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次读《吹小号的天鹅》是在冬夜。人言“雪夜围炉翻禁书”,乃赏心乐事,加之天气预报说当夜有雪,所以想试试。饭后潜入书房,先酝酿情绪,临窗抽烟,顺便效仿古人,看晚来天欲雪。雪没看到,倒看见几个人从窗下走过。他们和你我一样,脸上满是费尽心思,却又周转不灵的神情。烟抽完了,雪终究没有落下。作罢。无所事事便看书。然而,我没有所谓的“禁书”,不喜欢其神神鬼鬼遮遮掩掩的面目,觉得不老实。炉,亦非充满古典意境的“红泥小火炉”,而是坏掉一根丝的烤火炉。但丙戌之冬,整个晚上,我都被这只哑巴天鹅耗上了、迷住了。《吹小号的天鹅》是本扎实且老实的书,虽然它的内容是一个童话故事。
同时,它又是一本严肃活泼的书。言其活泼,是指叙事方式,以及故事设计。它的叙事,是与读者并肩而行,而非原地不动地告诉。这一点,区别于其他的童话故事——“在山的那边海的那边有一群蓝精灵”,以传播秘密的口气,给予读者一个遥远而虚假的概念。《吹小号的天鹅》的作者不是刻意传播故事,而是带领读者发现故事,并见证过程。岔一句,似乎许多童话都有低估读者(包括儿童)智力的嫌疑,《吹小号的天鹅》却是个例外。它的叙事口吻,不是端坐于读者的对立面,喋喋不休地讲述;其故事,也非“王子公主从此过上幸福生活”那套陈词滥调。整个文本有着“随风潜入夜”的贤淑与文静,熨贴无痕迹。作者通过男孩萨姆的行踪、视角,将读者的心思绑在一只天鹅的命运上。而我们的眼与耳,仿佛附在萨姆的体内,与之一道穿过故事的沼泽,拨开勾肩搭背的情节枝蔓,来到开阔寂寥的野外,聆听春消息,然后看到一个人迹罕至的池塘,又见天鹅自云端飞来,在池塘上优雅游弋,有一种发现秘密的欣喜。其情其境,似乎有吹弹可破的质地。
说其严肃,是掩卷后,情绪上的一种沉淀。换言之,这个“严肃”不由作者直接阐述,而交由读者自行完成。它是读者看完全书后,心弦不经意被拨弄出的声音。正如上段所说,因为《吹小号的天鹅》调子活泼,所以阅读起来很轻松。这种轻松不同于其他(大多数)童话作品,虚假得像八十年代的儿童剧那样,脸上涂两块圆圆的红胭脂,完成一出光滑熟练的演出。那些童话作品中,“可爱”小动物的背后,包裹的是一颗酒色浸泡的心,晃动的是一张老于世故、皮肉松垮的油脸。演技精湛,一目了然。《吹小号的天鹅》不是这样的,它不装腔作势,也不故作单纯。它诚恳得老少咸宜,童叟无欺。翻开它,读者必有所得。这个“有所得”,便是情绪上的沉淀,即活泼后的严肃。
《吹小号的天鹅》虽是童话,虽然该书的序言头句便说“亲爱的孩子们”,然而,作为一个心智无缺陷的成年人,我却完全被书中的小天鹅“路易斯”的真诚、勇敢、执着和智慧打动,哪怕路易斯只是美国作家E.B.怀特笔下,一只生理有残疾的禽类。
小天鹅路易斯一出生就是个哑巴,但它非常机灵。这当与作者清新的笔触分不开。E.B.怀特文字的调色盘上,想必多是淡雅饱和的色彩,笔到心到,所以,字里行间自然散发出亲切明快的色调。这些,并不妨碍他的文字具备恰到好处的表现力。随手抄录一小段:
第一只小天鹅看着萨姆,说:“哔。”第二只小天鹅看着萨姆,说:“哔。”第三只小天鹅也用同样的方式和萨姆打招呼。第四只也一样。只有第五只不同。它张开了嘴,但一声也不响。它拼命要说“哔”,却没有声音发出来。于是它伸出了脖子,叼住萨姆的一根鞋带,用力一拉。它拉了一会儿鞋带,鞋带散开了。然后它放了口,这像是打招呼。萨姆咧开嘴笑了。
后来,小天鹅路易斯在萨姆的帮助下,进了学校,学会写字。于是,路易斯的脖子上便挂了块小石板,在天上飞来飞去。天鹅是要引颈高歌的,而路易斯发不出声。这对一只天鹅来说,是件无比悲惨的事,即便它掌握了人类文字的一种。然而,它的父亲飞到城市,从商店抢了一把小号给儿子。从此,路易斯用这把小号歌唱。路易斯又请萨姆把自己的蹼剪开,根据乐谱,演奏出许多曲子。它凭借一技之长,在人类公园的湖面开演奏会。它熟悉所谓“社会上”那些游戏套路,公园里的人既骗不了它,又需要它,所以它赚了不少钱。路易斯还与公园管理会的人斗智斗勇,把女朋友,一位漂亮骄傲的天鹅小姐,从危险中解救出来。有一次,一个农民把麦子撒在地上给路易斯吃。路易斯相当绅士地在石板上写道:“非常感谢。”然后,把石板举起来给那个人看,弄得那人大吃一惊。
阅读过程中,冷不防就会撞见此类惊喜。好几次,按捺不住,要往后翻翻,看看人间路上,这位快乐少年郎还将遇到什么。但忍住了。转念一想,还是慢慢看吧。窗外,雪也还没落下。脚旁,坏掉一根丝的烤火炉,偶尔吱吱两声,惹得你把烟戳进去,抵在红丝上,点燃,方才安静。一切安详。急什么急呢,慢慢看吧——如果说那些情节,那些让你心生惊喜的情节,是本书的诱人所在,倒不如说是文字的魔力使然。文字与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不同。这些艺术门类在视觉上扑面而来,是骡子是马,非常彻底地铺陈在我们面前。而文字,是时间的艺术。一本书,比如《吹小号的天鹅》,我们必须耐着性子,从头至尾一页一页地看完,才能获得艺术享受。另外,文本在结构处理上,把握得很好;许多细节,非常巧妙地抓住读者的眼睛,阅读的兴奋不断刺激我们的思维,不至于产生疲劳。
前面提到,《吹小号的天鹅》的故事设计、叙事方式是活泼的,以及许多童话有低估读者智商的嫌疑。确实如此,不妨以《吹小号的天鹅》这本书做镜子,便可反照出当下许多文艺作品的面目,多么凄惨。一个潜在的事实是,现在有些作家的创作,热衷借助于知名或不知名的先锋电影,不幸陷入“假先锋”的俗套,轻易地抛弃故事,抛弃可读性,义无反顾地朝着枯燥无味的闪亮处末路狂奔。并非他们没有才华,而是太相信才华这回事了。当下是一个对作家无比苛刻残酷的时代。不管承不承认,作者的对手永远是读者。关键是,当下的读者,比任何时候都要强大,难以忽悠。传媒的发达,所谓“信息爆炸”,直白说,读者们如今眼界开阔,见多识广,各种各样的阅读,文本的,图像的,文本平实另类也好,图像沉稳怪诞也罢,哪种场面没经历过。一个作品一出生便可能死亡,因为它的身上印着陈词滥调的胎记。然而,大多数读者认为,故事是生活的幻影,小说只是将生活的细节,枝叶,质感吸入胸中,将身体像摇瓶子那样晃几下,再呼出来的文字。问题是,普通读者,或多或少都有窥探别人的生活的欲望。换言之,大众对故事有着毫无道理的需求。他们需要通过“故事”来看见自己,看见站在自己前后左右的人,从而发现、印证、照亮自己所谓的“生活”。他们渴望在一本小说里的游走过程中,体验漫长人生的酸甜苦辣,聚散离合,哪怕其中的任何一种。也就是说,大多数读者需要的,只是扎扎实实的好故事。
《吹小号的天鹅》,正好是一个扎实且老实的故事。或曰,是一个与命运抗争的成长寓言,一个温情脉脉,让人有所启发的童话。说来说去,始终忘不了这个情节。
路易斯收获了金钱与爱情之后,便回到天鹅世界,颇有点“功成拂衣去,归入武陵源”的少年精神。它的父亲,一位道德高尚的天鹅,带着儿子给它的钱,以及儿子写给商店老板表示歉意的信,它要去人类城市恢复自己的名誉。商店老板发现那只抢小号的天鹅又来了,于是举枪,瞄准,射击。鲜血的在云间飘散。失血,使这位高傲的父亲渐渐疲惫,但它依然朝商店缓缓滑翔,并喃喃自语:“即使在临死的最后时刻,我也要还清小号的钱……永别了,忠诚的妻子和我心爱的子女……我必须死得潇洒,就像唯有天鹅才能做到的那样。”
实在不忍看下去。于是歇一歇,点烟,开窗,终于下雪了,地上铺满一层,浅浅的。每一瓣落雪里仿佛都睡了个柔细明亮的精灵,一寸寸飘落下来,捂住自己的影子,像是怕惊动谁。看得久了,产生一个幻觉:天际飞来一只巨大的白天鹅,缓缓经过窗前,我掐了烟,爬上去,抱住脖子,它载着我在这个城市上空展翅滑翔。我们身旁雪落缤纷,跌宕活泼,舞得十世三方都是洁白。仿若鸿蒙之初,生灵万物萌甲尚未拆开时,天地人心清嘉无限。我们是今晚的风雪夜归人。
同时,它又是一本严肃活泼的书。言其活泼,是指叙事方式,以及故事设计。它的叙事,是与读者并肩而行,而非原地不动地告诉。这一点,区别于其他的童话故事——“在山的那边海的那边有一群蓝精灵”,以传播秘密的口气,给予读者一个遥远而虚假的概念。《吹小号的天鹅》的作者不是刻意传播故事,而是带领读者发现故事,并见证过程。岔一句,似乎许多童话都有低估读者(包括儿童)智力的嫌疑,《吹小号的天鹅》却是个例外。它的叙事口吻,不是端坐于读者的对立面,喋喋不休地讲述;其故事,也非“王子公主从此过上幸福生活”那套陈词滥调。整个文本有着“随风潜入夜”的贤淑与文静,熨贴无痕迹。作者通过男孩萨姆的行踪、视角,将读者的心思绑在一只天鹅的命运上。而我们的眼与耳,仿佛附在萨姆的体内,与之一道穿过故事的沼泽,拨开勾肩搭背的情节枝蔓,来到开阔寂寥的野外,聆听春消息,然后看到一个人迹罕至的池塘,又见天鹅自云端飞来,在池塘上优雅游弋,有一种发现秘密的欣喜。其情其境,似乎有吹弹可破的质地。
说其严肃,是掩卷后,情绪上的一种沉淀。换言之,这个“严肃”不由作者直接阐述,而交由读者自行完成。它是读者看完全书后,心弦不经意被拨弄出的声音。正如上段所说,因为《吹小号的天鹅》调子活泼,所以阅读起来很轻松。这种轻松不同于其他(大多数)童话作品,虚假得像八十年代的儿童剧那样,脸上涂两块圆圆的红胭脂,完成一出光滑熟练的演出。那些童话作品中,“可爱”小动物的背后,包裹的是一颗酒色浸泡的心,晃动的是一张老于世故、皮肉松垮的油脸。演技精湛,一目了然。《吹小号的天鹅》不是这样的,它不装腔作势,也不故作单纯。它诚恳得老少咸宜,童叟无欺。翻开它,读者必有所得。这个“有所得”,便是情绪上的沉淀,即活泼后的严肃。
《吹小号的天鹅》虽是童话,虽然该书的序言头句便说“亲爱的孩子们”,然而,作为一个心智无缺陷的成年人,我却完全被书中的小天鹅“路易斯”的真诚、勇敢、执着和智慧打动,哪怕路易斯只是美国作家E.B.怀特笔下,一只生理有残疾的禽类。
小天鹅路易斯一出生就是个哑巴,但它非常机灵。这当与作者清新的笔触分不开。E.B.怀特文字的调色盘上,想必多是淡雅饱和的色彩,笔到心到,所以,字里行间自然散发出亲切明快的色调。这些,并不妨碍他的文字具备恰到好处的表现力。随手抄录一小段:
第一只小天鹅看着萨姆,说:“哔。”第二只小天鹅看着萨姆,说:“哔。”第三只小天鹅也用同样的方式和萨姆打招呼。第四只也一样。只有第五只不同。它张开了嘴,但一声也不响。它拼命要说“哔”,却没有声音发出来。于是它伸出了脖子,叼住萨姆的一根鞋带,用力一拉。它拉了一会儿鞋带,鞋带散开了。然后它放了口,这像是打招呼。萨姆咧开嘴笑了。
后来,小天鹅路易斯在萨姆的帮助下,进了学校,学会写字。于是,路易斯的脖子上便挂了块小石板,在天上飞来飞去。天鹅是要引颈高歌的,而路易斯发不出声。这对一只天鹅来说,是件无比悲惨的事,即便它掌握了人类文字的一种。然而,它的父亲飞到城市,从商店抢了一把小号给儿子。从此,路易斯用这把小号歌唱。路易斯又请萨姆把自己的蹼剪开,根据乐谱,演奏出许多曲子。它凭借一技之长,在人类公园的湖面开演奏会。它熟悉所谓“社会上”那些游戏套路,公园里的人既骗不了它,又需要它,所以它赚了不少钱。路易斯还与公园管理会的人斗智斗勇,把女朋友,一位漂亮骄傲的天鹅小姐,从危险中解救出来。有一次,一个农民把麦子撒在地上给路易斯吃。路易斯相当绅士地在石板上写道:“非常感谢。”然后,把石板举起来给那个人看,弄得那人大吃一惊。
阅读过程中,冷不防就会撞见此类惊喜。好几次,按捺不住,要往后翻翻,看看人间路上,这位快乐少年郎还将遇到什么。但忍住了。转念一想,还是慢慢看吧。窗外,雪也还没落下。脚旁,坏掉一根丝的烤火炉,偶尔吱吱两声,惹得你把烟戳进去,抵在红丝上,点燃,方才安静。一切安详。急什么急呢,慢慢看吧——如果说那些情节,那些让你心生惊喜的情节,是本书的诱人所在,倒不如说是文字的魔力使然。文字与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不同。这些艺术门类在视觉上扑面而来,是骡子是马,非常彻底地铺陈在我们面前。而文字,是时间的艺术。一本书,比如《吹小号的天鹅》,我们必须耐着性子,从头至尾一页一页地看完,才能获得艺术享受。另外,文本在结构处理上,把握得很好;许多细节,非常巧妙地抓住读者的眼睛,阅读的兴奋不断刺激我们的思维,不至于产生疲劳。
前面提到,《吹小号的天鹅》的故事设计、叙事方式是活泼的,以及许多童话有低估读者智商的嫌疑。确实如此,不妨以《吹小号的天鹅》这本书做镜子,便可反照出当下许多文艺作品的面目,多么凄惨。一个潜在的事实是,现在有些作家的创作,热衷借助于知名或不知名的先锋电影,不幸陷入“假先锋”的俗套,轻易地抛弃故事,抛弃可读性,义无反顾地朝着枯燥无味的闪亮处末路狂奔。并非他们没有才华,而是太相信才华这回事了。当下是一个对作家无比苛刻残酷的时代。不管承不承认,作者的对手永远是读者。关键是,当下的读者,比任何时候都要强大,难以忽悠。传媒的发达,所谓“信息爆炸”,直白说,读者们如今眼界开阔,见多识广,各种各样的阅读,文本的,图像的,文本平实另类也好,图像沉稳怪诞也罢,哪种场面没经历过。一个作品一出生便可能死亡,因为它的身上印着陈词滥调的胎记。然而,大多数读者认为,故事是生活的幻影,小说只是将生活的细节,枝叶,质感吸入胸中,将身体像摇瓶子那样晃几下,再呼出来的文字。问题是,普通读者,或多或少都有窥探别人的生活的欲望。换言之,大众对故事有着毫无道理的需求。他们需要通过“故事”来看见自己,看见站在自己前后左右的人,从而发现、印证、照亮自己所谓的“生活”。他们渴望在一本小说里的游走过程中,体验漫长人生的酸甜苦辣,聚散离合,哪怕其中的任何一种。也就是说,大多数读者需要的,只是扎扎实实的好故事。
《吹小号的天鹅》,正好是一个扎实且老实的故事。或曰,是一个与命运抗争的成长寓言,一个温情脉脉,让人有所启发的童话。说来说去,始终忘不了这个情节。
路易斯收获了金钱与爱情之后,便回到天鹅世界,颇有点“功成拂衣去,归入武陵源”的少年精神。它的父亲,一位道德高尚的天鹅,带着儿子给它的钱,以及儿子写给商店老板表示歉意的信,它要去人类城市恢复自己的名誉。商店老板发现那只抢小号的天鹅又来了,于是举枪,瞄准,射击。鲜血的在云间飘散。失血,使这位高傲的父亲渐渐疲惫,但它依然朝商店缓缓滑翔,并喃喃自语:“即使在临死的最后时刻,我也要还清小号的钱……永别了,忠诚的妻子和我心爱的子女……我必须死得潇洒,就像唯有天鹅才能做到的那样。”
实在不忍看下去。于是歇一歇,点烟,开窗,终于下雪了,地上铺满一层,浅浅的。每一瓣落雪里仿佛都睡了个柔细明亮的精灵,一寸寸飘落下来,捂住自己的影子,像是怕惊动谁。看得久了,产生一个幻觉:天际飞来一只巨大的白天鹅,缓缓经过窗前,我掐了烟,爬上去,抱住脖子,它载着我在这个城市上空展翅滑翔。我们身旁雪落缤纷,跌宕活泼,舞得十世三方都是洁白。仿若鸿蒙之初,生灵万物萌甲尚未拆开时,天地人心清嘉无限。我们是今晚的风雪夜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