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来看,农村经济仍是制约当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本文从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制约因素出发,简要提出了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三农问题 农村经济 制约 问题
一、前言
在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从我国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大局出发,高屋建瓴、深刻精辟阐述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具有方向性和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同时提出明确要求。李克强总理在讲话中深入分析了农业和农村工作形势,并就依靠改革创新推进农业现代化、更好履行政府“三农”工作职责等重点任务作出具体部署。
会议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一定要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整个大局就有保障,各项工作都会比较主动。我们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始终把“三农”工作牢牢抓住、紧紧抓好。
二、“三农问题”分析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三农问题”独立地描述是指广大乡村区域,只能以种植、养殖生产业为主,身份为农民的大部分国民的生存状态的改善与产业发展以及社会进步问题。系统的描述是指21世纪的中国,历史形成二元社会中,城市现代化,二、三产业发展,城市居民的殷实,受制于农村的进步、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小康相对滞后的问题。中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且不论质的提升,仅从量上考察,中国的重大经济问题都依赖于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突破。“三农问题”实质是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同步问题,结构不协调问题。
三、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农村经济发展较快,但由于底子薄、基础弱、包袱重,在发展中仍遇到许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
良好的基础设施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首要条件。但目前许多农村地方的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道路交通、供水供电、农田水利等各方面条件还比较差。一是水利设施抗灾能力弱,大量的塘堰水库沟渠等水利设施投入不足,年久失修,抗旱、排涝设施老化,渠道淤塞,病险水库面大,农业抗灾能力弱。二是标准化农田比例不高,综合生产效益低,难以形成农业规模经营。大部分山区部分镇、村规范的公路都很少,只有残缺不全的“断头路、泥巴路”,农村的资源优势很难转变为经济优势;农村供水网络、医疗网络和信息网络的建设才刚刚起步,农民生产生活仍然十分困难,农业基础薄弱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
(二)农业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低下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产品供求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市场需求向多样化、高品质方向转变,农业结构越来越显得不合理。
1.从农村整体经济结构看,农业产业比较单一。就贵州省威宁县来说,主要以传统的玉米、马铃薯种植为主。许多农民不愿向畜产品、水产品、蔬菜、水果、花卉等具有价格竞争优势的高效农产品转型,由于种植业产品价格较低,附加值不高,比较效益低下,难以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
2.结构调整与区域经济布局的结合点把握不够,规模经营没有形成气候。目前,许多地方经济结构调整在产业分布、选择优良品种等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与农村经济区域化布局的结合点还把握不够,“一地一品”、“一区一业”等专业化政策实施还不到位,土地连片生产没有形成规模,农产品基地建设没有大的突破,农业生产分散性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农村经济发展难以形成合力,规模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
3.市场对农业资源的配置作用不明显。从农业内部结构看,部分镇、村由于市场对农业资源配置作用没有明显发挥,资源利用不合理问题相当突出,土地、资金、劳动力等农村经济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利用,说明市场对农业资源的配置作用没有得到较好发挥,影响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不利于农村市场经济建设。
(三)农村人才缺乏,制约经济发展
农村经济的发展关键在于人,特别是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农村的发展需要人才,但又缺少人才。主要體现在:
1.劳动力素质较低。由于农业的经济效益较低,造成大批农民从农村流向城市,特别是年轻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农民,留在农村的大多数是老弱妇幼或是在城市中缺乏竞争能力的人。农村中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思想观念比较落后,市场意识不强;同时,他们接收外界信息能力较弱,不善于利用农业科技。
2.基层干部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目前,在基层干部中,还有许多是在农村成长起来的老干部,他们文化偏低,不善于开展农村经济工作,缺乏引导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对新形势下如何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认识不足;另一方面,有些基层干部,整天忙于应付日常事务,精力难以集中到沟通、引导农民转变观念上来;部分镇、村干部待遇偏低,工作积极性不高。这些因素都严重地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城乡二元结构有待改变
中国大部分地区不仅是二元经济结构,而且是二元体制结构,这是城乡差距扩大的根本原因。目前的城乡二元结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在户籍制度方面,把全县人口分成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进城的农民在就业和子女教育等方面都不能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权利。在就业制度方面,虽然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进城农民不公平、甚至歧视性的政策仍然大量存在。如在社会保障制度方面,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像失业保障制度、医疗保障制度等主要是针对城市居民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非常薄弱,城镇社会保障制度也没有考虑进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农民工在劳动条件、居住环境、工伤保险等方面都不能享受到与城市职工相同的待遇。在公共财政制度方面,目前农村基本上享受不到公共财政。例如目前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主要由县乡政府承担;农村基础设施如乡村公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等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农民自己筹资来建设。
(五)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僵化
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率先起步并不断得到深化,而政治体制改革基本上没有实质性进展,严重地制约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表现出的问题和原因:其一,乡镇政府机构膨胀、人浮于事,债务负担沉重。由于行政管理职能过于细化,党委、政府、人大、纪检、武装部“五大班子”齐全,财政、工商、国土、农技、林业、水利等“七所八站”一样不缺。近年虽然进行了乡政府机构改革,精简了一部分人员,但机构膨胀、人浮于事的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取消农业税以后,农民的负担减轻了,但乡镇政府的财政需求不能得到满足,乡镇财政普遍困难,债务负担沉重。其二,农民的各项权利得不到保障。虽然基层民主政治的框架已经建立,但是由于体制创新乏力,以及传统“官本位”思想的束缚,民主监督流于形式,农民的选举权、监督权等都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以上皆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只有从根本出发,解决制约发展的问题,才能更好地服务新时期的“三农”工作,解决农民生产生活的一系列问题。从长远来看,只有切实改进农村基础设施环境,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把农业发展与解决农民生存基础问题相结合,把发展农村经济与改造农村生态环境相结合,把发展农民人口素质与塑造农村人文环境相结合,才能使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作者简介:李诗媛(1989-),汉族,贵州纳雍人,本科毕业于贵州财经学院,任职于中国贵州省威宁自治县委办公室,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
【关键词】三农问题 农村经济 制约 问题
一、前言
在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从我国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大局出发,高屋建瓴、深刻精辟阐述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具有方向性和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同时提出明确要求。李克强总理在讲话中深入分析了农业和农村工作形势,并就依靠改革创新推进农业现代化、更好履行政府“三农”工作职责等重点任务作出具体部署。
会议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一定要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整个大局就有保障,各项工作都会比较主动。我们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始终把“三农”工作牢牢抓住、紧紧抓好。
二、“三农问题”分析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三农问题”独立地描述是指广大乡村区域,只能以种植、养殖生产业为主,身份为农民的大部分国民的生存状态的改善与产业发展以及社会进步问题。系统的描述是指21世纪的中国,历史形成二元社会中,城市现代化,二、三产业发展,城市居民的殷实,受制于农村的进步、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小康相对滞后的问题。中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且不论质的提升,仅从量上考察,中国的重大经济问题都依赖于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突破。“三农问题”实质是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同步问题,结构不协调问题。
三、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农村经济发展较快,但由于底子薄、基础弱、包袱重,在发展中仍遇到许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
良好的基础设施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首要条件。但目前许多农村地方的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道路交通、供水供电、农田水利等各方面条件还比较差。一是水利设施抗灾能力弱,大量的塘堰水库沟渠等水利设施投入不足,年久失修,抗旱、排涝设施老化,渠道淤塞,病险水库面大,农业抗灾能力弱。二是标准化农田比例不高,综合生产效益低,难以形成农业规模经营。大部分山区部分镇、村规范的公路都很少,只有残缺不全的“断头路、泥巴路”,农村的资源优势很难转变为经济优势;农村供水网络、医疗网络和信息网络的建设才刚刚起步,农民生产生活仍然十分困难,农业基础薄弱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
(二)农业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低下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产品供求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市场需求向多样化、高品质方向转变,农业结构越来越显得不合理。
1.从农村整体经济结构看,农业产业比较单一。就贵州省威宁县来说,主要以传统的玉米、马铃薯种植为主。许多农民不愿向畜产品、水产品、蔬菜、水果、花卉等具有价格竞争优势的高效农产品转型,由于种植业产品价格较低,附加值不高,比较效益低下,难以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
2.结构调整与区域经济布局的结合点把握不够,规模经营没有形成气候。目前,许多地方经济结构调整在产业分布、选择优良品种等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与农村经济区域化布局的结合点还把握不够,“一地一品”、“一区一业”等专业化政策实施还不到位,土地连片生产没有形成规模,农产品基地建设没有大的突破,农业生产分散性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农村经济发展难以形成合力,规模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
3.市场对农业资源的配置作用不明显。从农业内部结构看,部分镇、村由于市场对农业资源配置作用没有明显发挥,资源利用不合理问题相当突出,土地、资金、劳动力等农村经济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利用,说明市场对农业资源的配置作用没有得到较好发挥,影响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不利于农村市场经济建设。
(三)农村人才缺乏,制约经济发展
农村经济的发展关键在于人,特别是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农村的发展需要人才,但又缺少人才。主要體现在:
1.劳动力素质较低。由于农业的经济效益较低,造成大批农民从农村流向城市,特别是年轻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农民,留在农村的大多数是老弱妇幼或是在城市中缺乏竞争能力的人。农村中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思想观念比较落后,市场意识不强;同时,他们接收外界信息能力较弱,不善于利用农业科技。
2.基层干部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目前,在基层干部中,还有许多是在农村成长起来的老干部,他们文化偏低,不善于开展农村经济工作,缺乏引导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对新形势下如何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认识不足;另一方面,有些基层干部,整天忙于应付日常事务,精力难以集中到沟通、引导农民转变观念上来;部分镇、村干部待遇偏低,工作积极性不高。这些因素都严重地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城乡二元结构有待改变
中国大部分地区不仅是二元经济结构,而且是二元体制结构,这是城乡差距扩大的根本原因。目前的城乡二元结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在户籍制度方面,把全县人口分成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进城的农民在就业和子女教育等方面都不能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权利。在就业制度方面,虽然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进城农民不公平、甚至歧视性的政策仍然大量存在。如在社会保障制度方面,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像失业保障制度、医疗保障制度等主要是针对城市居民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非常薄弱,城镇社会保障制度也没有考虑进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农民工在劳动条件、居住环境、工伤保险等方面都不能享受到与城市职工相同的待遇。在公共财政制度方面,目前农村基本上享受不到公共财政。例如目前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主要由县乡政府承担;农村基础设施如乡村公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等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农民自己筹资来建设。
(五)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僵化
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率先起步并不断得到深化,而政治体制改革基本上没有实质性进展,严重地制约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表现出的问题和原因:其一,乡镇政府机构膨胀、人浮于事,债务负担沉重。由于行政管理职能过于细化,党委、政府、人大、纪检、武装部“五大班子”齐全,财政、工商、国土、农技、林业、水利等“七所八站”一样不缺。近年虽然进行了乡政府机构改革,精简了一部分人员,但机构膨胀、人浮于事的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取消农业税以后,农民的负担减轻了,但乡镇政府的财政需求不能得到满足,乡镇财政普遍困难,债务负担沉重。其二,农民的各项权利得不到保障。虽然基层民主政治的框架已经建立,但是由于体制创新乏力,以及传统“官本位”思想的束缚,民主监督流于形式,农民的选举权、监督权等都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以上皆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只有从根本出发,解决制约发展的问题,才能更好地服务新时期的“三农”工作,解决农民生产生活的一系列问题。从长远来看,只有切实改进农村基础设施环境,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把农业发展与解决农民生存基础问题相结合,把发展农村经济与改造农村生态环境相结合,把发展农民人口素质与塑造农村人文环境相结合,才能使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作者简介:李诗媛(1989-),汉族,贵州纳雍人,本科毕业于贵州财经学院,任职于中国贵州省威宁自治县委办公室,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