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课程标准》的出台,一方面为音乐教师明确了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又对音乐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进行了重新定位,行进在教改征途中的我,出现了很多困惑,也引发了对音乐教学的种种思考。 过去,我记忆中的音乐教学模式是封闭的,学生总是围着老师转,老师则是围着教材转。就像裹了脚的女人,走起路来特别费劲。如今,音乐课堂“活”了起来,许多新观念,新方法正冲击着我们传统的音乐教学观念。
《音乐课程标准》要求音乐教师要有开阔的视野,丰富的知识,扎实的基本功,建立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以小组合作、以音乐实践和探索研究为方式、手段,以培养创新和创编能力为目标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让音乐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乐园,让音乐课更加焕发其独特的魅力,以实施素质教育。通过探讨研究总结以下几点:
一、树立开放的教材观,激发音乐学习兴趣
以往的音乐教学总是学生围着老师转,老师围着教材转,教学模式是千篇一律,内容是歌曲与欣赏。如今社会在不断发展,它赋予了教材发展性、时代性、丰富性特征,并非一成不变的。教育专家编制教材是为了对教师提供明确的教学目标,学习框架,提供可以利用的资源,是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服务的。因此,教材是需要我们去筛选、修饰和创新的资源,而不能局限、拘泥于教材,应充分激发我们自身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在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要摒弃现有音乐教材资源中那些不合时宜的音乐作品,自主地在广阔地资源中重新选择或组合教学素材、教育资源,从而树立起具有时代性的、开放性的教材观。
二、从单元主题、学习目标入手选材,激发音乐学习兴趣
选择音乐教学素材并不是毫无目标的、纷繁杂乱的音乐作品的堆积,每单元都有一个音乐主题、学习目标,我们选择教材之前首先要研究本单元的主题、学习目标,然后再紧紧围绕主题、目标展开筛选。老师只有对教学目标准确把握,对单元主题、教材内容的充分理解,明确这节课要着重培养学生哪一方面的音乐能力,然后从其它音乐资源中选取相关地音乐教学作品,这样所选出来地音乐作品才适用于本节课的教学,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记得在教学苏教版《森林中的回声》一课时,通过研究教材把学习目标确定为通过力度的丰富变化来表现森林中优美的回声。根据此目标选取了以下开放性内容,无伴奏合唱《回声》,合唱里面忽高忽低、忽强忽弱的回声让学生有好像置身于山谷中那种美妙的感觉,课前音乐又选取了门德尔松优美的《春之歌》,通过聆听让学生感知大森林的幽静与回声的强弱变化,为进一步演唱表现好《森林中的回声》服务,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实践证明学习效果很好。
三、从不同类型、风格入手选材,激发音乐学习兴趣
大街上、校园里随处都会看到一些学生模仿着一些明星的装扮,哼着《菊花台》、《双节棍》等流行歌曲,可以看出,他们感兴趣的是流行音乐,是一些快节奏有动感的音乐,而对音乐课上我们反复教唱、费尽心思讲解的乐曲却不为所动,甚至听而不闻。我们通过调查、分析发现,他们并不是对音乐课不感兴趣,而是对音乐内容不感兴趣。我们的音乐教材内容虽然详细丰富,表现与实践、感受与鉴赏、活动与创造等面面俱到,但我们的音乐课本教材中大量优秀的经典音乐作品还是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第一反应就是“老掉牙了”。
例如在教学器乐欣赏《花儿与少年》时,可以先让学生欣赏以流行音乐形式演奏与演唱的组合新版《花儿与少年》,加上优美的视频画面,让他们视听结合,然后再引导学生聆听传统器乐演奏的《花儿与少年》,这样学生就会兴致大增。又如在教学《金蛇狂舞》时候,可以先让学生欣赏李云迪和王力宏在晚会上演奏的《金蛇狂舞》,让他们初步了解乐曲后再欣赏民族管弦乐演奏的《金蛇狂舞》,这样学生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就会提高。
四、创设良好的音乐环境素材,激发音乐学习兴趣
学生生活周围良好的音乐环境非常重要,对他们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比如说音乐教室环境,可以张贴一些作曲家、歌唱家的图片,摆放一些乐器,安装五线谱板、多媒体设备等。学校的广播站可以播放一些符合学生时代特点的音乐作品,学校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作为音乐老师我们应该有选择地利用这些宣传媒体,来辅助音乐课堂教育教学,尽可能让学生感受、了解各种类型、风格多样的音乐作品,把他们培养成有一定音乐素养的音乐听众。
我在教学七年级《故乡的小路》的时候,我结合了相关的内容从校园广播站里选择了韩红的《家乡》结合教学,歌曲饱满的感情唱出了对家乡、亲人的热爱。旋律优美、流畅意义深远。还具有藏族歌曲的特点。这样的教学安排,既深化了主题,也强调了民族音乐特点,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从而激活课堂。
五、充分挖掘、收集音乐素材,激发音乐学习兴趣
《音乐课程标准》的实施,给我们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创新、发展的空间,时代的发展也有很多好的内容需要我们去创新、扩充。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给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选择余地,如果紧紧围绕现有的音乐教材,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如: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二单元《龙的传人》,教材里只有《龙的传人》等歌曲,所涉及的内容都是和热爱祖国有关,记得开始我极力想激发他们的爱国热忱,引起他们的共鸣,可我发现自己是白费唇舌。后来我首先让学生跟唱刘德华的《中国人》,又放孙楠的《红旗飘飘》、屠洪纲的《精忠报国》,并配合一些抗震、抗灾时期一些感人的事迹,让他们知道这些事迹就在身边,感觉到真实,可想而知,学生情感投入了,兴趣被激发了,再演唱《龙的传人》时才能真正体会其内涵。
音乐课程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以一种开放的教材观,把现代教育理论的观点灵活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为我们创设多样化的课堂教学形式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我们新时代的音乐老师必须树立开放的教材观,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学方式方法,与其围着固有教材转,不如释放师生的手脚,广泛收集音乐教育教学资源,重新建构新的课程教材体系,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让学生在音乐的海洋里自由翱翔,让音乐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乐园”。
《音乐课程标准》要求音乐教师要有开阔的视野,丰富的知识,扎实的基本功,建立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以小组合作、以音乐实践和探索研究为方式、手段,以培养创新和创编能力为目标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让音乐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乐园,让音乐课更加焕发其独特的魅力,以实施素质教育。通过探讨研究总结以下几点:
一、树立开放的教材观,激发音乐学习兴趣
以往的音乐教学总是学生围着老师转,老师围着教材转,教学模式是千篇一律,内容是歌曲与欣赏。如今社会在不断发展,它赋予了教材发展性、时代性、丰富性特征,并非一成不变的。教育专家编制教材是为了对教师提供明确的教学目标,学习框架,提供可以利用的资源,是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服务的。因此,教材是需要我们去筛选、修饰和创新的资源,而不能局限、拘泥于教材,应充分激发我们自身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在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要摒弃现有音乐教材资源中那些不合时宜的音乐作品,自主地在广阔地资源中重新选择或组合教学素材、教育资源,从而树立起具有时代性的、开放性的教材观。
二、从单元主题、学习目标入手选材,激发音乐学习兴趣
选择音乐教学素材并不是毫无目标的、纷繁杂乱的音乐作品的堆积,每单元都有一个音乐主题、学习目标,我们选择教材之前首先要研究本单元的主题、学习目标,然后再紧紧围绕主题、目标展开筛选。老师只有对教学目标准确把握,对单元主题、教材内容的充分理解,明确这节课要着重培养学生哪一方面的音乐能力,然后从其它音乐资源中选取相关地音乐教学作品,这样所选出来地音乐作品才适用于本节课的教学,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记得在教学苏教版《森林中的回声》一课时,通过研究教材把学习目标确定为通过力度的丰富变化来表现森林中优美的回声。根据此目标选取了以下开放性内容,无伴奏合唱《回声》,合唱里面忽高忽低、忽强忽弱的回声让学生有好像置身于山谷中那种美妙的感觉,课前音乐又选取了门德尔松优美的《春之歌》,通过聆听让学生感知大森林的幽静与回声的强弱变化,为进一步演唱表现好《森林中的回声》服务,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实践证明学习效果很好。
三、从不同类型、风格入手选材,激发音乐学习兴趣
大街上、校园里随处都会看到一些学生模仿着一些明星的装扮,哼着《菊花台》、《双节棍》等流行歌曲,可以看出,他们感兴趣的是流行音乐,是一些快节奏有动感的音乐,而对音乐课上我们反复教唱、费尽心思讲解的乐曲却不为所动,甚至听而不闻。我们通过调查、分析发现,他们并不是对音乐课不感兴趣,而是对音乐内容不感兴趣。我们的音乐教材内容虽然详细丰富,表现与实践、感受与鉴赏、活动与创造等面面俱到,但我们的音乐课本教材中大量优秀的经典音乐作品还是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第一反应就是“老掉牙了”。
例如在教学器乐欣赏《花儿与少年》时,可以先让学生欣赏以流行音乐形式演奏与演唱的组合新版《花儿与少年》,加上优美的视频画面,让他们视听结合,然后再引导学生聆听传统器乐演奏的《花儿与少年》,这样学生就会兴致大增。又如在教学《金蛇狂舞》时候,可以先让学生欣赏李云迪和王力宏在晚会上演奏的《金蛇狂舞》,让他们初步了解乐曲后再欣赏民族管弦乐演奏的《金蛇狂舞》,这样学生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就会提高。
四、创设良好的音乐环境素材,激发音乐学习兴趣
学生生活周围良好的音乐环境非常重要,对他们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比如说音乐教室环境,可以张贴一些作曲家、歌唱家的图片,摆放一些乐器,安装五线谱板、多媒体设备等。学校的广播站可以播放一些符合学生时代特点的音乐作品,学校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作为音乐老师我们应该有选择地利用这些宣传媒体,来辅助音乐课堂教育教学,尽可能让学生感受、了解各种类型、风格多样的音乐作品,把他们培养成有一定音乐素养的音乐听众。
我在教学七年级《故乡的小路》的时候,我结合了相关的内容从校园广播站里选择了韩红的《家乡》结合教学,歌曲饱满的感情唱出了对家乡、亲人的热爱。旋律优美、流畅意义深远。还具有藏族歌曲的特点。这样的教学安排,既深化了主题,也强调了民族音乐特点,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从而激活课堂。
五、充分挖掘、收集音乐素材,激发音乐学习兴趣
《音乐课程标准》的实施,给我们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创新、发展的空间,时代的发展也有很多好的内容需要我们去创新、扩充。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给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选择余地,如果紧紧围绕现有的音乐教材,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如: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二单元《龙的传人》,教材里只有《龙的传人》等歌曲,所涉及的内容都是和热爱祖国有关,记得开始我极力想激发他们的爱国热忱,引起他们的共鸣,可我发现自己是白费唇舌。后来我首先让学生跟唱刘德华的《中国人》,又放孙楠的《红旗飘飘》、屠洪纲的《精忠报国》,并配合一些抗震、抗灾时期一些感人的事迹,让他们知道这些事迹就在身边,感觉到真实,可想而知,学生情感投入了,兴趣被激发了,再演唱《龙的传人》时才能真正体会其内涵。
音乐课程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以一种开放的教材观,把现代教育理论的观点灵活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为我们创设多样化的课堂教学形式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我们新时代的音乐老师必须树立开放的教材观,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学方式方法,与其围着固有教材转,不如释放师生的手脚,广泛收集音乐教育教学资源,重新建构新的课程教材体系,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让学生在音乐的海洋里自由翱翔,让音乐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