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们学校提出在数学教学中运用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即,注重在课堂上用问题明确学习方向,用练习分层引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形成以“问题为串,练习为线”的“十字五环节”的成功教学模式。课堂结构为:梳理学习目标—分层练习引导—讨论探究新知—评价反思概括—应用拓展升华。
最近,我上了一节公开课——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角”,这是我第一次尝试运用以“问题为串,练习为线”的教学模式。
一、激疑,打开探究思维的闸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最重要的催化剂。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创设新奇、有趣、富有挑战性的,且充满悬念疑问的情境,点燃学生的“探究”之火,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教学“认识角”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课前准备4根小棒,问题一:“你能用4根小棒摆出什么图形?”学生只花了几秒的时间便迅速地摆好了正方形。问题二:“如果拿走一根小棒,你能摆出什么图形?”这下学生更快,没等我把话说完就有了答案。而部分学生都没有摆小棒,因为这些图形是他们再熟悉不过的。问题三:“如果再拿走一根小棒,剩下两根还能摆出一个图形吗?”这时一部分学生沉默了,手拿着两根小棒摆弄着不敢说,在我的鼓励下,学生陆续举起了手,有的说是“×”,有的说摆不了图形,不过,很快有学生说可以摆“角”。我连忙肯定地说:“没错!像这样由两条线组成的具有公共端点的不封闭的图形叫做角。这节课老师将带领同学们去‘认识角’!”这节课的导入就这样水到渠成了,学生兴趣很高,脸上充满着对这节课的期待。
我通过每次减少一根小棒的方法,将“正方形—三角形—角”联系起来,直接又直观地表现出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既复习了旧知,又给新知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巧问,点燃探究思维的火花
当出示课题“认识角”后,我马上抛出一个问题:对于这位新朋友——角,你觉得这节课我们将学习角的哪些知识?学生争先恐后、各抒己见,虽然有些学生说偏了,但总有部分学生能说在点子上,最后我梳理归纳,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板书下来:(1)角是什么样的图形?生活中有角吗?(2)怎样画角?(3)角有大小吗?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学习目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通过提问的形式呈现出来,接下来的教学就是分别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的确,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
三、设梯,开发探究思维的潜力
“认识角”属于“空间与图形”这个学习领域里的内容。空间观念的形成不像拍照,要想建立空间观念,必须有动手操作的过程,这不仅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更是尝试、想象、推理和反思的过程。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由此可见,学生的思维是离不开实践活动的。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我在教学中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经历找角、摸角、画角、比角等一系列活动,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而找角、摸角、画角、比角就像是一级级的阶梯,让学生一步步地走向知识的高峰。
1.找角、摸角——感受角的特点
提出学习目标后,我立刻带领学生达成目标一:角是什么样的图形,生活中有角吗?并提出问题:“我们身边的哪些物体上有角?用手指出来。”这一问似乎打开了他们思维的闸门,个个争先恐后、跃跃欲试,而且有些答案出乎我的意料,就像用“角”组了许多词语一样。但是因为还没有真正建立角的概念,有个别物体上不是角的(如圆圆的桌角)也说成了角,这时我没有马上否定,只是说:“我们身边的角真多呀!不过有个别同学说的不是角。那么角到底是什么样的图形,具有什么特征呢?让我们来摸一摸角,感受角的特点。”于是我带领他们用手摸三角板上的角(示范摸“顶点”和“边”)。学生说:角尖尖的、刺刺的,两条线平平的、直直的……
这时我马上进行小结:尖尖的、刺刺的这一点叫做角的顶点,两条平平的、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并且马上否定了“圆圆的桌角是角”的说法。
2.画角、标角——建立角的模型
接着达成目标二:怎样画角?教师示范画角,学生跟着画角,标出“顶点”和“边”,并且强调怎样标记角。角就这样成型了。
3.比角、玩角——感知角的大小
达成目标三:角有大小吗?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我是这样引导的,我拿着大三角板,学生拿着小三角板,提问:它们有什么不同点?生答:一个大一个小。再问:相同点呢?个别同学说:角一样大。但是其他所有同学都反对他的说法,说老师三角板上的角大,学生的角小,因为老师的三角板边很长。于是我马上将大、小三角板放一起比一比,并且强调比角的方法,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豁然开朗,异口同声地说:“一样大!”再提问: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有关吗?边越长角就越大吗?学生立刻否定了。
“接下来让我们来玩‘活动角’,研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你们觉得怎样做角就大,怎样做角就小?请以小组为单位研究讨论!”学生手拿着“活动角”摆弄着,相互之间热烈地讨论着,不一会儿就有了答案。大家一致同意“角的两条边张口越大,角就越大,两条边张口越小,角就越小。”
4.唱角——总结角的特点
课件出示一首儿歌“小小角”——小小角儿本领大,生活当中常见它。一个顶点两条边,两边直直真的好。两边张开角就大,两边合拢角就小。
这节课,学生带着目标和问题开始学习,又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完成了学习目标,解决了问题,我觉得收获很多。
参考文献:
闫晶.“认识角”教学与反思[J].黑龙江教育:小学教学案例与研究,2014.
编辑 段丽君
最近,我上了一节公开课——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角”,这是我第一次尝试运用以“问题为串,练习为线”的教学模式。
一、激疑,打开探究思维的闸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最重要的催化剂。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创设新奇、有趣、富有挑战性的,且充满悬念疑问的情境,点燃学生的“探究”之火,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教学“认识角”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课前准备4根小棒,问题一:“你能用4根小棒摆出什么图形?”学生只花了几秒的时间便迅速地摆好了正方形。问题二:“如果拿走一根小棒,你能摆出什么图形?”这下学生更快,没等我把话说完就有了答案。而部分学生都没有摆小棒,因为这些图形是他们再熟悉不过的。问题三:“如果再拿走一根小棒,剩下两根还能摆出一个图形吗?”这时一部分学生沉默了,手拿着两根小棒摆弄着不敢说,在我的鼓励下,学生陆续举起了手,有的说是“×”,有的说摆不了图形,不过,很快有学生说可以摆“角”。我连忙肯定地说:“没错!像这样由两条线组成的具有公共端点的不封闭的图形叫做角。这节课老师将带领同学们去‘认识角’!”这节课的导入就这样水到渠成了,学生兴趣很高,脸上充满着对这节课的期待。
我通过每次减少一根小棒的方法,将“正方形—三角形—角”联系起来,直接又直观地表现出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既复习了旧知,又给新知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巧问,点燃探究思维的火花
当出示课题“认识角”后,我马上抛出一个问题:对于这位新朋友——角,你觉得这节课我们将学习角的哪些知识?学生争先恐后、各抒己见,虽然有些学生说偏了,但总有部分学生能说在点子上,最后我梳理归纳,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板书下来:(1)角是什么样的图形?生活中有角吗?(2)怎样画角?(3)角有大小吗?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学习目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通过提问的形式呈现出来,接下来的教学就是分别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的确,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
三、设梯,开发探究思维的潜力
“认识角”属于“空间与图形”这个学习领域里的内容。空间观念的形成不像拍照,要想建立空间观念,必须有动手操作的过程,这不仅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更是尝试、想象、推理和反思的过程。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由此可见,学生的思维是离不开实践活动的。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我在教学中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经历找角、摸角、画角、比角等一系列活动,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而找角、摸角、画角、比角就像是一级级的阶梯,让学生一步步地走向知识的高峰。
1.找角、摸角——感受角的特点
提出学习目标后,我立刻带领学生达成目标一:角是什么样的图形,生活中有角吗?并提出问题:“我们身边的哪些物体上有角?用手指出来。”这一问似乎打开了他们思维的闸门,个个争先恐后、跃跃欲试,而且有些答案出乎我的意料,就像用“角”组了许多词语一样。但是因为还没有真正建立角的概念,有个别物体上不是角的(如圆圆的桌角)也说成了角,这时我没有马上否定,只是说:“我们身边的角真多呀!不过有个别同学说的不是角。那么角到底是什么样的图形,具有什么特征呢?让我们来摸一摸角,感受角的特点。”于是我带领他们用手摸三角板上的角(示范摸“顶点”和“边”)。学生说:角尖尖的、刺刺的,两条线平平的、直直的……
这时我马上进行小结:尖尖的、刺刺的这一点叫做角的顶点,两条平平的、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并且马上否定了“圆圆的桌角是角”的说法。
2.画角、标角——建立角的模型
接着达成目标二:怎样画角?教师示范画角,学生跟着画角,标出“顶点”和“边”,并且强调怎样标记角。角就这样成型了。
3.比角、玩角——感知角的大小
达成目标三:角有大小吗?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我是这样引导的,我拿着大三角板,学生拿着小三角板,提问:它们有什么不同点?生答:一个大一个小。再问:相同点呢?个别同学说:角一样大。但是其他所有同学都反对他的说法,说老师三角板上的角大,学生的角小,因为老师的三角板边很长。于是我马上将大、小三角板放一起比一比,并且强调比角的方法,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豁然开朗,异口同声地说:“一样大!”再提问: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有关吗?边越长角就越大吗?学生立刻否定了。
“接下来让我们来玩‘活动角’,研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你们觉得怎样做角就大,怎样做角就小?请以小组为单位研究讨论!”学生手拿着“活动角”摆弄着,相互之间热烈地讨论着,不一会儿就有了答案。大家一致同意“角的两条边张口越大,角就越大,两条边张口越小,角就越小。”
4.唱角——总结角的特点
课件出示一首儿歌“小小角”——小小角儿本领大,生活当中常见它。一个顶点两条边,两边直直真的好。两边张开角就大,两边合拢角就小。
这节课,学生带着目标和问题开始学习,又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完成了学习目标,解决了问题,我觉得收获很多。
参考文献:
闫晶.“认识角”教学与反思[J].黑龙江教育:小学教学案例与研究,2014.
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