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提问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研究提问艺术性的五个方面,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提问;艺术性;初中政治
提问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有效的提问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不敢回答教师设计的种种问题,这里尽管有种种原因,但就教师自身而言,就是教师不相信学生能回答完备的答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和保持正常的教学秩序,没有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来思考问题。教师害怕学生各种各样的回答而驾驭不了课堂秩序,认为这样会贬低自己在学生心中的声誉和形象。还有些教师一贯过于威严或者专制,学生不敢表达自己的见解等等。要想改变上述种种现象,我们政治课教师就必须考虑学生自身实际,大力进行教学改革,重视提问教学的艺术性研究和应用,培养学生积极的回答意识,使学生树立自信心,达到学生想回答问题、敢于回答问题、敢于探索问题的目的。
一、精心设计问题,注意提问的目的性
提问应服从于教学目标,考虑学生学什么、思考什么,形成什么能力和品质,紧扣教材的关键点,尤其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中心来进行,在重点、难点上提问,摒弃随意性的提问。设计问题要心中有数,目的明确,做到有的放矢。
二、问题难易适度,注意提问的科学性
难易度适中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相反,随意的提问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即使他们回答的全部正确也不能反映其思维的深度;而又大又深的提问常常使学生不知所措,难以形成思维的力度。提问前熟悉教材、熟悉学生、把握好提问的难易程度是必要地,既不让学生答不出来,也不能简单地答“对”与“错”,要使学生“跳一跳才能摸得着”。难度过大的问题要注意设计一些铺垫性提问,可以起到铺路搭桥的作用,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减少学习的难度和坡度。例如在提问法律教学中“人民、公民、社会成员”的联系和区别时,笔者设计了“人民、公民、社会成员”选择性铺垫,使学生对这些概念性的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1、我国法律体现了全体()的共同意志;2、凡年满18周岁的我国()都具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3、法律对全体()都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三、循循善诱,注意提问的启发性
启发性是提问的灵魂所在,是引起学生思维的前提,提问要循循善诱,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避免不分大小、处处皆问以及单纯判断性提问,要灵活选择是非问、选择问、特指问、正反问,注意运用发散性提问和开拓性提问,使学生在提问中心灵受到启迪、思维受到碰撞、品德得到陶冶。
四、正确评价学生的回答,注意评语的鼓励性
教师在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和学生回答问题后,要及时评价学生的答问,这表明老师重视学生的回答,表明学生进行了积极的思维,从而使学生的大脑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哪怕学生回答的答案五花八门,甚至没有什么积极的价值,老师也不要轻易的否定,让学生感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让学生产生满足感、成功感。如果轻易地否定,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回答意识以及刚刚燃起的思维火花,就会被浇灭。
对于那些基础差并且胆小的同学,要多表扬,多鼓励,多引导,还要大张旗鼓地赞赏其敢于回答的勇气。对于学生回答的古怪、幼稚、可笑甚至错误的答案,我们教师不能求全责备。因为教室就是允许学生产生错误的地方,要大胆告诉学生回答错了也没有关系,可拍的是不敢提出自己的见解。我们教师要从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找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学生在敢于回答问题过程去体验成功的喜悦,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喜欢回答,才会喜欢政治课。
五、面向全体学生,注意提问的层次性
学生主动参与性的大小是衡量政治课教学效果的标准之一,教师要精心设计、巧妙发问,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提问要面对全体学生,有利于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力求使多数学生有回答的机会;让学生尽量参与解答问题的全过程,不越俎代庖。
同时,系统而周密的提问是引导学生探索并达到目标的途径。提问的层次性要求我们教师要紧扣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分析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设计一系列问题时,使学生的认识逐渐深入、提高。设计问题时,在知识范围上可以由小到大,先设问,后反问,再追问,最后得出概括性的结论,使学生把握思维的正确方向,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回答问题的能力。设问可以从大入小,问题提得大,并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目的是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明确思维的方向及途径。随后教师再提出一系列的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认真研究教学,反思教学,从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健康成长出发,重视提问的艺术性研究和应用,就一定会提高政治课堂教学效果的!
【关键词】提问;艺术性;初中政治
提问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有效的提问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不敢回答教师设计的种种问题,这里尽管有种种原因,但就教师自身而言,就是教师不相信学生能回答完备的答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和保持正常的教学秩序,没有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来思考问题。教师害怕学生各种各样的回答而驾驭不了课堂秩序,认为这样会贬低自己在学生心中的声誉和形象。还有些教师一贯过于威严或者专制,学生不敢表达自己的见解等等。要想改变上述种种现象,我们政治课教师就必须考虑学生自身实际,大力进行教学改革,重视提问教学的艺术性研究和应用,培养学生积极的回答意识,使学生树立自信心,达到学生想回答问题、敢于回答问题、敢于探索问题的目的。
一、精心设计问题,注意提问的目的性
提问应服从于教学目标,考虑学生学什么、思考什么,形成什么能力和品质,紧扣教材的关键点,尤其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中心来进行,在重点、难点上提问,摒弃随意性的提问。设计问题要心中有数,目的明确,做到有的放矢。
二、问题难易适度,注意提问的科学性
难易度适中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相反,随意的提问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即使他们回答的全部正确也不能反映其思维的深度;而又大又深的提问常常使学生不知所措,难以形成思维的力度。提问前熟悉教材、熟悉学生、把握好提问的难易程度是必要地,既不让学生答不出来,也不能简单地答“对”与“错”,要使学生“跳一跳才能摸得着”。难度过大的问题要注意设计一些铺垫性提问,可以起到铺路搭桥的作用,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减少学习的难度和坡度。例如在提问法律教学中“人民、公民、社会成员”的联系和区别时,笔者设计了“人民、公民、社会成员”选择性铺垫,使学生对这些概念性的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1、我国法律体现了全体()的共同意志;2、凡年满18周岁的我国()都具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3、法律对全体()都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三、循循善诱,注意提问的启发性
启发性是提问的灵魂所在,是引起学生思维的前提,提问要循循善诱,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避免不分大小、处处皆问以及单纯判断性提问,要灵活选择是非问、选择问、特指问、正反问,注意运用发散性提问和开拓性提问,使学生在提问中心灵受到启迪、思维受到碰撞、品德得到陶冶。
四、正确评价学生的回答,注意评语的鼓励性
教师在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和学生回答问题后,要及时评价学生的答问,这表明老师重视学生的回答,表明学生进行了积极的思维,从而使学生的大脑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哪怕学生回答的答案五花八门,甚至没有什么积极的价值,老师也不要轻易的否定,让学生感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让学生产生满足感、成功感。如果轻易地否定,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回答意识以及刚刚燃起的思维火花,就会被浇灭。
对于那些基础差并且胆小的同学,要多表扬,多鼓励,多引导,还要大张旗鼓地赞赏其敢于回答的勇气。对于学生回答的古怪、幼稚、可笑甚至错误的答案,我们教师不能求全责备。因为教室就是允许学生产生错误的地方,要大胆告诉学生回答错了也没有关系,可拍的是不敢提出自己的见解。我们教师要从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找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学生在敢于回答问题过程去体验成功的喜悦,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喜欢回答,才会喜欢政治课。
五、面向全体学生,注意提问的层次性
学生主动参与性的大小是衡量政治课教学效果的标准之一,教师要精心设计、巧妙发问,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提问要面对全体学生,有利于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力求使多数学生有回答的机会;让学生尽量参与解答问题的全过程,不越俎代庖。
同时,系统而周密的提问是引导学生探索并达到目标的途径。提问的层次性要求我们教师要紧扣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分析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设计一系列问题时,使学生的认识逐渐深入、提高。设计问题时,在知识范围上可以由小到大,先设问,后反问,再追问,最后得出概括性的结论,使学生把握思维的正确方向,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回答问题的能力。设问可以从大入小,问题提得大,并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目的是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明确思维的方向及途径。随后教师再提出一系列的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认真研究教学,反思教学,从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健康成长出发,重视提问的艺术性研究和应用,就一定会提高政治课堂教学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