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任课教师要注重教学艺术,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做到精心备课、认真设计教学蓝图;做到用心授课,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热情。在此基础上,不断增强课程教学吸引力和感染力,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吸引力;教学感染力;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2-0268-0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下称“纲要”)是高校大学生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开设这门课程,通过对大学生开展中国近现代史的教育,有助于大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认识中国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进而提升大学生的政治素质,塑造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为《纲要》课授课教师,要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做到精心备课、用心授课,注重教学艺术,努力提升《纲要》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一、精心备课,认真设计教学蓝图
大凡教师都知道,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前提和保证。因此,《纲要》课教师必须做到每节课的课前都要精心备课,认真设计教学蓝图。在备课中,着重抓好这样几个环节:
1.认真领会大纲和教材精神。熟读教学大纲和教材,领会大纲和教材精神,理清头绪,清晰思路,高清重点,攻克难点,明确教学目的和要求,牢牢把握《纲要》课的主题和主线。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对近百年来的历史进行过全面的回顾和总结,中华民族在近代以来始终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前一任务是为后一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与“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两大历史任务而斗争,这就是《纲要》课的主题。而近代以来,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人民群众和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的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这就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主线。认真领会和把握《纲要》课的主题和主线,是搞好《纲要》课程教学分根本。
2.认真组织教学内容。在领会《纲要》主题和主线的基础之上,《纲要》课教师必须广泛查阅有关资料,充实教材内容,增加备课素材,实现教学内容从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的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需要教师分三步来努力。第一步是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大纲要求,科学制定授课提纲。要制定出科学的授课提纲,教师不仅要认真分析每一章节的核心内容、重点难点,而且要认真分析授课对象的接受程度,在此基础之上,对教学内容进行不同的提纲设计,以综合性大学来说,教师的提纲可以分文科类、理工类、艺术类三种提纲。第二步是根据提纲,广泛查找资料。教学内容要以教材为本,做到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这就需要授课教师补充教材没有的新材料、新观点。一方面教师要广泛查找与授课内容相关的书籍、期刊,搜集对于学生而言较为新鲜的教学案例,另一方面也要搜集学界最新学术观点,使教学内容实现新颖性和学术性,使大学生《纲要》课和中学的历史课具有截然不同的特点。第三是综合分析,科学构建教学内容。在前两步的基础之上,教师对搜集到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实现教学提纲和教学内容的完美结合。
3.认真制作多媒体课件。为了实现《纲要》课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也不能懈怠。任课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制作适合自己使用的多媒体课件,切不可把别人的课件拿来直接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体现体系的完整性(即应该体现任课教师的教学完整思路)、内容的丰富性(即应该实现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的完美结合)、形式的规范性(字体的色彩和大小、风格的选取等要适合学生的审美观)。力争实现多媒体课件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运用起来得心应手,学生观看起来一目了然、赏心悦目,有效促进课堂教学的效果。
4.认真设计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这需要教师在授课之前进行认真的分析,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从教学内容来说,历史事件和历史任务的讲解适合老师讲授或视频播放,理论问题的讲解适合案例分析或师生研讨,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适合教师进行脉络梳理,不同的阶级人物及其活动适合比较分析等等;从教学对象来说,文科的学生基础较好,适合研讨教学法;理工科学生和艺术类学生基础相对较弱,适合专题教学法或案例教学法。
当然,除了上述几点之外,教师在上课之前还要认真准备好教案、备好教具、设计好板书等。对于设计好的教学蓝图,要烂熟于心,成竹于胸。
二、用心授课,努力培育学生学习热情
在备好课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之中,教师要用心授课,努力培育学生的热情,使教学的每个环节都能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和感染力。
1.以亲和 的态度对待学生。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师只有率先垂范,为人师表,尊重学生,才能得到学生更好的尊重。因此《纲要》课教师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都要以亲和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亲和的态度体现在上课之前的一声问好、上课过程中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每一个眼神、每一个提问,也体现在教师走下讲台,走入学生中间,和学生进行密切的互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使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之中如沐春风。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喜欢这个老师,进而喜欢这门课程。
2.以丰富的知识武装学生。《纲要》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力争通过授课使学生掌握科学的知识。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讲解,使学生做到知史实、明是非,并进而能够达到“以史为鉴”的作用,如讲到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行时,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要求学生做到勿忘国耻,强我中华;二是通过对历史史实和发展规律的讲解,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尤其是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如讲到洋务运动的时候,要教会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全面评价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的原因,在讲到孙中山的个人事迹及其领导的辛亥革命时,要全面分析其历史功绩及其局限;三是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讲解,激发学生的爱国激情和民族自信。如讲到中国近代革命涌现出来的民族英雄的爱国事迹时、中国近代革命取得伟大胜利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伟大成就时,用大量的史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提升他们的民族自信。 3.用精彩的情节感染学生。在授课时,教师根据教材的需要和实现做好的准备,将教材之外的精彩情节作为亮点,插入到教学过程之中,以此来感染学生。比如讲五四运动时穿插“痛打章宗祥、火烧赵家楼”,讲中国共产党一大会议时穿插“中共一大代表三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讲红军长征时穿插“湘江战役”、“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等精彩情节,教师在讲解这些情节时,即要善于设置悬念、烘托气氛,又要善于把语言、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有效结合起来,表现给学生一幕幕活灵活现的历史情节,使学生的情绪被教师带动起来,活跃课堂气氛。
4.以灵活的互动启发学生。师生互动是教师提高教学效果的最佳方式[1]。《纲要》课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善于与学生搞好互动,互动搞得好,有助于烘托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素质。师生之间的互动形式很多,如提问法、研讨法、师生换位法、情景再现法。师生互动的主题则即可以是就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看法提问,如“你怎么看待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也可以是围绕现实问题从历史中找出答案,如“你怎么看待当前的中日关系”;也可以是围绕同一问题,请学生提供线索,如“你家乡的爱国主义人物有哪些,请简略介绍他的生平”。教师在互动中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活动状况、心理变化特点,使每堂课都有重点、有讲、有议、有争论、有体验。互动的实施使教师从单纯的灌输者成为课程的组织者、指导者,避免了老师的 “一言堂”的授课方法,使教学目的在相对轻松自如的环境中得以实现,给学生提供了自我展现、相互讨论、共同提高的天地,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满足学生求知探索心理的需要,提高其学习能力,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5.用炽热的激情感染学生。《纲要》课教师课堂教学之中要充满激情,用炽热的激情感染学生。教师在讲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制造的各种罪行时,要充满悲愤之情;在讲革命先驱的英雄事迹时,要充满悲壮之情;在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要充满着喜悦之情;在讲到社会主义建设出现巨大曲折时,要充满担忧之情;在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时,要对未来充满憧憬。诸如此类,教师要用其炽热的情感把学生的思绪拉入到特定的历史情境之下,感受一幕幕历史瞬间,使学生的思想得到一次次的洗礼和升华。
6.用多彩的语言吸引学生。教师的语言表达是提升教学吸引力和感染力的重要元素。《纲要》课教师应多用生活语言,学生听得懂,也容易接受。只有贴近人情、人性,才能做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润物细无声”。因此《纲要》课教师应着力提升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用多彩的语言把学生吸引到课堂教学之中。教师语言要根据内容的不同或风趣幽默、或严谨缜密、或严肃公正……再配合丰富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使学生被教师的语言吸引和感染。当然,学生比较喜欢语言风格机智幽默的老师,也就是说,如果抛开特定的情境,教师如果能够将一种幽默的、带有时代气息的、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表达风格运用在教学之中,会对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大有裨益。
总而言之,提升《纲要》课教学实效,需要教师花大力气,下大工夫,用心去研究、去探讨,注重发挥教学艺术作用,这一过程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宋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220.
[责任编辑 魏 杰]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吸引力;教学感染力;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2-0268-0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下称“纲要”)是高校大学生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开设这门课程,通过对大学生开展中国近现代史的教育,有助于大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认识中国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进而提升大学生的政治素质,塑造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为《纲要》课授课教师,要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做到精心备课、用心授课,注重教学艺术,努力提升《纲要》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一、精心备课,认真设计教学蓝图
大凡教师都知道,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前提和保证。因此,《纲要》课教师必须做到每节课的课前都要精心备课,认真设计教学蓝图。在备课中,着重抓好这样几个环节:
1.认真领会大纲和教材精神。熟读教学大纲和教材,领会大纲和教材精神,理清头绪,清晰思路,高清重点,攻克难点,明确教学目的和要求,牢牢把握《纲要》课的主题和主线。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对近百年来的历史进行过全面的回顾和总结,中华民族在近代以来始终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前一任务是为后一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与“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两大历史任务而斗争,这就是《纲要》课的主题。而近代以来,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人民群众和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的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这就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主线。认真领会和把握《纲要》课的主题和主线,是搞好《纲要》课程教学分根本。
2.认真组织教学内容。在领会《纲要》主题和主线的基础之上,《纲要》课教师必须广泛查阅有关资料,充实教材内容,增加备课素材,实现教学内容从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的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需要教师分三步来努力。第一步是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大纲要求,科学制定授课提纲。要制定出科学的授课提纲,教师不仅要认真分析每一章节的核心内容、重点难点,而且要认真分析授课对象的接受程度,在此基础之上,对教学内容进行不同的提纲设计,以综合性大学来说,教师的提纲可以分文科类、理工类、艺术类三种提纲。第二步是根据提纲,广泛查找资料。教学内容要以教材为本,做到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这就需要授课教师补充教材没有的新材料、新观点。一方面教师要广泛查找与授课内容相关的书籍、期刊,搜集对于学生而言较为新鲜的教学案例,另一方面也要搜集学界最新学术观点,使教学内容实现新颖性和学术性,使大学生《纲要》课和中学的历史课具有截然不同的特点。第三是综合分析,科学构建教学内容。在前两步的基础之上,教师对搜集到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实现教学提纲和教学内容的完美结合。
3.认真制作多媒体课件。为了实现《纲要》课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也不能懈怠。任课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制作适合自己使用的多媒体课件,切不可把别人的课件拿来直接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体现体系的完整性(即应该体现任课教师的教学完整思路)、内容的丰富性(即应该实现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的完美结合)、形式的规范性(字体的色彩和大小、风格的选取等要适合学生的审美观)。力争实现多媒体课件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运用起来得心应手,学生观看起来一目了然、赏心悦目,有效促进课堂教学的效果。
4.认真设计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这需要教师在授课之前进行认真的分析,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从教学内容来说,历史事件和历史任务的讲解适合老师讲授或视频播放,理论问题的讲解适合案例分析或师生研讨,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适合教师进行脉络梳理,不同的阶级人物及其活动适合比较分析等等;从教学对象来说,文科的学生基础较好,适合研讨教学法;理工科学生和艺术类学生基础相对较弱,适合专题教学法或案例教学法。
当然,除了上述几点之外,教师在上课之前还要认真准备好教案、备好教具、设计好板书等。对于设计好的教学蓝图,要烂熟于心,成竹于胸。
二、用心授课,努力培育学生学习热情
在备好课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之中,教师要用心授课,努力培育学生的热情,使教学的每个环节都能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和感染力。
1.以亲和 的态度对待学生。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师只有率先垂范,为人师表,尊重学生,才能得到学生更好的尊重。因此《纲要》课教师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都要以亲和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亲和的态度体现在上课之前的一声问好、上课过程中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每一个眼神、每一个提问,也体现在教师走下讲台,走入学生中间,和学生进行密切的互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使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之中如沐春风。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喜欢这个老师,进而喜欢这门课程。
2.以丰富的知识武装学生。《纲要》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力争通过授课使学生掌握科学的知识。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讲解,使学生做到知史实、明是非,并进而能够达到“以史为鉴”的作用,如讲到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行时,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要求学生做到勿忘国耻,强我中华;二是通过对历史史实和发展规律的讲解,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尤其是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如讲到洋务运动的时候,要教会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全面评价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的原因,在讲到孙中山的个人事迹及其领导的辛亥革命时,要全面分析其历史功绩及其局限;三是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讲解,激发学生的爱国激情和民族自信。如讲到中国近代革命涌现出来的民族英雄的爱国事迹时、中国近代革命取得伟大胜利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伟大成就时,用大量的史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提升他们的民族自信。 3.用精彩的情节感染学生。在授课时,教师根据教材的需要和实现做好的准备,将教材之外的精彩情节作为亮点,插入到教学过程之中,以此来感染学生。比如讲五四运动时穿插“痛打章宗祥、火烧赵家楼”,讲中国共产党一大会议时穿插“中共一大代表三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讲红军长征时穿插“湘江战役”、“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等精彩情节,教师在讲解这些情节时,即要善于设置悬念、烘托气氛,又要善于把语言、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有效结合起来,表现给学生一幕幕活灵活现的历史情节,使学生的情绪被教师带动起来,活跃课堂气氛。
4.以灵活的互动启发学生。师生互动是教师提高教学效果的最佳方式[1]。《纲要》课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善于与学生搞好互动,互动搞得好,有助于烘托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素质。师生之间的互动形式很多,如提问法、研讨法、师生换位法、情景再现法。师生互动的主题则即可以是就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看法提问,如“你怎么看待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也可以是围绕现实问题从历史中找出答案,如“你怎么看待当前的中日关系”;也可以是围绕同一问题,请学生提供线索,如“你家乡的爱国主义人物有哪些,请简略介绍他的生平”。教师在互动中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活动状况、心理变化特点,使每堂课都有重点、有讲、有议、有争论、有体验。互动的实施使教师从单纯的灌输者成为课程的组织者、指导者,避免了老师的 “一言堂”的授课方法,使教学目的在相对轻松自如的环境中得以实现,给学生提供了自我展现、相互讨论、共同提高的天地,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满足学生求知探索心理的需要,提高其学习能力,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5.用炽热的激情感染学生。《纲要》课教师课堂教学之中要充满激情,用炽热的激情感染学生。教师在讲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制造的各种罪行时,要充满悲愤之情;在讲革命先驱的英雄事迹时,要充满悲壮之情;在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要充满着喜悦之情;在讲到社会主义建设出现巨大曲折时,要充满担忧之情;在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时,要对未来充满憧憬。诸如此类,教师要用其炽热的情感把学生的思绪拉入到特定的历史情境之下,感受一幕幕历史瞬间,使学生的思想得到一次次的洗礼和升华。
6.用多彩的语言吸引学生。教师的语言表达是提升教学吸引力和感染力的重要元素。《纲要》课教师应多用生活语言,学生听得懂,也容易接受。只有贴近人情、人性,才能做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润物细无声”。因此《纲要》课教师应着力提升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用多彩的语言把学生吸引到课堂教学之中。教师语言要根据内容的不同或风趣幽默、或严谨缜密、或严肃公正……再配合丰富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使学生被教师的语言吸引和感染。当然,学生比较喜欢语言风格机智幽默的老师,也就是说,如果抛开特定的情境,教师如果能够将一种幽默的、带有时代气息的、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表达风格运用在教学之中,会对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大有裨益。
总而言之,提升《纲要》课教学实效,需要教师花大力气,下大工夫,用心去研究、去探讨,注重发挥教学艺术作用,这一过程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宋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220.
[责任编辑 魏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