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在教学中的张力

来源 :历史教学·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jzhou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故事在教学中除了激趣外,还应尽可能发挥出它的张力,比如在整课的结构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能引导学生对某一历史现象做出更加深层次的思考。
   人民版《汉代儒学》一课,是笔者在2012年参加全国历史优质课(南昌)评比的课题。课中引用的叔孙通制立朝仪的故事,得到了一些与会专家与老师的关注。去年12月,凑巧本课又作为浙江省高中历史教学疑难问题研讨会的示范课,课后,很多老师的关注点仍然集中在叔孙通的故事上,赞誉者有之,质疑者也有。因此,笔者就引用这一故事的想法并结合课堂实践情况谈谈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
   人民版《汉代儒学》是通过两个方面阐述儒学独尊的原因:第一,从秦以来大一统的时代特征出发,“文化的‘一统’和政治的‘一统’是一致的,而文化的‘一统’又可以成为政治‘一统’的根基”;①第二,因为董仲舒的理论为君主提供了“理论基础”,②所以汉武帝接受他的独尊儒术的建议。这样的解释存在一个逻辑缺陷:它只能解释“罢黜百家”的原因,而不能解释独尊的为什么是儒学,即使是董仲舒的建议,也是因为有汉武帝重用儒学之士在先。教材的编写者大概也知道这一缺陷,因为这一目的标题只写“罢黜百家”,而没写“独尊儒术”。我在教学设计中引用“叔孙通制立朝仪”的故事就是为了填补教材逻辑上这缺失的一环。
   根据《史记》的记载,故事经过大致是这样的:
   刘邦初得天下(高祖五年),设宴庆功,群臣在宴会上喝醉,大声喧哗,甚至拔剑击柱……刘邦见状很不高兴。
   一旁的儒生叔孙通乘机对刘邦说:“儒生虽然不能一块和您打天下,但是您要治理天下,那就用得着了。臣愿意去鲁地召集些儒生,与臣一起制定礼仪。”刘邦表示同意,于是授权叔孙通。
   (教师旁白:不久之后,长乐宫落成,叔孙通借此机会向刘邦展示成果)
   在叔孙通的指挥下,来朝庆贺的群臣都排着整齐的队伍鱼贯而入。刘邦赐酒,大臣齐刷刷地作揖谢恩,然后端起酒杯,分批向刘邦敬酒。整个典礼从早到晚,没有一个人喧哗。
   刘邦看后说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③
   这个故事揭示了儒学得以独尊的一个内在原因,即儒家通过制定礼仪秩序来烘托皇权之尊,从而赢得执政者的欢心。结合教材的描写,学生对儒学独尊的背景就有了一个更加合乎逻辑的理解。
   据史书记载,向来厌恶儒家的刘邦在即位后的第十年路过鲁国时以太牢祭孔,表达尊儒之意。虽然史书没有说明这一转变的原因,但想来必然和叔孙通制立朝仪会有一定关系,那么问题来了,本课的主题——儒学独尊——是发生在汉武帝时代,上距高祖刘邦尚有70余年,为什么独尊儒学的不是刘邦,而是他的曾孙汉武帝刘彻呢?遗憾的是,教材对这70年的历史几乎只字未提。而学生对汉初到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的发展状况也是一片空白,如果加以补充未免会游离于本课主题,且教学时间不足,如果不讲,那么引用叔孙通制立朝仪的故事在解决了教材逻辑问题的同时,又制造了一个新的、需要花较长时间解读的“难题”,未免得不偿失。
   学者余英时认为,研究思想史,固然要注重政治、经济发展的外在作用,但“思想史内在理路”更加关键,即“思想史本身也是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领域,有它内在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它的发展过程中找到从上一个阶段转变到下一个阶段的线索”。①那么,儒学从刘邦时期到汉武帝时期发展的内在理路究竟是什么呢?冯友兰先生的一段文字给我们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
   在封建时代,所有的君王都是从祖先承受君位,甚至秦始皇也不例外,只是到了汉朝,情况不同了。汉高祖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这需要某种理论的支撑,董仲舒正是提供了这种理论支撑。②
   受此启发,我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个过渡环节:
   师:叔孙通采用制立朝仪的方式彰显皇帝之尊贵,得到刘邦的欣赏。但是他只是让皇帝尊(同步板书:皇帝——尊),却没有解释……(抛给学生作答)
   生:皇帝为什么尊?!
   师:非常好!“皇帝为什么尊”的问题不解释,会带来严重问题,比如(电子课件同步展示)刘邦的一位功臣叫英布,起来造反,刘邦问他:“汝何苦而反?”布曰:“欲为帝耳。”
   师:所以,叔孙通版的儒学还过于粗糙,不够理论化,它能让帝王欣赏,但要变成国家的统治思想,未免还欠了分火候。而要完成这一理论塑造,解答“君何以尊”的,则要等到汉武帝时代,要等到儒学理论大家董仲舒的出现。
   通过“皇帝为什么尊”的问题,找到了一条儒学从刘邦时期到汉武帝时期发展的内在理路,它不仅弥缝了因引用“叔孙通制立朝仪”造成的教学环节上的罅隙,而且还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自然地引出董仲舒改造儒学的知识点。而教材关于董仲舒理论的描写,其落脚点恰恰就是“为君主受命于天提供了理论保障”,即是说,皇帝的尊是因为“受命于天”,而董仲舒又进一步阐述了受命于天的合理性。如此一来,使得叔孙通制立朝仪的故事在完成弥补教材逻辑缺陷的任务后,还起到了作为“药引”——引出董仲舒改造儒学——的作用,这就让故事突破了时间的限制,产生一定的张力。
   课后,一位老师向我提出质疑:用叔孙通制立朝仪的故事,与其说是论证儒家的作用,倒不如说是论证了法家的作用。因为法家比儒家更强调君尊臣卑的等级。所以,用了叔孙通的故事,非但不能解释独尊的何以是儒学,反倒出现了新的问题——独尊的为什么不是法家?
   对此,我是这样认为的:
   首先,按照《史记》的记载,叔孙通制立朝仪本就是“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而且叔孙通曾任秦廷博士,他对秦朝法家一套尊君卑臣的东西应该非常熟悉。所以这位老师对叔孙通制立的朝仪有可能是法家的质疑是非常准确的。但是,有“秦仪”的东西、法家的思想,并不一定要独尊法家。因为秦的速亡,使得后来的统治者基本上放弃了公开以法家为国家意识形态的念头。对此,学生是有知识储备的:本课教材编写的第一目就是“‘焚书坑儒’批判”;而上一课《百家争鸣》在介绍法家思想时,还有这样一句结束语:“汉代以来,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制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①因此,叔孙通制立朝仪有秦代法家的思想作为指导,确属无疑。但由于秦的历史教训,法家思想不可能成为独尊的对象。
   其次,叔孙通在史书中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儒家形象。叔孙通最初投靠刘邦时,穿的就是一套儒家的服饰,还因此引起刘邦的厌恶。他为刘邦制立朝仪,也是去鲁国找一些儒生作帮手。而司马迁更是评价他为“汉家儒宗”。②由此可见,即使叔孙通采“秦仪”,有法家思想,但是他打出的旗帜一直就是儒家的,刘邦爱屋及乌,也因朝仪一事改变对儒家的恶感,以至于后来用太牢祭孔。这都表明,用叔孙通制立朝仪的故事是可以来论证儒家的作用,是可以来论证独尊的何以是儒学这一问题的。
   第三,思想史总是在不断融合、变异中进行,没有哪一家思想能一直保持着原始状态,纯净地单线发展。叔孙通最大的优点(也可说是缺点),就是能“希世度务”,“与时变化”。笔者在向学生展示故事时,有意省略了这样一个情节:叔孙通为制立朝仪去鲁国召集儒生时,有两个儒生便拒绝受召。他们对叔孙通说:“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而叔孙通则笑道:“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③这段话足以让人回味,两个拒受召的儒生大概是看穿了叔孙通的把戏,其“杂就”的“古礼”和“秦仪”中,“秦仪”是真,“古礼”是假。而叔孙通的嘲笑,则揭示了传统儒学想要在新时代得以发展,就必须懂得灵活变通。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原则来写《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显然认同叔孙通的做法,给予了他“汉家儒宗”的头衔。
   其实,同行们所质疑的问题,笔者在教学设计之初就已考虑到。不过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感觉到“叔孙通制立朝仪”这个故事的丰富内涵,感觉到它在本课中的作用超出了原先的预设。面对质疑,我把上面有意省略的故事剩余部分展示出来,从而把对汉代儒学的认识引向一个更深的思考层面:汉代受到独尊的儒学已经和春秋战国时期儒学不同,已经大量融合了法家思想,而这个趋势到了董仲舒时期更加明显,还融入了阴阳家的学说。只是,在我的教学预设中,提出这一质疑的最佳人选不是听课的老师,而是学生。我希望让他们能在有趣的故事里面,自主的生成问题,在师生互动中得到更加深刻的认知,从而也更加彰显“叔孙通制立朝仪”所蕴含的巨大张力。
  【作者简介】虞森,男,1983年生,中学一级教师,浙江省温州第二高级中学历史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课堂教学和试题命制。
  【责任编辑:王雅贞】
其他文献
[关键词]教案,教学设计 新课改,备课趋向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3)05-0030-07  任何教学进入课堂前都必须进行相关的准备工作,这种工作一般称为备课。20年来中学历史学科的备课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一般称写“教案”,现在一般称进行“教学设计”,有的地方也叫编制“教学案”“导学案”“学案”等,名称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思想的
【关键词】演历史叙述,初中,元谋人  [中图分类号]G63 眼文献标识码{眼文章编号}0457-6241(2015)11-0033-05  元谋人是初中生在中学阶段所接触的第一个历史知识点,历史教科书对于元谋人的叙述,会给学生留下关于历史叙述和历史学科的第一印象。心理学研究表明,第一印象往往会“先入为主”,影响到人们以后的认知。因此,以教科书对元谋人的“叙述是怎样的”为例,分析教科书的“叙述应该如
[关键词]课程开发,过程模式,连续统思维,超越的悖论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9)23-0005-04    不管意识到没有,“过程目标”及“三维目标”的吊诡已使所有对它动口或动手的人吃足了苦头。本文的简要分析,但愿能对事情进展有所裨益。    一、“过程目标”是特殊的目标    “过程目标”的特殊首先来自于“过程”概念的特殊。倘若把“过程”
【摘要】所谓以史料为主体,即史料成为中学历史教科书的主干,史料的汇编与研读的指导构成了教科书的正文部分。史料教学已成为世界性历史教学发展大趋势,而富有成效的史料教学,其前提条件便是要为学生提供大量合适的史料。美国2000年版的《发现美国的过去:从史料中进行探究》,独具匠心、与众不同,以史料为主要内容并提供历史方法论指导的教材体系,为中学生“做历史”(1earning history by doin
[关键词]选取史料,命题立意,论从史出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9)15—0046—03    2009年高考海南历史卷第27题,考查了中国近代史上的“教案”问题。命题人希望借助这一近代史上特殊的社会现象,考查学生在阅读和解析历史文献的基础上,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应当说,命题人选取材料的角度比较新颖,能力考查的载体——教案问题,对于中学生而言
【关键词】《庶民的胜利》,时代背景,教学解读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3)23-0048-04  历史学及历史教学博大精深、奥妙无穷,值得探究、思考的问题——或宏观或微观,层出不穷。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学生在不同的环境背景下,会时时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各类考试,往往更能直接间接地暴露和反映历史教学过程中许多或意料之内或意料之外的悬疑、谬误、
关键词 部编初中历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7)19-0055-0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组织编写、历史学家齐世荣总主编的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已于2016年秋季开始投入使用。其中八年级上册教科书,按照既定顺序,于2017年秋季开始投入使用。本文试从教科书编写者和编辑者的角度,从八年级上册教科书的内容和特点入手,对该册教
[关键词]历史解释,牛顿,宗教,炼金术,性格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6)21-0019-06  爱默生说:“作伟大的人,就是被误解的人。”伟大的牛顿更是如此,在任何一部世界上的人物史册上,牛顿都毫无意外地名列前茅。然而如何解读像牛顿这样创造奇迹的伟人,却是一件复杂且极富争议的事。牛顿逝世后,研究他的史料不断丰富,有关的新证据,在1936年伦敦索斯
关键词 历史教育,交流,美国,《社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0)09—0003—05    引子    2008年初,笔者同李伟科先生以中国历史教科书编写者的身份,应邀参加了由美国斯坦福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发起的四国(中国、美国、日本、韩国)一地(台湾)历史教科书编写研讨会。“无心插柳柳成荫”,这次参会的一项意外收获是有幸结识了美国社会学习学会
清代汉学在本质上绝非革命性的。如晚清的经今文学者,他们并没有政治革命的观念,对社会进程的变化也没有充分理解,但无论是汉学家经验主义式的考据学取径,或如今文家关于历史变迁的观点及倡议政治改革当与时俱进的想法,都成为日后政治和文化转型观点的重要踏脚石。  考据学在史学和训诂学上取得的成果,促成了清末民初数十年间激烈的打倒偶像和反传统主义思潮。当我们讨论清代朴学时,它的学术性目的和文化性结果经常被区分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