斯学术研究的真实图景,呈现出诸多启人深思的问题。
三、思想史与学术史的融合
“学术史课题必须要放置到思想史语境才能得到有效和深入的阐释。”“在具体研究中,首先根据批评文本的论证逻辑归纳和分析批评的内容、策略、特征和意义,然后从文本语境拓展至思想史语境,由内到外,层层‘深挖’,以期揭示批评家对外国作家评述及‘声望’利用的深层次原因,从而在思想史语境中深刻理解其学术史价值。这是一个从学术史到思想史再到学术史的阐释和认知过程。”{5}20世纪是文学批评的世纪,各种文艺理论、批评方法异彩纷呈,尤其是经过了解构主义风潮之后,经典被无情解构,又不断地“自我翻新”,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创见谈何容易。 深入详赡的史料占有,加之辩证理性的学术思维,让《研究》涌现出一系列富有理论个性的观点。如梳理1940—1959年的狄更斯研究,作者认为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末,狄更斯研究发生第一次转向,一是学术界对待狄更斯的态度发生明显变化,从“二战”前狄更斯爱好者对狄更斯的评价太高,没有看到其艺术风格的重大缺陷,到“二战”后评价立场为之一变;二是狄更斯研究从业余批评走向职业批评。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在战火纷飞的时代,英国鼓励大众在狄更斯的小说中寻找慰藉,狄更斯的作品又一次成为与毁灭英国的生活方式做斗争的工具;二是受学院派批评的重大影响。20世纪50年代晚期,牛津、剑桥、哈佛、耶鲁等上百所高等教育机构的学者开始像对待莎士比亚、弥尔顿、乔叟等一样对待狄更斯。关于后现代批评方法对狄更斯研究的影响,作者认为“解构主义解读颠覆了对狄更斯的传统看法,使狄更斯及其作品的价值呈现出多元性、开放性和动态性,丰富了对狄更斯的解读。但是它的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它割裂了文学与生活的诗意关联;另一方面,它过于强调不确定性,使文学阐释陷入了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泥潭”。分析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本雅明的狄更斯研究,作者认为“在本雅明之前,传统批评将狄更斯与现实主义联系在一起。本雅明的《拱廊街计划》用文学蒙太奇的方法探索狄更斯、城市化以及资本主义发展之间的关系,从经验、记忆、闲逛等维度发现了狄更斯的现代性,重铸了狄更斯的形象,即狄更斯的小说用具有碎片意义的话语表述了现代城市经验的非连续性、转瞬即逝性和记忆的空间化,洞悉了现代性的本质”。分析“狄更斯产业”繁荣,作者认为,西方的狄更斯研究自始至终从学术学理层面进行深入探究挖潜,以其独立自由的学术精神、开放争鸣的学术姿态从多方面揭示了狄更斯的价值与意义,彰显了文学自身的独立价值和艺术魅力,在众声喧哗中形成多元对峙的局面。比较我国百年狄更斯研究,以社会政治诉求为主导的价值取向,导致我国百年狄更斯研究的一体化,狄更斯成为现实主义的标杆。要提升中国的狄更斯研究水平,须远离侈谈理论轻视文本的倾向,从自己的独特体悟中批评文学作品,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
作為一本深入探究当代英美狄更斯学术史研究的专著,《研究》史料翔实可靠,逻辑建构合理,视野开阔,阐释深微,不少地方闪烁着思想的光华,其开拓性毋庸置疑。可以说,《当代英美狄更斯学术史研究(1940—2015)》是一部有史料、有思想、有学术价值的立体、厚重的学术史研究专著,彰显了作者融汇中西的学识与功力。
{1} 蔡熙:《当代英美狄更斯学术史研究(1940-201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
{2}{5} 葛桂录:《含英咀华——葛桂录教授讲中英文学关系》,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年版。
{3} 陈众议:《塞万提斯学术史研究》,译林出版社2014年版。
{4} 陈平原:《“清道夫”与“建筑工”》,《云梦学刊》2005年第3期。
关键词:《当代英美狄更斯学术史研究(1940—2015)》 蔡熙
葛桂录先生认为,学术史研究不是研究成果的资料汇编,应以文献、学术、思想为核心,构成研究的三个层面:有史料的学术史、有思想的学术史、有学术的思想史,建构立体的学术史研究。这是对学术史研究的较高要求,也是对学术史撰述者知识、视野、方法的较大考验。蔡熙教授的《当代英美狄更斯学术史研究(1940—201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1}正是这样一部立体、厚重的学术史研究专著。
《当代英美狄更斯学术史研究(1940—2015)》(以下简称《研究》)是赵炎秋先生主编的《英美狄更斯学术史研究》丛书的第二卷,是蔡熙教授在博士学位论文《当代英美狄更斯学术史研究(1940—2010)》的基础上修改、完善的最终成果。作者从2009年开始潜心研读英美的狄更斯批评原著,到2014年获评“湖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到2016年修订出版该书,可谓良工苦心。全书三十二万五千字,分四章:第一章探讨1940—1959年狄更斯研究的第一次转向;第二章考察1960—1979年“狄更斯产业”的健康发展;第三章考察1980—2015年狄更斯研究后现代批评与传统批评方法的融合互渗;第四章从历史的维度,对“二战”后英美的狄更斯批评进行研究之研究,并从中国文化的立场臧否其得失。
在此就该书的几个特点略抒己见。
一、翔实可靠的史料
文献史料的搜罗考订、编年整理是学术史研究的基础,“有史料的学术史,解决的是学术史研究中‘知其然’的问题”{2}。“二战”至今有关狄更斯的研究论文、专著可谓汗牛充栋。为了史料的客观、真实、经典,作者精心研读了《狄更斯世界》《狄更斯与犯罪》《狄更斯:从匹克威克到董贝》《狄更斯与家庭政治学》《重读城市:重读狄更斯》等百余部英文版狄更斯批评专著;深入细读了《狄更斯:当代评价》《狄更斯的道德艺术》《工匠狄更斯:再现策略》《狄更斯批评家》《狄更斯与20世纪》《狄更斯批评价值》《狄更斯产业:批评视角,1836—2005》等狄更斯研究论文集;细读了乌钠·蒲柏·轩尼诗《狄更斯》、希尔维德·莫诺德《小说家狄更斯》、弗雷德·卡兰普《狄更斯》、彼得·阿克罗伊德《狄更斯》等传记;重点关注了《狄更斯研究》《狄更斯研究年鉴》《狄更斯研究通讯》等狄更斯研究专门杂志的成果;详细了解了哈姆雷·豪斯、多萝西·凡·根特、爱德华·瓦根内克特、菲利普·柯林斯、希尔维瑞·莫诺德、史蒂芬·马库斯、格雷厄姆·史密斯、A.O.J.科克香等二百余人的狄更斯研究,并比照百余年的中国狄更斯研究,对当代西方的狄更斯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审视。
学术史研究“去芜杂的枝蔓和重复的敷衍,留精粹要义和真知灼见是必然的,但也是不容易做到的。它考验我们涉猎的深度和广度,而且也是检验我们学术水准和价值判断的重要环节”{3}。从史料占有的角度来说,《研究》既注重面的广度,又重视史料的代表性;既关注狄更斯研究专家的批评,又涉猎不同职业身份者的研究,读者读后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体现了非常高的学术水准。
二、严谨缜密的思维逻辑
陈平原先生将学术史与各项专门研究之间的关系比喻成“清道夫”與“建筑工”,学术史撰述尤其“抱着深深的敬意”,认为学术史研究是“自清洁”,为专门课题的“大进军”提供可能。{4}当然,这种“清洁”要求工作者具有开阔的学术视野,通过历史的还原与逻辑的推演,将零散的、个性化的批评系统化,展现一个时代的学术研究风貌,挖掘研究对象的文学史、思想史、社会史意义,审视前人批评的得失利弊,构建学术思想、社会思潮的演进史。
在纵向层面,《研究》以时间为序,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英美狄更斯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1940—1959年狄更斯研究的转向期,1960—1979年“狄更斯产业”的发展期,1980—2015年狄更斯批评的融合期。这一梳理既展现了狄更斯研究从业余批评走向职业批评,从传统批评走向后现代批评,后现代批评与传统批评走向融合的发展轨迹,又将狄更斯研究纳入世界学术史、思想史发展演变之中,同时也符合中国读者对当代史分期的认知。在横向层面,《研究》以批评方法为线,将1940—1959年的狄更斯研究分成对狄更斯的定位、形式主义批评、传记批评三大主题;将1960—1979年的狄更斯研究分成主题研究、形式主义批评、影响研究、心理批评、原型批评、综合批评六大主题进行梳理,通过对狄更斯研究专家菲利普·柯林斯、希尔维瑞·莫诺德、史蒂芬·马库斯、爱德华·瓦根内克特、格雷厄姆·史密斯研究成果的述评,对狄更斯逝世一百周年成果的梳理,呈现“狄更斯产业”健康发展的整体风貌。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三十多年,是狄更斯研究的繁荣时期,多元理论话语,如解构主义、接受理论、新历史主义、女性主义、文化批评、后殖民主义批评进入狄更斯研究领域,传统批评成果不断问世,批评方法日趋多元化,批评专著、传记、论文数以万计。《研究》从后现代批评与传统批评两方面进行梳理,突出三个主流批评倾向:马克思主义批评、心理批评和女性主义批评。狄更斯是颇受争议的作家,最后,作者对狄更斯学术史上争议较多的问题进行探究,如狄更斯与现代性、狄更斯与现实主义、狄更斯的“异托邦”空间、狄更斯研究的道德批评传统等,彰显中国文化的立场。
通过历时性与共时性相结合的梳理厘定,包含辩证理性的逻辑构建,《研究》清晰地勾勒出当代英美狄更斯学术研究的真实图景,呈现出诸多启人深思的问题。
三、思想史与学术史的融合
“学术史课题必须要放置到思想史语境才能得到有效和深入的阐释。”“在具体研究中,首先根据批评文本的论证逻辑归纳和分析批评的内容、策略、特征和意义,然后从文本语境拓展至思想史语境,由内到外,层层‘深挖’,以期揭示批评家对外国作家评述及‘声望’利用的深层次原因,从而在思想史语境中深刻理解其学术史价值。这是一个从学术史到思想史再到学术史的阐释和认知过程。”{5}20世纪是文学批评的世纪,各种文艺理论、批评方法异彩纷呈,尤其是经过了解构主义风潮之后,经典被无情解构,又不断地“自我翻新”,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创见谈何容易。 深入详赡的史料占有,加之辩证理性的学术思维,让《研究》涌现出一系列富有理论个性的观点。如梳理1940—1959年的狄更斯研究,作者认为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末,狄更斯研究发生第一次转向,一是学术界对待狄更斯的态度发生明显变化,从“二战”前狄更斯爱好者对狄更斯的评价太高,没有看到其艺术风格的重大缺陷,到“二战”后评价立场为之一变;二是狄更斯研究从业余批评走向职业批评。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在战火纷飞的时代,英国鼓励大众在狄更斯的小说中寻找慰藉,狄更斯的作品又一次成为与毁灭英国的生活方式做斗争的工具;二是受学院派批评的重大影响。20世纪50年代晚期,牛津、剑桥、哈佛、耶鲁等上百所高等教育机构的学者开始像对待莎士比亚、弥尔顿、乔叟等一样对待狄更斯。关于后现代批评方法对狄更斯研究的影响,作者认为“解构主义解读颠覆了对狄更斯的传统看法,使狄更斯及其作品的价值呈现出多元性、开放性和动态性,丰富了对狄更斯的解读。但是它的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它割裂了文学与生活的诗意关联;另一方面,它过于强调不确定性,使文学阐释陷入了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泥潭”。分析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本雅明的狄更斯研究,作者认为“在本雅明之前,传统批评将狄更斯与现实主义联系在一起。本雅明的《拱廊街计划》用文学蒙太奇的方法探索狄更斯、城市化以及资本主义发展之间的关系,从经验、记忆、闲逛等维度发现了狄更斯的现代性,重铸了狄更斯的形象,即狄更斯的小说用具有碎片意义的话语表述了现代城市经验的非连续性、转瞬即逝性和记忆的空间化,洞悉了现代性的本质”。分析“狄更斯产业”繁荣,作者认为,西方的狄更斯研究自始至终从学术学理层面进行深入探究挖潜,以其独立自由的学术精神、开放争鸣的学术姿态从多方面揭示了狄更斯的价值与意义,彰显了文学自身的独立价值和艺术魅力,在众声喧哗中形成多元对峙的局面。比较我国百年狄更斯研究,以社会政治诉求为主导的价值取向,导致我国百年狄更斯研究的一体化,狄更斯成为现实主义的标杆。要提升中国的狄更斯研究水平,须远离侈谈理论轻视文本的倾向,从自己的独特体悟中批评文学作品,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
作為一本深入探究当代英美狄更斯学术史研究的专著,《研究》史料翔实可靠,逻辑建构合理,视野开阔,阐释深微,不少地方闪烁着思想的光华,其开拓性毋庸置疑。可以说,《当代英美狄更斯学术史研究(1940—2015)》是一部有史料、有思想、有学术价值的立体、厚重的学术史研究专著,彰显了作者融汇中西的学识与功力。
{1} 蔡熙:《当代英美狄更斯学术史研究(1940-201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
{2}{5} 葛桂录:《含英咀华——葛桂录教授讲中英文学关系》,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年版。
{3} 陈众议:《塞万提斯学术史研究》,译林出版社2014年版。
{4} 陈平原:《“清道夫”与“建筑工”》,《云梦学刊》200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