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仪式作为一种约定俗成的形式,在学生认知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不同的、具有显著仪式感的活动,让孩子在仪式感的感染激励中展现出最完美的自己。在班级里建立仪式感,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和塑造,符合教育规律,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小学教育;仪式感;班级管理
将仪式感融入到孩子学习生活中是当前小学班级管理的重点内容。在班级的日常管理中为学生创造注重仪式的氛围,让学生通过仪式来增强对于班级内的管理活动和学习活动的认同感,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班级荣誉感和集体感,同时还有利于在班级内形成一种积极向上,团结一致的学习氛围,使得班级管理更容易形成体系。作为老师,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中注意精心经营仪式,让仪式服务好班级、服务好教育,让“仪式感”给班级管理上锦上添花。
一、仪式感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一)目标在仪式感受树立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强调仪式感,能够让孩子端正态度,仪式感不是追求形式,华而不实的东西,而是能否让孩子感受到内心的富足,对生活的很多事情都能有正确的态度和美好的期许,对自己充满信心和认同感,不再懒懒散散,有明确的目标并为之努力拼搏。
(二)习惯在仪式感受养成
仪式感的力量,就在于“塑造”,而不是“灌输”。将仪式感加入到班级管理的各环节中,通过日常固定的小仪式,可以帮助学生养成明确的道德认知,通过这种认知,让孩子自我约束,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学会用庄重、认真的态度去专注于成长中的某件事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幸福在仪式感中升华
仪式感能让平淡的学习生活不断提高幸福层次,也让学习生活充满节奏和律动。孩子们能从仪式感中感受自己努力的过程,也切切实实地感受到自己通过付出后得到回报的与众不同的幸福感,也会更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仪式感让孩子学会爱人,幸福感也会在仪式感中得到升华。
二、如何在班级管理中加入仪式感
(一)在良好班风中塑造仪式
小学生处于成长发育的第一个阶段,所在班级是否有良好的班风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成长、发展。要想管理好班级的第一步就是要建立一支强有力的班委。确立班委并得到其他同学的认同,可以通过营造仪式感来实现。在选举班委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班干竞选演讲,民主投票,颁发证书等一系列有仪式感的活动,让竞选者感受到班委任务的重要性以及自己所肩负的使命,也让其他学生在这个班级关系内寻找到自己的位置,并意识到权利的从属关系。
(二)在课堂常规中强化仪式
课堂常规是保持教学正常进行的基础。例如课前领歌,课堂问好,课后说再见等这些环节,很多老师有时候会担心会占用课堂时间,直奔上课内容。可久而久之就会发现,忽略的这些东西不仅影响日后的课堂秩序,更重要的是也失去了一次对学生习惯培养的好机会。例如课前常规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却非常重要。它提醒每个学生进入知识学习的环节,让学生在这个简单的仪式中做好充分的课前心理建设,能帮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
(三)在生活实践中运用仪式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推崇的教育理念。小学生活管理主要包括卫生、纪律、饮食、等方面的内容。当这些琐碎一旦不再一味地追求效率,而是融入了仪式感,就是一场既悄无生息,又春风化雨的仪式感教育。
如在对孩子们进行文明就餐的礼仪培训时,可以让整个进餐过程变得具有“仪式感”。第一,让孩子当宣传大使,利用班队课时间给同学们讲解粮食的获得过程,让同学们体会一粥一米,来之不易。第二,从如何排队取餐、放置餐盒等方面入手,规范孩子的用餐过程,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协作精神,培养孩子对生活认真、尊重、敬畏且热爱的态度。第三,选取每日或每周就餐之星,颁发奖励,让孩子感受到榜样的力量。
(四)在文化活动中贯穿仪式
千百年来,我们一直是一个注重仪式的国家。《左传》记载:“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而学校常规性文化教育活动有:入学仪式、开学典礼、升旗仪式、校庆典礼、颁奖仪式等等。学生对这些文化活动有特殊情结,这无疑也是班级管理教育的良机,教师在对学生这些文化活动培养中加入仪式感,其效果会更为显著。另外,每学期班级也可以组织多次主题教育活动。我们要把这些活动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认真对待,用心策划,让学生充分感受事物和行为的意义,增强庄重感和认真感。
(五)在家校共育中融入仪式
家校共育是实现教育效益最大化的重要途径。家长的支持和配合能为班级的管理增添更多能量。家长主要的时间和空间以工作单位和家庭为主,教师、学生的主要时间和空间在学校,家校共育的时空交集太少。因此,不能让家校共育仅仅成为一种口号。作为班级的管理者,要抓住机会,精心设计,周密安排活动,让家校共育时空的交融形成常态。如可以开展每月一次的家长周活动,让家长进课堂,教授学生自己专业领域里的知识和技能,增长孩子们的见识,并为这些参与的家长颁发具有班级特色的证书,将家长们的思维拉到了和孩子们同频共振的频道,它告诉我们,家校共育的阵地不一定是辅导作业,在家帮忙配合老师布置的任务,还可以是校園生活。
除此之外,家长会也是家校沟通的一个重要的窗口。我们不能让家长会变成一个是只有老师讲,家长负责聆听的例行公事的活动。在家长会来临之前,孩子们可以作为班级里的小主人,精心布置教室,亲手制作邀请卡,以主人翁的身份邀请爸爸妈妈们来参加家长会。孩子们变身家长会的主讲人,利用班级的文化墙,向家长展示班级的特色。这样家长们可以更直观,更全面地了解孩子的学习状态,所以,在家校共育中融入仪式,既能带动亲子沟通,也能增进家校互相信任。
一个好的班级,应当是一个富有仪式感的班级。在这样的班级里,学生学会尊重,懂得感恩,有光荣感,有责任感,他们心向集体,乐于为集体作贡献。完全可以相信,成长在这中班级氛围里的学生,在他们的生命里,定然会有一片亮丽温暖、永不褪变的底色。让仪式成为成为班级管理中的一种手段,用“仪式感”让班级管理锦上添花,让我们的学生在仪式感中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杨俊萍.研究小学班级管理中的仪式感[J].管理创新2017(6)
2.柳立明马东平.培养小学班级管理中的仪式感[J].小学教学参考2019(12).
(平阳县鳌江小学 浙江温州 325401)
关键词:小学教育;仪式感;班级管理
将仪式感融入到孩子学习生活中是当前小学班级管理的重点内容。在班级的日常管理中为学生创造注重仪式的氛围,让学生通过仪式来增强对于班级内的管理活动和学习活动的认同感,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班级荣誉感和集体感,同时还有利于在班级内形成一种积极向上,团结一致的学习氛围,使得班级管理更容易形成体系。作为老师,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中注意精心经营仪式,让仪式服务好班级、服务好教育,让“仪式感”给班级管理上锦上添花。
一、仪式感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一)目标在仪式感受树立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强调仪式感,能够让孩子端正态度,仪式感不是追求形式,华而不实的东西,而是能否让孩子感受到内心的富足,对生活的很多事情都能有正确的态度和美好的期许,对自己充满信心和认同感,不再懒懒散散,有明确的目标并为之努力拼搏。
(二)习惯在仪式感受养成
仪式感的力量,就在于“塑造”,而不是“灌输”。将仪式感加入到班级管理的各环节中,通过日常固定的小仪式,可以帮助学生养成明确的道德认知,通过这种认知,让孩子自我约束,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学会用庄重、认真的态度去专注于成长中的某件事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幸福在仪式感中升华
仪式感能让平淡的学习生活不断提高幸福层次,也让学习生活充满节奏和律动。孩子们能从仪式感中感受自己努力的过程,也切切实实地感受到自己通过付出后得到回报的与众不同的幸福感,也会更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仪式感让孩子学会爱人,幸福感也会在仪式感中得到升华。
二、如何在班级管理中加入仪式感
(一)在良好班风中塑造仪式
小学生处于成长发育的第一个阶段,所在班级是否有良好的班风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成长、发展。要想管理好班级的第一步就是要建立一支强有力的班委。确立班委并得到其他同学的认同,可以通过营造仪式感来实现。在选举班委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班干竞选演讲,民主投票,颁发证书等一系列有仪式感的活动,让竞选者感受到班委任务的重要性以及自己所肩负的使命,也让其他学生在这个班级关系内寻找到自己的位置,并意识到权利的从属关系。
(二)在课堂常规中强化仪式
课堂常规是保持教学正常进行的基础。例如课前领歌,课堂问好,课后说再见等这些环节,很多老师有时候会担心会占用课堂时间,直奔上课内容。可久而久之就会发现,忽略的这些东西不仅影响日后的课堂秩序,更重要的是也失去了一次对学生习惯培养的好机会。例如课前常规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却非常重要。它提醒每个学生进入知识学习的环节,让学生在这个简单的仪式中做好充分的课前心理建设,能帮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
(三)在生活实践中运用仪式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推崇的教育理念。小学生活管理主要包括卫生、纪律、饮食、等方面的内容。当这些琐碎一旦不再一味地追求效率,而是融入了仪式感,就是一场既悄无生息,又春风化雨的仪式感教育。
如在对孩子们进行文明就餐的礼仪培训时,可以让整个进餐过程变得具有“仪式感”。第一,让孩子当宣传大使,利用班队课时间给同学们讲解粮食的获得过程,让同学们体会一粥一米,来之不易。第二,从如何排队取餐、放置餐盒等方面入手,规范孩子的用餐过程,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协作精神,培养孩子对生活认真、尊重、敬畏且热爱的态度。第三,选取每日或每周就餐之星,颁发奖励,让孩子感受到榜样的力量。
(四)在文化活动中贯穿仪式
千百年来,我们一直是一个注重仪式的国家。《左传》记载:“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而学校常规性文化教育活动有:入学仪式、开学典礼、升旗仪式、校庆典礼、颁奖仪式等等。学生对这些文化活动有特殊情结,这无疑也是班级管理教育的良机,教师在对学生这些文化活动培养中加入仪式感,其效果会更为显著。另外,每学期班级也可以组织多次主题教育活动。我们要把这些活动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认真对待,用心策划,让学生充分感受事物和行为的意义,增强庄重感和认真感。
(五)在家校共育中融入仪式
家校共育是实现教育效益最大化的重要途径。家长的支持和配合能为班级的管理增添更多能量。家长主要的时间和空间以工作单位和家庭为主,教师、学生的主要时间和空间在学校,家校共育的时空交集太少。因此,不能让家校共育仅仅成为一种口号。作为班级的管理者,要抓住机会,精心设计,周密安排活动,让家校共育时空的交融形成常态。如可以开展每月一次的家长周活动,让家长进课堂,教授学生自己专业领域里的知识和技能,增长孩子们的见识,并为这些参与的家长颁发具有班级特色的证书,将家长们的思维拉到了和孩子们同频共振的频道,它告诉我们,家校共育的阵地不一定是辅导作业,在家帮忙配合老师布置的任务,还可以是校園生活。
除此之外,家长会也是家校沟通的一个重要的窗口。我们不能让家长会变成一个是只有老师讲,家长负责聆听的例行公事的活动。在家长会来临之前,孩子们可以作为班级里的小主人,精心布置教室,亲手制作邀请卡,以主人翁的身份邀请爸爸妈妈们来参加家长会。孩子们变身家长会的主讲人,利用班级的文化墙,向家长展示班级的特色。这样家长们可以更直观,更全面地了解孩子的学习状态,所以,在家校共育中融入仪式,既能带动亲子沟通,也能增进家校互相信任。
一个好的班级,应当是一个富有仪式感的班级。在这样的班级里,学生学会尊重,懂得感恩,有光荣感,有责任感,他们心向集体,乐于为集体作贡献。完全可以相信,成长在这中班级氛围里的学生,在他们的生命里,定然会有一片亮丽温暖、永不褪变的底色。让仪式成为成为班级管理中的一种手段,用“仪式感”让班级管理锦上添花,让我们的学生在仪式感中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杨俊萍.研究小学班级管理中的仪式感[J].管理创新2017(6)
2.柳立明马东平.培养小学班级管理中的仪式感[J].小学教学参考2019(12).
(平阳县鳌江小学 浙江温州 325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