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隨着近年来大学生应征入伍的人数大幅增长,退役大学生人数也相应增长。这一特殊群体经过军营生活的历练,他们思想道德过硬、生活作风优良,高校如何引导这一群体利用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在整个学生群体中发挥榜样引领作用,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本篇文章从社会认同理论视角,研究促进退役大学生发挥榜样引领所用的策略。
关键词:社会认同理论;退役大学生;榜样引领作用;
一、社会认同理论的概念及在国内外发展概括
社会认同理论(social identity theory)是研究社会认同的主要进程,这一理论自泰弗尔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首次提出,定义为“个体认识到自己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并认识到其群体成员身份所带来的情感和价值意义”,后由亨利·塔菲尔、约翰·特纳等人提出并加以完善。社会认同理论认为:社会认同由类化、认同和比较三个基本历程组成。类化指人们将自己编入某一社群;认同是认为自己拥有该社群成员的普遍特征;比较是评价自己认同的社群相对于其他社群的优劣、地位和声誉。
近些年来,国外对于社会认同理论的研究呈现如下特征:①善于结合社会当下的热点问题进行研究。②开始将社会认同理论与其他学科领域、其他理论或模型相结合③对以往研究的整理和批判。如有学者对社会认同、组织认同、公司认同三者进行了整理,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区别和一致(Cornelissen,Haslam,&Balmer,2007)。
国内对于社会认同理论的研究始于2001年,主要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国情进行本土化,注重应用理论解决实际热点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取得了十足的进步。在对于大学生的特殊群体研究中,社会认同理论也发挥了重要角色研究表明,大学生的认同倾向主要由个人认同和社会认同组成,社会认同中还包括关系认同和集体认同,不论在社会认同还是在个人认同方面,大学生认同中的积极成分都要高于消极成分(邓治文,卿定文,2006)。
本篇文章将社会认同理论的维度分为动机维度、比较维度、评价维度、情感维度和行为影响维度。
二、退役大学生发挥榜样引领作用薄弱的原因分析
习总书记2017年9月在给南开大学新入伍大学生的回信中,赞扬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爱国、奉献的精神内涵”,肯定他们“响应祖国召唤参军入伍,把爱国之心化为报国之行,为广大有志青年树立了新的榜样”。作为高校的特殊群体,他们接受过军营的历练,具有过硬的思想境界和良好的生活作风,本应是学生群体中的一股先锋力量,然而现实情况却是退役大学生在高校中发挥的榜样引领作用非常薄弱,背后的原因如下:
(一)自身在完成“士兵”到“学生”角色转换过程中,存在诸多不适应,缺乏发挥榜样引领的能力。只有适应了大学生活,他们才能够去发挥榜样作用。而很多退役大学生从军队返回校园后,由于他们年龄比同级学生大,再加上环境和角色的改变,造成了他们难以适应校园生活,这种适应困难会造成退役大学生心理上的落差和挫败,表现为课堂出勤率低、班级中人际关系不协调及参加活动不积极等问题。
(二)退役大学生群体认同度偏低,缺乏发挥榜样引领作用的动力。很多退役大学生从动机维度、比较维度、评价维度、情感维度和行为影响维度对自身所处的“退役大学生群体”认同度较低,这造成他们他们无法发挥退役大学生群体成员所具备的优秀品质:政治素质过硬、吃苦耐劳、敢于拼搏及自强自律等。当与其他学生群体进行比较时,他们不认为自己所处的群体在某方面处于优势地位。
(三)高校对退役大学生发挥榜样引领作用搭建的平台较少及相应制度滞后,缺乏发挥榜样引领作用的平台。很多高校只是为历年各学院退役大学生建了微信群,而没有为增强他们这个群体的认同而搭建切实有效的平台。
三、基于社会认同理论试下促进退役大学生群体发挥榜样引领作用的策略研究:
(一)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协助退役大学生群体尽快融入校园生活
在退役大学生重返校园的初期适应过程中,辅导员、导师、班干部及班级同学等相关人员尽可能关心他们,协助他们在课堂学习、宿舍生活、人际交往及校园活动等各个方面尽快适应校园生活。
(二)关心、培养、重视退役大学生群体,从而提升他们的群体认同感
1、关心重视退役大学生群体,提升他们的比较和评价维度指标。通过为退役大学生提供平台,使他们有机会利用自身在军队中获得的本领,在组织“健康跑”、“军训活动”及“素质拓展”等活动中,施展自己的才能,从而提升群体认同度中的比较和评价维度。
2、搭建切实有效的沟通平台,增强他们的情感维度指标。如定期开展退役大学生论坛,加强这一群体成员之间的沟通,从而提高提升群体认同度中的情感维度。
(三)构建发挥退役大学生群体榜样引领机制
学校要更加重视这一特殊群体的作用,设计出相应机制来发挥退役大学生群体的榜样作用,建好制度、配好队伍保障机制的运行,在机制中注重统筹激励因素,在评价方面突出文化引领和学生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计颖.复原大学生角色转变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理论导报.2009(11)
[2] 岳丽英.大学生党员的社会认同研究[D].2008
[3] 张莹瑞,佐斌.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发展[J]心理科学进展.2006
关键词:社会认同理论;退役大学生;榜样引领作用;
一、社会认同理论的概念及在国内外发展概括
社会认同理论(social identity theory)是研究社会认同的主要进程,这一理论自泰弗尔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首次提出,定义为“个体认识到自己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并认识到其群体成员身份所带来的情感和价值意义”,后由亨利·塔菲尔、约翰·特纳等人提出并加以完善。社会认同理论认为:社会认同由类化、认同和比较三个基本历程组成。类化指人们将自己编入某一社群;认同是认为自己拥有该社群成员的普遍特征;比较是评价自己认同的社群相对于其他社群的优劣、地位和声誉。
近些年来,国外对于社会认同理论的研究呈现如下特征:①善于结合社会当下的热点问题进行研究。②开始将社会认同理论与其他学科领域、其他理论或模型相结合③对以往研究的整理和批判。如有学者对社会认同、组织认同、公司认同三者进行了整理,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区别和一致(Cornelissen,Haslam,&Balmer,2007)。
国内对于社会认同理论的研究始于2001年,主要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国情进行本土化,注重应用理论解决实际热点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取得了十足的进步。在对于大学生的特殊群体研究中,社会认同理论也发挥了重要角色研究表明,大学生的认同倾向主要由个人认同和社会认同组成,社会认同中还包括关系认同和集体认同,不论在社会认同还是在个人认同方面,大学生认同中的积极成分都要高于消极成分(邓治文,卿定文,2006)。
本篇文章将社会认同理论的维度分为动机维度、比较维度、评价维度、情感维度和行为影响维度。
二、退役大学生发挥榜样引领作用薄弱的原因分析
习总书记2017年9月在给南开大学新入伍大学生的回信中,赞扬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爱国、奉献的精神内涵”,肯定他们“响应祖国召唤参军入伍,把爱国之心化为报国之行,为广大有志青年树立了新的榜样”。作为高校的特殊群体,他们接受过军营的历练,具有过硬的思想境界和良好的生活作风,本应是学生群体中的一股先锋力量,然而现实情况却是退役大学生在高校中发挥的榜样引领作用非常薄弱,背后的原因如下:
(一)自身在完成“士兵”到“学生”角色转换过程中,存在诸多不适应,缺乏发挥榜样引领的能力。只有适应了大学生活,他们才能够去发挥榜样作用。而很多退役大学生从军队返回校园后,由于他们年龄比同级学生大,再加上环境和角色的改变,造成了他们难以适应校园生活,这种适应困难会造成退役大学生心理上的落差和挫败,表现为课堂出勤率低、班级中人际关系不协调及参加活动不积极等问题。
(二)退役大学生群体认同度偏低,缺乏发挥榜样引领作用的动力。很多退役大学生从动机维度、比较维度、评价维度、情感维度和行为影响维度对自身所处的“退役大学生群体”认同度较低,这造成他们他们无法发挥退役大学生群体成员所具备的优秀品质:政治素质过硬、吃苦耐劳、敢于拼搏及自强自律等。当与其他学生群体进行比较时,他们不认为自己所处的群体在某方面处于优势地位。
(三)高校对退役大学生发挥榜样引领作用搭建的平台较少及相应制度滞后,缺乏发挥榜样引领作用的平台。很多高校只是为历年各学院退役大学生建了微信群,而没有为增强他们这个群体的认同而搭建切实有效的平台。
三、基于社会认同理论试下促进退役大学生群体发挥榜样引领作用的策略研究:
(一)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协助退役大学生群体尽快融入校园生活
在退役大学生重返校园的初期适应过程中,辅导员、导师、班干部及班级同学等相关人员尽可能关心他们,协助他们在课堂学习、宿舍生活、人际交往及校园活动等各个方面尽快适应校园生活。
(二)关心、培养、重视退役大学生群体,从而提升他们的群体认同感
1、关心重视退役大学生群体,提升他们的比较和评价维度指标。通过为退役大学生提供平台,使他们有机会利用自身在军队中获得的本领,在组织“健康跑”、“军训活动”及“素质拓展”等活动中,施展自己的才能,从而提升群体认同度中的比较和评价维度。
2、搭建切实有效的沟通平台,增强他们的情感维度指标。如定期开展退役大学生论坛,加强这一群体成员之间的沟通,从而提高提升群体认同度中的情感维度。
(三)构建发挥退役大学生群体榜样引领机制
学校要更加重视这一特殊群体的作用,设计出相应机制来发挥退役大学生群体的榜样作用,建好制度、配好队伍保障机制的运行,在机制中注重统筹激励因素,在评价方面突出文化引领和学生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计颖.复原大学生角色转变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理论导报.2009(11)
[2] 岳丽英.大学生党员的社会认同研究[D].2008
[3] 张莹瑞,佐斌.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发展[J]心理科学进展.2006