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检察机关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中的对策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ggie09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未成年人犯罪是目前世界各国面临的一大社会问题,因其犯罪主体的特殊性,决定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必须区别于成年人犯罪。为有效的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和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提供法律依据,我国先后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以下简称《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下简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可见我国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视。但是,近几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仍然呈上升趋势,如何更好的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是摆在社会各界面前的一个严峻的课题。
  一、未成年人范围的确定
  在我国于1992年1月1日颁布实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条明确规定:未成年人是指不满十八周岁的公民。该法只规定了未成年人范围的上限而无下限的要求。而根据现行《刑法》第17条的规定,承担刑事责任的未成年人是指14周岁至18周岁的人。为了弥补未成年人范围只有上限而无下限的缺陷,最高人民法院2006年1月11日颁布了《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针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内涵进行了明确界定:即“被告人实施被指控的犯罪时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案件”。因此,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所实施的符合刑法规定的具体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
  二、检察机关开展未成年人犯罪检察工作的措施
  检察机关要把做好未成年人犯罪检察工作作为维护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努力落实“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办案机制,创新办案模式,注重办案效果,在矫治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坚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和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从近年来检察机关批准逮捕、审查起诉情况看,未成年人犯罪呈上升趋势。与成年人犯罪相比,未成年人在犯罪动机、犯罪手段、主观恶性等方面差异很大,具有目的单一偶发性。针对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的形势和特点,我们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同时,应努力营造对涉嫌犯罪的未成年人教育、感化、挽救的环境氛围,做到寓教于案、寓教于审,在教育、感化、挽救涉嫌犯罪的未成年人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创新办案模式,开展对未成年人犯罪一体化试点工作。为有效落实对涉嫌犯罪的未成年人司法保护措施,探索在检察环节构建办案、教育、预防一体化的工作机制,积极进行捕、诉、防一体化办案模式试点。通过成立 “未成年人犯罪检察工作室”,专门负责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审查逮捕、审查起诉、出庭公诉、犯罪预防和矫治帮教工作,从而增强对未成年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了有别于成年人犯罪的办案模式。
  (三)积极推行对未成年人犯罪从轻适用刑罚的原则和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对涉嫌犯罪的未成年人适用轻缓刑事政策,注重教育疏导,有利于促使他们摆脱心理危机和困惑,激发其重新做人的信心,有利于达到矫治犯罪的目的。努力教育挽救他们,给他们创造出更多改过自新的机会,让失足的青少年在宽松环境中接受心理和行为矫正,实现自身的转变和回归。
  (四)积极建立未成年人刑事污点限制公开制度。对犯罪情节轻微,教育考察期间表现良好,以被决定不起诉或判处缓刑的未成年人,不得将考察教育材料及其他刑事记录放入其个人档案,并限制公开,为未成年人复学、就业创造有利条件。
  (五)变被动为主动,实现最佳办案效果。在办理未成年人涉嫌犯罪案件中,各级检察机关积极贯彻“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变被动为主动,实现最佳办案效果
  1、提前介入公安机关对案件的侦查活动。全面了解嫌疑人性格特点、家庭环境、成长经历以及犯罪动机等,制作“品行调查报告”,再据此依法作出是否逮捕或起诉的决定。坚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及时与公安机关沟通并取得对不捕条件的共识,以减少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的数量,从而给未成年人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2、是积极化解矛盾,取得被害人谅解,争取对涉嫌犯罪的未成年人非羁押审理。由于未成年人犯罪绝大多数是出于好奇、他人唆使、主观恶性差的原因,检察机关在办案工作中,应积极化解矛盾,取得被害人谅解,努力促成不捕、不诉。
  (六)制定帮教方案,完善帮教措施。各级检察机关应认真贯彻“教育、感化、挽救”方针,积极落实帮教、挽救措施。我们重点抓了三个环节工作。
  1、是在办案环节上,坚持文明审讯、爱心审讯的方式,在宽松的氛围下,拉近与涉嫌犯罪的未成年人之间的距离,消除对立情绪。在庭审中更要以案讲法,以案讲案,法情兼顾,帮助他们树立告别过去、树立重返未来的信心。
  2、在制定帮教方案上,检察机关办案部门会同涉嫌犯罪的未成年人所在学校、社区、派出所及其家长与涉嫌犯罪的未成年人签订帮教协议。定期深入所在派出所、居委会、学校和家庭进行回访,及时掌握其思想变化、现实表现,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教工作。
  3、成立“未成年人取保候审考察观护站”。将因涉嫌轻微刑事犯罪、触犯、偶犯、悔罪表现明显的外地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作为考察观护对象,集中居住、学习,有检察官一对一进行考察帮教,结合他们的表现,根据案情做出相应处理决定。
  4、着眼构建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的社会帮教体系。未成年人从新回到社会上,社会各组织、学校、周围群众应宽容对待、细心帮助,争取市未成年人感到社会关爱,从新走上健康、积极、正确的道路。
  (七)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作用,多种形式开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宣传教育活动
  1、学校应实现教育方式的真正转变,加强法制宣传作用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3条第1款规定:学校应当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对未成年人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以及社会生活指导的青春期教育。因此学校的职责既包括对未成年人学生进行智育教育也包括进行德育教育、体育教育、美育教育和青春期教育。因而学校应认识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性格和多方面的能力,真正符合 “素质教育”的要求。检察院应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作用,通过院校合作的方式到学校定期进行未成年人法制教育活动
  2、优化社区环境,形成全民预防的社会风尚
  社区作为基层的社会,应充分发挥其教育的功能,通过完善社区内各种文化,教育场所和娱乐设施,为未成年人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提供物质上的帮助。同时,全社会也要关心未成年人的成长 ,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优化未成年人生活的环境,争取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从而很好的包好社会预防这一关。
  3、确保《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贯彻实施
  全体检察干警应加大学习和宣传力度,确保《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贯彻实施,从而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提供法律依据。两部法律的实施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各单位应增强社会责任感,加强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理解认识,各负其责, 做好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工作,最终达到为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的目的。
  综上所述,未成年人犯罪虽然在我国已经得到广泛地重视,并且通过颁布《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来保护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但是仍应清醒地看到我国在保护未成年人权利方面存在的不足,亟需立法不断完善的迫切性。各级检察机关应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依法做好各项工作,全面提升未成年人犯罪检察工作水平,通过全社会的协调一致,通过健全未成年人立法来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从而最终达到还未成年人一个健康、良好的成长环境的目的。
  (作者通讯地址:鲁山县人民检察院,河南 平顶山 467300)
其他文献
案 情:  余某系某村村委会主任,2004年5月23日,余某为帮助其外甥女吴某完成揽储任务,私自从该村在某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帐户将该村公款50万元利用现金支票领出,并将该50万元以个人名义存入某邮政储蓄所,5月28日,余某将该50万元现金领出,存回该村帐户,7月22日,将该50万元的利息存入该村帐户。2004年6月25日,余某利用同样手段将该村公款60万元转存到邮政储蓄所,帮助吴某完成揽储任务,6月
期刊
在检察机关内部设立检察委员会(以下简称“检委会”),实行民主集体领导,是人民检察制度的一个特色。长期以来,检委会作为各级人民检察院讨论决定重大案件和其他重大问题的议事决策机构,在检察工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规范检委会工作,1999年,高检院就将检委会的改革列为检察改革的六大内容之一;2008年, 高检院修订了《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组织条例》;2009年,高检院重新修订了《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
期刊
一、案情  李某某预谋绑架台商黄某,并向其子勒索赎金。为寻找帮手,李某某向熟人林某、谢某、洪某(女)谎称该台商欠其货款,要求三人帮助其拘禁该台商,迫使其还债,并许诺事成后给予三人一定的报酬。三人遂同意。经共谋后,洪某(女)按计划以女色将该台商诱至约定地点,李某某伙同林某、谢某以强力将该台商劫持至汽车上,洪某(女)遂离开。在汽车上,李某某向被害人黄某索要钱财,并未提及货款之事,后又打电话给被害人黄某
期刊
刑事和解制度是指在刑事诉讼活动中,被害人对加害人以认罪、赔偿、道歉等方式达成谅解后,司法机关不再追究加害人刑事责任或者对其从轻处罚的一种案件处置方式。其目的和价值在于恢复被犯罪破坏的社会关系,在公共利益、被害人利益和加害人利益之间寻求一种平衡,是恢复性司法程序。近年来,随着我国刑事司法制度改革的深入和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落实,围绕如何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害人的合法利益,成为了关注的热点。当
期刊
【案情】  24岁女子在怀孕期间不仅吸毒,还向他人提供毒品。  2012年9月26日晚8时,张某的一个朋友程某知道张某在吸毒,便向她索要毒品,而已有身孕的张某仍不断在吸毒,对于程某的要求,其同意向她提供冰毒。随后,张某约程某到漳州市区元光南路一商务酒店楼下,将0.3克的毒品甲基苯丙胺(冰毒)以人民币200元的价格贩卖给女吸毒人员程某吸食。  后来由于程某吸毒被公安人员抓获而供出张某。而此时的张某已
期刊
.  摘 要:量刑规范化是现代刑法理念和社会法治需求下的必然产物,其重要性、必要性、方向性已经是毋庸置疑的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现有法律框架内法定刑幅度过宽造成的法官自由裁量权过大,防止因滥用自由裁量权造成的司法腐败,明确了量刑独立地位,促进了刑事司法体制自身的完善,回应了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公开的要求,实现了量刑程序的公开透明,提高了量刑可预测性,增强了刑罚导向功能。  关键词:量刑;规范化;研究 
期刊
长久以来商号权与商标权的功能重合以及管理制度不协调导致两个权利之间矛盾重重,尤其是对商号的保护更是显得薄弱。广大学者们意图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均衡的保障两个权利,但是现阶段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情况来看,实现这个目标为时太早。本文从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出发,并结合一些典型的国家的相关制度,考虑到两种权利的平衡很难一劳永逸,应分阶段进行,首先是将驰名商号纳入商标法保护,完善立法和相关制度。  一、商标权与
期刊
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检察监督,作为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权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检察机关开展此项工作以来,在维护司法终审权,维护司法公正,维护司法权威,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也为今后我国司法制度的改革与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检察监督权要更加全面履行,还应向更纵深的方向发展,现结合工作实际,就民行检察目前存在的局限和今后应拓展的监督范围谈谈自己的观点,供大家商榷。  一、现
期刊
随着修改后刑诉法、《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的实施和统一业务应用系统的运行,检察机关案件集中管理工作进入到全面运行的阶段。实行案件集中管理,有利于对办案各个节点进行监督控制,实现对办案全程管理和动态监督,使案件管理由事后监督变为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相结合。[1]同时,案件管理部门作为公安机关的办案活动与本单位的业务科室之间的反馈监督相联系的平台,实行平行监督,有利于规范诉讼程序,有效利用办
期刊
普通诽谤罪的行为主体与行为大都是合一的,即捏造者的捏造行为与散布者的散布行为同属于一个行为主体。但是在网络环境下,网络诽谤犯罪的行为主体往往比较复杂。网络环境下与诽谤罪相关的行为主体包括诽谤内容的发布者、诽谤内容的散布者以及网络服务商等,这些相关的行为主体承担的刑事责任存在差异。  一、 网络诽谤发布者的刑事责任  网络诽谤内容的发布者等同于普通诽谤罪的捏造者,但是不同的在于:普通诽谤罪的捏造者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