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奶业在近百年的发展中也曾多次遭遇危机,他们是如何应对的?在此基础上,又探索出了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美国:多策并举
针对中国内地近期出现的“倒奶杀牛”现象,美国全国奶业联合会副总裁彼得·维塔利亚诺日前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美国借助一系列政府支持项目和专业合作社的行业力量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奶农利益保障机制,对保护奶农生产积极性和防范价格大幅波动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对当下中国具有借鉴意义。
美国政府历来重视奶业发展,早在二战后就制定了奶制品价格支持政策。当牛奶市场价格过低时,美国政府向乳制品加工厂和零售商收购黄油、奶粉、奶酪等奶制品并储藏起来,缓解市场供需矛盾,从而保证奶农销售的牛奶价格位于政府设定的目标支持价格之上。当牛奶价格回升时,美国政府再将收购的奶制品予以出售,以维持牛奶价格和奶制品市场基本稳定。
但是维塔利亚诺指出,五年前美国成为主要奶制品出口国后,美国奶业和国际市场联系变得日益紧密,这种价格支持政策不再有效。
为此,美国最大奶业协会全国奶业联合会提出了一项全新的奶制品利润保障计划。该计划相当于一项保险政策,奶农缴纳一定保费,当连续两个月内全美牛奶均价和平均饲料成本之差低于目标利润水平时,奶农将从政府部门获得补助。美国国内所有奶牛养殖场均可参与,并可自由选择政府保障的利润水平和投保产量。
据悉,目前美国农业部设定的最低和最高保障利润分别为每美担牛奶4美元和8美元,(约合每斤牛奶0.28元人民币至0.56元人民币),投保产量为养殖场年度历史产量的20%至90%。如果养殖场选择每美担4美元的最低利润保障,仅需支付100美元的管理费用,不用缴纳保费。如果养殖场希望获得更高水平的利润保障,则需支付100美元的管理费用和相应保费。保障利润越高,保费越高,保险费率介于每美担牛奶0.008美元与1.36美元之间。
除此之外,美国农业部还有配套的牲畜毛利润计划和奶制品捐赠计划。
牲畜毛利润计划可为养殖场利润提供保险,但主要被大型奶业合作社采用,普通奶农参与率不高。与奶制品利润保障计划不同,牲畜毛利润计划根据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牛奶、玉米、大豆的期货价格而非现货价格来计算养殖场的利润,便于同时利用农产品期货市场来进行套期保值。奶制品捐赠计划是指,若连续两个月内全美牛奶均价和平均饲料成本之差低于最低保障利润时,农业部将以市场价格购买奶制品,捐赠给为低收入家庭提供营养补贴的机构。
在政府制定的支持政策之外,奶业合作社在保障美国奶农利益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合作社会充分考虑奶农作为供应商的利益,利用集体谈判力量与牛奶收购商和加工厂协商价格,保证奶农获得较高的收购价格。奶农只需提供保质保量的牛奶即可。维塔利亚诺表示,目前大约85%的奶农已加入奶业合作社,由合作社处理和销售牛奶。
对于中国奶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他表示,中国需要发展大型养殖场、专业合作社和奶业贸易协会,加强产品质量控制,提升奶制品行业的管理水平。“美国奶业也是经过上百年的发展才取得今天的成绩,中国对奶业发展也要保持相当的耐心。”维塔利亚诺说。
德国:配额制“保底”
记者曾采访过法兰克福郊区一家生态农场,农场主艾策尔主要饲养鸡、猪,他向记者抱怨养殖奶牛利润很低。
黑森州农民协会的奶业专员弗兰克·耶格博士告诉记者,德国奶业以小规模经营为主,大部分奶农都只是“兼职”,不以牛奶为主要收入来源。德国联邦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德国奶厂正以每年3%至4%的速度收缩,2014年的奶厂数量已经比2000年减少了一半。牛奶生产越来越集中到大型的、专门化的牛奶生产商手中。
德国长久以来已经形成了比较固定的奶业运营模式。德国奶业协会新闻官汉斯.福尔德瑙尔介绍,约2/3的德国奶制品都是奶农自行组建的合作企业加工生产的,也就是说,奶农既是牛奶的生产商又是供货商。牛奶在终端销售后的收入减去税收、经销商抽成等环节之后的部分,便是奶农到手的毛收入。另外1/3的奶制品是私营企业生产的,其牛奶收购价一般与当地的合作企业得到的返还价格挂钩。
在牛奶定价环节中,占最大主导权的是销售渠道的拥有者——大型食品连锁零售商,如LidI、AIdi等超市。耶格表示,50%的牛奶制品都是通过这些超市销售,奶农的议价能力相当微弱,有些超市还推出了自己品牌的奶制品。农场主艾策尔也对这些连锁零售商极为不满,认为“他们对农民的盘剥太厉害”。
在政府补贴层面,原本欧盟对各国奶农有出口补贴、饲料补贴和奶酪生产补贴等,但现在都已撤销。不过德国政府设定有21.5欧分/公斤的“干预价格”,即当牛奶收购价格低于此价格时,由联邦政府补齐差额。但耶格与福尔德瑙尔都表示,由于这一干预价实在过低,“整体看,政府对奶农的补贴几乎是零”。
在防范市场风险方面,目前欧盟对成员国的牛奶产量实行配额制,而德国又将其所得配额分摊给各个奶厂,超出配额的供应将受到高额处罚,因此一般无人越界。欧盟的配额一般高出区域内需求的10%至15%左右,多余部分一般用作出口、工业再利用和肥料等。
然而,仅有的具有“保护”作用的配额机制将于2015年3月底到期并废除。届时德国奶农要独立面对市场风险。
福尔德瑙尔表示,这些做法是为了让欧洲牛奶市场完全与世界市场挂钩,“用市场来调节”。他预计未来德国小型奶厂关闭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奶业协会能做的是尽量向销售商施压提高牛奶售价;向居民、学生宣讲牛奶的功效,促进牛奶消费;给奶农提供相关的市场分析与技术咨询等。此外,德国奶业各界在积极推动牛奶期货上市,但进展缓慢。 巴西:组合“发展策”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巴西放弃食品管制,牛奶产业一直通过市场化方式运作,政府基本不给任何财政补贴。尽管如此,组合“发展策”让巴西奶业获得持续发展。
据巴西农业部下属农牧业调查公司介绍,巴西地域辽阔、草场资源丰富,适合发展养牛业。近几年,奶牛存栏数为3000多万头,生鲜乳年产量3200多万吨。巴西发展奶业优势显著,即大多数奶牛食用牧草,牛奶质量较高。
与此同时,弱点也较明显。一方面热带气候不利于养牛;另一方面技术和管理相对落后,约1/3的奶源来自于家庭生产者。 此外,与发达国家相比,巴西奶业不享有任何农业补贴,面对国际市场变化略显脆弱。
但是,多重因素交织之下,巴西奶业依然能够保持稳定发展。这主要受益于几大因素:大型公司领头羊作用,行业对话、协调与管理以及政府支持。
巴西奶业下游由一些大型乳制品加工企业掌控,既有跨国公司也有实力雄厚的国内企业。这些龙头企业不仅与大中型饲养场有供货关系,也与众多家庭生产者签订合同。签约后,农户不仅可以获得贷款,也得到规范技术支持以及产品销售保障。
此外,巴西奶业有两大行业组织——巴西乳制品工业协会和牛奶生产者协会。他们不仅保持磋商以协调供求关系,还制定管理规则、协调产量和处理纠纷。每年固定时间还发布市场预测,指导生产者进行生产。协会还负责与政府协商以争取援助。
一般情况下,政府对奶业只实施行政管理,但在政策上会给予支持,如银行必须按比例发放支农贷款,利率比一般贷款低2至3个百分点。在关键技术开发上政府负责主要投入,如发展适应热带且产奶量高的奶牛品种。政府还扶持小农户发展生产,帮助其掌握技术和向市场销售产品。
2003年底,巴西当地最大的龙头企业帕玛拉特乳品有限公司申请破产保护,对一大批上游企业构成威胁。对此,巴西国家开发银行提供紧急贷款,同时拿出3000万美元来收购市场上多余的奶。当市场价格低迷时,政府会采取限制进口和宣布实施最低保护价等措施应对。
值得一提的是,在巴西牛奶生产环节中,家庭生产者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由于地点分散难以推行规范技术标准,这些家庭生产者的卫生与质量也没有保障,加工企业不愿单独与之签订合同。于是,家庭生产者就组成股份合作社,统一管理和接受技术指导,并将产品统一检测后送交加工企业。
巴西农牧业调查公司负责人表示,奶业是技术、卫生和质量标准要求较高的产业,个体生产者必须组织起来,否则难以适应市场竞争。比如巴西合作社还参股加工企业,与之形成利益共同体,生产者每年还可得到分红。
美国:多策并举
针对中国内地近期出现的“倒奶杀牛”现象,美国全国奶业联合会副总裁彼得·维塔利亚诺日前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美国借助一系列政府支持项目和专业合作社的行业力量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奶农利益保障机制,对保护奶农生产积极性和防范价格大幅波动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对当下中国具有借鉴意义。
美国政府历来重视奶业发展,早在二战后就制定了奶制品价格支持政策。当牛奶市场价格过低时,美国政府向乳制品加工厂和零售商收购黄油、奶粉、奶酪等奶制品并储藏起来,缓解市场供需矛盾,从而保证奶农销售的牛奶价格位于政府设定的目标支持价格之上。当牛奶价格回升时,美国政府再将收购的奶制品予以出售,以维持牛奶价格和奶制品市场基本稳定。
但是维塔利亚诺指出,五年前美国成为主要奶制品出口国后,美国奶业和国际市场联系变得日益紧密,这种价格支持政策不再有效。
为此,美国最大奶业协会全国奶业联合会提出了一项全新的奶制品利润保障计划。该计划相当于一项保险政策,奶农缴纳一定保费,当连续两个月内全美牛奶均价和平均饲料成本之差低于目标利润水平时,奶农将从政府部门获得补助。美国国内所有奶牛养殖场均可参与,并可自由选择政府保障的利润水平和投保产量。
据悉,目前美国农业部设定的最低和最高保障利润分别为每美担牛奶4美元和8美元,(约合每斤牛奶0.28元人民币至0.56元人民币),投保产量为养殖场年度历史产量的20%至90%。如果养殖场选择每美担4美元的最低利润保障,仅需支付100美元的管理费用,不用缴纳保费。如果养殖场希望获得更高水平的利润保障,则需支付100美元的管理费用和相应保费。保障利润越高,保费越高,保险费率介于每美担牛奶0.008美元与1.36美元之间。
除此之外,美国农业部还有配套的牲畜毛利润计划和奶制品捐赠计划。
牲畜毛利润计划可为养殖场利润提供保险,但主要被大型奶业合作社采用,普通奶农参与率不高。与奶制品利润保障计划不同,牲畜毛利润计划根据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牛奶、玉米、大豆的期货价格而非现货价格来计算养殖场的利润,便于同时利用农产品期货市场来进行套期保值。奶制品捐赠计划是指,若连续两个月内全美牛奶均价和平均饲料成本之差低于最低保障利润时,农业部将以市场价格购买奶制品,捐赠给为低收入家庭提供营养补贴的机构。
在政府制定的支持政策之外,奶业合作社在保障美国奶农利益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合作社会充分考虑奶农作为供应商的利益,利用集体谈判力量与牛奶收购商和加工厂协商价格,保证奶农获得较高的收购价格。奶农只需提供保质保量的牛奶即可。维塔利亚诺表示,目前大约85%的奶农已加入奶业合作社,由合作社处理和销售牛奶。
对于中国奶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他表示,中国需要发展大型养殖场、专业合作社和奶业贸易协会,加强产品质量控制,提升奶制品行业的管理水平。“美国奶业也是经过上百年的发展才取得今天的成绩,中国对奶业发展也要保持相当的耐心。”维塔利亚诺说。
德国:配额制“保底”
记者曾采访过法兰克福郊区一家生态农场,农场主艾策尔主要饲养鸡、猪,他向记者抱怨养殖奶牛利润很低。
黑森州农民协会的奶业专员弗兰克·耶格博士告诉记者,德国奶业以小规模经营为主,大部分奶农都只是“兼职”,不以牛奶为主要收入来源。德国联邦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德国奶厂正以每年3%至4%的速度收缩,2014年的奶厂数量已经比2000年减少了一半。牛奶生产越来越集中到大型的、专门化的牛奶生产商手中。
德国长久以来已经形成了比较固定的奶业运营模式。德国奶业协会新闻官汉斯.福尔德瑙尔介绍,约2/3的德国奶制品都是奶农自行组建的合作企业加工生产的,也就是说,奶农既是牛奶的生产商又是供货商。牛奶在终端销售后的收入减去税收、经销商抽成等环节之后的部分,便是奶农到手的毛收入。另外1/3的奶制品是私营企业生产的,其牛奶收购价一般与当地的合作企业得到的返还价格挂钩。
在牛奶定价环节中,占最大主导权的是销售渠道的拥有者——大型食品连锁零售商,如LidI、AIdi等超市。耶格表示,50%的牛奶制品都是通过这些超市销售,奶农的议价能力相当微弱,有些超市还推出了自己品牌的奶制品。农场主艾策尔也对这些连锁零售商极为不满,认为“他们对农民的盘剥太厉害”。
在政府补贴层面,原本欧盟对各国奶农有出口补贴、饲料补贴和奶酪生产补贴等,但现在都已撤销。不过德国政府设定有21.5欧分/公斤的“干预价格”,即当牛奶收购价格低于此价格时,由联邦政府补齐差额。但耶格与福尔德瑙尔都表示,由于这一干预价实在过低,“整体看,政府对奶农的补贴几乎是零”。
在防范市场风险方面,目前欧盟对成员国的牛奶产量实行配额制,而德国又将其所得配额分摊给各个奶厂,超出配额的供应将受到高额处罚,因此一般无人越界。欧盟的配额一般高出区域内需求的10%至15%左右,多余部分一般用作出口、工业再利用和肥料等。
然而,仅有的具有“保护”作用的配额机制将于2015年3月底到期并废除。届时德国奶农要独立面对市场风险。
福尔德瑙尔表示,这些做法是为了让欧洲牛奶市场完全与世界市场挂钩,“用市场来调节”。他预计未来德国小型奶厂关闭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奶业协会能做的是尽量向销售商施压提高牛奶售价;向居民、学生宣讲牛奶的功效,促进牛奶消费;给奶农提供相关的市场分析与技术咨询等。此外,德国奶业各界在积极推动牛奶期货上市,但进展缓慢。 巴西:组合“发展策”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巴西放弃食品管制,牛奶产业一直通过市场化方式运作,政府基本不给任何财政补贴。尽管如此,组合“发展策”让巴西奶业获得持续发展。
据巴西农业部下属农牧业调查公司介绍,巴西地域辽阔、草场资源丰富,适合发展养牛业。近几年,奶牛存栏数为3000多万头,生鲜乳年产量3200多万吨。巴西发展奶业优势显著,即大多数奶牛食用牧草,牛奶质量较高。
与此同时,弱点也较明显。一方面热带气候不利于养牛;另一方面技术和管理相对落后,约1/3的奶源来自于家庭生产者。 此外,与发达国家相比,巴西奶业不享有任何农业补贴,面对国际市场变化略显脆弱。
但是,多重因素交织之下,巴西奶业依然能够保持稳定发展。这主要受益于几大因素:大型公司领头羊作用,行业对话、协调与管理以及政府支持。
巴西奶业下游由一些大型乳制品加工企业掌控,既有跨国公司也有实力雄厚的国内企业。这些龙头企业不仅与大中型饲养场有供货关系,也与众多家庭生产者签订合同。签约后,农户不仅可以获得贷款,也得到规范技术支持以及产品销售保障。
此外,巴西奶业有两大行业组织——巴西乳制品工业协会和牛奶生产者协会。他们不仅保持磋商以协调供求关系,还制定管理规则、协调产量和处理纠纷。每年固定时间还发布市场预测,指导生产者进行生产。协会还负责与政府协商以争取援助。
一般情况下,政府对奶业只实施行政管理,但在政策上会给予支持,如银行必须按比例发放支农贷款,利率比一般贷款低2至3个百分点。在关键技术开发上政府负责主要投入,如发展适应热带且产奶量高的奶牛品种。政府还扶持小农户发展生产,帮助其掌握技术和向市场销售产品。
2003年底,巴西当地最大的龙头企业帕玛拉特乳品有限公司申请破产保护,对一大批上游企业构成威胁。对此,巴西国家开发银行提供紧急贷款,同时拿出3000万美元来收购市场上多余的奶。当市场价格低迷时,政府会采取限制进口和宣布实施最低保护价等措施应对。
值得一提的是,在巴西牛奶生产环节中,家庭生产者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由于地点分散难以推行规范技术标准,这些家庭生产者的卫生与质量也没有保障,加工企业不愿单独与之签订合同。于是,家庭生产者就组成股份合作社,统一管理和接受技术指导,并将产品统一检测后送交加工企业。
巴西农牧业调查公司负责人表示,奶业是技术、卫生和质量标准要求较高的产业,个体生产者必须组织起来,否则难以适应市场竞争。比如巴西合作社还参股加工企业,与之形成利益共同体,生产者每年还可得到分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