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9月我国公布了首批300名抗日英烈名录,我的父亲武士敏也在其中。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我的父亲离开我们也已经74年了。那时我们年幼无知,对他的戎马生涯知道得很少,但是儿时的几件事却让我记忆深刻。
父亲对于生活的态度是严肃的。旧社会的军人很多都是三妻四妾,就连父亲的部下,有的团长都是一妻三妾。可我父亲却只有我母亲一人,而且是个没有文化的农村妇女。听母亲说,那时也有人给撮合,女子既年轻又漂亮,可我父亲都一口回绝了。他深知这会给家庭、子女带来不良影响,也对不起相濡以沫的妻子。我经常见到有些太太来我家向我母亲诉说因家庭不和带来的痛苦,而我们的家庭是和睦的。父亲虽说是军人,但从不说粗话,对我总是和颜悦色,对母亲则是相敬如宾。
父亲对祖母是很孝敬的。记得我们在潼关时,父亲任警备司令,生活安定下来后,立即从老家柴沟堡接祖母和我们一起共享天伦之乐。父亲早出晚归,每晚回家后一定到祖母的房间和老人聊聊天;有好吃的,必先让自己的母亲吃。祖母患半身不遂,一只胳膊不能动,父亲每晚都会亲自给她按摩,用煮好的药水搓、擦。祖母总是笑呵呵的,为有这么个好儿子而自豪。
父亲要求母亲一定要勤俭持家,要求我们从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从不许别人喊我们少爷、小姐,因此父亲的勤务兵都喊我们的名字,我们也称呼他们叔叔。从潼关到西安,我们一直是租房住,后来杨虎城将军送给我父亲一处房子,从此我们就住在这所房子里,直到1958年我母亲离开西安。当时还有一部小汽车,专供父亲使用,但父亲从不让我们坐,就是下雨天,我们也是步行上学、回家,他绝不允许我们有优越感。
我母亲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她对哥哥百般溺爱,而对我管得很严,经常说女孩子不能这样、不能那样。可父亲和母亲却不同,每当母亲斥责我时,他总是好言相劝,给母亲讲重男轻女的危害,经常说男女都一样。母亲在父亲的耐心、劝说下,对我也逐渐宽容了。父亲对哥哥却很严格,对他的过错从不放过。哥哥从小就怕父亲,而我觉得父亲是慈祥的。在我的记忆里,我们家是慈父严母,但有一次我却受到了父亲的责备。我10岁那年祖母去世,我们送祖母的灵柩回老家安葬完毕后,返回北京住在旅馆里。父亲的—位好友带着他的女儿来看望我们。他女儿打扮得很时髦,可嘴唇却是个兔唇,还不时从皮包里拿出一面小镜子照了又照,我看着觉得很好笑,忍不住笑出了声。这时父亲很严肃地推了我一把,吓得我闭住了嘴。客人走后,父亲教育我,不能讥笑别人的短处,尤其是对有缺陷的人。这件事一直铭刻在我心里,在工作中,我对有缺陷的学生总是抱着同情心尽力去帮助他们。
使我难忘的是,我刚入初中,抗战爆发,西安遭到日机的轰炸,父亲带领部队早已开赴前线,我们全家迁到岐山。岐山是个小镇,只有一所小学校,哥哥外出读书,我则辍学在家。1940年父亲从前线返家,看到此情况就劝说母亲,女孩子也要读书,不能耽误,否则将来只能依靠别人而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在重返前线时,他把我带到西安,但因西安的中学为避开日机轰炸都外迁了,他又设法把我送到三原读书。我能承担老师的工作,这也多亏了父亲。
那次我和父亲在西安住了几天,有人请看戏他也带我去了。那天演的是评剧《珍珠衫》,戏的内容和演员的表情迎合了一部分人,表现得有些低级不健康。戏只看了三分之一,父亲就带我走出了戏院。他对我说:“这种戏对你们年轻人是不会有益处的,以后不要看。”这是我和父亲最后相聚的日子,也是父亲最后对我进行的一次教诲。
1941年,在山西沁水一带的抗日前线,父亲为国捐躯,时年49岁,从此我们再也看不到慈祥的父亲了。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我写此文纪念我的父亲。
父亲对于生活的态度是严肃的。旧社会的军人很多都是三妻四妾,就连父亲的部下,有的团长都是一妻三妾。可我父亲却只有我母亲一人,而且是个没有文化的农村妇女。听母亲说,那时也有人给撮合,女子既年轻又漂亮,可我父亲都一口回绝了。他深知这会给家庭、子女带来不良影响,也对不起相濡以沫的妻子。我经常见到有些太太来我家向我母亲诉说因家庭不和带来的痛苦,而我们的家庭是和睦的。父亲虽说是军人,但从不说粗话,对我总是和颜悦色,对母亲则是相敬如宾。
父亲对祖母是很孝敬的。记得我们在潼关时,父亲任警备司令,生活安定下来后,立即从老家柴沟堡接祖母和我们一起共享天伦之乐。父亲早出晚归,每晚回家后一定到祖母的房间和老人聊聊天;有好吃的,必先让自己的母亲吃。祖母患半身不遂,一只胳膊不能动,父亲每晚都会亲自给她按摩,用煮好的药水搓、擦。祖母总是笑呵呵的,为有这么个好儿子而自豪。
父亲要求母亲一定要勤俭持家,要求我们从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从不许别人喊我们少爷、小姐,因此父亲的勤务兵都喊我们的名字,我们也称呼他们叔叔。从潼关到西安,我们一直是租房住,后来杨虎城将军送给我父亲一处房子,从此我们就住在这所房子里,直到1958年我母亲离开西安。当时还有一部小汽车,专供父亲使用,但父亲从不让我们坐,就是下雨天,我们也是步行上学、回家,他绝不允许我们有优越感。
我母亲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她对哥哥百般溺爱,而对我管得很严,经常说女孩子不能这样、不能那样。可父亲和母亲却不同,每当母亲斥责我时,他总是好言相劝,给母亲讲重男轻女的危害,经常说男女都一样。母亲在父亲的耐心、劝说下,对我也逐渐宽容了。父亲对哥哥却很严格,对他的过错从不放过。哥哥从小就怕父亲,而我觉得父亲是慈祥的。在我的记忆里,我们家是慈父严母,但有一次我却受到了父亲的责备。我10岁那年祖母去世,我们送祖母的灵柩回老家安葬完毕后,返回北京住在旅馆里。父亲的—位好友带着他的女儿来看望我们。他女儿打扮得很时髦,可嘴唇却是个兔唇,还不时从皮包里拿出一面小镜子照了又照,我看着觉得很好笑,忍不住笑出了声。这时父亲很严肃地推了我一把,吓得我闭住了嘴。客人走后,父亲教育我,不能讥笑别人的短处,尤其是对有缺陷的人。这件事一直铭刻在我心里,在工作中,我对有缺陷的学生总是抱着同情心尽力去帮助他们。
使我难忘的是,我刚入初中,抗战爆发,西安遭到日机的轰炸,父亲带领部队早已开赴前线,我们全家迁到岐山。岐山是个小镇,只有一所小学校,哥哥外出读书,我则辍学在家。1940年父亲从前线返家,看到此情况就劝说母亲,女孩子也要读书,不能耽误,否则将来只能依靠别人而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在重返前线时,他把我带到西安,但因西安的中学为避开日机轰炸都外迁了,他又设法把我送到三原读书。我能承担老师的工作,这也多亏了父亲。
那次我和父亲在西安住了几天,有人请看戏他也带我去了。那天演的是评剧《珍珠衫》,戏的内容和演员的表情迎合了一部分人,表现得有些低级不健康。戏只看了三分之一,父亲就带我走出了戏院。他对我说:“这种戏对你们年轻人是不会有益处的,以后不要看。”这是我和父亲最后相聚的日子,也是父亲最后对我进行的一次教诲。
1941年,在山西沁水一带的抗日前线,父亲为国捐躯,时年49岁,从此我们再也看不到慈祥的父亲了。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我写此文纪念我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