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作文教学,全程思维激活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udoud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命题作文仍是小学作文教学的常态与主流,但在整个作文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狭窄、思维定式、思维同化和思维模糊的现象比较明显。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唤醒学生的发散思维、加减思维、创新思维、系统思维、形象思维和换位思维等,使学生参与作文的全过程,形成自能作文的能力。
  [关键词]命题作文 思维 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1-001
  课程改革至今,命题作文仍是小学作文教学的常态与主流,因此其存在的问题必须得到重视和解决。比较棘手的是,孩子参与此教学体系时普遍存在思维缺位的现象。从“命题设定——命题布置——解题作文——修正评讲”全过程来看,原本应该伴随着孩子鲜活、跳跃、频繁的思维活动,实际却不容乐观。即便是动笔写作这样纯粹的思维活动也被应付、拼凑、虚假的文字充盈着,没有调动思维参与。在思维缺位状态下写就的文章没有可读性,是冰冷的文字尸体。因此,时下命题作文的教与学陷入尴尬的境地,教师一味地“命”,孩子一味地“从命”,写作文成了难题,语文学习也因作文而变得让学生害怕。解决这一顽症的关键在于教学中的思维唤醒。
  爱因斯坦说过:人们解决问题靠的是大脑思维和智慧。人类在漫长的征服自然、改造世界、提高自我的过程中,不断开发大脑,总结思维规律,逐渐形成了帮助人们解决问题、辨别真伪、开拓创新的思维知识体系。思维创造一切,思考是进步的灵魂。那何谓思维?思维(thinking)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人的思维包括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客观方面主要是指思维对象、思维的物质技术手段和思维的物质工具,也就是借助什么展开思维;思维的主观方面主要是指思维主体的知识及其结构,思维形式、思维方法和思维程序等,其中包括观念、语言、习惯、情感、意志、文化等。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思维,人类有了思维才能学习知识、解决问题,探索新知、创造未来。显而易见,写作正是最为集中和典型的思维活动。就像夏丏尊所说“表达之道即为思想之道”,作文教学根本的目的就在于激发孩子的写作兴趣,开发和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整合和优化孩子的思维品质,从而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促进独立人格的养成,形成独特的写作风格。命题作文教学过程——接受命题、理解命题、遴选素材、谋篇布局、组合材料、运用文字、形成篇章,最后复查修改,每一步都离不开思维的参与。
  当下命题作文教学中,思维训练缺失、思维活动缺位的现象非常明显。具体有以下四个表现。一是为思维狭窄。很多孩子遇到命题时条件反射地产生畏难情绪。他们常常挂在嘴边的是:“不会写”“没得写”“不知道怎么开头”“写不下去”……最直接的会说“老师,我的思路打不开啊”。这是典型的思维狭窄的表征。在思维活动即将开始前就已经退缩、窄化,直接形成畏惧、推诿等不良的情绪体验。二是为思维定式。不少孩子参与习作明显受思维定式的影响,立意虚高,选材单调,表达缺少创意,没有用自己的“慧眼”去发现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没有投入真情实感。三是思维同化。大量同素材、同构思、同表达的雷同作文出现就是思维同化的体现。很多孩子在写记叙文时,很自然地采用平铺直叙的方式,没有通盘构思,缺少细节描写。一些孩子在习作中喜欢摘用熟知的名人名言、陈旧事例,容易滥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美化语句,这些都是由于思维同化所造成的。有一年高考作文,出现大量的“父亲病故,母亲住院,自己在考场上奋斗”的“动人”故事就是最佳证明。四是思维模糊。作文是思维的体现,写作中无论是形象的描绘、情感的抒发,还是结论观点的表达,都需要清晰的语言表达。不少孩子的习作言语却不能用文字有条理、清晰地表达出来,言不达意、语序混乱等都反映了他们思维的模糊性。
  如何唤醒孩子的思维,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习作活动,呈现富有个性和生命意识的文字呢?我们可以在命题作文教学的全过程中注重强化思维训练,充分激活思维,在丰富多样的语言实践中让孩子原本活跃的思维得以复苏。
  一、在审题环节,注重训练发散思维
  题目是文章中心最精炼的概括,是文章的“眉眼”和“心灵”。仔细分析和反复考究题目是写好命题作文的先决条件。审题的成功与否,关系到文章全局,决定着构思能否按正确的方向展开,不至于“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正因为审题的重要性,许多教师唯恐孩子有闪失,所以在此环节多有“答案是唯一”的思维限定,以教师的命令取代孩子的思维,这是与审题这一思维活动背道而驰的。
  发散思维是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在1950年提出的观点,半个多世纪以来受到普遍关注。发散思维亦称扩散思维、辐射思维,是指在创造和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中,从已有的信息出发,尽可能向各个方向扩展,不受已知的或现存的方式、方法、规则和范畴的约束,并且从这种扩散、辐射和求异式的思考中,求得多种不同的解决办法,衍生出各种不同的结果。这种思路好比自行车轮一样,许多辐条以车轴为中心向外辐射,是多向的、立体的和开放型的思维。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
  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三个主要特点。而这三个特点正是让审题做到不偏不倚又与众不同的关键所在。首先,发散思维的流畅性是指智力活动灵敏迅速,畅通少阻,能在较短时间内表达较多观念。审题时要关注孩子的第一感觉,因为看到题目的第一反应是鲜活的、熟悉的,也是作者本人最有把握的。例如,对《“0”是什么》这个开放式的题目,有个数学特长生第一眼看到就心生喜欢,一则“数学王国里0在不同数位作用不同”的童话故事就基本成型。这样快速形成的构思成文应不困难。灵活性是指思维具有多方指向,触类旁通,随机应变,不受定势约束,能产生超常的构思。还是以《“0”是什么》为例。善于想象的孩子希望此文可以很自由地将心中对“0”的想象排列出来。也许在看到题目时,他心里已经有了百余个答案,恨不得一口气写下来。独创性是指思维具有超乎寻常的新异成分,它更多体现发散思维的本质。仍以《“0”是什么》为例。可以把“0”看做是一个数字、一种空灵、一个探索的窗口、一件实物,看法不同,笔下的故事也就不一样。有个性的孩子可以写成一首诗,也可是一篇由问答构成的谈话实录。不同的发散性思维促成不同的文章。不妨做个大胆的设想:一个孩子运用发散思维审题后,对同一命题有着各种各样的作文构思,他只需选择最有把握的行文,满足感便油然而生。他还能将其他构思和同伴分享,在辅助他人的过程中再次获得快乐。长此以往,他还会对作文有畏难情绪吗?   二、在素材收集、整理、遴选环节,注重训练加减思维
  许多孩子不会写作文都是苦于“没有素材”。其实,生活就是最大的素材资源库,只要你活着就有写不完的话,没有素材是个伪命题。孩子写作被素材这只拦路虎所困扰,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掌握对素材收集、整理、遴选的方法,没有经受这方面的思维训练。这就好比厨房里放着许多材料,但是不会烹饪,所以没东西吃!
  不妨试试训练孩子的加减思维法。加减思维法又称分合思维法,是通过将事物进行加与减、分与合的重新排列组合,从而有所创新的思维方法。其中的“加”就是打破原有态势的稳定结构,增加某种构成要素,使旧有事物的属性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减”就是减去某种构成要素,使旧有事物的属性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最为典型的案例就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思维。水稻“雌雄同株”似乎已成固定态势和完全要素。袁隆平教授减去其中的雄性要素,使水稻也能异体杂交成功。由于加减思维可以将原有资源进行重组、配置,往往能增加问题解决的灵活性和新颖性,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例如,笔者在一次中年级命题作文指导时,进行如下教学设计。
  阅读下面关于主人公芳芳的10个事例,然后分别以《热爱劳动的芳芳》《刻苦学习的芳芳》为题,从事例中选择材料,要求题目与材料一致。选择后,还可以自己收集新的材料补充。
  芳芳的10个事例
  1.带病坚持到校上课。
  2.春天,与爸爸妈妈在院子里垒花坛、种花草。
  3.帮助军属王大爷搞卫生。
  4.热心帮助同学补习功课。
  5.下雨了总是撑着伞接送小同学。
  6.作业认真,常受到老师的表扬。
  7.积极参加清扫红领巾卫生街的活动。
  8.拾到钱包交给民警。
  9.一篇作文,反复修改多次。
  10.刻苦练习跳高。
  这道命题旨在训练孩子对已经收集好的素材进行阅读理解。对素材进行收集整理、围绕主题遴选增补,是比较典型的加减思维训练。孩子们在审清题意后,要能够确定写作重点,从10项表面关联的素材中淘汰一部分,选取能用的写入作文。这是减法思维得以运用的体现。随后,为了强化对中心的表现,还要增补相关素材,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加法思维也能得到训练。如果在中年级作文起步阶段能有意识、比较频繁地进行此类训练,那么“偏题,内容空洞”等顽症有望逐步得到解决。
  三、在立意环节,注重训练创新思维
  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有言:“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的确如此,千古文章唯称意,再无余事可参量。“意”是文章的精神内核与灵魂所在。立意就是组建、寻找、发掘文章本质的重要思维活动。一道命题出现后,顺势构思立意是孩子们能够自然完成的,而鼓励其创新立意则需要训练,因为它能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独立人格和鲜明个性。
  创新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词,起源于拉丁语。它原有三层含义:一是更新;二是创造新的东西;三是改变。20世纪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熊彼特结合三者提出了创新思维。他认为创新思维是提出新观点的过程,是两个未曾合并过的观点的合并。“头脑风暴”法是创新思维的一种代表形式,它把别人的观点与自己的观点合并,以产生一个新观点。如果我们在指导孩子依据审题结果和素材储备情况立意时,能鼓励孩子进行创新思维,一定能推陈出新,让文章与众不同、脱颖而出。笔者曾以最为普通的命题《妈妈的爱》做过测试。没有运用创新思维情况下,文章总是通过“老三陪”:生病陪床、学习陪读、犯错时陪伴教育来体现妈妈无微不至的爱。立意虽正,但明显感到俗套。进行“头脑风暴”构思后,许多文章有了新立意:唠叨就是爱;爱藏在细节中;在妈妈的皱纹里寻找爱;打是疼,骂是爱;在严格中感受爱;爱你在心口难开……光是看到这些元素,就能让我们感受到文章的新思维、新创意,就会产生阅读的兴趣。
  在训练孩子运用创新思维立意构思的时候,应该注意避免“抑制创新思维的三要素”。一是习惯。习惯之所以成为创新思维的障碍,是因为人们对习惯的事物失去了敏感性,反应变得迟钝,甚至熟视无睹,发现不了问题,当然也就谈不到解决这些问题。因此,审题后不要逼迫孩子“短平快”地立意,这样容易被习惯性的写作思路所影响,作文成了“炒冷饭”,可以鼓励他们多思考、多比较、多选择。二是逻辑。思维当然要符合逻辑,不符合逻辑必然矛盾丛生,但仅仅符合逻辑却不能创新。创造性思维属于非常规性思维,本身就是要打破常规、另辟蹊径,更多地依靠非逻辑思维。这一点特别需要在想象作文训练中关注,不要为了所谓的“合理性”而损失想象最为核心的价值——离奇曼妙。三是权威。权威的存在容易封闭思考,也容易造成揣摩式、迎合式思考。对孩子而言,教师就是理所当然的权威。因此,在孩子立意构思的时候,少指导甚至不指导都会“逼”着孩子去思考。一旦教师说出自己的构思,容易出现“万众一心”的尴尬。
  四、在组篇环节,注重训练系统思维
  要下笔成文了,许多孩子没有系统的构思组篇的意识,习惯于脚踩西瓜皮,写一行算一行,写一段凑一段。这样写就的文章零散,没有系统,没有整体性,只能算是段落的拼凑,不成体统。其实,组篇构思能力是习作的重要能力,是文章成败的又一关键所在。“磨刀不误砍柴工”。组篇构思就像建造楼房前绘制“蓝图”一样。“蓝图”设计得合理、科学、美观,建筑就能“立”起来,剩下的工作就是“装修”了。而在这一环节,特别要注重整体性,需要进行系统思维的训练。
  系统思维就是将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要训练的是动态思考过程中的整体搭配能力。心理学家彼得·圣吉强调系统思考要求人们转变自己习以为常的思维习惯,用系统的观点看待发展。系统思考引导人们从看局部到整体,从看事物的表面到洞察其变化背后的结构,从静态的分析到认识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笔者曾经尝试用东尼·巴赞的思维导图对孩子进行组篇构思的系统思维训练,收到优异效果。思维导图是一种图示化的有效思维方式,相当于为自己绘制“思维地图”,极为有利于扩散思维。它在全球范围得到广泛应用,被人称为“大脑瑞士军刀”。重要的是,运用思维导图能直观地让孩子看到作文的构思,把握全局,宏观调整。例如,以下是一个孩子绘制的命题作文——《功夫教师》的思维导图。   (如图)我们可以和小作者一样清晰地看到这篇即将写就的精彩作文。小作者对“功夫”的特殊解读是一个板块。这个板块作为全文的“魂”,将融入字里行间,体现在生动的实例中。第二板块是备选的教师,包含各个学科,人数众多,看来小作者的素材收集工作非常充分。第三板块“特点”和第四板块“对象”是对“功夫”的具体阐释,结合教师个体,具体表现出带有“功夫”性质的特征,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第五版块“场景”则是事件发生地,是小作者细致考虑的体现,也是文章真实性的佐证。小作者绘制完成这幅导图后,文章基本已经成竹在胸。教师看完导图,也能基本知晓文章大致情况。接下来就是“装修”——行文的问题。
  ■
  
  五、在言语表达环节,注重训练形象思维
  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被称为言语,而说话、作文是人在大脑活动的控制之下,通过发音器官或手的动作把言语说出来、写下来的过程。因此,所谓的作文,其实质就是言语表达,语言学上称之为表达性言语。从心理学角度看,遣词造句、运用语言表达是内部思想向外部言语转化的过程。不少孩子在这一心理过程中会发生困难。比如,有的孩子明明知道要写什么,但提笔行文时却变成云中树、雾中花,一片朦胧;有的孩子心里想着要写的内容,写下来的却并不是他所要写的,言不达意。很多教师认为孩子表达不畅、言语不美是词汇积累少和修辞技巧运用的问题,其实这仅仅是表达的外显形式问题,是“标”;而孩子语言表达的高下优劣本质原因则取决于表达的动机、愿望、强烈程度、心理活动等。为了提高言语表达能力,有效地帮助孩子将内部思想外化为言语表达,我们应该从形象思维上进行训练,这才是治“本”之举。
  形象思维是用直观形象和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它也称“艺术思维”,因为较多时候是作家、艺术家等在创作过程中对大量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典型性形象的过程。作文本身就是一种语言艺术,自然需要形象思维的支撑。小学命题作文教学以记叙文为主,要求孩子写具体、实在、清楚,忌空洞、呆板,而形象思维训练在遣词造句、语言表达中会起到巨大的作用。我们可以根据前苏联神经心理学家“表达性言语的生成的三个阶段”研究结果,在各个阶段注重进行形象思维的训练。
  第一阶段为表达性言语的交流意向阶段,注重激活表达的愿望、动机、目的。命题应该贴近孩子的生活,要能让其在遣词造句、表情达意时感到得心应手、趣味盎然。例如,同样是描写书包,命题可以设计为《我的书包》,也可以是《背上的“好伙伴”》。后者命题以拟人化的言语形式出现,能有效激活孩子的思维,让其自然地产生联想。第二阶段,内心出现片断性、简略性为特征的,同时还是词汇贫乏、语法结构残缺的,黏附着丰富的心理表象的内部言语。这个阶段言语表达是零散的、片段式的,但同时又是成篇表达质量的关键。此阶段可以鼓励孩子多进行片段模仿,课堂上多做组合成篇的教学安排。例如,教师可以提供优秀片段供其借鉴、品赏、模仿,还可以鼓励孩子多想象,让心中将要表达的内容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并和同伴交流不断丰富,这也就是所谓的“打腹稿”。想清楚再写是一种正确的习作流程,是一种必须养成的写作习惯。第三阶段,从压缩的、自己能明白的内部言语逐步向展开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感知理解的外部言语转化。在这个阶段,要想方设法鼓励孩子大胆表达,畅快倾吐。教学中,应该多安排孩子回想构思、设想的环节,多进行师生对话。在和孩子对话过程中,教师要予以纠正、补充、鼓励,帮助孩子形成较为规范和丰富的表达。贾志敏老师的作文指导课受到孩子欢迎,孩子的习作水平能得到切实提高的重要原因也就在于师生对话互动环节的有效性。请记住,自然、平等、反复的对话就是最佳的指导,是命题作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六、在修改环节,注重训练换位思维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修改是写作的重要一环。如果把写文章比作生产一种产品,那么修改就是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一篇文章草稿写就后,要反复读、反复改,认真地从文章立意、选材、篇章结构、语言文字表达、标点符号运用等多方面进行增、删、改、换,使文章更通顺、更周密、更能真实地反映客观实际、更准确地表达作者原本想要表达的意思。随着每一次修改,养成学生自觉、认真修改的习惯。
  由于文章修改后要呈现给读者,要尽可能做到“不让读者流汗”,所以,在此环节可以着重培养孩子的换位思维。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推崇换位思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都是要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想一想,这就是换位思维的精髓。换位思维就是设身处地将自己摆放在对方的位置上,用对方的视角去看待整个事件,这是一种非常有益又十分实用的思维方式。在修改文章时,多提醒孩子想一想:文章写后给谁看,他会怎么想,他看得懂了吗,语言会不会产生歧义。相信在这样思想指导下的修改是有效的修改,是具有“读者意识”的真改。
  教师在引导孩子以换位思维的方式审视自己的文章时,可以注重以下三个“量变”。其一,鼓励孩子有否定自己的“雅量”。自己写就的文字当然爱,但是要有割舍的勇气;要让孩子明白,勇敢地否定自我就是进步的开端。初稿完成后,不要急于上交,应该先朗读初稿,并边读边修改。其实,很多的错别字、漏字、笔误等,只要多读几遍就能发现并纠正过来。长期坚持,孩子的自改能力一定会提高。其二,要有改正错误以及坚持正确的“胆量”。在自我修改后,教师可以组织孩子互相讨论修改。此时,孩子在同伴互助过程中继续修改,也应该有坚持正确、个性化表达的胆量,不要人云亦云。如,一位教师指导孩子写《雨中让伞》一文。孩子写的是放学后下起了倾盆大雨,自己没带伞,便与一位叫小波的同学共同打一把伞回家,小波用伞为他遮雨,结果小波的衣服被打湿了的事情。结尾是“侧头一看,小波的衣服很湿了。这时,我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热泪”。教师通过和小作者的谈话了解到他当时是很感动,但并未“流下热泪”。于是,要求孩子将“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热泪”删去,改为“心头一热,紧紧地挽住了他的胳膊”。教师还作了旁批:“表达感动之情不一定要流泪。作文不能言过其实,说空话假话,应该抒发真情实感。”孩子欣然接受,马上修改。在这样的修改过程中,孩子不仅可以学到修改的方法,而且还学到了写作知识,端正写作态度。其三,要有博采众长的“容量”。以换位思维的方式看问题,很重要的方面是要广泛地接纳来自其他方面的正确意见,海纳百川,为我所用。在修改环节,很多教师为孩子提供佳作参考。这些优秀范文不正是可供积累的好素材吗?有的教师喜欢为孩子做修改示范。这个过程不就是最好的教学演示吗?有的学生在同伴互助时会有意想不到的建议。这些意见不正好是为作者提升文章品质而服务吗?有容乃大。修改时要提醒孩子,不要把自己放在写作者的一个角色上,要频繁换位,可以是作者、学习者、借鉴者、收集者、品鉴者,角色不同,收获也不同。
  “学与思”关系十分古老却又十分密切,它们既相互依赖,又相互促进。孩子掌握知识,必须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各种思维过程。这些思维过程是学习的必要心理前提。这些思维过程也正是在掌握和运用知识的学习活动中得到锻炼,获得发展的,是学习的结果。因此,不仅仅是命题作文教学要注重思维唤醒,整个小学语文教学都应该伴随着思维训练,要把训练并发展思维看作是教师的职责所在。
  (责编 韦 雄)
其他文献
戏曲进课堂符合新课程理念。本次何老师教学的内容是《打进匪窟》,节选自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何老师的教学设计具有整体感,抓住戏剧矛盾的集中处,以点带面;体现了奠基石
从2016年秋季学期起,小学起始年级全部使用新教材。相比之前的教材,这套新教材规格高,由教育部组织编写;开本、字体大,显得大气;外观现代时尚、和谐养眼,显得上档次。教材的
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法对滦河内蒙古蓝旗段中游地下水流模型进行了研究,并用满足模型识别及检验准则的参数利用有限元法对研究区地下水资源允许开采量进行了评价。经研究分析
部编教材二年级上册即将投入使用。新教材有什么特点?怎样使用新教材,才能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新教材设有"课文""集中识字""语文园地""口语交际""快乐读书吧"这五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