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年前,一到萝卜成熟季节,綦江县赶水镇就因为萝卜大量“滥市”,让当地干部群众焦头烂额。
如今,赶水萝卜却俏走天下,成为綦江的一大特色产业。
缺乏推手,昔日贡品成了“滥贱货”
綦江赶水萝卜全名为赶水草蔸萝卜,由赶水镇穆氏家族发明,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因其形似当地的一种以稻草编织、供人们盘坐的手工艺品“草蔸”而得名。
赶水草蔸萝卜以其个大、形圆、皮薄、肉丰、化渣、营养丰富等特点,早在解放前就闻名于川、黔等地。清朝地方官员将草蔸萝卜送往朝廷作贡品,皇上和朝廷的文武大臣品尝之后,赞不绝口。有墨客为此写下“头戴翡翠冠,外披彩霞衣,身如洁白玉,根似人参须”的诗句,对赶水草蔸萝卜大加赞誉。
皇帝的女儿也愁嫁。由于缺乏向外销售的渠道,缺乏市场的推广,直到新世纪之初,分散、零星种植的草蔸萝卜在大量上市的季节,每年都打“烂仗”,好端端的“朝廷贡品”居然无人问津。
“2003年我刚到赶水镇工作时,赶水草蔸萝卜每市斤只值一两角钱,而且就是这个低价也卖不出去,‘滥贱’之下,当地人只好用来作为家禽家畜的饲料。”对于当时的窘状,曾任赶水镇党委书记、现任綦江食品园区管委会党委书记的潘须红印象深刻。
品牌引领 ,草蔸萝卜增值十倍
“昔日的朝廷贡品为何换不来一个蓬勃产业?”綦江人在思考。
尴尬的现实同时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经多方考察、调研,当地干部开始了实实在在的探索。
要改变“滥贱”状况,对抗市场风险的有效途径,就是做长萝卜的产业链。在市、县相关部门帮助下,赶水镇先是着手推行“公司 合作社 农户”模式,扶持、组建起了双石、铁石垭等十多个专业合作社和赶水草蔸萝卜协会。
推动萝卜产业化规模发展,綦江人确定了“两条腿走路”的思路。
一方面发展萝卜深加工。他们引导龙头企业,把不易保存的生萝卜制作成易于保存的产品,通过龙头企业“走出去”推銷。深加工改变了赶水萝卜只能鲜销的窘况。
另一方面,他们还迈开“品牌化”步履,通过提升产品价值,发掘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赶水草蔸萝卜专业合作社主任王金安第一个“吃螃蟹”,向当地工商局注册了农产品商标。
“贴上商标就大不一样了。”王金安告诉笔者,现在,他们生产的萝卜,一盒四个装,市场售价30元—50元,“销售价格几乎增加了十倍!”
当地龙头企业重庆天明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天明说,贴上商标的赶水草蔸萝卜,已打进了重庆主城和贵州众多城市的超市,赶水萝卜专业合作社的农户每亩地创收可达6000元左右。
贴上商标闯市场的成功,唤醒了綦江农民的农产品品牌意识。到目前为止,綦江农民已创出了数十个名优产品品牌,在重庆市各区县居于前列。
赶水镇已被市里核准为无公害蔬菜基地,现已发展萝卜龙头企业五家,专业合作组织26个,千家万户农民连接市场的链条更加完善。
节会为媒,小萝卜撬动大产业
“深加工”和“品牌化”实践了两三年,当地干部看到了“远忧”——基地不断扩大,“深加工”的龙头企业和贴上商标的产品,面对销售这块“短板”,很可能再度重演昔日“滥市”的一幕。
要把赶水草蔸萝卜的名声叫得更响。他们选择通过节会加大对赶水草蔸萝卜的宣传推介,不断提升其知名度。
2007年12月27日,由綦江县政府和重庆市农科院组织的“第一届赶水草蔸萝卜节”开幕。在首届萝卜节上,当地专业合作组织与重客隆等商贸企业签订了7000吨的鲜萝卜销售订单。因为一个近五公斤重的萝卜被评为“萝卜王”,赶水镇石房村一组农民刘世平种植的2.5亩共约十吨草蔸萝卜,全部被来自重庆主城、綦江县城的客户当场抢订一空……
“綦江有个赶水镇,草兜萝卜久闻名……”2008年12月,在《草兜萝卜歌》的优美歌声中,“第二届赶水草蔸萝卜节”再度在众多游客、商家面前狠狠“秀”了一把。开幕式当天,重庆新世纪连锁超市等五家市内企业与当地专业合作社签订了五万吨采购合同,签约金额近一亿元。其中,一万吨萝卜通过新世纪超市连锁店和重庆市蔬菜协会销售点,直接走上主城市民的餐桌。
让人感到意外的是,有的企业或团体来采购时,发现人不熟根本订不了货。团购者须获得合作社11名负责人当中的四名主要负责人开出的“手令”才可提货。人们笑称,当地又重现了计划经济时期物资短 缺时的“批条”。
个体商户张绍兰一家人笑了。在第二届萝卜节展销期间,张绍兰家生产加工的“牟二嫂牌”传统萝卜线,不到半天就被游客抢购一空,仅一天,她家就进账两万多元。
今年1月8日,在綦江县赶水草兜萝卜采购会开幕当天,新世纪、重客隆等13户商业企业抢订了销售额达一亿元的萝卜供销协议。而第一届萝卜节“萝卜大王”刘世平的收入就已超过了三万元。
据綦江县副县长成世坤介绍,三届萝卜节,让赶水草蔸萝卜声名大振。销售不但从重庆辐射到了川、黔等地区,还北上京城,南下广州,成为全国各地市民的“抢手货”。2009年12月,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慕名而来,采购了2000盒,赶水萝卜摆上了中南海的餐桌。
昔日的“贡品”萝卜彻底翻身了。如今,当地农民和合作经济组织在饱尝甜头后,赶水草蔸萝卜基地在土壤条件相同的赶水、扶欢两个镇,已发展到五万亩,可实现的收入将超过2.5亿元。这一特色产业正在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如今,赶水萝卜却俏走天下,成为綦江的一大特色产业。
缺乏推手,昔日贡品成了“滥贱货”
綦江赶水萝卜全名为赶水草蔸萝卜,由赶水镇穆氏家族发明,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因其形似当地的一种以稻草编织、供人们盘坐的手工艺品“草蔸”而得名。
赶水草蔸萝卜以其个大、形圆、皮薄、肉丰、化渣、营养丰富等特点,早在解放前就闻名于川、黔等地。清朝地方官员将草蔸萝卜送往朝廷作贡品,皇上和朝廷的文武大臣品尝之后,赞不绝口。有墨客为此写下“头戴翡翠冠,外披彩霞衣,身如洁白玉,根似人参须”的诗句,对赶水草蔸萝卜大加赞誉。
皇帝的女儿也愁嫁。由于缺乏向外销售的渠道,缺乏市场的推广,直到新世纪之初,分散、零星种植的草蔸萝卜在大量上市的季节,每年都打“烂仗”,好端端的“朝廷贡品”居然无人问津。
“2003年我刚到赶水镇工作时,赶水草蔸萝卜每市斤只值一两角钱,而且就是这个低价也卖不出去,‘滥贱’之下,当地人只好用来作为家禽家畜的饲料。”对于当时的窘状,曾任赶水镇党委书记、现任綦江食品园区管委会党委书记的潘须红印象深刻。
品牌引领 ,草蔸萝卜增值十倍
“昔日的朝廷贡品为何换不来一个蓬勃产业?”綦江人在思考。
尴尬的现实同时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经多方考察、调研,当地干部开始了实实在在的探索。
要改变“滥贱”状况,对抗市场风险的有效途径,就是做长萝卜的产业链。在市、县相关部门帮助下,赶水镇先是着手推行“公司 合作社 农户”模式,扶持、组建起了双石、铁石垭等十多个专业合作社和赶水草蔸萝卜协会。
推动萝卜产业化规模发展,綦江人确定了“两条腿走路”的思路。
一方面发展萝卜深加工。他们引导龙头企业,把不易保存的生萝卜制作成易于保存的产品,通过龙头企业“走出去”推銷。深加工改变了赶水萝卜只能鲜销的窘况。
另一方面,他们还迈开“品牌化”步履,通过提升产品价值,发掘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赶水草蔸萝卜专业合作社主任王金安第一个“吃螃蟹”,向当地工商局注册了农产品商标。
“贴上商标就大不一样了。”王金安告诉笔者,现在,他们生产的萝卜,一盒四个装,市场售价30元—50元,“销售价格几乎增加了十倍!”
当地龙头企业重庆天明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天明说,贴上商标的赶水草蔸萝卜,已打进了重庆主城和贵州众多城市的超市,赶水萝卜专业合作社的农户每亩地创收可达6000元左右。
贴上商标闯市场的成功,唤醒了綦江农民的农产品品牌意识。到目前为止,綦江农民已创出了数十个名优产品品牌,在重庆市各区县居于前列。
赶水镇已被市里核准为无公害蔬菜基地,现已发展萝卜龙头企业五家,专业合作组织26个,千家万户农民连接市场的链条更加完善。
节会为媒,小萝卜撬动大产业
“深加工”和“品牌化”实践了两三年,当地干部看到了“远忧”——基地不断扩大,“深加工”的龙头企业和贴上商标的产品,面对销售这块“短板”,很可能再度重演昔日“滥市”的一幕。
要把赶水草蔸萝卜的名声叫得更响。他们选择通过节会加大对赶水草蔸萝卜的宣传推介,不断提升其知名度。
2007年12月27日,由綦江县政府和重庆市农科院组织的“第一届赶水草蔸萝卜节”开幕。在首届萝卜节上,当地专业合作组织与重客隆等商贸企业签订了7000吨的鲜萝卜销售订单。因为一个近五公斤重的萝卜被评为“萝卜王”,赶水镇石房村一组农民刘世平种植的2.5亩共约十吨草蔸萝卜,全部被来自重庆主城、綦江县城的客户当场抢订一空……
“綦江有个赶水镇,草兜萝卜久闻名……”2008年12月,在《草兜萝卜歌》的优美歌声中,“第二届赶水草蔸萝卜节”再度在众多游客、商家面前狠狠“秀”了一把。开幕式当天,重庆新世纪连锁超市等五家市内企业与当地专业合作社签订了五万吨采购合同,签约金额近一亿元。其中,一万吨萝卜通过新世纪超市连锁店和重庆市蔬菜协会销售点,直接走上主城市民的餐桌。
让人感到意外的是,有的企业或团体来采购时,发现人不熟根本订不了货。团购者须获得合作社11名负责人当中的四名主要负责人开出的“手令”才可提货。人们笑称,当地又重现了计划经济时期物资短 缺时的“批条”。
个体商户张绍兰一家人笑了。在第二届萝卜节展销期间,张绍兰家生产加工的“牟二嫂牌”传统萝卜线,不到半天就被游客抢购一空,仅一天,她家就进账两万多元。
今年1月8日,在綦江县赶水草兜萝卜采购会开幕当天,新世纪、重客隆等13户商业企业抢订了销售额达一亿元的萝卜供销协议。而第一届萝卜节“萝卜大王”刘世平的收入就已超过了三万元。
据綦江县副县长成世坤介绍,三届萝卜节,让赶水草蔸萝卜声名大振。销售不但从重庆辐射到了川、黔等地区,还北上京城,南下广州,成为全国各地市民的“抢手货”。2009年12月,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慕名而来,采购了2000盒,赶水萝卜摆上了中南海的餐桌。
昔日的“贡品”萝卜彻底翻身了。如今,当地农民和合作经济组织在饱尝甜头后,赶水草蔸萝卜基地在土壤条件相同的赶水、扶欢两个镇,已发展到五万亩,可实现的收入将超过2.5亿元。这一特色产业正在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