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峙与和解的“时间证词”

来源 :诗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ssy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前,韦锦以“先知”的口吻说话,却
  朴实如农夫。先看他一首诗的片段:
  他想说出感觉以外的东西。
  石头说出火焰。
  或者一个时代绕过它的路标。
  他紧紧抓住了,不是主题,
  是未经燃烧的熄灭。
  他想在仰望的高度留下脚印。
  ——《过团泊洼》
  1962年冬出生于山东齐河的韦锦,曾在黄河入海口的胜利油田工作与生活。后因职业之故,居于京津冀“边区”—— 实为京畿地区门户与通道的廊坊,而今身为中国对外文化集团编剧、艺术委员会委员,定居北京,没齿不忘的却是“处在黄河之阳的那座小乡村,拥抱小乡村的大平原,虫蛹一样蠕动在田舍间的父老乡亲”。他带我去黄河入海口,神情犹如一位掌握“秘密联络图”的地下交通站长。黄河与齐鲁大地的地理地貌、人文生态,是他诗歌的基准色和光谱仪,他的运命他的根。回京路上,韦锦无意中展示了他对沿途地名的稔熟,透出向导般的底气。他口中的徒骇河、闪电河、眨眼河、子牙河、独流减河,仅名称就令人叫绝。
  谈及自己写作的源头—— 大地、黄河和母亲,韦锦这么说:“我记得她(母亲)生气时常说的一句话‘让人心里像刮风似的’。即使这样的极富情绪的话,她也说得音量极小,语调很淡。她的坚忍,她在贫穷困顿中尽可能少有动静—— 那种保持寂静的能力,是我后来的诗歌写作具备耐性和耐力的根源”。
  所有这些人与事(包括他的启蒙老师),都持久地影响了韦锦。韦锦对大地上的一切都很关切,无论人事还是自然。从旷野田畴到油田矿井,从华北平原到黄河入海口,直至罗布泊与楼兰,读书,写诗,接引朋友,喝酒,倾听音乐。酒只是他的一种交往方式,音乐令他精神抖擞,诗歌是他的道路。写作即耕作,更是漫游。
  雪不再落下来
  雪慢慢退到高高的山上
  ——《春天》
  在草原上说起人民
  辽阔的心事堆满牧场
  在人民中说到黑暗
  弱小的光明火星四溅
  ——《老词语:在人民中说到黑暗》
  日常的景象现出不动声色的奇绝。一些被掏空的大词重新赋有形意。何谓“民族诗人”?怎样才能成为这样的诗人?他所要做的,何止于辽阔与搏斗,漫游与欣喜,何止于黛色群山和金色河流,将劳作与思想汇入落日的壮观,连穹顶、草叶与部族也远非止步之处。要成为一个出色的代表性诗人,更在于诗思的深沉,诗意生成中苦难、孤独与狂欢的“光合作用”,特别是不经意间触动“人民”内心深处的那根弦。幸运的是,所有这些韦锦都不匮乏,时间也站在他这一边。
  这是更大的眷顾而不是垂怜:时空的交错与语言的天赋,还有他那兄弟情义与胆识,虽然他看上去更像个音乐教授。
  韦锦自有他的文学谱系与精神渊源。对于古典和现代性,交往与独处,日常观察与玄思默想,他同样兴味盎然,却不一味沉湎。就与中国几代诗人的关系而言,韦锦与郭小川似乎有着神秘的关系,与牛汉、邵燕祥等人有着绝对的连接。与唐晓渡之间长久而具备思想景深的对谈,也令他的精神更为丰茂。韦锦的写作姿态高远而剀切:人与事物的激荡,诗意与存在的兼容,特别是运思过程中明快与浑厚的二重性,在中国诗坛凸显了他的重要性。而其诗歌创作业绩、生存姿态和文学活动轨迹,几十年来具备了很高的完成度,令其逐步实现了从自在到自为的转变。
  韦锦身上最重要的标志物是:从对峙到和解,诗意生成过程成为存在建构之路。这验证了海德格尔所说:“思之诗是存在真正的拓扑学。//这一拓扑学告诉,/存在真正出现的行踪”(《诗人哲学家》)。又如洪迪先生在《诗学》中所言:“诗以存在的真实到场,呈现存在的行踪,且揭示其变中的不变”,而且“人生在世不免陷入生存的非本真状态,所以‘此在的存在即烦’,且往往荒谬”。韦锦这样的诗人,正为此而诞生,应“存在”的呼唤而作诗。想来,真正的诗人应如堂吉诃德一样,大胆援笔向荒谬宣战。
  他写于1980年代的《世纪》就出手不凡,起手就是一个大势判断:“一个世纪像一盒火柴即将燃尽”,下个世纪的火柴盒中,会有更多更琐碎的火柴头,结句是“会不会有一枚擦燃在盒里?”《蛇篮》,携带毒液的神秘与美;《散居的火苗》,实际上聚合了星空的光芒;《听一位老人朗诵诗歌》,则把一个普通老人的经历与声音提升到“形而上”段位。够得着黑暗的《瘦火柴》,则是真正的精神火种,而《运牲口的卡车》写的不仅是牲口的悲哀,也是人性的衰败。《和平》则将人世间“爱的博弈”,通过那个美丽公主之口,投射到人间关系与世界图景之中,获得了心灵传记之感。韦锦的《嫦娥与奥耳甫斯》,貌似叙写一个中西合璧的传说,事实上却是人与神灵之间的多重对话,当嫦娥(欧律狄刻)对奥耳甫斯说出:“下一回,我一开始就走在你前面”,一种极具感染力的假想瞬间凸现。
  读韦锦的诗,我们知道了诗意不是“提炼”,而是“生成”。诗思之展开,就像于时间之外缓慢绽放的玫瑰,其背后工匠式的惨淡经营,却不让人一睹。我们所看到的,仅仅是艺术的完整性,迷人隐喻与简朴叙述的完全兼容。毫无疑义,韦锦对人性的探寻,存在奥义的求证,是如此紧密联系甚或难分彼此。无论是他的《结霜的花园》《世纪》《点灯》,还是《火车上的李斯特》《再听梵高说》,都是浸透了血液、汗滴和泪水的篇章。但描述苦难不是韦锦的唯一目标,他的笔触所到之处,探寻的是产生苦难的原委,那些特定的环境与关系,心灵的复杂和性格的微妙,巨大潮流裹挾下人们不知所终的旅程。涉及苦难又有所超越,显示了韦锦写作中的控制与提升能力。
  早就有人指出, “ 韦锦该算作戏剧诗人”,不仅因为诗歌中有大段的戏剧性独白,更有角色的设置与转换(见徐伟锋:《九十年代诗歌发展报告》)。所谓“戏剧性”,既表现在对命运的叙写上,也体现在运思与语言上。韦锦近期的诗,充满了一种整体上的张力:一首并不太长的诗中,会有对话、旁白和穿插,叙述中的旁枝逸出;作者与笔下的角色之间,经常有着强烈的对应关系,有时一以贯之有时又会发生互换。   所有这些,我们只能将之视作诗歌的戏剧因素和戏剧性手法,抒情诗是其不变的本质,只是更为驳杂和强健,更多的现代性和后现代色彩。经过这些年的诗歌创作实践,在韦锦们的努力下,一种貌似“不纯”的“纯诗”诞生了,并使其更好地发展起来。这就为中国现代诗拓宽了道路,获得纵深感。韦锦自己也说:“许多为单纯的诗歌不易容纳的东西也有了适宜的住所。对既往文明形态的辨认,对现有生存秩序的透视,对诸多精神幻象的汰选,以及人性的痴妄、贪婪、奂美、苍白、龌龊、期求和脆弱,甚至灵魂空间的多层维度、多种样态和多重可能,都有了较为宽敞的载体和工具”。
  与写诗并行,韦锦这些年来投入了另一个相关领域—— 诗剧与歌剧的写作。对他来说,诗、诗剧和歌剧有时是同一回事,但又确凿地隔着舞台、造型和音乐的丘壑。这难不倒他。依我看,韦锦创作的歌剧剧本《马可·波罗》与诗剧《楼和兰》,与他的诗歌既有对应关系,也有互文之妙。
  其实,进入千禧年之后,韦锦就经历了类似于精神危机的省思。最终的结果就是他的长诗《蜥蜴场的春天》。他后来回忆道:
  2007年春夏之交,《蜥蜴场的春天》出炉,从此我把自己定位成一个汗流浃背的铁匠。那是一首较长的诗,一首标志着我在悄无声息中巨大转弯,或者是灵魂在持续生成中找到新的阶梯的诗。在诗中,一个置身蜥蜴场的猎手,尽管带着命定的胆怯和犹豫,但其勇气和心力至少足够用来和蜥蜴保持对峙。其中有一段写到了生命的历程,其实那也可以看成是诗人写作的路程:生命不是路的长短,而是路过的多少。丰富不是火焰的堆积,是你经过了,还有什么经过你;你点燃了,还能多少次被点燃。
  纯粹与驳杂、历时与共时,在一首诗歌中以结晶体的方式作出高度呈现,这是韦锦经过灵魂的省思与对质之后,所获得的诗歌写作新优势,也是近年来韦锦诗歌的一大变化。请看这首《分行的散文·四三九》:
  “心是相通的。”/“心是可以相通的。”/你的心会通向什么样的心?/你知道世上有多少种深渊和险峰?/通向夜晚和通向大海经过同一个山谷?/通向太阳和通向一盏灯是否同路?/当我突然觉得在通向埃德蒙·雅贝斯的深夜触到岸,沙滩,/我是不是到了刘楠祺的窗下。/我的手应该抬起还是放下,敲门还是转身?/汉语的埃德蒙·雅贝斯,充沛,芜杂,清澈,像被水浸湿的光。/我听到两个人的心跳。/两种火焰。驱赶烟。榨出自身幽暗。黑色素的堆积。/波与粒分开,混一,功能获得质量。/波尔、海森堡、爱因斯坦,成为吹动门环的风。/走上台阶的脚脫下磨掉后跟的鞋子。/颈项获得必要的弧度。/额头安静像哲人放弃的手稿。/又紧张,不安,血管里布满虫卵。/踏实如一柄填平了地狱的铁锹。/又跃跃欲试,似乎随时够到天堂的檐角。/此刻远行适宜钟声,却背不起准备一生的行囊。/和所有人相见,和所有心相通,/对少有的河流打开闸门。/一道瀑布,只负责扬程,落差,/顾不得上游,结局,流域。/明确的职责让它凝神。
  借用韦锦评论他人文章中的话来说,这些诗乃“源于日常感受却不囿于日常秩序的平面化和易逝性,在纵深和宽度上独特而又有具象构造的人生体验,并把这体验非常巧妙地呈现出来”。故此,他不再一味孤立追寻诗意,而是让诗意从盘根错节的历史之林,从遍布野草、灰烬与荆棘的现实世界,从紧张而从容的内心脱颖而出。诗意也不再是古典意义上的诗意,甚至不再是韦锦早些年写作中所需的诗意,正如《西部》杂志在韦锦诗剧《楼和兰》编者按中指出:“专注于情态的探寻和延展,即多维度营建、透视和凸显生存的情状和心灵的样态,力求诗意饱满,寓意深长,让诗歌和戏剧的古典神韵重新归位”。
  诗意的生成,既是诗人的锻造更是自身的延展。对时空与文明状态的追问,对世界图景和人间变故的深刻省思,特别是将人的社会关切与“潜对话”提升到“存在”的境地,韦锦不少诗歌可以看作是向时间递交的“存在之证词”。这并不意味着韦锦将诗与思混为一谈,或“以理入诗”。语言,依然为诗人首先考虑,只是因此达到一个新的境域。与此同时,这一转变“促使并支持我时刻注意对具体诗作的结构及内生秩序的着力营造”(韦锦语)。至此,韦锦的诗歌进化史抵达“在”或“此在”的阶段,稍早一些年出于生命本能的写作,让位于一种新的“存在”写作。
  诗人与世界的关系,以及他与内心的关系应该是“同构”。同构的意义在于:由内及外寻求并漫游,发现存在的秘密,并以现代汉诗的形式呈现于人。就诗艺而言,有时属“高难度系数”,有时“妇孺皆知”,但都指向时间、空间与人性。
  这正是韦锦式的“与既有(语言)秩序对峙”,以及和解。
  2019年11月22日于杭州
其他文献
1  如果能收到回信  我渴望落款是1988 年3 月  春分后为小麦浇水的一天  你发动柴油机,挂上皮带  水就从井眼里涌出来  如同上帝说,要有光  于是就有了光  我跪在地头写字  我清楚记得是跪,而不是爬  或者蹲。反复写两个名字  一个村名,一个人名,为了不让自己丢失  今天我又在写,在一单元四零三写  在一张不生杂草、不染尘土的桌子上写  为了找回2  张雷、大定,大定、张雷  姓是一
期刊
牧羊诗:悼诗人刘章  雾灵山上  你挥动鞭子  赶着一群  活蹦乱跳的诗篇  花半山 草半山  诗意满山  云半山 羊半山  鸟鸣满山  将鞭梢儿轻甩  平平仄仄  看羊群慢移  一抹云烟  听羊食青草  如刷刷雨响  有诗情萦怀  若流水潺潺  燕山春 映山红  日出唱到太阳落  南国行 枫林曲  乡情乡音北山恋  安贫乐道 无欲无争  呕心沥血诗三千  如南国红豆 北方山枣  有色有味 酸酸甜
期刊
王尚海:拼命三郎  1  1962 年的秋天,大风尚在塞北高原休整,荒  漠悄悄敞开自己的胸膛。  天苍苍,风沙茫茫中。一个叫王尚海的人,  从承德专署农业局长的办公室走出来,直接  走进了塞罕坝林场总场。  他看了看天,一股风正在塞北高原的内部酝  酿。  大风起兮!吹断树木。  大风起兮!吹断天空。  王尚海把家安顿下来,把孩子们安顿下来。  王尚海站在荒芜的沙滩上,吹起了种树的号  角。  
期刊
蛇  ◆◇ 冯 至  我的寂寞是一条长蛇,  冰冷地没有言语。  姑娘,你万一梦到它时,  千万呵,莫要悚惧。  它是我忠诚的侣伴,  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  它在想那茂密的草原,——  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它月光一般轻轻地  从你那儿潜潜走过;  为我把你的梦境衔了来,  像一只绯红的花朵。  诗来自一幅画。当时,他看到了英国插图画家比亚兹莱的一幅黑白线条画,画上是一条蛇,尾部盘在地上,身
期刊
生在此山中  草长过,莺也飞过。更多的爬虫  与走兽,生在此山中,死也在  小溪蹉跎,野花静好  它们用自己的无名,静候着  四季更迭。假如陨落在山谷里的  星辰,需要无声的祭奠  那么山风中,将飞过一群  洁白的萤火虫。假如崖壁上  啜啜的雏鸟,正在找寻一条  返回巢穴的捷径。那么,每一棵酸枣树上  都将在,高高挂起几粒,羸弱的灯笼弥 漫 着  在鸟的身体里,能找到天空  而一只穿山甲的内部  
期刊
在石碑的孔洞里倾听黄河涛声  瞅瞅这株柏摸摸那棵树  一尊石辟邪造像  避不了圣殿的一次次倾斜  罩不住  该活即活该死即逝的灵魂  贴近一块石碑的孔洞  想倾听黄河涛声  回音里  仅有几丝细微的喘息声  鏖战昆阳的腥风血雨  早已变了颜色  —— 枕河蹬山  那是汉光武帝永恒的姿势  耸立云端的塔  齐云塔在白马寺另一侧  我看见  太阳刚好将它的头颅磕在塔尖上  一群鸽子  挤压着风铃的声音
期刊
黄 陵  霞染桥陵气势煌,祥光瑞气开新章。  龙湾晓露群山伟,凤岭春烟流水香。  一脉源流连两岸,五千岁月佑八荒。  中华始祖丰功在,佑我神州代代昌。深圳感怀  改革开放四十春,复地翻天走雷霆。  开创特区除旧宇,杀出血路启新程。  等闲毁誉惊世界,抖擞精神战死生。  时代惊涛拍岸起,潮头劲挺是鹏城。悼远征军将士  舍妻别子靖狼烟,灭寇驱倭人未还。  迎弹高歌壮士死,抛颅喋血贼胆寒。  山山怒目山
期刊
2020 年初春的中国,下了一场悲情的雪。  恶疾如地狱中的飞沙走石,撕心裂肺,摧花折柳。  长歌当哭。中国诗歌学会遍布全国的诗人会员们落笔哭春,向那些抵挡在死亡前线的白衣天使们致敬,歌颂英雄们的高尚心灵。  短短的日子里,学会就收到了近两千封邮件,四千首诗歌作品。这些体现了在重大灾难面前诗人和诗歌“在场”的作品受到了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有的人活着》这首诗,一经新华网客户端推出,已有一百二十二万
期刊
忆昔岁首年末,一年小诗整理后,每请刘章老师为我指点斧正,达十余载。今年此时不尽伤感,几次泪洒诗行。先生归去,我无良师,临纸追思,痛何如哉!为纪念刘章老师,特将写于今年的《悼刘章师》置此卷首。斯人已逝,高风长存,唯以像劉师那样热爱生活、锤炼作品,才是对老人家最好的纪念。悼刘章师  疫情多日心头重,噩耗今夕泪满襟。  举目难寻天山月,繁星璀璨送诗魂。周末弄墨有怀  策马昆仑下,射雕大漠边。  放歌老风
期刊
王其和,河北任县邢湾镇环水村人,清末民初时期一代太极宗师。他先后师从郝为真、杨澄甫学习武、杨式太極拳,并在数十载的默识揣摩中,将两拳自然相融,形成一套新拳路,后世称为“王其和太极拳”。历经百年传承,该拳以特有的魅力,享誉武林,2014 年被评定为国家级非遗项目,现已名扬九州,走向世界。  昔日神奇环水村,泽国浩淼聚风云。  十里帆船号子紧,风雨码头夜夜闻。  民风彪悍武风烈,人杰地灵走麒麟。  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